有些意思
要是两人讨论也不能有个结果,还可以等着陈嫣写信陈嫣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往长安送一次信。其中主要是积攒了一段时间的、给天子大舅等人的信件,现在她正式读书了,向长安那边曾教过她的博士们讨教也是顺手的事情。
课堂上的最后一人,陈嫣可能是个杂家,什么都学她不只是对哪一家都感兴趣,更让人不解的是,她好像哪一家都不怎么讨厌后者可能比前者更加少见
有这么三个人的课堂,桑弘羊才真的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会从心底里在意老师公孙弘最多也就口头训斥,实际上却不会因此真正厌恶他。
果然,公孙弘见桑弘羊公然在儒家课堂上唧唧歪歪,拿出了儒法道三家的说法,而不是直接站到了儒家这边,也不过就是责备的看了他一眼,实际上的行动一点儿也无
桑弘羊嘻嘻地笑了起来。
陈嫣心里同样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关于这种争论,也不是桑弘羊第一个提出,各家道理的争论其实很早很早就开始了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拿出来说而已比如说一个纯粹的儒生,他当然是坚持自己的道理的,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疑问。
陈嫣举了举手,示意自己要发言,然后才道“吾只说些拙见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先打了个预防针,陈嫣才接着道“道家持的是道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以道相交,大到国家也可如此。只是后来失道,不得不转向德,以德来进行约束。而等到德也无用后,又有仁仁无用,最后则求于义,这一切都不再了,国家才用礼去约束,所以说道家轻视礼,因为这是等而下之才去选的”
儒家想要通过礼教来治理国家已经够理想主义了,而道家其实比儒家更加理想主义,至少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如此
“法家则不同,法家认为礼不足以约束人了,或者说天下失礼所以要行法才可以对于一个人的功劳要奖赏,对于一个人违法乱纪要惩罚,所有人都在法的限制内,于是天下太平这样的法家怎么可能不轻视礼呢”
公孙弘对此但笑不语,因为他儒生的身份,他现在最好就是不要发言和自己这个学生太过对着来不好,而且公孙弘也不觉得她说的有什么错。但要说赞同,那也是万万不能的,他毕竟是还是一个儒生啊
桑弘羊就自由的多了,手支着下巴,眨了眨眼睛,好奇道“所以翁主也赞同法家”
陈嫣想了想,觉得桑弘羊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回答,于是点点头道“若只是单单说这个,我偏向法家一些上古时期民风淳朴,人口也少,道家的道德仁义已经足够。可到了周天子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人也不能如上古时一般了,用礼来规范才能保证上下尊卑,保证国家权威。而到如今,礼也不够用了,须得法才能约束。等到日后,连法都不能约束的时候都会有,所以也不必拘泥。”
其实这就是一个时移事易的问题老子崇尚的是上古时期那种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状态,那个时候用仁义道德治国够用了。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西周时期的政治状态是他认为最完美的。然而现实是时代在变化,哪有能够从头用到尾的一套施政理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解。
桑弘羊来精神了,问道“翁主不觉得今后能回归周天子时,甚至尧舜时的天下”
呃按照古代君主和读书人们的理想,大概都想过回到西周那种井然有序的局面,致君尧舜更是梦想中的梦想。
后人觉得哭笑不得,但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真心这样想的咩
别的问题陈嫣或许会留些余地,但这个不用,她比任何时候都要干脆“不能”
还补充道“光阴向前,如同水往低处流,乃是天道,如何能变如今的人怀念上古尧舜之世,但真要回到那时,恐怕又是不肯的了尧舜之时水患频繁,大地之上猛兽众多,人与兽争生机住的是粗陋房屋,连砖瓦都没有”
说实话,陈嫣一开始说回到尧舜时期大家不肯,桑弘羊和公孙弘都是要反驳的,但随着陈嫣说出后面的话,两人沉默了。看起来都是很普通的事,大意就是说,上古时期人们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谁愿意回去
难道人就是为了吃穿住活着那可是上古先贤时期,只要想到能与先贤一个时代,就觉得心潮澎湃了
但偏偏桑弘羊和公孙弘都属于聪明又务实的人,他们自然清楚,那些愿意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士人就算了,至少占了天下绝大多数的小民是只为了吃穿住的如今的生活与上古时期的生活,选择哪一个并不是问题。
主要是此前没人会去认真思考尧舜禹这些贤王在的时候,小民的生活状况到底比现今如何。按照大家一贯的想法,那肯定是比现在要来的好啊那时候是禅让制,每一任领袖都是贤明而朴素的
他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想着其他人,自己也没有什么享受。若是现在的帝王能够这样,天下人该过上多好的日子啊
由此就理所当然地觉得那时民众的日子比如今好过
然而,只要肯去想想就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上古先民的日子受限于时代,能好到哪里去正如陈嫣所说的,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大地上人烟稀少,估计就和现在的南方差不多,还有相当不适宜人生存的瘴气和猛兽
明白陈嫣的意思,就连偏好法家的桑弘羊也只能干笑了。毕竟,哪怕是法家,也是憧憬着上古贤王时期的。
干笑一两声,勉强从这种过于富有冲击性的发言里挣扎出来。桑弘羊打断道“所以翁主觉得人性会愈来愈恶”
桑弘羊从小随老师读书,一直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很出格的人了。出格到了什么地步出格到了他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至少面对老师的时候得收敛着来。在老师那里,他可以是一个有些调皮、有些聪明、有些机灵主意的少年,但绝不会是离经叛道者
说到底,他的聪明不是假的,他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更好、更适应地活在这个世界。
到了陈嫣这里,倒是想什么就说什么了,根本不用担心别人因为他的话而侧目,因为在陈嫣的发言对比下,其他人的发言都可以算在接受范围之内了,甚至会显得朴素老成,233333
陈嫣也不想再深入这个问题了,便从善如流道“倒不是认为人性愈来愈恶,只不过觉得世人是越来越了解自身了。”
上古时候人们只要活着就用掉全部的力气和精神,哪有时间去考虑别的而时代变迁,人们开始发现自身原本只是活着就够了,现在能够活着了才发现这是不能满足的,每个人都想活得更好
所以才说人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嘛
“人性本恶”随着陈嫣的解释,桑弘羊忽然道。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其实从来都有争议,因为这实在是太对立了甚至这不是一个学派与另一个学派的斗争,学派内部也有可能出现分歧再加上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撑,真要讨论起来谁也不能说服谁啊
陈嫣说人只是越来越了解自己了,到桑弘羊这里,补充上人性本恶,其实也就是依旧在问是不是人愈来愈恶
这么理解其实也不是不能够,陈嫣只能无奈地笑了笑“每个人想法不一,我大概不是这样想的,但也不是那样想的,我们求同存异罢就如同儒道法三家常有不同,但又何必说服对方呢”
话题在狂奔了十万八千里后竟然被陈嫣奇迹一样圆了回来就连一旁保持了沉默的公孙弘也觉得讶异了。
桑弘羊更是梗了一下,半晌才嘟囔道“翁主是这般想的可是世上哪一家的学者不想说服别家学者”
所以才有了一场场辩论,所以才有了学派之间的许多斗争。大家争先恐后地让自己声音大一些、更大一些,就是为了让自家的信念一统天下这种诉求简直就像本能一样强烈。
陈嫣笑了起来“这世上有一件最难最难的事情,难过愚公移山,难过精卫填海那就是将一个人的念头放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若是别人说了一大堆,就为了改变你心中的信念,你会愿意吗既然是这样,何必如此”,新 ,,,
要是两人讨论也不能有个结果,还可以等着陈嫣写信陈嫣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往长安送一次信。其中主要是积攒了一段时间的、给天子大舅等人的信件,现在她正式读书了,向长安那边曾教过她的博士们讨教也是顺手的事情。
课堂上的最后一人,陈嫣可能是个杂家,什么都学她不只是对哪一家都感兴趣,更让人不解的是,她好像哪一家都不怎么讨厌后者可能比前者更加少见
有这么三个人的课堂,桑弘羊才真的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他知道没有人会从心底里在意老师公孙弘最多也就口头训斥,实际上却不会因此真正厌恶他。
果然,公孙弘见桑弘羊公然在儒家课堂上唧唧歪歪,拿出了儒法道三家的说法,而不是直接站到了儒家这边,也不过就是责备的看了他一眼,实际上的行动一点儿也无
桑弘羊嘻嘻地笑了起来。
陈嫣心里同样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关于这种争论,也不是桑弘羊第一个提出,各家道理的争论其实很早很早就开始了只不过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拿出来说而已比如说一个纯粹的儒生,他当然是坚持自己的道理的,自然也就不会产生疑问。
陈嫣举了举手,示意自己要发言,然后才道“吾只说些拙见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先打了个预防针,陈嫣才接着道“道家持的是道义,认为人与人之间以道相交,大到国家也可如此。只是后来失道,不得不转向德,以德来进行约束。而等到德也无用后,又有仁仁无用,最后则求于义,这一切都不再了,国家才用礼去约束,所以说道家轻视礼,因为这是等而下之才去选的”
儒家想要通过礼教来治理国家已经够理想主义了,而道家其实比儒家更加理想主义,至少从这个方面来说是如此
“法家则不同,法家认为礼不足以约束人了,或者说天下失礼所以要行法才可以对于一个人的功劳要奖赏,对于一个人违法乱纪要惩罚,所有人都在法的限制内,于是天下太平这样的法家怎么可能不轻视礼呢”
公孙弘对此但笑不语,因为他儒生的身份,他现在最好就是不要发言和自己这个学生太过对着来不好,而且公孙弘也不觉得她说的有什么错。但要说赞同,那也是万万不能的,他毕竟是还是一个儒生啊
桑弘羊就自由的多了,手支着下巴,眨了眨眼睛,好奇道“所以翁主也赞同法家”
陈嫣想了想,觉得桑弘羊这个问题也不是不能回答,于是点点头道“若只是单单说这个,我偏向法家一些上古时期民风淳朴,人口也少,道家的道德仁义已经足够。可到了周天子时,疆域辽阔、人口众多,人也不能如上古时一般了,用礼来规范才能保证上下尊卑,保证国家权威。而到如今,礼也不够用了,须得法才能约束。等到日后,连法都不能约束的时候都会有,所以也不必拘泥。”
其实这就是一个时移事易的问题老子崇尚的是上古时期那种小国寡民、鸡犬相闻的状态,那个时候用仁义道德治国够用了。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西周时期的政治状态是他认为最完美的。然而现实是时代在变化,哪有能够从头用到尾的一套施政理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解。
桑弘羊来精神了,问道“翁主不觉得今后能回归周天子时,甚至尧舜时的天下”
呃按照古代君主和读书人们的理想,大概都想过回到西周那种井然有序的局面,致君尧舜更是梦想中的梦想。
后人觉得哭笑不得,但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真心这样想的咩
别的问题陈嫣或许会留些余地,但这个不用,她比任何时候都要干脆“不能”
还补充道“光阴向前,如同水往低处流,乃是天道,如何能变如今的人怀念上古尧舜之世,但真要回到那时,恐怕又是不肯的了尧舜之时水患频繁,大地之上猛兽众多,人与兽争生机住的是粗陋房屋,连砖瓦都没有”
说实话,陈嫣一开始说回到尧舜时期大家不肯,桑弘羊和公孙弘都是要反驳的,但随着陈嫣说出后面的话,两人沉默了。看起来都是很普通的事,大意就是说,上古时期人们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谁愿意回去
难道人就是为了吃穿住活着那可是上古先贤时期,只要想到能与先贤一个时代,就觉得心潮澎湃了
但偏偏桑弘羊和公孙弘都属于聪明又务实的人,他们自然清楚,那些愿意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的士人就算了,至少占了天下绝大多数的小民是只为了吃穿住的如今的生活与上古时期的生活,选择哪一个并不是问题。
主要是此前没人会去认真思考尧舜禹这些贤王在的时候,小民的生活状况到底比现今如何。按照大家一贯的想法,那肯定是比现在要来的好啊那时候是禅让制,每一任领袖都是贤明而朴素的
他们做任何事的时候都想着其他人,自己也没有什么享受。若是现在的帝王能够这样,天下人该过上多好的日子啊
由此就理所当然地觉得那时民众的日子比如今好过
然而,只要肯去想想就明白了,那是不可能的上古先民的日子受限于时代,能好到哪里去正如陈嫣所说的,这也没有、那也没有,大地上人烟稀少,估计就和现在的南方差不多,还有相当不适宜人生存的瘴气和猛兽
明白陈嫣的意思,就连偏好法家的桑弘羊也只能干笑了。毕竟,哪怕是法家,也是憧憬着上古贤王时期的。
干笑一两声,勉强从这种过于富有冲击性的发言里挣扎出来。桑弘羊打断道“所以翁主觉得人性会愈来愈恶”
桑弘羊从小随老师读书,一直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很出格的人了。出格到了什么地步出格到了他需要隐藏自己的想法,至少面对老师的时候得收敛着来。在老师那里,他可以是一个有些调皮、有些聪明、有些机灵主意的少年,但绝不会是离经叛道者
说到底,他的聪明不是假的,他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更好、更适应地活在这个世界。
到了陈嫣这里,倒是想什么就说什么了,根本不用担心别人因为他的话而侧目,因为在陈嫣的发言对比下,其他人的发言都可以算在接受范围之内了,甚至会显得朴素老成,233333
陈嫣也不想再深入这个问题了,便从善如流道“倒不是认为人性愈来愈恶,只不过觉得世人是越来越了解自身了。”
上古时候人们只要活着就用掉全部的力气和精神,哪有时间去考虑别的而时代变迁,人们开始发现自身原本只是活着就够了,现在能够活着了才发现这是不能满足的,每个人都想活得更好
所以才说人的欲求是没有止境的嘛
“人性本恶”随着陈嫣的解释,桑弘羊忽然道。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其实从来都有争议,因为这实在是太对立了甚至这不是一个学派与另一个学派的斗争,学派内部也有可能出现分歧再加上无论哪一种观点都可以找到足够的支撑,真要讨论起来谁也不能说服谁啊
陈嫣说人只是越来越了解自己了,到桑弘羊这里,补充上人性本恶,其实也就是依旧在问是不是人愈来愈恶
这么理解其实也不是不能够,陈嫣只能无奈地笑了笑“每个人想法不一,我大概不是这样想的,但也不是那样想的,我们求同存异罢就如同儒道法三家常有不同,但又何必说服对方呢”
话题在狂奔了十万八千里后竟然被陈嫣奇迹一样圆了回来就连一旁保持了沉默的公孙弘也觉得讶异了。
桑弘羊更是梗了一下,半晌才嘟囔道“翁主是这般想的可是世上哪一家的学者不想说服别家学者”
所以才有了一场场辩论,所以才有了学派之间的许多斗争。大家争先恐后地让自己声音大一些、更大一些,就是为了让自家的信念一统天下这种诉求简直就像本能一样强烈。
陈嫣笑了起来“这世上有一件最难最难的事情,难过愚公移山,难过精卫填海那就是将一个人的念头放到另一个人的脑子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若是别人说了一大堆,就为了改变你心中的信念,你会愿意吗既然是这样,何必如此”,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