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襄桐眼见庆哥儿和薛老四从驴车上取了一捆蔗下来, 又转身往沈家冰铺里抬。
随后庆哥儿似不经意地往她这头瞥了一眼,襄桐连忙闪身避到左近的胭脂铺里, 可隐约还是觉得方才被人看了个正着。
果然, 才闪躲进来, 她隔着门扇就听见外头庆哥儿高声呼喊, “二哥, 你快出来”
襄桐心道不好, 原来沈庭也在呢。
她虽然知道只要在杭州城,早晚会有和沈家再碰面的一日,不过哪想到竟这么快就被撞见了。
胭脂铺的店主是个中年妇人,她见襄桐进了店并不相看柜子里的货物,不免生疑, 遂从柜后转出来探问。
“这位娘子来我店里有事”
襄桐本躲在门后偷偷朝外头张望, 闻声回头见是店主盘问,赶紧告了声恼。
“实是唐突,方才遇上个不想见到的人, 这才慌不择路行将进来,扰了娘子生意,我给您道声不是。”
那店主见襄桐生得面容姣好,年纪也轻, 说起话来还和善,不像歹人,还当她是遭了哪个登徒子搅扰,出于同理心, 也不生气,反倒帮她出了主意。
“既是要避开不想见的人,那也好办,你便到我院子里寻了角门从后巷离去,自然就不会遇上了。”
襄桐见遇见了好心人,连忙道谢,果真从胭脂铺后面的巷子避走。
等绕路回到陆记,被她临时抛下的莽汉客人正坐在门口的条凳上不时朝外张望,显见等得快不耐烦。
而肇掌柜正和一位穿了文生袍、脚踏官靴的中年府吏在另一头谈笑风生。
估计是不大有空理会她了。
襄桐先向等着的客人告罪,“劳您久侯了,我去给您倒杯茶来。”
对方却没有心思饮茶,“不劳烦了,等房东回来您就该带我去那院子交割换契了吧”
襄桐有些为难。
按说这房东和房客立契交割的事,都须有中人在场做个见证。这桩生意一开始既是她经手,也该由她办了后续,也算是善始善终。
但一想到沈家兄弟就在同一条街上,甚至可能正满市面的寻她,她就不大想再出门去。
不大会儿功夫,老癞头终于还是带着房契上门了。
襄桐看看还在高谈阔论的肇掌柜和官府的人,累觉指望不上。
要不,一会儿穿了小巷子回去,也未必就那么巧,出了门便撞见吧
如是,一行三人便再一次往樊家所居的那条巷子行去。
襄桐怕露了行迹,一路只匆匆赶路,半句话也不敢说,倒是老癞头时不时夸耀一句他那房子如何好,租钱如何划算,说得好像真是打着灯笼没处找一样。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襄桐赶忙在院子里合上大门。
因方才看房时老癞头并不在场,这回还要挨个屋子再重新走一遭。
三间屋子虽没有什么物什,但诸如坏了个门板,毁了两个窗扇,外加头顶瓦片多有缺失,这些都是要作为细节标在租契里的,省得到时退租两头纠缠不清。
一个心诚,一个意切,房东和房客两头相和,剩下的便是立契和会钱,这两样则都要回了店里再办。
襄桐不敢多在外头盘桓,又打算穿小路回陆记。
重新掩上门栓,没走出几步,身后便突地有人唤她,“桐娘”
襄桐几乎惊出一身冷汗,脚下一个趔趄。
她缓缓转过头,却见几步之隔,自家赁的小院门口站了个熟悉的人,似乎正打算抬手敲门。
这人竟是多日没有见着的燕家小武。
襄桐顿将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也上前一步打了个招呼。
“小武哥怎么在这儿”
燕小武一脸惊喜,束手红脸地答话,“听你家大伯说你全家搬到了杭州城里,我爹便嘱咐我过来接上你大伯娘还有令弟到我家一聚,也好叙了多年离情。”
襄桐不由一惊,“你见着我大伯了”
“嗯,我和我爹来城东寻几家相熟的药行收蛇胆,结果在松古药行碰巧遇上了正在院子里晒药的樊大伯。你也知道,我爹和你大伯那是多年的交情,一别经年乍然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只是在外头也不得便。是以我爹已经邀了你大伯一下工就去我家铺子里做客,我爹还让我登门来请你伯娘和弟弟同去。”
襄桐听完后心里隐约觉得不好。
她从前带沈庭登过燕家门,沈家人认她做二儿媳的事,燕家人都是知道的,这件事她眼下还瞒着大伯和大伯娘,他们还以为是沈家不愿娶,而不是她不想嫁。若给他们知道实情,指不定要添多少乱,甚至极有可能劝她认下沈庭这个官人;
而且还有一层,沈家和燕家虽然往来不多,但霍山那么多药材,指不定哪日沈家人就会寻到百草居售卖,若燕家无意间透漏樊家如今的落脚处,她住在城东暂居的事只怕很快就藏不住了。
以沈庭的脾性,肯定不等隔夜就会找上门来。
两重隐忧压顶,襄桐也一个头变作两个大。
怎么事情偏这样巧先是沈家在桃叶渡开了冰铺,接着大伯又给燕家人遇上
她千方百计留书离了沈家,就是惦记日久年深,光阴抚平过往,让沈庭渐渐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磨了对她的情谊,最终也就该歇了心思。
若这么快就被沈家人寻到踪迹,之前做下的那些铺垫,不全都白费了吗
想到这里,她便先嘱了老癞头和他家新房客先回陆记相候,并允诺随即就来。
而后她拉了燕小武到一旁说话。
“小武哥方才说要请我大伯、伯娘和家弟到百草居做客”
“嗯,我爹已经回家让我娘准备饭菜和酒肉了,只等着樊大伯和伯娘登门。我来之前倒没想到桐娘你也在,我还以为你在沈家呢,没想到恰赶上你归宁了,那正好也一道过来吧。”
显然,燕家人和樊大伯在药行还来不及深谈,所以燕小武这会儿还不知襄桐如今早离了沈家,而不是归宁那么简单。
襄桐一时没有好的办法,一味隐瞒恐怕不是良策,尤其是想让燕家人对沈家守口如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含混过去的,她至少要先做到开诚布公。
“小武哥,我不是归宁,我是回樊家常住了。”
燕小武一头雾水,“常住怎么个常住法你官人也同你回娘家一道住着吗”
那不成了入赘了
襄桐咳咳两声,“我如今已经不是沈家人,也没有官人。”
燕小武登时瞪圆了眼睛,他不会是理解错了吧
“桐娘,你是说,你、你你被沈家休弃了”“啊不是,你那么好,定是沈家有过,所以,你是和离了对不对”
襄桐摇摇头,“这事说来话长,不过和你想的不大一样。先时,我卖身到梁家为仆十年,沈家为了给伤重的沈二郎买寿,情急之下典了我去冲喜,后来沈二郎大伤得治,痊愈后替我赎清了身契,还了我自由身,且动了求娶之念。彼时我带沈家人去百草居,因着先头的约定,便同沈二郎以白首相称,也确动过婚嫁的念头可时移事易、来日多变,我终究、终究同他家少了些缘分,幸而没有婚媒为证,所以,我如今自离开沈家,也算得不出妇抑或和离。”
这回燕小武彻底不知如何答话了,这种事在他的观念里完全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的。
“这也太,太”
襄桐见燕小武结巴的说不出下文,也不觉得忸怩。
“这件事说出去虽不好听,但我也并不怕被人背后议论,全是我自己求来的
襄桐眼见庆哥儿和薛老四从驴车上取了一捆蔗下来, 又转身往沈家冰铺里抬。
随后庆哥儿似不经意地往她这头瞥了一眼,襄桐连忙闪身避到左近的胭脂铺里, 可隐约还是觉得方才被人看了个正着。
果然, 才闪躲进来, 她隔着门扇就听见外头庆哥儿高声呼喊, “二哥, 你快出来”
襄桐心道不好, 原来沈庭也在呢。
她虽然知道只要在杭州城,早晚会有和沈家再碰面的一日,不过哪想到竟这么快就被撞见了。
胭脂铺的店主是个中年妇人,她见襄桐进了店并不相看柜子里的货物,不免生疑, 遂从柜后转出来探问。
“这位娘子来我店里有事”
襄桐本躲在门后偷偷朝外头张望, 闻声回头见是店主盘问,赶紧告了声恼。
“实是唐突,方才遇上个不想见到的人, 这才慌不择路行将进来,扰了娘子生意,我给您道声不是。”
那店主见襄桐生得面容姣好,年纪也轻, 说起话来还和善,不像歹人,还当她是遭了哪个登徒子搅扰,出于同理心, 也不生气,反倒帮她出了主意。
“既是要避开不想见的人,那也好办,你便到我院子里寻了角门从后巷离去,自然就不会遇上了。”
襄桐见遇见了好心人,连忙道谢,果真从胭脂铺后面的巷子避走。
等绕路回到陆记,被她临时抛下的莽汉客人正坐在门口的条凳上不时朝外张望,显见等得快不耐烦。
而肇掌柜正和一位穿了文生袍、脚踏官靴的中年府吏在另一头谈笑风生。
估计是不大有空理会她了。
襄桐先向等着的客人告罪,“劳您久侯了,我去给您倒杯茶来。”
对方却没有心思饮茶,“不劳烦了,等房东回来您就该带我去那院子交割换契了吧”
襄桐有些为难。
按说这房东和房客立契交割的事,都须有中人在场做个见证。这桩生意一开始既是她经手,也该由她办了后续,也算是善始善终。
但一想到沈家兄弟就在同一条街上,甚至可能正满市面的寻她,她就不大想再出门去。
不大会儿功夫,老癞头终于还是带着房契上门了。
襄桐看看还在高谈阔论的肇掌柜和官府的人,累觉指望不上。
要不,一会儿穿了小巷子回去,也未必就那么巧,出了门便撞见吧
如是,一行三人便再一次往樊家所居的那条巷子行去。
襄桐怕露了行迹,一路只匆匆赶路,半句话也不敢说,倒是老癞头时不时夸耀一句他那房子如何好,租钱如何划算,说得好像真是打着灯笼没处找一样。
好不容易到了地方,襄桐赶忙在院子里合上大门。
因方才看房时老癞头并不在场,这回还要挨个屋子再重新走一遭。
三间屋子虽没有什么物什,但诸如坏了个门板,毁了两个窗扇,外加头顶瓦片多有缺失,这些都是要作为细节标在租契里的,省得到时退租两头纠缠不清。
一个心诚,一个意切,房东和房客两头相和,剩下的便是立契和会钱,这两样则都要回了店里再办。
襄桐不敢多在外头盘桓,又打算穿小路回陆记。
重新掩上门栓,没走出几步,身后便突地有人唤她,“桐娘”
襄桐几乎惊出一身冷汗,脚下一个趔趄。
她缓缓转过头,却见几步之隔,自家赁的小院门口站了个熟悉的人,似乎正打算抬手敲门。
这人竟是多日没有见着的燕家小武。
襄桐顿将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也上前一步打了个招呼。
“小武哥怎么在这儿”
燕小武一脸惊喜,束手红脸地答话,“听你家大伯说你全家搬到了杭州城里,我爹便嘱咐我过来接上你大伯娘还有令弟到我家一聚,也好叙了多年离情。”
襄桐不由一惊,“你见着我大伯了”
“嗯,我和我爹来城东寻几家相熟的药行收蛇胆,结果在松古药行碰巧遇上了正在院子里晒药的樊大伯。你也知道,我爹和你大伯那是多年的交情,一别经年乍然重逢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只是在外头也不得便。是以我爹已经邀了你大伯一下工就去我家铺子里做客,我爹还让我登门来请你伯娘和弟弟同去。”
襄桐听完后心里隐约觉得不好。
她从前带沈庭登过燕家门,沈家人认她做二儿媳的事,燕家人都是知道的,这件事她眼下还瞒着大伯和大伯娘,他们还以为是沈家不愿娶,而不是她不想嫁。若给他们知道实情,指不定要添多少乱,甚至极有可能劝她认下沈庭这个官人;
而且还有一层,沈家和燕家虽然往来不多,但霍山那么多药材,指不定哪日沈家人就会寻到百草居售卖,若燕家无意间透漏樊家如今的落脚处,她住在城东暂居的事只怕很快就藏不住了。
以沈庭的脾性,肯定不等隔夜就会找上门来。
两重隐忧压顶,襄桐也一个头变作两个大。
怎么事情偏这样巧先是沈家在桃叶渡开了冰铺,接着大伯又给燕家人遇上
她千方百计留书离了沈家,就是惦记日久年深,光阴抚平过往,让沈庭渐渐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消磨了对她的情谊,最终也就该歇了心思。
若这么快就被沈家人寻到踪迹,之前做下的那些铺垫,不全都白费了吗
想到这里,她便先嘱了老癞头和他家新房客先回陆记相候,并允诺随即就来。
而后她拉了燕小武到一旁说话。
“小武哥方才说要请我大伯、伯娘和家弟到百草居做客”
“嗯,我爹已经回家让我娘准备饭菜和酒肉了,只等着樊大伯和伯娘登门。我来之前倒没想到桐娘你也在,我还以为你在沈家呢,没想到恰赶上你归宁了,那正好也一道过来吧。”
显然,燕家人和樊大伯在药行还来不及深谈,所以燕小武这会儿还不知襄桐如今早离了沈家,而不是归宁那么简单。
襄桐一时没有好的办法,一味隐瞒恐怕不是良策,尤其是想让燕家人对沈家守口如瓶,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含混过去的,她至少要先做到开诚布公。
“小武哥,我不是归宁,我是回樊家常住了。”
燕小武一头雾水,“常住怎么个常住法你官人也同你回娘家一道住着吗”
那不成了入赘了
襄桐咳咳两声,“我如今已经不是沈家人,也没有官人。”
燕小武登时瞪圆了眼睛,他不会是理解错了吧
“桐娘,你是说,你、你你被沈家休弃了”“啊不是,你那么好,定是沈家有过,所以,你是和离了对不对”
襄桐摇摇头,“这事说来话长,不过和你想的不大一样。先时,我卖身到梁家为仆十年,沈家为了给伤重的沈二郎买寿,情急之下典了我去冲喜,后来沈二郎大伤得治,痊愈后替我赎清了身契,还了我自由身,且动了求娶之念。彼时我带沈家人去百草居,因着先头的约定,便同沈二郎以白首相称,也确动过婚嫁的念头可时移事易、来日多变,我终究、终究同他家少了些缘分,幸而没有婚媒为证,所以,我如今自离开沈家,也算得不出妇抑或和离。”
这回燕小武彻底不知如何答话了,这种事在他的观念里完全是匪夷所思、闻所未闻的。
“这也太,太”
襄桐见燕小武结巴的说不出下文,也不觉得忸怩。
“这件事说出去虽不好听,但我也并不怕被人背后议论,全是我自己求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