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家人这段时日格外忙碌。
    沈庚是新鲜出炉的新科进士, 受追捧程度自不必说,他除了要去城里和从前的同窗、往后的同僚一道在书院和诗社雅集间“以文会友”, 余下大部分时间则是要为了新妇进门做好准备。
    沈赵氏虽没操持过此等大事, 身为亲长向日里自然也要在一旁跟着忙活, 里正娘子因办事利落也被请来帮忙张罗。
    沈庭和沈庆偶尔也要帮忙, 但因着霍山的蔗长成了一茬, 不好烂在地里。
    他们从前想着用蔗制糖, 但试炼了两回,得来的糖浆杂质过多、品相极差,结晶也不理想,最后只得转而想法子尽快兜售。
    沈庆便提议,“之前咱不是说等入夏用硝石制冰进城兜售吗反正一只羊也是赶, 两只羊也是轰, 索性趁着天气转热赁了铺子一边卖蔗一边卖冰。”
    沈庭有些犹豫,从前襄桐在时他对进城行商的事虽不说十拿九稳,但也有充分的信心。
    如今只靠着他们兄弟两个摸着石头过河, 说不心虚是假的。
    庆哥却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二哥不要担心,我可是二嫂手把手教出来的,肯定不会折了她的脸面。”
    沈庭点点头, “你二嫂虽然暂时离了咱家,可她从前那些念头我们也要一一替她达成,等有朝一日她归家也定然是欢喜的。”
    于是沈家兄弟从四月初沈庚归家后就开始准备起进城开铺子的事。
    头一件事,便是试着用采集的硝石制冰。
    只要硝石足够, 制冰并不难,在水槽底下先铺满一层硝石,然后把盛了水的木桶放在硝石上,水槽和木桶间注满水,至多几个时辰,木桶里的水便会随着硝石溶解被吸走热量,转而冻结成冰。
    若地方足够宽敞、水槽也足够大,目前采集的硝石一次制出百余个冰桶不是难事,且溶在水里的硝石在日头下暴晒失去水分后会再次结晶,因此这几乎是桩无本的买卖,当然,店面的租金和人工不算在内。
    沈庭见这法子奏效,仍然没急着进城赁屋,而是趁着给几家酒楼送菜的时候稍稍透出口风,说不日将进城开个冰铺。
    安老板和林老板一向照顾沈家生意,问过价钱后发现比市面的冰桶要贱上一些,还包管送货上门,遂欣然应允。
    他们往年大都是买的冬日里窖藏的冰,贵些也就算了,往往到了伏天就供不应求,眼见沈家这制冰的法子准成,就先定了些冰桶,从结夏日开始每个店面按着十几桶分上下午分两趟送。
    沈庆跟在一旁,在心里粗粗一算,太和楼有四家店面、鹿鸣斋更是有六七处分号,就算不是每处都用他家的冰,那每日也能耗去近百桶冰。且这只是用于纳凉的河冰,不是做餐点的泉冰和井冰,于是又鼓动他二哥进山再挖些硝石出来。
    上次进山时,沈庭不只带人采硝,还顺手把洞内通向林木山谷的那个窟窿给填死了,省得再有蛇虫爬进来,连山洞里冬眠的蛇也都清理干净卖给了收蛇制药的药铺,所以采硝石也不是什么难事。
    兄弟俩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才在四月初十那日进城去寻铺面。
    沈庭知道城里房贵,把桐娘留下的全部家当和近来贩菜的所得全都随身带了。
    可惜他们前前后后在城西看了十几处院子,不是屋浅地方小,就是价钱高的离谱,他全部的银钱还不够付半年的租金。带看房的楼店经纪便建议,“您要是手头不方便,不如去城东看看吧,那里的铺面租钱只抵得上城西的一半。”
    沈庆有些舍不得城西的旺铺,偷偷拉了沈庭商量,“二哥,要不咱同娘说说,让她也从家里出些银钱吧。”
    沈庭却不同意,“眼看家里要办喜事,大哥若放了外任也须用钱,咱们左右至多只卖半年,择了旁处开店就是。”
    于是果真听了劝去城东寻店面。
    沈庭也不好高骛远,知道短时间内想租个方方面面都满意的地界儿属实有些难,最后挑来选去,择了城东桃叶渡的一间临水铺面。
    这铺面虽然只有两开间大小,且是单层,但胜在院子深,且后院还有个不小的地窖。下头放好制冰的水槽,在墙两边打上架子,还能把制好的冰摆起来,目测一次能装了上百桶。
    庆哥儿又主动在附近寻了船家,商量着以后往城西城北送冰桶的事,最后分别找了两户船家,定下若是包船一趟四十文钱,数量少时则按了三文钱一桶。
    沈庭又从木器行定了两百个多个木桶,因数量大,一个只需九文钱,多预备些以作周转。
    铺面和贩运的事有了着落,接下来的便是人手问题。
    沈家早先那二十亩地虽佃出去了,但新买的地里种了蔗,如今刚钻苗不久,旱时要有人浇水,平日也要防虫害;
    霍山上也还有几亩陆续长成的野蔗,要挑了好的砍了送到城里售卖;
    铺子里每日制冰至少也要两个人,除了挑水搬抬,还得有人在前头收钱守门;
    送货也至少需要一个人,虽然只送到店门给伙计便可,但船家也不能下去代为交易。
    想来想去,独木难支,还是要寻了人帮忙。
    眼看霍山野菜的行市越走越低,沈庭照旧先找来了崔家和薛家商量。
    那两家如今虽也挖菜,但由于城外菜农种的时蔬越来越多,山货需量锐减,也不得不打些旁的主意。
    崔家听说沈家要进城开铺子,也想跟着学学,便主动让他家里大郎崔进跟着沈家进城制冰或跟船,崔大伯夫妇则还在山里挖菜送菜,兼还帮沈家照顾霍山和山脚下的蔗田。
    薛家人眼见地里收入不高,每日起早贪黑只能得不几百文钱。与其和崔家两家分利、两家都吃不饱,索性弃了往城里酒楼送货一途,而是把采来的山鲜制成腌菜,准备到时一个人在山里摘菜,一个人在城里和沈家人开铺子卖腌货。
    沈庭也不小气,让出四尺的窗槅给薛家摆腌菜,且不收半文店租,而余下的位置则摆蔗段儿。
    沈庆瞧着还嫌不够热闹,又突发奇想做了冰镇的乌梅饮子左右自家的冰是白来的,乌梅也是山里采的。
    一碗冰镇酸梅饮卖上三文,十碗就是三十文,一百碗就是三百文,这钱几乎和白拣一样。
    沈庭看大家都斗志高昂摩拳擦掌的,也跟着憧憬起来。
    或许这铺子,比想象中支得起来
    不过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为了避免和另外两家日后生出龃龉,沈庭在他们还没进城,就在家里请众人吃了个“入伙饭”。
    席间,沈庭先是描摹了一番日后在城里的可期景象,接着按了每家意愿定了分工,也谈好了利益分派。
    崔大伯两口子要帮着照看沈家在霍山村的蔗地,劳苦功高,沈庭便把沈家作为东道每日进城贩菜应得的五成收益改做四成,也就是说,在薛家退出卖菜改做制腌菜的情况下,崔家独揽了往城里几家酒楼送山菜的营生,虽眼下出息不如早春那会儿,但每日贯钱的收益总还有,除去给沈家交的租钱和四成抽利,还能剩下近两贯呢,一个月下来就是五十贯钱,足顶了往年地里整年的出息,搁在从前哪敢想。
    崔进进城给沈家帮忙,其实以学徒为主,沈庭许诺,若日后崔家想自己另立门户,沈家绝不相阻,因此,崔进每日拿得是一百五十文的固定工钱,外加红封。红封按月给,若生意不差,整月最少也会把个贯,虽然不顶顶多,但和旁处学徒一比,可就成了天上地下。
    到了薛家这儿,直接白得了铺子摊位卖腌货,只须负责帮着沈家人守铺子卖货,那两口子只有心里感激的。
    轮到庆哥儿,沈庭便更不小气,直接将去了花销的纯利的两成许给他,而实际上庆哥儿如今只能做些跑腿打杂的伙计。哦,还有便是赶车运蔗和制汤饮子。
    沈大郎成日鲜少着家,有时为了购置成婚东西方便直接宿在书院,家里事属实帮不上太多,只能通过人脉给弟弟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寒门典妻(种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舴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舴舟并收藏寒门典妻(种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