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中先观察起蔗林里的人来。
最先被她认出的是沈赵氏和沈庭,因生子肖母,沈庭和沈庚长得有七八分相似,再就是沈庆,虽还没完全长开,但年岁对得上,且能和沈赵氏卖痴嬉笑,一看就是沈家老小。
至于哪个是沈家那个能干的二儿媳,丛窦氏也没费太大功夫辨认,只因林子里七八个人里头,除了沈赵氏,只那一个女眷,眼下正执了笔墨在一沓纸上记录着什么,而沈庭和沈庆对她也十分殷勤,一会儿帮她裁纸,一会儿为她研磨。
丛窦氏脸上郁色更浓。
她本以为,一个给人做过奴仆的人,纵使再精明伶俐也有限,总归会使的只是些见不得人的下烂路子,也顶多糊弄糊弄那些无知村民。
等这头见了真人,竟发现她还是个会笔墨的,心头那点忧心和危机感又骤然上升。
须知时下虽然倡导读书入仕,那也是男子们的差事,寻常人家的女眷读书并非易事,何况她一个父母双亡的仆役之流
丛窦氏再次认定先头的猜测,这樊姓娘子,定是个不好斗的,日后也必定会是她那面团儿一样的甥女的心腹大患。
想到这里,她整了整身上衣衫,朝着正在弯腰拾取蔗杆的沈赵氏走去。
“沈娘子可让我好找,要不是邻里好言告诉我你在山上,我险些就直接家去了。”
沈赵氏和丛窦氏其实只见过两回,一回是她借着进城给大郎的山长送重阳节礼相看未来儿媳偶遇的,一回是下定时,这丛窦氏做了女方大媒。
这突然又照面,沈赵氏一时没有准备,只得把手上泥灰往衣服下摆蹭蹭。
“原来是丛家姐姐,不知道您今日要来,不然我定要在家准备了宴席候着的。”“您这个时候特意上山,是不是亲家公有什么话要带到”
丛窦氏见沈赵氏满头的汗、周身的泥,微不可见地蹙了蹙眉,又不着痕迹拉开些距离。
“我今儿个来,倒不是我姐婿的意思,而是你家大郎托人往书院去信了。我想着你们在村里行不得驿马定然没有大郎音信,就好心过来捎个信儿。”
在一旁的沈庭和沈庆听说是未来大嫂家来人,且还带回大哥的消息,赶忙停下手里活计围拢过来。
襄桐见状也暂搁下手里纸笔,站在了沈赵氏另一头。
沈赵氏也激动得双手发抖,“大郎捎信来了可是放榜了”
丛窦氏被山间突然掀起来的灰土呛得不行,掩着口鼻咳咳两声。
“三月三开考,最快也要十八才放榜,哪有那么快。何况路上还要几日呢。”
沈赵氏顿时脸上一臊,“是我太心急了。”
丛窦氏不再提这茬,反倒旁敲侧击,“您身边这几位都是看着怪面善的。”
沈赵氏忙给他们引荐,“这是我家儿郎,庭哥儿,三郎庆哥儿,这是我二儿媳妇儿,桐娘。”
几个人忙给丛姨妈问好。
丛窦氏却当面把脸子一撂。
“沈家姐姐也是,家里娶妇这样的大喜事,也不同我姐婿家知会一声,眼看要做了亲,您如此外道,传出去还当您不把白家当亲戚看呢。”
沈庭忙在一旁解释,“丛家姨妈勿恼,这事原是受我所累,因我彼时伤重,婚事办得仓促,且不曾摆酒,所以就没敢惊动亲戚。”“我娘也想着,等将来大嫂过门,我和我娘子再摆了酒请亲朋登门,只是到时少不得要烦劳大嫂操持,我和我娘子要先告个罪了。”
沈庭知道读书人家大都讲究个长幼有序,他和襄桐虽还没有全了六礼,但在杭州是“入过洞房”的,对没进门的大嫂确实有不敬之嫌。所以这才放低姿态,先把当时事急从权的因由解释了,再诚恳致歉。
丛姨妈见沈庭说话客气周到,倒不好立时发难,省得落个不通情理的名声,但心里仍旧意难平。
她方才可眼见着沈家二郎三郎众星捧月一样围着那樊娘子打转,要是将来真要她那性子绵软的外甥女和这位一同在沈家过活,只怕要被人踩到泥地里去。
“沈家姐姐,我大老远过来,走得有些乏了,您要是不忙,不如陪我到那边林子里消散消散”
沈赵氏虽然不知丛窦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人家毕竟是未来长媳的亲姨母,忙陪着笑,“丛家姐姐还不知道呢,这林子里有不少果木,我这就带你去摘些来解解渴。”
襄桐看着沈赵氏和丛窦氏亲亲热热进了林子,不觉看向一旁的沈庭,“我怎么觉得,这位丛姨妈看我的眼色不善”
沈庭其实也感觉到了但不想她多想,“没有的事,约莫是上山太累了,面上才冷淡了些。”
襄桐便不再多言,“也许是我看错了。”
最先被她认出的是沈赵氏和沈庭,因生子肖母,沈庭和沈庚长得有七八分相似,再就是沈庆,虽还没完全长开,但年岁对得上,且能和沈赵氏卖痴嬉笑,一看就是沈家老小。
至于哪个是沈家那个能干的二儿媳,丛窦氏也没费太大功夫辨认,只因林子里七八个人里头,除了沈赵氏,只那一个女眷,眼下正执了笔墨在一沓纸上记录着什么,而沈庭和沈庆对她也十分殷勤,一会儿帮她裁纸,一会儿为她研磨。
丛窦氏脸上郁色更浓。
她本以为,一个给人做过奴仆的人,纵使再精明伶俐也有限,总归会使的只是些见不得人的下烂路子,也顶多糊弄糊弄那些无知村民。
等这头见了真人,竟发现她还是个会笔墨的,心头那点忧心和危机感又骤然上升。
须知时下虽然倡导读书入仕,那也是男子们的差事,寻常人家的女眷读书并非易事,何况她一个父母双亡的仆役之流
丛窦氏再次认定先头的猜测,这樊姓娘子,定是个不好斗的,日后也必定会是她那面团儿一样的甥女的心腹大患。
想到这里,她整了整身上衣衫,朝着正在弯腰拾取蔗杆的沈赵氏走去。
“沈娘子可让我好找,要不是邻里好言告诉我你在山上,我险些就直接家去了。”
沈赵氏和丛窦氏其实只见过两回,一回是她借着进城给大郎的山长送重阳节礼相看未来儿媳偶遇的,一回是下定时,这丛窦氏做了女方大媒。
这突然又照面,沈赵氏一时没有准备,只得把手上泥灰往衣服下摆蹭蹭。
“原来是丛家姐姐,不知道您今日要来,不然我定要在家准备了宴席候着的。”“您这个时候特意上山,是不是亲家公有什么话要带到”
丛窦氏见沈赵氏满头的汗、周身的泥,微不可见地蹙了蹙眉,又不着痕迹拉开些距离。
“我今儿个来,倒不是我姐婿的意思,而是你家大郎托人往书院去信了。我想着你们在村里行不得驿马定然没有大郎音信,就好心过来捎个信儿。”
在一旁的沈庭和沈庆听说是未来大嫂家来人,且还带回大哥的消息,赶忙停下手里活计围拢过来。
襄桐见状也暂搁下手里纸笔,站在了沈赵氏另一头。
沈赵氏也激动得双手发抖,“大郎捎信来了可是放榜了”
丛窦氏被山间突然掀起来的灰土呛得不行,掩着口鼻咳咳两声。
“三月三开考,最快也要十八才放榜,哪有那么快。何况路上还要几日呢。”
沈赵氏顿时脸上一臊,“是我太心急了。”
丛窦氏不再提这茬,反倒旁敲侧击,“您身边这几位都是看着怪面善的。”
沈赵氏忙给他们引荐,“这是我家儿郎,庭哥儿,三郎庆哥儿,这是我二儿媳妇儿,桐娘。”
几个人忙给丛姨妈问好。
丛窦氏却当面把脸子一撂。
“沈家姐姐也是,家里娶妇这样的大喜事,也不同我姐婿家知会一声,眼看要做了亲,您如此外道,传出去还当您不把白家当亲戚看呢。”
沈庭忙在一旁解释,“丛家姨妈勿恼,这事原是受我所累,因我彼时伤重,婚事办得仓促,且不曾摆酒,所以就没敢惊动亲戚。”“我娘也想着,等将来大嫂过门,我和我娘子再摆了酒请亲朋登门,只是到时少不得要烦劳大嫂操持,我和我娘子要先告个罪了。”
沈庭知道读书人家大都讲究个长幼有序,他和襄桐虽还没有全了六礼,但在杭州是“入过洞房”的,对没进门的大嫂确实有不敬之嫌。所以这才放低姿态,先把当时事急从权的因由解释了,再诚恳致歉。
丛姨妈见沈庭说话客气周到,倒不好立时发难,省得落个不通情理的名声,但心里仍旧意难平。
她方才可眼见着沈家二郎三郎众星捧月一样围着那樊娘子打转,要是将来真要她那性子绵软的外甥女和这位一同在沈家过活,只怕要被人踩到泥地里去。
“沈家姐姐,我大老远过来,走得有些乏了,您要是不忙,不如陪我到那边林子里消散消散”
沈赵氏虽然不知丛窦氏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人家毕竟是未来长媳的亲姨母,忙陪着笑,“丛家姐姐还不知道呢,这林子里有不少果木,我这就带你去摘些来解解渴。”
襄桐看着沈赵氏和丛窦氏亲亲热热进了林子,不觉看向一旁的沈庭,“我怎么觉得,这位丛姨妈看我的眼色不善”
沈庭其实也感觉到了但不想她多想,“没有的事,约莫是上山太累了,面上才冷淡了些。”
襄桐便不再多言,“也许是我看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