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娘,敢问这家住的是不是梁家人,就是一个寡母带了双儿女的,从前家里还有个仆役。”
那邻居见沈庭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禁好奇,“隔壁从前住的确是姓梁,不过你又是他家什么人”
“我姓沈,是她家从前使女樊家大姐儿的官人,这趟过来,是想取回我娘子的身契。”
那大娘眼睛一亮,“是桐丫头的官人啊,我说是哪个得了大运,娶了她家去。”那人从头到脚打量起沈庭,又啧啧赞了句,“倒是般配。”
沈庭哪有心思听她的夸,只抱拳又问一回,“请问大娘可知,这梁家人去哪了”
“她家啊,听说被亲戚接去享福了,走了有半个多月了。”
沈庭听完眼睛都急红了,直抓住那大娘的胳膊肘,“您可知道接去哪儿了”
“好像说是去汴京,投靠她小姑去了。”
03
襄桐没等太久就见沈庭垂头丧气打巷子深处走过来。
她见他空着手,脸上没半点喜色,就隐约感觉不对。
“出什么事了”“是不是梁家人为难,不肯拿身契出来”
沈庭摇摇头,“隔壁邻居说,梁家人搬走了。”
“搬走了”襄桐听完也是懵的。
“说可能去汴京投亲去了。”
“从前没听说梁家有汴京的亲戚,不过也说不定是托词。”
沈庭愈加懊恼,“我要是早些时日过来就好了。”
襄桐见沈庭十分难受的样子,倒不好深究了,往前论些时日,沈庭还在炕上躺着呢,而她自己也没觉得太着慌,真怨不得旁人。
“多大点事,也至于让你犯愁,大不了,咱拿了放奴文书去找个保山,到时照样能销了底档。”
沈庭闻言眼睛一亮,“真的”
襄桐笑他,“我爹可是讼师,论大颂律令,只怕寻常的读书人还不比我知道的多。”“再说,我自个儿的事,我骗你作甚”
沈庭不服气地小声嘟囔,“也是我的事啊。”
襄桐见今日无论如何也拿不到身契,本意劝了沈庭直接回霍山村从长计议,沈庭吃了回拖延的亏,立时决定,“放奴文书我随身带着呢,咱马上就去府衙销档。”
襄桐见他上心,也不再犹豫,“那就趁便去吧,不过这保山得须寻了城里的主户,或是乡村的上户。”
沈庭闻言倒有些难住了,所谓坊郭主户,是在杭州城内有房产的本地人士,或是房产购入名下满一年且在官府重新落户的外地人家;而乡村里上户,则至少有百亩田地。
这么一论起来,沈家,连着整个霍山村都拎不出一个上户。
再看沈樊两家的亲朋好友,也多是赁屋而居的贫苦人家。
唯一算是有旧的顾郎中,虽有房产,但来杭州不过数月,两个人暂时陷入了僵局。
至于生意上认识那些主顾,更不好无端上门让人做保,且襄桐身世在外人眼里多少有些不美,也没必要同外人说道。
左思右想无法,襄桐咬咬牙,“实在不成,我就去花市桥的百草居求燕二伯帮个忙,虽说有些挟恩以报的嫌疑,但也顾不得那许多了。”
沈庭想到那日燕小武对襄桐含愁带怨的凄恻目光,本能大叫一声,“不行”
襄桐看沈庭反应如此过激,不由纳闷,“嗯为什么不行”
沈庭不愿解释,也解释不清,“总不好假手不相干的人。”“这事你别管了,就全权交给我来解决。”
襄桐看他一脸信誓旦旦,不好拒绝他好意,“那行吧。”“那就听你的。”
作者有话要说看留言区有的乡亲们觉得女主言谈举止不太符合身份和年龄,我简单解释一下。
一个人被塑造成什么模样,首先看社会的大环境。
就宋整体而言,程朱理学倡导的“三从四德”,和士大夫畸形审美的“裹脚”等积习对女性实在算不上友好,但江南一带又不同,由于养蚕、织造业的昌盛,导致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也就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创造了有利条件;女人,尤其是贫民小户中的女人,不再囿于内宅,而是广泛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这是女主能接受正常教育和愿意闯出一片天地的先决条件;
然后,行文中提到,女主外祖父做到过县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区县一把手的位置,统管辖区内的方方面面,可推测女主的娘自小耳濡目染也不会太过短视;而女主的父亲科举无望转做讼师,见多了世间百态,暗笔又写过樊家在汴京停留过,所以女主现在的人格基本形成于十岁以前,得感谢她生在一个有底蕴有见识的家庭。
再经过父母先后去世,卖身到尖酸刻薄的梁柳氏手里,又渐渐磨平了女主棱角,让她越发坚韧圆融,以后经过沈家人的感动,可能又有新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女主现在的心智仍是符合自然成长规律的,不能单以社会上的大多数的心智水平去衡量,况且古代人大都十分“早慧””。
再以沈家为例,沈庭十岁出头就已经下地务农,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沈庆现在马上十岁,还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皆是因为被亲人们保护的太好,没有外力逼迫他迅速成长。
也有的乡亲们说更喜欢三郎一些,其实这样率真可爱的性格,是需要旁人付出代价来成全的,所以也请大家多爱沈二憨一下吧
咳咳,突然歪楼:」替二郎拉票了
那邻居见沈庭说得有鼻子有眼,不禁好奇,“隔壁从前住的确是姓梁,不过你又是他家什么人”
“我姓沈,是她家从前使女樊家大姐儿的官人,这趟过来,是想取回我娘子的身契。”
那大娘眼睛一亮,“是桐丫头的官人啊,我说是哪个得了大运,娶了她家去。”那人从头到脚打量起沈庭,又啧啧赞了句,“倒是般配。”
沈庭哪有心思听她的夸,只抱拳又问一回,“请问大娘可知,这梁家人去哪了”
“她家啊,听说被亲戚接去享福了,走了有半个多月了。”
沈庭听完眼睛都急红了,直抓住那大娘的胳膊肘,“您可知道接去哪儿了”
“好像说是去汴京,投靠她小姑去了。”
03
襄桐没等太久就见沈庭垂头丧气打巷子深处走过来。
她见他空着手,脸上没半点喜色,就隐约感觉不对。
“出什么事了”“是不是梁家人为难,不肯拿身契出来”
沈庭摇摇头,“隔壁邻居说,梁家人搬走了。”
“搬走了”襄桐听完也是懵的。
“说可能去汴京投亲去了。”
“从前没听说梁家有汴京的亲戚,不过也说不定是托词。”
沈庭愈加懊恼,“我要是早些时日过来就好了。”
襄桐见沈庭十分难受的样子,倒不好深究了,往前论些时日,沈庭还在炕上躺着呢,而她自己也没觉得太着慌,真怨不得旁人。
“多大点事,也至于让你犯愁,大不了,咱拿了放奴文书去找个保山,到时照样能销了底档。”
沈庭闻言眼睛一亮,“真的”
襄桐笑他,“我爹可是讼师,论大颂律令,只怕寻常的读书人还不比我知道的多。”“再说,我自个儿的事,我骗你作甚”
沈庭不服气地小声嘟囔,“也是我的事啊。”
襄桐见今日无论如何也拿不到身契,本意劝了沈庭直接回霍山村从长计议,沈庭吃了回拖延的亏,立时决定,“放奴文书我随身带着呢,咱马上就去府衙销档。”
襄桐见他上心,也不再犹豫,“那就趁便去吧,不过这保山得须寻了城里的主户,或是乡村的上户。”
沈庭闻言倒有些难住了,所谓坊郭主户,是在杭州城内有房产的本地人士,或是房产购入名下满一年且在官府重新落户的外地人家;而乡村里上户,则至少有百亩田地。
这么一论起来,沈家,连着整个霍山村都拎不出一个上户。
再看沈樊两家的亲朋好友,也多是赁屋而居的贫苦人家。
唯一算是有旧的顾郎中,虽有房产,但来杭州不过数月,两个人暂时陷入了僵局。
至于生意上认识那些主顾,更不好无端上门让人做保,且襄桐身世在外人眼里多少有些不美,也没必要同外人说道。
左思右想无法,襄桐咬咬牙,“实在不成,我就去花市桥的百草居求燕二伯帮个忙,虽说有些挟恩以报的嫌疑,但也顾不得那许多了。”
沈庭想到那日燕小武对襄桐含愁带怨的凄恻目光,本能大叫一声,“不行”
襄桐看沈庭反应如此过激,不由纳闷,“嗯为什么不行”
沈庭不愿解释,也解释不清,“总不好假手不相干的人。”“这事你别管了,就全权交给我来解决。”
襄桐看他一脸信誓旦旦,不好拒绝他好意,“那行吧。”“那就听你的。”
作者有话要说看留言区有的乡亲们觉得女主言谈举止不太符合身份和年龄,我简单解释一下。
一个人被塑造成什么模样,首先看社会的大环境。
就宋整体而言,程朱理学倡导的“三从四德”,和士大夫畸形审美的“裹脚”等积习对女性实在算不上友好,但江南一带又不同,由于养蚕、织造业的昌盛,导致女性家庭、经济地位大幅度提升,也就给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创造了有利条件;女人,尤其是贫民小户中的女人,不再囿于内宅,而是广泛参与到社会经济生活中。这是女主能接受正常教育和愿意闯出一片天地的先决条件;
然后,行文中提到,女主外祖父做到过县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区县一把手的位置,统管辖区内的方方面面,可推测女主的娘自小耳濡目染也不会太过短视;而女主的父亲科举无望转做讼师,见多了世间百态,暗笔又写过樊家在汴京停留过,所以女主现在的人格基本形成于十岁以前,得感谢她生在一个有底蕴有见识的家庭。
再经过父母先后去世,卖身到尖酸刻薄的梁柳氏手里,又渐渐磨平了女主棱角,让她越发坚韧圆融,以后经过沈家人的感动,可能又有新的变化
所以我觉得,女主现在的心智仍是符合自然成长规律的,不能单以社会上的大多数的心智水平去衡量,况且古代人大都十分“早慧””。
再以沈家为例,沈庭十岁出头就已经下地务农,逐渐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而沈庆现在马上十岁,还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皆是因为被亲人们保护的太好,没有外力逼迫他迅速成长。
也有的乡亲们说更喜欢三郎一些,其实这样率真可爱的性格,是需要旁人付出代价来成全的,所以也请大家多爱沈二憨一下吧
咳咳,突然歪楼:」替二郎拉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