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回到霍山村时天色已晚, 沈赵氏却还在院里的菜架子下头坐等,她听见门外驴车刮地皮的动静, 推门迎了出去。
“你们回来了事情可还顺利”
沈庭当着他娘的面, 一向报喜不报忧, “有我娘子出面, 啥时有过办不成的事”
沈赵氏跟着连连点头, “是娘说错了, 咋会问这种糊涂话,再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襄桐。”
襄桐被这母子两个夸得脸上直热,赶忙出言打岔,“娘,我和二郎白日里进城后, 山上可还太平”
“太平、太平着呢, 半个进山的外人也没有。我跟着三郎在北边山头又采了不少菌蕈和野菜,还在那几只灵芝附近放了捕兽夹子,省得被哪只不开眼的野物给误吞了。”
沈庭刚想说捕兽夹容易误伤旁人, 但转念一想,外人不知霍山匪患已绝,而崔、杨、薛三家也没有上山的道理,便改作夸奖, “娘果然想得周到。”
沈赵氏一愣,从前她做什么,家里大郎二郎就鲜有认同的时候,如今二郎都会说软和话了, 一看就是他娘子的功劳。
“你和襄桐也在外头辛苦大半天了,赶紧进屋歇着,我想咱明天早点进山,也好再去南边的山头看看。”
沈庭没得到郎大人给出的消息,始终心里不安,便连声劝她,“明日恐怕不行,我想着头午要抽空去趟临平镇,也好寻梁家人把襄桐的身契要回来,再顺道去衙门里重新挂户。”
沈赵氏赶忙表示,“你带着襄桐去忙正事要紧,我带着三郎上山就行。”
“那可不成,南边山头有从前土匪留下的匪窝子,听说还不止一处,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埋下过什么铁夹子铁刺之类的。还是等我回来再说吧。”
沈赵氏这才歇了心思。“那我就还在北边寻芝吧。”
次日一早,是个晴天。
沈庭和襄桐临出门前,特意先到崔家知会一声,“崔大伯,我和我娘子今日还得去城北办点事,先拉上昨日午后采的山货给柳桥楼那几家店送去,你白日要是送菜,只管先往鹿鸣斋去,太和楼则缓缓。”
崔家自是没有异议,又把沈家驴车头午不在的消息转告给杨、薛两家知道。
那两家却一个劲的担心是不是沈家要寻了旁人分租,“他崔大伯,咱那租地的契书还没签呢,我们心里没底呢。”
崔大伯想岔了笑话他们,“瞧你们点出息,不就从昨天菜款里扣了你们不到一贯的租钱吗难道还担心沈家人不认账”
薛老四忙辩白一句,“那哪能啊,我们这不是,怕没立字据,回头沈二郎再不租给咱了,被别家抢去。”
“这时候知道贪着便宜了那就好好报答人家,咱能左邻右舍住着是前世修来的,至于能不能走长远,还看这辈子修炼。”
那两家人忙不迭点头,均决心往后跟着沈家好好干。
尤其薛家,连家里六岁大的女娃都背上山来,只让守着竹筐专管分菜。
杨家也不甘示弱,全家祖孙三代,老少五口齐齐上阵,不觉一上午过去,三家人摘挖的菜比昨日头午还多上不少。
薛大伯看攒下了许多,叫来了北边山头的沈赵氏和三郎沈庆,四家人当面把东西称重记录,先拉上一车往城里贩运。
鹿鸣斋的管事一早得了东家吩咐,往后菜蔬尽可能收这霍山来的,一是为了卖太和楼掌柜的面子,二也是卖个噱头,眼下戍兵去霍山剿匪的消息才刚刚在市面传开,那处的出产也算是奇货可居,再让说书的人鼓吹两句,更能吊人胃口。
要是沈庭知道鹿鸣斋心里有这些弯弯绕绕,大概根本不会担心霍山的出产愁销。
02
再说沈庭和襄桐,一早赶车出门,先从钱塘门入杭州城内,在城西把菜送到之前常往来的几家,随后便一路往北,直奔西北二十里地外的临平镇。
襄桐还好,只当这是个寻常过场,没有太多心思,反倒是沈庭,心里急切得连抽了几下鞭子。
襄桐嗔他,“你这个赶法,回头给三郎知道了定要心疼银子,往常他都不舍得打一下。”
等真到了临平镇,已近晌午,因梁家所在的蒲苇巷颇窄,且里头还堆放不少杂物,只容两个人并行,实在进不去车,两个人只能把车停在巷口。
沈庭怕梁家仗着从前身份羞臊襄桐,便把驴绳交她手里,“你在这里等我,我去去就回。咱们,咱们”他吞吐了半天,想说咱们销了身契,就正式过礼成亲吧。
可怕襄桐当场拒绝,到底没敢说出口。
襄桐被他盯得怪不自在,直推他,“你快去吧,一会儿有人进出巷子,咱的车碍事呢。”
“嗯,那你等我。”
“嗯,快去吧。”
这场面要是被别个瞧见,定要被说上一句腻歪吧沈庭一边脑补,一边裂开嘴憨笑着一步一回头。
襄桐也朝他挥挥手,用口型告诉他“我等你”。
沈庭越发心急,一鼓作气扯开腿跑出老远,片刻后终于站到了襄桐说的,把西山榆木门板的那家。
咣咣咣,沈庭气势十足地在门板上叩了三响,隔了好久也没有个响动。
他又加大气力连扣了七八下,还出声唤人,“家里有人吗”
门里还是鸦雀无声。
他有些急了,又用力砸了几回,“梁家人可在家,有急事寻你们。”
这回没从梁家惊动个人出来,反倒是隔壁邻居一位大娘探个头出来。
“你别白费气力了,你就是把门板卸下来也没人睬你。”
沈庭听这话音儿不对,赶忙抱拳。
回到霍山村时天色已晚, 沈赵氏却还在院里的菜架子下头坐等,她听见门外驴车刮地皮的动静, 推门迎了出去。
“你们回来了事情可还顺利”
沈庭当着他娘的面, 一向报喜不报忧, “有我娘子出面, 啥时有过办不成的事”
沈赵氏跟着连连点头, “是娘说错了, 咋会问这种糊涂话,再没有什么事能难住咱们襄桐。”
襄桐被这母子两个夸得脸上直热,赶忙出言打岔,“娘,我和二郎白日里进城后, 山上可还太平”
“太平、太平着呢, 半个进山的外人也没有。我跟着三郎在北边山头又采了不少菌蕈和野菜,还在那几只灵芝附近放了捕兽夹子,省得被哪只不开眼的野物给误吞了。”
沈庭刚想说捕兽夹容易误伤旁人, 但转念一想,外人不知霍山匪患已绝,而崔、杨、薛三家也没有上山的道理,便改作夸奖, “娘果然想得周到。”
沈赵氏一愣,从前她做什么,家里大郎二郎就鲜有认同的时候,如今二郎都会说软和话了, 一看就是他娘子的功劳。
“你和襄桐也在外头辛苦大半天了,赶紧进屋歇着,我想咱明天早点进山,也好再去南边的山头看看。”
沈庭没得到郎大人给出的消息,始终心里不安,便连声劝她,“明日恐怕不行,我想着头午要抽空去趟临平镇,也好寻梁家人把襄桐的身契要回来,再顺道去衙门里重新挂户。”
沈赵氏赶忙表示,“你带着襄桐去忙正事要紧,我带着三郎上山就行。”
“那可不成,南边山头有从前土匪留下的匪窝子,听说还不止一处,谁知道他们是不是埋下过什么铁夹子铁刺之类的。还是等我回来再说吧。”
沈赵氏这才歇了心思。“那我就还在北边寻芝吧。”
次日一早,是个晴天。
沈庭和襄桐临出门前,特意先到崔家知会一声,“崔大伯,我和我娘子今日还得去城北办点事,先拉上昨日午后采的山货给柳桥楼那几家店送去,你白日要是送菜,只管先往鹿鸣斋去,太和楼则缓缓。”
崔家自是没有异议,又把沈家驴车头午不在的消息转告给杨、薛两家知道。
那两家却一个劲的担心是不是沈家要寻了旁人分租,“他崔大伯,咱那租地的契书还没签呢,我们心里没底呢。”
崔大伯想岔了笑话他们,“瞧你们点出息,不就从昨天菜款里扣了你们不到一贯的租钱吗难道还担心沈家人不认账”
薛老四忙辩白一句,“那哪能啊,我们这不是,怕没立字据,回头沈二郎再不租给咱了,被别家抢去。”
“这时候知道贪着便宜了那就好好报答人家,咱能左邻右舍住着是前世修来的,至于能不能走长远,还看这辈子修炼。”
那两家人忙不迭点头,均决心往后跟着沈家好好干。
尤其薛家,连家里六岁大的女娃都背上山来,只让守着竹筐专管分菜。
杨家也不甘示弱,全家祖孙三代,老少五口齐齐上阵,不觉一上午过去,三家人摘挖的菜比昨日头午还多上不少。
薛大伯看攒下了许多,叫来了北边山头的沈赵氏和三郎沈庆,四家人当面把东西称重记录,先拉上一车往城里贩运。
鹿鸣斋的管事一早得了东家吩咐,往后菜蔬尽可能收这霍山来的,一是为了卖太和楼掌柜的面子,二也是卖个噱头,眼下戍兵去霍山剿匪的消息才刚刚在市面传开,那处的出产也算是奇货可居,再让说书的人鼓吹两句,更能吊人胃口。
要是沈庭知道鹿鸣斋心里有这些弯弯绕绕,大概根本不会担心霍山的出产愁销。
02
再说沈庭和襄桐,一早赶车出门,先从钱塘门入杭州城内,在城西把菜送到之前常往来的几家,随后便一路往北,直奔西北二十里地外的临平镇。
襄桐还好,只当这是个寻常过场,没有太多心思,反倒是沈庭,心里急切得连抽了几下鞭子。
襄桐嗔他,“你这个赶法,回头给三郎知道了定要心疼银子,往常他都不舍得打一下。”
等真到了临平镇,已近晌午,因梁家所在的蒲苇巷颇窄,且里头还堆放不少杂物,只容两个人并行,实在进不去车,两个人只能把车停在巷口。
沈庭怕梁家仗着从前身份羞臊襄桐,便把驴绳交她手里,“你在这里等我,我去去就回。咱们,咱们”他吞吐了半天,想说咱们销了身契,就正式过礼成亲吧。
可怕襄桐当场拒绝,到底没敢说出口。
襄桐被他盯得怪不自在,直推他,“你快去吧,一会儿有人进出巷子,咱的车碍事呢。”
“嗯,那你等我。”
“嗯,快去吧。”
这场面要是被别个瞧见,定要被说上一句腻歪吧沈庭一边脑补,一边裂开嘴憨笑着一步一回头。
襄桐也朝他挥挥手,用口型告诉他“我等你”。
沈庭越发心急,一鼓作气扯开腿跑出老远,片刻后终于站到了襄桐说的,把西山榆木门板的那家。
咣咣咣,沈庭气势十足地在门板上叩了三响,隔了好久也没有个响动。
他又加大气力连扣了七八下,还出声唤人,“家里有人吗”
门里还是鸦雀无声。
他有些急了,又用力砸了几回,“梁家人可在家,有急事寻你们。”
这回没从梁家惊动个人出来,反倒是隔壁邻居一位大娘探个头出来。
“你别白费气力了,你就是把门板卸下来也没人睬你。”
沈庭听这话音儿不对,赶忙抱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