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庆一声吆喝, 顿时让前头几人围拢过来。
襄桐走到最前,果然见一棵枯败老松根基处有一株碗口大的灵芝, 她并不上手去摘, 反倒从四周又挖些湿润的泥土培上它的根柄加固。
沈庆不禁疑惑, “二嫂, 这灵芝咱不采吗”
“你不知道, 这长在枯木底下的灵芝难得, 且药性最好,若这个时候就拔了,太过可惜。咱不妨先再养它些时日,等它再长大些再摘。”
沈庆咂舌,“这还不够大比上回卖得那只足大了一倍。”
“应是还能再长上许多, 我听说, 前朝曾经现世最大一株灵芝就是在咱们杭州吴山出产的,足有铜盆大小,当时被苏州富商以万贯的高价买了去, 也不为了救人治病,只供养在他家的看盆里供人观赏,竟还有人不远万里去他家只为一览。”
沈庆眼睛瞪了溜圆,“万贯钱一万贯够咱家花上多少辈子啊啊不是, 够咱全村花好几辈子吧”
“对富足人而言,这钱财也不过是笔尖上的一片墨痕,你觉得万贯是那见不着影的大数目,却不知如今汴京城里, 随便一处带庭院水榭的四进甲第都不止这个数,且有多少当官做宰的人家穷其一生买不起,只能选择住官邸或赁屋而居。便是咱们杭州城里,像是虞家的秀园那种有宅有景有池塘的地方,也值上千贯了。不过秀园是接过王驾的地方,占地也有十几亩大,听说光是宅舍就有三四十间,也非旁处可比肩。”
沈庆闻言回头再看眼前的灵芝,心态已大不相同,他小心得不敢上前,“我看出来了,咱这养的不是灵芝,这活脱脱一座城里的大宅啊。”
襄桐又一次成功被他逗乐,“也不能这么比,毕竟铜盆大的灵芝世所罕见,一百年未见得有一只,咱想把眼下这只养到盘口大,少说也得用上一年半载,要是真想养成个芝中祖宗,少说,几十年吧。”
“啊,几十年呵,那算了吧,到时我成了个没牙的老丈,连肉都吃不动,不等了,咱不等了。”
襄桐听他献宝,又破功一笑,随后只顺势起身,和沈庭要了根麻绳,直接绑在枯木树干上做个记号,解释道,“省得下回来找不见。”
因有了这发现,沈家人均提起百倍精神继续寻摸起来,且还是专找那枯败的古木细瞧。
不觉山巅在望,果然又给他们发现了三株,比方才那株只大不小。
其中最大的那一株,便是沈庭发现的,足有个手掌大小。他终于扬眉吐气一回,直拉着襄桐邀功,却也学会了拐弯抹角,“娘子看,这只灵芝可还使得能值上五十两银否”
襄桐见他叫娘子,当了沈赵氏也不好反驳,只用话呛他,“你若五十两把它卖了,人家定会笑你是个痴傻的,转手十倍再卖了去。”
沈庭也不恼,摸摸头嘿嘿一笑,“卖得多少都是咱家收成,回头好让你和娘买大宅、穿绸衣。”
沈赵氏却在一旁拆了他的台,“娘可不住什么大宅,娘就喜欢咱家的土炕,院子里再养些鸡鸭和几只看家的大鹅。”
襄桐也借机挤兑他,“漫说大屋要按制才能建,便是绸衣也不是咱们平头百姓穿得的。”
沈庆机灵,在一旁提醒,“等大哥当了官老爷,咱家就能住带藻井的宅子,穿丝绸的袍服了。”“大哥走之前这么和我说呢。”
沈赵氏触景生情,不禁往北望了望,“说起来今日就是三月三,也不知大郎此刻是不是已进了考场。要是他真能高中,娘也算对得起沈家的祖宗了。”
“娘放心,待过上些时日放榜,大哥定会先着人捎来喜信的。”
几个人在山间又停留了一会儿,并不把找到的灵芝带下山,只沿途采了些卖相上佳的菌蕈装在随身带来的布袋里。
眼见日头往头顶去,沈庭和几个人商量,“时间差不多了吧,咱还要先回家换身见人的衣裳,别耽搁太久反让人等。”
说的是一会儿要去赴安掌柜的约,托他引荐酒楼商会的耆老的事。
襄桐把布袋扎紧递给沈庭,“嗯,这就下山吧。”
等到了山脊,崔、杨、薛三家的人还在忙碌,而他们地头的竹筐皆已装满,还有不少堆放在一旁。
沈庆先去牵驴车过来,也好过秤装车,待会直接拉去太和楼。
等到了驴车跟前,他猛然发现,拴车的地方不知何时又多了一只和“银子”长得差不多的小黑驴,崔大郎也正在旁边给它顺毛。
“崔大哥,这是你家新买的驴可真俊”沈庆不吝夸奖崔家的新驴,且还围着看起来。
“银子”本来在一旁低头啃草皮,闻声似听懂了一样,大概不满小主人夸奖旁家的驴,只从大鼻孔里哼哼两声,还绕着树干转腾起来。
沈庆赶紧回身拔了把青草递到“银子”眼前,“你这家伙脾气还不小呢我夸旁家驴那是客套,客套懂不懂在我眼里啊,就属你最俊”
“银子”倒跟听懂了是的,果真平息下来,看的一旁的崔家大郎直乐呵。
“你家驴是成了精吧”
这时沈家其他人也被引了过来,见崔家的驴车已经就绪,索性当场决定,一会儿先把三家头午采的山鲜都拉去城里卖个热乎的。
就算太和楼收不完,还有几家往来过的店铺。
崔家前阵子和沈家合作过十多日,路数也清楚,最先把采来的山鲜按类分装好,又从车上抬下来个大秤。
崔大伯解释说,“方才买车时偶然看见,想着往后咱们也常用,索性就买了下来。”
倒让沈家有些过意不去。
沈庭本是打算今日进城由沈家出钱买秤的。
“那这秤钱多少,我直接在租子里扣吧。”
崔家并不在意,“我家水田出息多,每年秋上都要从里正家借秤称量,也怪不方便,如今赶上正事,先买来预备着,也不白费。”
杨家和薛家见他们两家大度,也不好意思斤斤计较,等过秤时并不仔细争辩,均放心沈、崔两家的准头。
称量过后,沈庭拿出事先备好的纸笔出来录个数目,又让每家出人签押,随后才带着众人分别往两辆车上搬抬。
回去路上也曾遇见一两个途经的村邻,看见两车山鲜不免闲打听几句。
众人也不细说,只答,“山里采的。”
旁人不知霍山匪患已绝,只当他们说的山是宝石山,均跃跃欲试明日也去。
襄桐见车上分别已有三四百斤的出息,又根据采摘的地界儿推算,先头估算的八千斤还真是太保守了。
按着这个速度,每日三家人采摘个千余斤是不成问题的。
看来一会儿在太和楼和酒楼的商会耆老们见面,要多下些功夫才行。
02
这趟进城,崔家由崔大伯驾车,沈家则是沈庭赶驴,襄桐跟车,几家其余的人则继续留在山里。
抵达太和楼,还不到未时,迎客的伙计见沈家人带了两整车山鲜上门,事先也没听人安排过,只得赶紧进去把掌柜的请出来。
安掌柜也颇意外,之前和沈家人约在酉时,他们这么早就登门,且还带了少说七八百斤的山货,倒让他一时有些抓瞎。
“樊娘子、沈郎、崔大伯,方才伙计说你们拉了一座山来,我本还不信,原来真是给我送鲜货来了。”
襄桐听出他的“惊喜”之意,也上前问礼。
“这是从霍山挖得头一茬山货,我就想着,以咱们两家的关系,必然要趁着新鲜给您送些过来,只是乡邻们一贯实诚,
沈庆一声吆喝, 顿时让前头几人围拢过来。
襄桐走到最前,果然见一棵枯败老松根基处有一株碗口大的灵芝, 她并不上手去摘, 反倒从四周又挖些湿润的泥土培上它的根柄加固。
沈庆不禁疑惑, “二嫂, 这灵芝咱不采吗”
“你不知道, 这长在枯木底下的灵芝难得, 且药性最好,若这个时候就拔了,太过可惜。咱不妨先再养它些时日,等它再长大些再摘。”
沈庆咂舌,“这还不够大比上回卖得那只足大了一倍。”
“应是还能再长上许多, 我听说, 前朝曾经现世最大一株灵芝就是在咱们杭州吴山出产的,足有铜盆大小,当时被苏州富商以万贯的高价买了去, 也不为了救人治病,只供养在他家的看盆里供人观赏,竟还有人不远万里去他家只为一览。”
沈庆眼睛瞪了溜圆,“万贯钱一万贯够咱家花上多少辈子啊啊不是, 够咱全村花好几辈子吧”
“对富足人而言,这钱财也不过是笔尖上的一片墨痕,你觉得万贯是那见不着影的大数目,却不知如今汴京城里, 随便一处带庭院水榭的四进甲第都不止这个数,且有多少当官做宰的人家穷其一生买不起,只能选择住官邸或赁屋而居。便是咱们杭州城里,像是虞家的秀园那种有宅有景有池塘的地方,也值上千贯了。不过秀园是接过王驾的地方,占地也有十几亩大,听说光是宅舍就有三四十间,也非旁处可比肩。”
沈庆闻言回头再看眼前的灵芝,心态已大不相同,他小心得不敢上前,“我看出来了,咱这养的不是灵芝,这活脱脱一座城里的大宅啊。”
襄桐又一次成功被他逗乐,“也不能这么比,毕竟铜盆大的灵芝世所罕见,一百年未见得有一只,咱想把眼下这只养到盘口大,少说也得用上一年半载,要是真想养成个芝中祖宗,少说,几十年吧。”
“啊,几十年呵,那算了吧,到时我成了个没牙的老丈,连肉都吃不动,不等了,咱不等了。”
襄桐听他献宝,又破功一笑,随后只顺势起身,和沈庭要了根麻绳,直接绑在枯木树干上做个记号,解释道,“省得下回来找不见。”
因有了这发现,沈家人均提起百倍精神继续寻摸起来,且还是专找那枯败的古木细瞧。
不觉山巅在望,果然又给他们发现了三株,比方才那株只大不小。
其中最大的那一株,便是沈庭发现的,足有个手掌大小。他终于扬眉吐气一回,直拉着襄桐邀功,却也学会了拐弯抹角,“娘子看,这只灵芝可还使得能值上五十两银否”
襄桐见他叫娘子,当了沈赵氏也不好反驳,只用话呛他,“你若五十两把它卖了,人家定会笑你是个痴傻的,转手十倍再卖了去。”
沈庭也不恼,摸摸头嘿嘿一笑,“卖得多少都是咱家收成,回头好让你和娘买大宅、穿绸衣。”
沈赵氏却在一旁拆了他的台,“娘可不住什么大宅,娘就喜欢咱家的土炕,院子里再养些鸡鸭和几只看家的大鹅。”
襄桐也借机挤兑他,“漫说大屋要按制才能建,便是绸衣也不是咱们平头百姓穿得的。”
沈庆机灵,在一旁提醒,“等大哥当了官老爷,咱家就能住带藻井的宅子,穿丝绸的袍服了。”“大哥走之前这么和我说呢。”
沈赵氏触景生情,不禁往北望了望,“说起来今日就是三月三,也不知大郎此刻是不是已进了考场。要是他真能高中,娘也算对得起沈家的祖宗了。”
“娘放心,待过上些时日放榜,大哥定会先着人捎来喜信的。”
几个人在山间又停留了一会儿,并不把找到的灵芝带下山,只沿途采了些卖相上佳的菌蕈装在随身带来的布袋里。
眼见日头往头顶去,沈庭和几个人商量,“时间差不多了吧,咱还要先回家换身见人的衣裳,别耽搁太久反让人等。”
说的是一会儿要去赴安掌柜的约,托他引荐酒楼商会的耆老的事。
襄桐把布袋扎紧递给沈庭,“嗯,这就下山吧。”
等到了山脊,崔、杨、薛三家的人还在忙碌,而他们地头的竹筐皆已装满,还有不少堆放在一旁。
沈庆先去牵驴车过来,也好过秤装车,待会直接拉去太和楼。
等到了驴车跟前,他猛然发现,拴车的地方不知何时又多了一只和“银子”长得差不多的小黑驴,崔大郎也正在旁边给它顺毛。
“崔大哥,这是你家新买的驴可真俊”沈庆不吝夸奖崔家的新驴,且还围着看起来。
“银子”本来在一旁低头啃草皮,闻声似听懂了一样,大概不满小主人夸奖旁家的驴,只从大鼻孔里哼哼两声,还绕着树干转腾起来。
沈庆赶紧回身拔了把青草递到“银子”眼前,“你这家伙脾气还不小呢我夸旁家驴那是客套,客套懂不懂在我眼里啊,就属你最俊”
“银子”倒跟听懂了是的,果真平息下来,看的一旁的崔家大郎直乐呵。
“你家驴是成了精吧”
这时沈家其他人也被引了过来,见崔家的驴车已经就绪,索性当场决定,一会儿先把三家头午采的山鲜都拉去城里卖个热乎的。
就算太和楼收不完,还有几家往来过的店铺。
崔家前阵子和沈家合作过十多日,路数也清楚,最先把采来的山鲜按类分装好,又从车上抬下来个大秤。
崔大伯解释说,“方才买车时偶然看见,想着往后咱们也常用,索性就买了下来。”
倒让沈家有些过意不去。
沈庭本是打算今日进城由沈家出钱买秤的。
“那这秤钱多少,我直接在租子里扣吧。”
崔家并不在意,“我家水田出息多,每年秋上都要从里正家借秤称量,也怪不方便,如今赶上正事,先买来预备着,也不白费。”
杨家和薛家见他们两家大度,也不好意思斤斤计较,等过秤时并不仔细争辩,均放心沈、崔两家的准头。
称量过后,沈庭拿出事先备好的纸笔出来录个数目,又让每家出人签押,随后才带着众人分别往两辆车上搬抬。
回去路上也曾遇见一两个途经的村邻,看见两车山鲜不免闲打听几句。
众人也不细说,只答,“山里采的。”
旁人不知霍山匪患已绝,只当他们说的山是宝石山,均跃跃欲试明日也去。
襄桐见车上分别已有三四百斤的出息,又根据采摘的地界儿推算,先头估算的八千斤还真是太保守了。
按着这个速度,每日三家人采摘个千余斤是不成问题的。
看来一会儿在太和楼和酒楼的商会耆老们见面,要多下些功夫才行。
02
这趟进城,崔家由崔大伯驾车,沈家则是沈庭赶驴,襄桐跟车,几家其余的人则继续留在山里。
抵达太和楼,还不到未时,迎客的伙计见沈家人带了两整车山鲜上门,事先也没听人安排过,只得赶紧进去把掌柜的请出来。
安掌柜也颇意外,之前和沈家人约在酉时,他们这么早就登门,且还带了少说七八百斤的山货,倒让他一时有些抓瞎。
“樊娘子、沈郎、崔大伯,方才伙计说你们拉了一座山来,我本还不信,原来真是给我送鲜货来了。”
襄桐听出他的“惊喜”之意,也上前问礼。
“这是从霍山挖得头一茬山货,我就想着,以咱们两家的关系,必然要趁着新鲜给您送些过来,只是乡邻们一贯实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