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次日一早, 答应帮沈家修房的崔家和杨家人吃过朝食就登门来,沈赵氏赶紧把人让进院里, 又支派沈庭沈庆赶上驴车到里正家去取砖瓦。
襄桐和两家人打过招呼, 就去灶间准备茶汤和点心果子, 以备他们中途累了休息时候果腹。
等沈庭归家, 襄桐又趁他到厨下端水的工夫和他低语。
“既然今日来帮忙的都是同咱家交好的, 不如等席间你就把上山挖鲜的事和他们先透个话左右咱家得了霍山开山权的消息也瞒不住太久, 不如先分派好人家,也省得后面生乱。”
“我也正有此意,老话说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如今我沈家也算小有出息了, 能带挈乡邻一同发迹也是积德行善的美事, 日后也好多得些帮手。只是我怕过些时日消息散播开,有不相干的人闻风而来,咱帮了他们两家, 又要得罪旁个。”
“开罪人也是在所难免,人有亲疏远近,连爹娘对儿女尚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咱也概莫能外。实在是现在能力有限, 也只能帮衬些以往交好的人家,若有人非要挑理作怪,到时候我们另想办法应对就是,总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嗯, 我明白。那我先去搭梯子去了,你等会先在院子里躲会,别在屋里被头顶动静惊着。”
“看你说的,我又不是生了兔子胆,哪那么精贵。”襄桐说完突然想起,“哦对了,你方才见着崔大伯,和他商量过运货的事了吗”
“刚才急着去里正家,还没顾得上。”
“那就等修葺事毕款待他们时一道再说吧。”
崔家父子两个、杨家祖孙三人外加沈庭、沈庆七个男丁,上房铺瓦的铺挖,后院修墙的修墙,剩下人手则搬挪了屋里家什,从东往南再往西逐屋粉墙。
除了一个庆哥年纪小,手脚慢,其余几人都是惯做活的,就连襄桐和沈赵氏也负责在地上端盆递水。将到中午,沈家那点活计就被完成个七七八八。
襄桐看时辰不早,且准备的饭菜也得了,遂让沈赵氏去院里招呼人入席。
因屋里待不得人,桌子便摆在院里,杨老翁年纪最长,直接被让了上座,余下人也纷纷落座。
众人见琳琅满目的一桌菜,有鱼有虾还不算,平时难得的梅菜粉蒸肉也足有一海碗。旁个诸如笋丝、蕨菜、黄耳蕈也是极新鲜的,倒让杨家人开了回眼,终于证实此前崔家人对沈家儿妇的夸奖半点没掺假。
因崔家拿了酒来,沈赵氏和襄桐并不上桌,连着沈庆只在灶间围着锅灶自在吃喝。
襄桐怕沈庆不高兴还特意安慰,“他们大人都要饮酒,把你围在中间,你也不自在,还不如在这里吃个小灶。”
说着,拿出了一碗金黄酥脆的锅底鲜来。
沈庆方才帮着端菜,知道是那桌没有的,开心得眯缝着眼,“还是二嫂疼我。”
沈赵氏嘴上说着“襄桐往后可别纵着他了,也老大不小的,总惦记着吃喝”,自己却也跟着笑得眼里带光。
襄桐简单扒拉几口,趁着给桌上送刚熬出油花的大骨汤,在旁边悄悄听上几句。
沈庭正说到郎大人犒赏他的那一段。
“这霍山被山匪盘踞霸占多年,我能在剿匪一事中有微末功劳实属天眷。如今更是蒙郎大人顾念、知府大人恩典,我才有幸暂得了这满山物产的开采权,想来真是我沈家家门幸事。今日当着诸位公布开来,并不为了炫耀夸富,而是想趁便问上一句,你们可愿意搭上我沈家这趟顺风船,明日一道去山里采鲜挖珍去。”
众人先是错愕于沈家如此时运,随后听到沈庭就这么毫无心机地递出了橄榄枝,一时竟反应不过来。
搁在旁人身上,有这好事还不藏着掖着闷头发财,哪能像沈庭这样,没等见到油水就急着找别人分羹。
杨老翁年纪最长,轻咳一声代余下的人问了句,“二郎这是何意”
不是没听懂,实是不敢相信。
沈庭挺直身板,说出来的话也掷地有声,“就是如您方才听到的,我想拉您杨家和崔家入伙,和我沈家一同进山、发财”“你们也不必怀疑我的用意,我确是真心实意想要带着大家一同进山,往后更是要共同进退、创累世之富。”
崔大伯一家是跟着沈家尝过甜头的,几乎立时就要表态,不过为了不至于显得吃相难看,才矜持着问道“不知这入伙,是怎么个入法还同上一遭贩笋一样吗”
杨家人见状也反应过来,上回崔家和沈家挖笋卖钱的事他家就没赶上,这回的好事不紧着往前凑,难道还等机会自己钻到怀里吗
于是也赶紧附言,“是啊,二郎仔细给咱们讲讲。”
沈庭便按着昨日和襄桐商量过的办法和细节一一陈明。
其一,先简略叙说霍山山脊从下至上多大方圆、有什么出产、以及对于出息的粗略估算,且顺道提上一嘴每样山货近来的行市价格。
其二,讲明入伙的诸般条件,首要便是两家需像佃农一样按月按亩给沈家交上固定的租赋,每亩每月以二百文钱计;而沈家负责全权回购两家挖出的山鲜。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阐明崔、杨两家能从中得到的好处。又顺便提到分成之法,售卖山珍所得的出息有五成归沈家所有、四成归了挖菜那家,而剩下的一成,用于给付贩运的路资。
杨家听完还没算过来帐,崔家父子听了已是心念一动,若一车货拉上五百斤,按着二十文一斤算,可得钱十贯,那其中一成的路资,便是一贯
哪怕一日只来回两趟送菜进城,就能白得两贯的钱,忽略掉拉车牲口的那点草料,这钱不和白拣一样吗
父子俩对视一眼,不约而同想到了前些时日兴起的念头买驴
沈庭把事情讲明,便不再多费口舌,更不劝说,只等两家自己权衡。
杨家祖孙只说如此大事要回家仔细商量没有当场表态,崔家则当场议定,要从沈家手里先佃上八亩地试炼试炼。
当然,他家欲买驴贩运的事没有当场挑明,且得回去和家里人商量。
如是一桌酒菜,再没人有心情吃完,均匆匆辞了家去。
沈庭本以为他只挑个头,崔、杨两家必能痛痛快快应下,可见杨家没有立时定下,难免有些失望。
来拣桌的襄桐却安慰他,“杨家总要尝过甜头才知你所言不假,你且看,他家今日还会登门。”“不过照这个情形看,剩下近十亩山地杨家未必能全部接手,咱还需再找一家来。”
沈庭却不解,“咱自家便不摘挖了吗”
襄桐又耐心解释,“咱若也同她们一道采摘,届时哪处地头出息好、谁家的鲜蔬先拉进城贩售、又或是每次卖得的银钱稍有偏差,有咱这个东家掺和在里头,难免会让人疑心有不公允之嫌,还
次日一早, 答应帮沈家修房的崔家和杨家人吃过朝食就登门来,沈赵氏赶紧把人让进院里, 又支派沈庭沈庆赶上驴车到里正家去取砖瓦。
襄桐和两家人打过招呼, 就去灶间准备茶汤和点心果子, 以备他们中途累了休息时候果腹。
等沈庭归家, 襄桐又趁他到厨下端水的工夫和他低语。
“既然今日来帮忙的都是同咱家交好的, 不如等席间你就把上山挖鲜的事和他们先透个话左右咱家得了霍山开山权的消息也瞒不住太久, 不如先分派好人家,也省得后面生乱。”
“我也正有此意,老话说打不断的亲,骂不断的邻,如今我沈家也算小有出息了, 能带挈乡邻一同发迹也是积德行善的美事, 日后也好多得些帮手。只是我怕过些时日消息散播开,有不相干的人闻风而来,咱帮了他们两家, 又要得罪旁个。”
“开罪人也是在所难免,人有亲疏远近,连爹娘对儿女尚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咱也概莫能外。实在是现在能力有限, 也只能帮衬些以往交好的人家,若有人非要挑理作怪,到时候我们另想办法应对就是,总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嗯, 我明白。那我先去搭梯子去了,你等会先在院子里躲会,别在屋里被头顶动静惊着。”
“看你说的,我又不是生了兔子胆,哪那么精贵。”襄桐说完突然想起,“哦对了,你方才见着崔大伯,和他商量过运货的事了吗”
“刚才急着去里正家,还没顾得上。”
“那就等修葺事毕款待他们时一道再说吧。”
崔家父子两个、杨家祖孙三人外加沈庭、沈庆七个男丁,上房铺瓦的铺挖,后院修墙的修墙,剩下人手则搬挪了屋里家什,从东往南再往西逐屋粉墙。
除了一个庆哥年纪小,手脚慢,其余几人都是惯做活的,就连襄桐和沈赵氏也负责在地上端盆递水。将到中午,沈家那点活计就被完成个七七八八。
襄桐看时辰不早,且准备的饭菜也得了,遂让沈赵氏去院里招呼人入席。
因屋里待不得人,桌子便摆在院里,杨老翁年纪最长,直接被让了上座,余下人也纷纷落座。
众人见琳琅满目的一桌菜,有鱼有虾还不算,平时难得的梅菜粉蒸肉也足有一海碗。旁个诸如笋丝、蕨菜、黄耳蕈也是极新鲜的,倒让杨家人开了回眼,终于证实此前崔家人对沈家儿妇的夸奖半点没掺假。
因崔家拿了酒来,沈赵氏和襄桐并不上桌,连着沈庆只在灶间围着锅灶自在吃喝。
襄桐怕沈庆不高兴还特意安慰,“他们大人都要饮酒,把你围在中间,你也不自在,还不如在这里吃个小灶。”
说着,拿出了一碗金黄酥脆的锅底鲜来。
沈庆方才帮着端菜,知道是那桌没有的,开心得眯缝着眼,“还是二嫂疼我。”
沈赵氏嘴上说着“襄桐往后可别纵着他了,也老大不小的,总惦记着吃喝”,自己却也跟着笑得眼里带光。
襄桐简单扒拉几口,趁着给桌上送刚熬出油花的大骨汤,在旁边悄悄听上几句。
沈庭正说到郎大人犒赏他的那一段。
“这霍山被山匪盘踞霸占多年,我能在剿匪一事中有微末功劳实属天眷。如今更是蒙郎大人顾念、知府大人恩典,我才有幸暂得了这满山物产的开采权,想来真是我沈家家门幸事。今日当着诸位公布开来,并不为了炫耀夸富,而是想趁便问上一句,你们可愿意搭上我沈家这趟顺风船,明日一道去山里采鲜挖珍去。”
众人先是错愕于沈家如此时运,随后听到沈庭就这么毫无心机地递出了橄榄枝,一时竟反应不过来。
搁在旁人身上,有这好事还不藏着掖着闷头发财,哪能像沈庭这样,没等见到油水就急着找别人分羹。
杨老翁年纪最长,轻咳一声代余下的人问了句,“二郎这是何意”
不是没听懂,实是不敢相信。
沈庭挺直身板,说出来的话也掷地有声,“就是如您方才听到的,我想拉您杨家和崔家入伙,和我沈家一同进山、发财”“你们也不必怀疑我的用意,我确是真心实意想要带着大家一同进山,往后更是要共同进退、创累世之富。”
崔大伯一家是跟着沈家尝过甜头的,几乎立时就要表态,不过为了不至于显得吃相难看,才矜持着问道“不知这入伙,是怎么个入法还同上一遭贩笋一样吗”
杨家人见状也反应过来,上回崔家和沈家挖笋卖钱的事他家就没赶上,这回的好事不紧着往前凑,难道还等机会自己钻到怀里吗
于是也赶紧附言,“是啊,二郎仔细给咱们讲讲。”
沈庭便按着昨日和襄桐商量过的办法和细节一一陈明。
其一,先简略叙说霍山山脊从下至上多大方圆、有什么出产、以及对于出息的粗略估算,且顺道提上一嘴每样山货近来的行市价格。
其二,讲明入伙的诸般条件,首要便是两家需像佃农一样按月按亩给沈家交上固定的租赋,每亩每月以二百文钱计;而沈家负责全权回购两家挖出的山鲜。
其三,也是重中之重,阐明崔、杨两家能从中得到的好处。又顺便提到分成之法,售卖山珍所得的出息有五成归沈家所有、四成归了挖菜那家,而剩下的一成,用于给付贩运的路资。
杨家听完还没算过来帐,崔家父子听了已是心念一动,若一车货拉上五百斤,按着二十文一斤算,可得钱十贯,那其中一成的路资,便是一贯
哪怕一日只来回两趟送菜进城,就能白得两贯的钱,忽略掉拉车牲口的那点草料,这钱不和白拣一样吗
父子俩对视一眼,不约而同想到了前些时日兴起的念头买驴
沈庭把事情讲明,便不再多费口舌,更不劝说,只等两家自己权衡。
杨家祖孙只说如此大事要回家仔细商量没有当场表态,崔家则当场议定,要从沈家手里先佃上八亩地试炼试炼。
当然,他家欲买驴贩运的事没有当场挑明,且得回去和家里人商量。
如是一桌酒菜,再没人有心情吃完,均匆匆辞了家去。
沈庭本以为他只挑个头,崔、杨两家必能痛痛快快应下,可见杨家没有立时定下,难免有些失望。
来拣桌的襄桐却安慰他,“杨家总要尝过甜头才知你所言不假,你且看,他家今日还会登门。”“不过照这个情形看,剩下近十亩山地杨家未必能全部接手,咱还需再找一家来。”
沈庭却不解,“咱自家便不摘挖了吗”
襄桐又耐心解释,“咱若也同她们一道采摘,届时哪处地头出息好、谁家的鲜蔬先拉进城贩售、又或是每次卖得的银钱稍有偏差,有咱这个东家掺和在里头,难免会让人疑心有不公允之嫌,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