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时分,王婉君跟柳氏打了个招呼,在得到母亲的许可后,她便换好了衣裙,把幂篱往头上一罩,就带着青禾和挽芳两人出了门。
    刚出大门口,挽芳便示意她停下来,自己俯身替王婉君整理着裙边的翻折处,抬头朝她笑道“娘子今日穿的难得的鲜亮呢。”
    王婉君把幂篱的黑纱放下来,低头看着她道“还不是你们两个,非得让我穿这么惹眼的衣裙。”
    本来嘛,戴上幂篱,被边缘的长长黑纱一遮,里面穿多漂亮的衣裙都看不见了。
    何必穿的这么明亮呢。
    出行前,王婉君本是想穿素日在家时常着的那件藕荷色的襦裙的,却被她们两人硬生生按在妆台前。
    左右夹击,好说歹说,她才肯换上了这件丹色窄袖衫裙,身上半搭着一条湖蓝纱罗披帛,连脚上踩着的重台履都是琥珀色的,鞋面上的团花纹样尤其醒目。
    挽芳更是在她脸上厚厚的扑了一层粉,细细描摹勾勒出一双黛眉的形状,将口脂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唇瓣被勾勒的鲜红欲滴,如同含桃一般光润才作罢。
    她白净的脸颊,被胭脂晕得像一对猴屁股一般。
    所幸,王婉君的皮相底子极好,纵然是此番浓妆艳抹,也不显庸俗,只是较之往常添了一些贵气的风韵。
    “娘子,今日可是女子的乞巧大日子,着装当然不能太过素净。鲜亮的衣饰,也是为了求得神灵庇佑,在七夕讨个好彩头呀。”
    王婉君系好幂篱,又把右侧的披帛搭到肩上,打量着镜中的自己道“这装扮也太招摇了。”
    七夕夜,宜阳坊间车马来往,行人来往,络绎不绝,果然热闹非凡。
    王婉君为求轻便,未坐府内车马,只是被她们二人拥着在道旁信步逛着。
    迎面而来的行人见王婉君罩着幂篱,又有侍女跟随,两位侍女的衣饰也是纱罗软缎、金玉珠钗,便知幂篱内的娘子不是出自寻常人家,向两侧纷纷相让,竟给她辟开出了一条路。
    官道两侧均是灯笼高挂,张灯结彩的,商户与店家门口不时传来吆喝声,坊间一派繁华喧闹的景象。
    看得出这个七夕节是唐朝的重要节庆,颇受百姓重视。
    街边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以青年娘子居多,不论贫富出身,显然都是精致装扮过的。还有不少恩爱的夫妻,相依在街边看灯赏月,十分和谐。
    路边多得是售卖小玩意儿的老丈和阿婆,摊位上都挂着个红灯笼,摆设参差不齐,蜿蜒如同一条火龙,从市坊的东头一直向西边的尽头延伸。
    尤其是那些卖钗环首饰的小商贩们,肩上扛着竹架,正走街串巷,奋力吆喝着,吸引街上出行的娘子们来购买。
    货摊上挂满了许多王婉君叫不出名字的新鲜物件,什么熏香笼子、雀鸟状木梳,引得她购物欲大盛,一连扫过去,买了许多小玩意儿。
    甚至为了装所购买的物件,还特意买了一条宽大的藏青帕子,做成了一个布兜。
    在21世纪,王婉君可从来没有像这么潇洒豪横过。
    虽然她是个月入过万的社畜,按理说日子应该过得不错,但是她脑子一抽,贷款买了房,三十年房贷加身,就如同背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让她的每一笔支出都得精打细算。
    连去水果店买苹果,都能站在一斤68元或者88元的两种苹果货架之间犹豫半天。
    如今到了唐朝,虽然不如现代那样自在,但不用每天熬夜肝图,也不用应付难缠的甲方,吃喝不愁,开开心心的待在家里做个米虫。
    累了还有青禾和挽芳这两个漂亮小姐姐帮她捏肩捶腿,按揉腰背。
    当唐朝白富美的感觉,真好啊。
    顺着拥挤的人潮而行,她们一行人又来到一处售卖针线的小摊。
    摊主是个和善的阿婆,浓密花白的头发用一块粗布头巾束好,正在将一旁推车上的各色花线摆到架子上,摊位边站了不少年轻的娘子与侍女,正在挑选花线。
    一位青衣娘子摘下架子上的一缕丝线,向她问道“阿婆,这十样锦的花线值几钱”
    “五枚通宝。”
    那娘子爽快的让身边的侍女付了钱,便欢喜的拿着花线转身离开了。
    王婉君好奇的凑了过去,见那竹架子上挂满了各色花线,银红、苋红、雪青、杏色、竹青、杏黄、黛蓝等,各色花线应有尽有,在灯烛的光亮中,恍如一道道彩缎般夺目。
    那位阿婆见王婉君带着两位侍女走到了近前,便从架子上取下了一绺花青的丝线,放到自己掌心给她看,嘴里还不住地向她推荐道“这位娘子您请看,上好的花青丝线,一绺才卖三枚通宝。”
    她口中的通宝,便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妾乃太原王婉君(唐穿)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卧花闻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卧花闻梅并收藏妾乃太原王婉君(唐穿)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