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直接当众宣读先帝的旨意,可若告诉太后,朕不知道太后是否会从中作梗,这才按捺不住去宁南找皇叔商议此事。公主是朕唯一的心头好,皇叔是长情之人,应能明白朕此种心情,皇叔,只要皇叔出面证实曾经听先帝说起赐婚之事,再在太后面前宣读先帝的旨意,此事便能成。”
安南王见皇帝诚恳相求,为他这份痴情打动,作为过来人,他何尝不理解。“臣明白陛下与公主儿女情长,臣不是不愿意为陛下出来主婚,但有一言,陛下可能不愿意听,臣还是要对陛下进,此时恐怕不是立公主为后的良机。陛下刚借机除去温尚书,右相一派心中不服,也必然察觉陛下开始动作,公主虽然是太后之外甥女,但毕竟姓卫。陛下若在此时立后,唯恐右相一党狗急跳墙,陛下何不等到卫英父子回来再立卫氏女儿为后,那时,右相一党即便心中不服也有所忌惮,但如今,卫英父子不在,左相那一派,文职居多,陛下可倚仗、可重用的,惟一个安平侯。因此,臣提议陛下再等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皇帝道“皇叔的顾虑朕已经想过了,朕已想好了对策,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逼他们露出更多把柄,况且公主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朕若再不将人要来身边,太后就该为她选驸马了。”
安南王还是犹豫。
皇帝转身走到书架附近,摸索了两下触到了某个机关,书架移开,现出背后的墙壁,墙壁上嵌了一只匣子,皇帝打开来,从里面取出圣旨,回头递给安南王。
安南王接过一览,见是先帝亲笔,笑道“臣乐意为陛下主婚。”
“多谢皇叔。”皇帝喜道,接着与安南王一起对好了口,合议了下细节,议妥之时,李云福进来,说太后准备了家宴,刚刚差人过来传了话,请皇帝和安南王入席。
在寿康宫中的时候,安南王妃一直拉着崇光聊个不休,恰好到了用晚膳的时候,李敦进来说家宴已备好,崇光便陪同太后和安南王妃一起去了。
去罢不久,皇帝和安南王也到了。
经过崇光身边时,皇帝刻意放缓了脚步,多看了她两眼,嘴角止不住的笑意。
入座后,安南王又像安南王妃一样,和崇光上演了场多年以后初次相见的戏码,互相夸赞了一通。
皇帝亲自为安南王斟酒,安南王便多喝了两杯,借着酒意开始去完成与皇帝合议的“大事”。
众人说说笑笑,正在兴头上,突然听见安南王道“太后,陛下,臣,其实犯了欺君之罪。”
崇光听得心里一咯噔。
安南王妃忙道“王爷喝多了吧,怎么能在太后和陛下跟前胡言乱语”说着便向皇帝和太后赔礼,又起身走到安南王身边去亲自给他倒茶。
安南王推开王妃,摇头道“臣没喝多,臣这里有道先帝遗旨,是关于陛下和公主的,臣一直到今日、到此时、才来告诉陛下,臣可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么”
太后不说话,见他满面通红,不是喝多了又是什么。
崇光和太后是同样的想法,尤其是当安南王提到自己的时候。
“但臣不是有意欺君,”安南王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帧圣旨,“皇兄临终前召见臣时,嘱托臣将来为三郎主婚,臣当时应下了,皇兄接着又告诉臣,他三个月前,去臣府中歇脚,留了样东西在臣府中,说到此处,他突然咳出了口淤血,臣召了太医进来,就退下了,后来回到府中寻找,在他住过的房中搜出一幅勉励的题字来,以为那就是皇兄口中留下的东西,于是命人裱在房中,并保留屋内原有的陈设,将那房间落了锁。之后,臣怕触景生情,便鲜少再进那屋中。直到今岁,臣又想起皇兄,走进去看了看,见屋内灰尘遍布,便吩咐底下人打扫除尘,便是这次打扫,在那床底下,发现了一只匣子,臣打开匣子,就看见了这道圣旨,这圣旨里的字迹,是皇兄的亲笔。”
皇帝问“皇叔方才说,父皇这道遗旨,跟朕与公主有关”
“是。”
崇光不敢相信,安南王的话真是越说越离谱。先帝给他留了道关于皇帝和自己的遗旨做什么偏偏这遗旨在安南王府一搁还是好几年。
太后嘴角似笑非笑“哦不知里面是什么内容可是赐婚”
“正是。”
崇光手中的筷子险些掉下去,之前瑞王可告诉她,先帝有意将她嫁给太子。
皇帝的神情颇为震惊“父皇临终前,给朕和容儿赐了婚并让皇叔将来主婚”
“没错。”
“哀家可否看看那遗旨”太后此时出奇地镇定,令皇帝有些疑惑。
安南王将遗旨递给太后,太后一字一句仔细看了一遍,心想确实跟先帝的字迹如出一辙。皇帝可真是费心,连安南王都能支使得动,配合他做此种大逆不道的事。笑道“果然是赐婚,皇帝也瞧瞧。”
皇帝装作才知道的样子,接到手中仔细去览。
崇光也想看,此时她才是比谁都震惊。
安平王接着道“既然是先帝赐婚,先帝又嘱托臣来主婚,如今陛下未娶,公主未嫁,这正是一桩天赐的良缘,那臣此时就来代先帝宣读了旨意。”
皇帝、崇光等人纷纷跪下,太后也缓缓动身下跪听旨。
安南王念完了先帝遗旨,向皇帝、崇光、太后一一道贺。
出乎皇帝意料,太后竟笑道“皇帝大婚的喜事,当万民同乐,普天同庆,此诏需连夜昭告天下。”又马上召来李云福,“去传哀家和皇帝旨意,让礼部加急筹备皇帝大婚事宜,并让钦天监尽快挑个良辰吉日,为皇帝选定大婚日期。”
崇光以为是在做梦,抬眼去瞥皇帝,恰又和皇帝打量她的视线交汇。
安南王见皇帝诚恳相求,为他这份痴情打动,作为过来人,他何尝不理解。“臣明白陛下与公主儿女情长,臣不是不愿意为陛下出来主婚,但有一言,陛下可能不愿意听,臣还是要对陛下进,此时恐怕不是立公主为后的良机。陛下刚借机除去温尚书,右相一派心中不服,也必然察觉陛下开始动作,公主虽然是太后之外甥女,但毕竟姓卫。陛下若在此时立后,唯恐右相一党狗急跳墙,陛下何不等到卫英父子回来再立卫氏女儿为后,那时,右相一党即便心中不服也有所忌惮,但如今,卫英父子不在,左相那一派,文职居多,陛下可倚仗、可重用的,惟一个安平侯。因此,臣提议陛下再等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皇帝道“皇叔的顾虑朕已经想过了,朕已想好了对策,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逼他们露出更多把柄,况且公主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朕若再不将人要来身边,太后就该为她选驸马了。”
安南王还是犹豫。
皇帝转身走到书架附近,摸索了两下触到了某个机关,书架移开,现出背后的墙壁,墙壁上嵌了一只匣子,皇帝打开来,从里面取出圣旨,回头递给安南王。
安南王接过一览,见是先帝亲笔,笑道“臣乐意为陛下主婚。”
“多谢皇叔。”皇帝喜道,接着与安南王一起对好了口,合议了下细节,议妥之时,李云福进来,说太后准备了家宴,刚刚差人过来传了话,请皇帝和安南王入席。
在寿康宫中的时候,安南王妃一直拉着崇光聊个不休,恰好到了用晚膳的时候,李敦进来说家宴已备好,崇光便陪同太后和安南王妃一起去了。
去罢不久,皇帝和安南王也到了。
经过崇光身边时,皇帝刻意放缓了脚步,多看了她两眼,嘴角止不住的笑意。
入座后,安南王又像安南王妃一样,和崇光上演了场多年以后初次相见的戏码,互相夸赞了一通。
皇帝亲自为安南王斟酒,安南王便多喝了两杯,借着酒意开始去完成与皇帝合议的“大事”。
众人说说笑笑,正在兴头上,突然听见安南王道“太后,陛下,臣,其实犯了欺君之罪。”
崇光听得心里一咯噔。
安南王妃忙道“王爷喝多了吧,怎么能在太后和陛下跟前胡言乱语”说着便向皇帝和太后赔礼,又起身走到安南王身边去亲自给他倒茶。
安南王推开王妃,摇头道“臣没喝多,臣这里有道先帝遗旨,是关于陛下和公主的,臣一直到今日、到此时、才来告诉陛下,臣可不是犯了欺君之罪么”
太后不说话,见他满面通红,不是喝多了又是什么。
崇光和太后是同样的想法,尤其是当安南王提到自己的时候。
“但臣不是有意欺君,”安南王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帧圣旨,“皇兄临终前召见臣时,嘱托臣将来为三郎主婚,臣当时应下了,皇兄接着又告诉臣,他三个月前,去臣府中歇脚,留了样东西在臣府中,说到此处,他突然咳出了口淤血,臣召了太医进来,就退下了,后来回到府中寻找,在他住过的房中搜出一幅勉励的题字来,以为那就是皇兄口中留下的东西,于是命人裱在房中,并保留屋内原有的陈设,将那房间落了锁。之后,臣怕触景生情,便鲜少再进那屋中。直到今岁,臣又想起皇兄,走进去看了看,见屋内灰尘遍布,便吩咐底下人打扫除尘,便是这次打扫,在那床底下,发现了一只匣子,臣打开匣子,就看见了这道圣旨,这圣旨里的字迹,是皇兄的亲笔。”
皇帝问“皇叔方才说,父皇这道遗旨,跟朕与公主有关”
“是。”
崇光不敢相信,安南王的话真是越说越离谱。先帝给他留了道关于皇帝和自己的遗旨做什么偏偏这遗旨在安南王府一搁还是好几年。
太后嘴角似笑非笑“哦不知里面是什么内容可是赐婚”
“正是。”
崇光手中的筷子险些掉下去,之前瑞王可告诉她,先帝有意将她嫁给太子。
皇帝的神情颇为震惊“父皇临终前,给朕和容儿赐了婚并让皇叔将来主婚”
“没错。”
“哀家可否看看那遗旨”太后此时出奇地镇定,令皇帝有些疑惑。
安南王将遗旨递给太后,太后一字一句仔细看了一遍,心想确实跟先帝的字迹如出一辙。皇帝可真是费心,连安南王都能支使得动,配合他做此种大逆不道的事。笑道“果然是赐婚,皇帝也瞧瞧。”
皇帝装作才知道的样子,接到手中仔细去览。
崇光也想看,此时她才是比谁都震惊。
安平王接着道“既然是先帝赐婚,先帝又嘱托臣来主婚,如今陛下未娶,公主未嫁,这正是一桩天赐的良缘,那臣此时就来代先帝宣读了旨意。”
皇帝、崇光等人纷纷跪下,太后也缓缓动身下跪听旨。
安南王念完了先帝遗旨,向皇帝、崇光、太后一一道贺。
出乎皇帝意料,太后竟笑道“皇帝大婚的喜事,当万民同乐,普天同庆,此诏需连夜昭告天下。”又马上召来李云福,“去传哀家和皇帝旨意,让礼部加急筹备皇帝大婚事宜,并让钦天监尽快挑个良辰吉日,为皇帝选定大婚日期。”
崇光以为是在做梦,抬眼去瞥皇帝,恰又和皇帝打量她的视线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