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陛下,但容儿此时不冷。”相反,她热得很,意思是并不想穿,这可是大伏天。
皇帝像是没听见这话一样,继续披在了她身上。
“容儿此时有些热,不必穿的。”尽管崇光并不愿拂了皇帝一片好意,但她更不想热晕。
“你浑身都汗湿了,衣裳贴身,不拿件披风遮蔽,就这样下去”皇帝嘴角微勾,视线自下而上、扫过她胸前,转身先撩开帘子下马车去了。
崇光低头一看,果如皇帝所言,她今日穿的这件夏衣,是轻纱裁制的,但一点也不会透见肌肤,不似静妃穿的宫装那样薄如蝉翼,却十分清凉。她往常极爱穿这身衣服,过去常坐在家中,热也是出些薄汗,从不曾想过这衣裳被汗水浸湿了会变成这般通透,此刻紧紧地贴于自己身上,胸前的鹅黄色裹胸清晰可见。
先前照顾李氏时,这衣裳还没紧紧贴于身上,且如玉那时在自己身边,也不曾提醒自己。估摸是在马车里睡着后出了更多的汗汗湿成这副样子。
皇帝全看见了
此时的崇光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皇帝下了马车,李云福迎上来道“陛下放心,自陛下那日一吩咐,奴才就谨遵陛下的意思将这里的人陆续换了,里面一会近身伺候陛下和郡主的都是奴才亲自调教的人,嘴巴紧着呢,今日之事,绝不会走漏半个字。”
皇帝招手示意他近前。
李云福猫着腰过去。
皇帝低首附在他耳边,语气有种不可冒犯的威严“除非朕亲口吩咐叫你走漏,否则,若是这里有人主动走漏半个字,朕就唯你是问。”
伴君如伴虎,赵公公可真难。李云福跪地遵旨表忠心时,心里这样想。
马车里响起了起身的窸窣响动。
皇帝转过身。
崇光已掀起帘幕探出了身子,她两只手紧紧攥在披风的领口那里,把自己裹得像一只鸱鸮,见皇帝走来,急忙在皇帝伸手之前纵身跳下了马车。
李云福不敢频频把目光放在崇光身上,但脑子里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这一路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郡主要把自己裹这么紧,且如鼠见猫一样避着皇帝。
眼前所见的景象勾起了崇光的记忆有一年,她曾经跟随王皇后来过这里,那年天气炎热至极,元观皇帝携着皇后、几位宠妃及她们抚养的皇子公主们来这里避暑,当今皇帝玄箴那年也在。
据说这里的避暑别苑是前朝最后一位昏庸的皇帝贪图享乐,为和宠妃一起饮酒作乐、昼夜宣淫所建。贝阙珠宫,丹楹刻桷,比起如今皇城里的宫殿,要华美得多。
皇帝依旧走到崇光身边“郡主随朕进去说吧。”
崇光跟在皇帝身后,向前走去,入门前放缓了脚步,看了看侍立在门外两侧的婢女。
皇帝听不见她跟上来的脚步声,停下来回头等。
崇光这才加快脚步,追至皇帝身边。
皇帝却不继续朝前走了,目光锁在她脸上,定定看了一会,说了句“跟朕来”,伸手便抓住她的手腕,拉着快步朝前走,穿过长长的廊道,向里殿里去。
廊道上侍立的婢女背后纷纷投去目光。
崇光没挣扎,盯着皇帝紧握在自己腕上的手,怔忪地跟着皇帝向里走去。
幼时,是自己这样拉着他走出去,去外面看水鸟,两只不知名字的水鸟在湖面盘桓翱翔,雌雄和鸣,其羽鲜艳美丽,翩翩展开,就像壁画里描绘的凤凰于飞。
皇帝拉着崇光向前走出很远,背后的婢女们仍微微探着头悄悄去望,崇光一回头,一些来不及低下头去的婢女叫她抓个正着。
“陛下。”她快步到皇帝身边,一边拿另一只手想去扒开皇帝的手一边说道“陛下要带容儿去哪里容儿会紧紧跟上,不会落下的。”
“这里的人都会守口如瓶,”皇帝没有松手,反是攥得更紧,“郡主不必担心,更何况,郡主一直不是把朕当做兄长看待么,朕不过是像兄长一样牵着郡主而已。郡主清者自清,还怕她们做什么”
崇光有些惊讶皇帝竟会说出这样不大得体的话,且听他的语气,好似有几分怒意,思来想去不知道是为什么。
她不敢反抗,也没有反抗的力量,实在是因为二人力量太过悬殊,皇帝力道极大,这源于他曾经学射时练出来的臂力。
先帝生前在一次祭祀大礼上遭遇刺客,当掌事的太监在身边喊起“护驾”时,后妃公主们花容失色,一众皇子文臣们也如猢狲散去。弓箭手们持着盾牌择机移动,弓箭刚刚就绪,上空却忽然蹿出一支箭矢,速度极快,众人的视线还没追上去,那刺客的脑袋已经鲜血飞溅,倒地而亡。百步之外的看台上,吴王玄箴从容不迫地收箭放弓。
此举让行伍出身、握了大半辈子弓的老将军樊翊赞叹不已,事后樊翊感慨“大昭人才济济,善射者不计其数,能百步穿杨者万里挑一,其中有超群胆识者,惟吴王一人而已。”
此后,朝中改立太子的呼声愈高,与吴王一比,太子竟一无是处。樊翊的话和朝中的呼声不久就传到了元观皇帝的耳朵里,元观皇帝此时已经生了易储的心思,因深爱逝去的原配皇后仍不忍改立太子,无奈妒心大起的太子,沉不住气,派人刺杀吴王,结果吴王没被刺死,太子却落下了人证物证。御史官愤然上书弹劾太子谋害手足、残暴无能,很快满朝文武以“不废太子则罢官”为由联名上书。
此事后来传到民间,百姓传颂,邻里津津乐道,民间掀起了一阵“学射之潮”,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男子,争相挽起弓、拉起箭,以效仿吴王风采,但精湛的箭术却非一日之功,大多数学射者一日曝,十日寒,终究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皇帝将她拉至某处宫室前,才停了脚步,松开手时,崇光的手腕已印下一道深红。
宫室内的侍女出来行礼,皇帝开口吩咐“先带郡主去沐浴。”
出了汗,崇光浑身不舒服,正有立刻沐浴梳洗的想法,可又想到自己跟随皇帝来这么远的避暑别苑未回府,卫家人一定会担心,且此时李氏刚刚与兄长卫禹离别,正是需要有人陪在身边一起说话纾解的时候,自己今日赶回府,恐怕已是深夜了,于是没挪动脚步,面向皇帝,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皇帝却叫她不必担心,原来皇帝早已安排人去府上通知,说太后秘密召了她入宫,要晚些才能回府。
崇光放下心,由侍女们引着路先去沐浴更衣了。
路上,侍女告诉她,要带她去“蓬莱池”沐浴。
离“蓬莱池”尚有一段距离,便开始听见水声汩汩作响,原来此处是引了温泉之水,温泉水从白玉雕成的龙首中不停注入玉石玛瑙铺砌的浴池,水雾氤氲缭绕着,恍如蓬莱仙境。
崇光前脚刚走,皇帝后脚也去了同一个方向。
紧紧邻着“蓬莱池”的,有一处喝茶的地方十分幽静,名字叫“望仙阁”,尽管处于室内,三面却有修竹环绕,而剩下的那一面,则是一堵“绝妙”的墙。
下人已全部遵从皇帝的命令退了下去,不敢靠近这里。
皇帝背依修竹坐在石案前,手中捧着一杯香茗,双目望着那堵墙。
他身后的竹叶纹丝不动,而对面那堵墙上却不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规律动听,接着便是一阵身体入水的轻响。
这堵墙“绝妙”便“绝妙”在此处。
前朝的皇帝荒淫无道,不思国事,成日只知与宠妃嬉戏玩乐,建“蓬莱池”、引温泉水的初衷乃是鸳鸯相互戏水,而这“望仙阁”亦是为增添男女之间的情趣。
玄箴也是做了皇帝后,一次来这里,偶然发现的。那次玄箴站在这里,总是听见潺潺水声,最终发现声音却是来源于那面墙,那墙的材质是一种传声性极强的宝石,却有放大声音的功效,被能工巧匠雕琢得薄如屏风。玄箴站在这面墙前,打量了片刻,又回头看了看身后摆放的石案石椅,目光最后落向竹林间那石砌的灯座,走过去,伸手拨亮了里面的灯盏。
身后那本已薄如屏风的墙无声地又开启了一层,剩下的那层便如同蚕丝织成的纱衣一样通透,“蓬莱池”中“仙气缭绕”的美景便在这里一览无余。
而“蓬莱池”那边,却丝毫看不出异样。
不知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玄箴曾经为此事想了很久,依旧无解
茶水清香温润,入腹却使人体内升腾出一种燥热之气,皇帝一边品茗一边聆听着墙上传来的动静,流水声、掬水声,浇水声,在他听来,音色各异,节奏也不相同,他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等了许久,那掬水的声音还在继续。皇帝嘴角不自觉地衔了些笑意,再一次举起茶水送到嘴边浅尝。
墙上终于传来了出水的声音,皇帝放下茶杯,下意识地抬起目光看向那堵墙,虽然此时灯没被点亮,什么都看不着。
赤足踩着白玉砖上的声音接着传来,再就是发上的水珠不断滴落在玉石上的声响。
皇帝闭着眼睛,却仿佛亲眼看到了她从出浴到穿衣的每一个动作,这些画面也在他脑海里悄悄浮现,他已经尽力去克制自己不要着急地去想了。
半刻钟又过去。
一阵脚步声渐行渐近。侍女来禀“陛下,郡主到了。”说完便自觉退下。
皇帝还没回过头,便闻见一阵清幽的香气,在崇光走到他跟前屈身行礼的时候,这阵香气愈发可闻,丝丝往皇帝鼻腔里入,皇帝顿觉神清气爽。
崇光应旨在皇帝对面坐下。她刚刚沐浴完毕,发上还有水迹,却不敢让皇帝等太久,便简单让侍女帮忙用少量的头发挽了个发髻,其余的都自然披散垂下,洗过的长发丝滑如缎,垂下来直盖到腰下,方才她走过来时,长发飘荡,一向隐忍的皇帝也禁不住心荡神驰。
皇帝像是没听见这话一样,继续披在了她身上。
“容儿此时有些热,不必穿的。”尽管崇光并不愿拂了皇帝一片好意,但她更不想热晕。
“你浑身都汗湿了,衣裳贴身,不拿件披风遮蔽,就这样下去”皇帝嘴角微勾,视线自下而上、扫过她胸前,转身先撩开帘子下马车去了。
崇光低头一看,果如皇帝所言,她今日穿的这件夏衣,是轻纱裁制的,但一点也不会透见肌肤,不似静妃穿的宫装那样薄如蝉翼,却十分清凉。她往常极爱穿这身衣服,过去常坐在家中,热也是出些薄汗,从不曾想过这衣裳被汗水浸湿了会变成这般通透,此刻紧紧地贴于自己身上,胸前的鹅黄色裹胸清晰可见。
先前照顾李氏时,这衣裳还没紧紧贴于身上,且如玉那时在自己身边,也不曾提醒自己。估摸是在马车里睡着后出了更多的汗汗湿成这副样子。
皇帝全看见了
此时的崇光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
皇帝下了马车,李云福迎上来道“陛下放心,自陛下那日一吩咐,奴才就谨遵陛下的意思将这里的人陆续换了,里面一会近身伺候陛下和郡主的都是奴才亲自调教的人,嘴巴紧着呢,今日之事,绝不会走漏半个字。”
皇帝招手示意他近前。
李云福猫着腰过去。
皇帝低首附在他耳边,语气有种不可冒犯的威严“除非朕亲口吩咐叫你走漏,否则,若是这里有人主动走漏半个字,朕就唯你是问。”
伴君如伴虎,赵公公可真难。李云福跪地遵旨表忠心时,心里这样想。
马车里响起了起身的窸窣响动。
皇帝转过身。
崇光已掀起帘幕探出了身子,她两只手紧紧攥在披风的领口那里,把自己裹得像一只鸱鸮,见皇帝走来,急忙在皇帝伸手之前纵身跳下了马车。
李云福不敢频频把目光放在崇光身上,但脑子里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这一路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郡主要把自己裹这么紧,且如鼠见猫一样避着皇帝。
眼前所见的景象勾起了崇光的记忆有一年,她曾经跟随王皇后来过这里,那年天气炎热至极,元观皇帝携着皇后、几位宠妃及她们抚养的皇子公主们来这里避暑,当今皇帝玄箴那年也在。
据说这里的避暑别苑是前朝最后一位昏庸的皇帝贪图享乐,为和宠妃一起饮酒作乐、昼夜宣淫所建。贝阙珠宫,丹楹刻桷,比起如今皇城里的宫殿,要华美得多。
皇帝依旧走到崇光身边“郡主随朕进去说吧。”
崇光跟在皇帝身后,向前走去,入门前放缓了脚步,看了看侍立在门外两侧的婢女。
皇帝听不见她跟上来的脚步声,停下来回头等。
崇光这才加快脚步,追至皇帝身边。
皇帝却不继续朝前走了,目光锁在她脸上,定定看了一会,说了句“跟朕来”,伸手便抓住她的手腕,拉着快步朝前走,穿过长长的廊道,向里殿里去。
廊道上侍立的婢女背后纷纷投去目光。
崇光没挣扎,盯着皇帝紧握在自己腕上的手,怔忪地跟着皇帝向里走去。
幼时,是自己这样拉着他走出去,去外面看水鸟,两只不知名字的水鸟在湖面盘桓翱翔,雌雄和鸣,其羽鲜艳美丽,翩翩展开,就像壁画里描绘的凤凰于飞。
皇帝拉着崇光向前走出很远,背后的婢女们仍微微探着头悄悄去望,崇光一回头,一些来不及低下头去的婢女叫她抓个正着。
“陛下。”她快步到皇帝身边,一边拿另一只手想去扒开皇帝的手一边说道“陛下要带容儿去哪里容儿会紧紧跟上,不会落下的。”
“这里的人都会守口如瓶,”皇帝没有松手,反是攥得更紧,“郡主不必担心,更何况,郡主一直不是把朕当做兄长看待么,朕不过是像兄长一样牵着郡主而已。郡主清者自清,还怕她们做什么”
崇光有些惊讶皇帝竟会说出这样不大得体的话,且听他的语气,好似有几分怒意,思来想去不知道是为什么。
她不敢反抗,也没有反抗的力量,实在是因为二人力量太过悬殊,皇帝力道极大,这源于他曾经学射时练出来的臂力。
先帝生前在一次祭祀大礼上遭遇刺客,当掌事的太监在身边喊起“护驾”时,后妃公主们花容失色,一众皇子文臣们也如猢狲散去。弓箭手们持着盾牌择机移动,弓箭刚刚就绪,上空却忽然蹿出一支箭矢,速度极快,众人的视线还没追上去,那刺客的脑袋已经鲜血飞溅,倒地而亡。百步之外的看台上,吴王玄箴从容不迫地收箭放弓。
此举让行伍出身、握了大半辈子弓的老将军樊翊赞叹不已,事后樊翊感慨“大昭人才济济,善射者不计其数,能百步穿杨者万里挑一,其中有超群胆识者,惟吴王一人而已。”
此后,朝中改立太子的呼声愈高,与吴王一比,太子竟一无是处。樊翊的话和朝中的呼声不久就传到了元观皇帝的耳朵里,元观皇帝此时已经生了易储的心思,因深爱逝去的原配皇后仍不忍改立太子,无奈妒心大起的太子,沉不住气,派人刺杀吴王,结果吴王没被刺死,太子却落下了人证物证。御史官愤然上书弹劾太子谋害手足、残暴无能,很快满朝文武以“不废太子则罢官”为由联名上书。
此事后来传到民间,百姓传颂,邻里津津乐道,民间掀起了一阵“学射之潮”,无论是成年还是未成年的男子,争相挽起弓、拉起箭,以效仿吴王风采,但精湛的箭术却非一日之功,大多数学射者一日曝,十日寒,终究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
皇帝将她拉至某处宫室前,才停了脚步,松开手时,崇光的手腕已印下一道深红。
宫室内的侍女出来行礼,皇帝开口吩咐“先带郡主去沐浴。”
出了汗,崇光浑身不舒服,正有立刻沐浴梳洗的想法,可又想到自己跟随皇帝来这么远的避暑别苑未回府,卫家人一定会担心,且此时李氏刚刚与兄长卫禹离别,正是需要有人陪在身边一起说话纾解的时候,自己今日赶回府,恐怕已是深夜了,于是没挪动脚步,面向皇帝,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皇帝却叫她不必担心,原来皇帝早已安排人去府上通知,说太后秘密召了她入宫,要晚些才能回府。
崇光放下心,由侍女们引着路先去沐浴更衣了。
路上,侍女告诉她,要带她去“蓬莱池”沐浴。
离“蓬莱池”尚有一段距离,便开始听见水声汩汩作响,原来此处是引了温泉之水,温泉水从白玉雕成的龙首中不停注入玉石玛瑙铺砌的浴池,水雾氤氲缭绕着,恍如蓬莱仙境。
崇光前脚刚走,皇帝后脚也去了同一个方向。
紧紧邻着“蓬莱池”的,有一处喝茶的地方十分幽静,名字叫“望仙阁”,尽管处于室内,三面却有修竹环绕,而剩下的那一面,则是一堵“绝妙”的墙。
下人已全部遵从皇帝的命令退了下去,不敢靠近这里。
皇帝背依修竹坐在石案前,手中捧着一杯香茗,双目望着那堵墙。
他身后的竹叶纹丝不动,而对面那堵墙上却不断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规律动听,接着便是一阵身体入水的轻响。
这堵墙“绝妙”便“绝妙”在此处。
前朝的皇帝荒淫无道,不思国事,成日只知与宠妃嬉戏玩乐,建“蓬莱池”、引温泉水的初衷乃是鸳鸯相互戏水,而这“望仙阁”亦是为增添男女之间的情趣。
玄箴也是做了皇帝后,一次来这里,偶然发现的。那次玄箴站在这里,总是听见潺潺水声,最终发现声音却是来源于那面墙,那墙的材质是一种传声性极强的宝石,却有放大声音的功效,被能工巧匠雕琢得薄如屏风。玄箴站在这面墙前,打量了片刻,又回头看了看身后摆放的石案石椅,目光最后落向竹林间那石砌的灯座,走过去,伸手拨亮了里面的灯盏。
身后那本已薄如屏风的墙无声地又开启了一层,剩下的那层便如同蚕丝织成的纱衣一样通透,“蓬莱池”中“仙气缭绕”的美景便在这里一览无余。
而“蓬莱池”那边,却丝毫看不出异样。
不知当时的工匠是如何做到的。玄箴曾经为此事想了很久,依旧无解
茶水清香温润,入腹却使人体内升腾出一种燥热之气,皇帝一边品茗一边聆听着墙上传来的动静,流水声、掬水声,浇水声,在他听来,音色各异,节奏也不相同,他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等了许久,那掬水的声音还在继续。皇帝嘴角不自觉地衔了些笑意,再一次举起茶水送到嘴边浅尝。
墙上终于传来了出水的声音,皇帝放下茶杯,下意识地抬起目光看向那堵墙,虽然此时灯没被点亮,什么都看不着。
赤足踩着白玉砖上的声音接着传来,再就是发上的水珠不断滴落在玉石上的声响。
皇帝闭着眼睛,却仿佛亲眼看到了她从出浴到穿衣的每一个动作,这些画面也在他脑海里悄悄浮现,他已经尽力去克制自己不要着急地去想了。
半刻钟又过去。
一阵脚步声渐行渐近。侍女来禀“陛下,郡主到了。”说完便自觉退下。
皇帝还没回过头,便闻见一阵清幽的香气,在崇光走到他跟前屈身行礼的时候,这阵香气愈发可闻,丝丝往皇帝鼻腔里入,皇帝顿觉神清气爽。
崇光应旨在皇帝对面坐下。她刚刚沐浴完毕,发上还有水迹,却不敢让皇帝等太久,便简单让侍女帮忙用少量的头发挽了个发髻,其余的都自然披散垂下,洗过的长发丝滑如缎,垂下来直盖到腰下,方才她走过来时,长发飘荡,一向隐忍的皇帝也禁不住心荡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