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陆辞费了近一个月的功夫, 险险赶在年关前将内外琐事处理完毕,安心等着同家人密友过个松快年时,天却不从人愿。
眼看着冬至的热闹刚过,除夕和元旦的炮仗声渐近, 已购置完年货, 在自家院中咸鱼躺着,顺道考校狄青功课的陆辞, 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 又是来自京师
哪怕还没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 陆辞也能轻易猜出,这十万火急的寄信人是谁了。
他微微蹙眉,直觉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 一边往书房走去,一边叮嘱狄青道“你接着默, 京中有事, 我需去书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后, 我尚未回来,你便换篇课文继续默。”
狄青老实巴交地点了点头。
鉴于他惯来表现得成熟稳重,陆辞并不担心他会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辔头就四处乱跑。在简单交代了这么一句后,就匆匆回到了书房, 命下仆看守在门口两侧,旋即独自将门严密闭上。
却说他自归乡后, 并不曾与有一段师生情谊的小太子断了联系, 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对自记事以来, 就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的赵祯而言,他能窥见宫外那陌生的人间烟火的途径,除了冰凉枯燥的书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实意待他、从不以他年少而一昧劝告的陆小夫子了。
陆辞随笔描绘的民生画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赵祯读得如痴如醉,心生向往。
而在回过信后,都会无比珍惜地亲自将信收藏起来。
一个多月下来,已积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寻常的通信,既无需大费周章地动用加急的邮递,更不必秘之又密。
陆辞将封口的火漆轻轻割开后,取出单薄的信纸。
甫一展开,就看到信头赫然写着两个潦草大字速归
不好的预感,竟是得到应验了。
陆辞深知,赵祯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性子,而是超其岁数的稳重内敛,能到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着大麻烦了。
他微微凝神,就着烛火的明辉,细细读了起来
陆辞虽晋升极快,到底只是一从三品的官阶,乍然离京,顶多只在暗流涌动的朝中激起了一点水花。
会真心实意地惦记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说为首的一干亲密友人了。
就连对他称得上欣赏的寇准等人,也只是难得闲暇,才会想起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争暗斗,更不会因陆辞一人的暂时离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越烈。
说起赵祯监国,也有近半年了。
在寇准和李迪的悉心指导下,他本就颇有天赋,加上又愿努力,对些频繁沾手的常务,渐渐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对朝中的局势,也越发有了清晰的了解。
即便如此,心如明镜的赵祯,仅选择了默默观察,按兵不动。
且不说这一个个臣子老奸巨猾,虽有才干,却自有大盘算,当以制衡为主
单说他这身份,一想有大动作了,还得向上请示,并无完全自主的能力。
而太子表现得越是优异,得到的称赞越多,在殿所中悠然度日的官家赵恒,心里就越发感到微妙。
他可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大约是为免臣子们忘了他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官家,加上刘圣人不住吹的枕边风,赵恒那颗清心寡欲、闲云野鹤的心,就重新往凡尘俗世靠了几分。
朝臣们很快就错愕地发现,已有多年上朝只打瞌睡、先是将大小政务尽交给宰辅、后是全让太子甚至是圣人处置的官家,竟又有了励精勉治的决心一般,开始频频出现在早朝中,且积极批示起政务来了。
对赵恒这不按常理和归序的行事,最感到头痛的,自然是受到多余干涉、以至于行事束手束脚的赵祯了。
尤其他这爹爹,也许是因求神拜佛久了,常是乱帮倒忙。
且因赵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上朝全靠心血来潮,不止是乱了赵祯的处事节奏,也让朝臣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起来。
对此,寇准看着最急,嘴角都起了燎泡。
好不容易让他们习惯了太子带领下的雷厉风行,结果叫官家这一胡搅和,懒散的风气就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雪上加霜的是,当赵祯最为难时,终于恢复圣宠,再次与官家蜜里调油、如胶似漆的刘圣人,也察觉到了他私下里很是隐秘的一些小动作。
对于赵祯的真实身世,刘圣人从来是严防死守,将宫中内外瞒得密不透风的。
且因她最得官家宠爱,于太子又有养恩,太后之位堪称稳稳妥妥,少数知道真相的朝臣,也不会自寻死路般去太子跟前揭发此事。
两边的心照不宣,就让隐隐察觉了端倪、急切地想要知晓真相的赵
眼看着冬至的热闹刚过,除夕和元旦的炮仗声渐近, 已购置完年货, 在自家院中咸鱼躺着,顺道考校狄青功课的陆辞, 就接到了一封出乎意料的密信。
五百里加急, 又是来自京师
哪怕还没看到那明晃晃的太子印戳, 陆辞也能轻易猜出,这十万火急的寄信人是谁了。
他微微蹙眉,直觉有些不妙。
遂起了身, 一边往书房走去,一边叮嘱狄青道“你接着默, 京中有事, 我需去书房一趟。若你默完以后, 我尚未回来,你便换篇课文继续默。”
狄青老实巴交地点了点头。
鉴于他惯来表现得成熟稳重,陆辞并不担心他会似柳七那般一旦失了辔头就四处乱跑。在简单交代了这么一句后,就匆匆回到了书房, 命下仆看守在门口两侧,旋即独自将门严密闭上。
却说他自归乡后, 并不曾与有一段师生情谊的小太子断了联系, 而是一直偶有通信。
对自记事以来, 就未曾踏出过宫门一步的赵祯而言,他能窥见宫外那陌生的人间烟火的途径,除了冰凉枯燥的书中文字外,便只剩真心实意待他、从不以他年少而一昧劝告的陆小夫子了。
陆辞随笔描绘的民生画卷,皆是栩栩如生,每回都叫赵祯读得如痴如醉,心生向往。
而在回过信后,都会无比珍惜地亲自将信收藏起来。
一个多月下来,已积下了不薄不厚的一沓。
然而寻常的通信,既无需大费周章地动用加急的邮递,更不必秘之又密。
陆辞将封口的火漆轻轻割开后,取出单薄的信纸。
甫一展开,就看到信头赫然写着两个潦草大字速归
不好的预感,竟是得到应验了。
陆辞深知,赵祯从来不是无的放矢的性子,而是超其岁数的稳重内敛,能到这般急切的地步,怕真的遇着大麻烦了。
他微微凝神,就着烛火的明辉,细细读了起来
陆辞虽晋升极快,到底只是一从三品的官阶,乍然离京,顶多只在暗流涌动的朝中激起了一点水花。
会真心实意地惦记他的,除了太子殿下外,便只有柳七朱说为首的一干亲密友人了。
就连对他称得上欣赏的寇准等人,也只是难得闲暇,才会想起这滑不留手的狡童。
而朝中的明争暗斗,更不会因陆辞一人的暂时离席而偃旗息鼓,反倒是越演越烈。
说起赵祯监国,也有近半年了。
在寇准和李迪的悉心指导下,他本就颇有天赋,加上又愿努力,对些频繁沾手的常务,渐渐变得得心应手起来,对朝中的局势,也越发有了清晰的了解。
即便如此,心如明镜的赵祯,仅选择了默默观察,按兵不动。
且不说这一个个臣子老奸巨猾,虽有才干,却自有大盘算,当以制衡为主
单说他这身份,一想有大动作了,还得向上请示,并无完全自主的能力。
而太子表现得越是优异,得到的称赞越多,在殿所中悠然度日的官家赵恒,心里就越发感到微妙。
他可还好端端地活着呢。
大约是为免臣子们忘了他才是真正手掌大权的官家,加上刘圣人不住吹的枕边风,赵恒那颗清心寡欲、闲云野鹤的心,就重新往凡尘俗世靠了几分。
朝臣们很快就错愕地发现,已有多年上朝只打瞌睡、先是将大小政务尽交给宰辅、后是全让太子甚至是圣人处置的官家,竟又有了励精勉治的决心一般,开始频频出现在早朝中,且积极批示起政务来了。
对赵恒这不按常理和归序的行事,最感到头痛的,自然是受到多余干涉、以至于行事束手束脚的赵祯了。
尤其他这爹爹,也许是因求神拜佛久了,常是乱帮倒忙。
且因赵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作风,上朝全靠心血来潮,不止是乱了赵祯的处事节奏,也让朝臣们不可避免地感到混乱起来。
对此,寇准看着最急,嘴角都起了燎泡。
好不容易让他们习惯了太子带领下的雷厉风行,结果叫官家这一胡搅和,懒散的风气就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
雪上加霜的是,当赵祯最为难时,终于恢复圣宠,再次与官家蜜里调油、如胶似漆的刘圣人,也察觉到了他私下里很是隐秘的一些小动作。
对于赵祯的真实身世,刘圣人从来是严防死守,将宫中内外瞒得密不透风的。
且因她最得官家宠爱,于太子又有养恩,太后之位堪称稳稳妥妥,少数知道真相的朝臣,也不会自寻死路般去太子跟前揭发此事。
两边的心照不宣,就让隐隐察觉了端倪、急切地想要知晓真相的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