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郊桓家园墅中,数十年轻郎君与女郎华服美馔,分列曲水两侧,一面歌舞饮食,一面乘兴作诗,偶有妙词佳句,更能得众人盛赞,看来甚是欢畅舒旷。
唯距曲水坐席数丈远的长廊尽头,陆映端坐竹影间,面容肃然,只顾垂首奋笔疾书,仿佛与周遭的明媚春光与盈耳笑语全然隔绝。
眼下人人皆知,今日抄录诗文的女郎,便是陆家那个出身不堪的陆映,自然作乐之余,时不时偷偷打量。
早闻陆娘子艳姿秀貌,是难得的美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即便是建康城中自小锦衣玉食娇养出的矜贵女郎们,也难有与之匹敌者。
一时间,年轻尚美的世家郎君们,为引美人注目,纷纷绞尽脑汁,一篇接一篇洋洋洒洒地吟诗作赋,哪怕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也源源不绝送往陆映处。
陆映本是前来赴宴的宾客,却如寻常书童婢子一般素手抄诗,惹人注目。
好在她本也不是爱与旁人虚与委蛇,寒暄客套之人,得了抄录诗文一事,恰令她不必直面众人的刻薄与鄙夷,反倒轻松。
然而她过去从未来过如此场合,不知这些爱自诩名士风度的世家子弟们,一旦纵情山水,乘兴玩乐,只怕个时辰也不会停歇,尤其有她这般的美人在侧,更令众人兴致高昂。
眼见大半个时辰过去了,她始终握笔悬空的右手竟还未曾有过歇息,眼前桌案上摆满的美酒珍馐,更是一点品尝的机会也没有。
恰此时,正敞怀豪饮,嬉笑不断的桓瑾,忽冲一旁始终沉默独饮,既不言笑,亦不动笔的谢戎安微微举杯,朗声道“抱石,都道你才思不凡,卓然于世,谈玄鲜有对手,著诗亦甚清奇,怎今日却不发一言”
众人闻言,嬉笑暂歇,目光纷纷投降那白衣郎君。
只瞧他缓缓落下酒觞,面色仍是清冷淡漠,眸光若有似无自曲水边划过,经正悄悄按揉泛酸的肩臂的陆映时,也未曾停留。
“名声乃身外之物,戎安惭愧,蒙诸位不弃,徒有些虚名罢了,今日见诸君兴致高昂,大展才情,更是惭愧不安,不敢献丑,且饮三两杯酒已然足矣。”
一言既出,令原本都争着一展风采的世家子弟们忽然噤声,面面相觑间,自惭形秽。
有才如谢戎安,仍这般谦逊,方才那一堆陈词滥调,着实讽刺。
一时间,原本还欲提笔而书的众人,皆讪讪不语,悄然搁笔,再不胡乱吟诗,只管笑谈玩乐。
桓瑾冷笑一声,意味不明地遥望一眼廊边女子,低声道“想不到平日清高冷淡的谢抱石,竟这般体贴,若教庾六娘子知晓,只怕要惹风波。”
谢戎安不语,恍若未闻。
桓瑾见他如此,更凑近些,恼羞成怒又暗含警告,咬牙低语“谢戎安,莫忘了你答应我的事。”
他仍是波澜不兴的模样,深邃双眸淡淡瞥向远处“有贵客至。”
果然,须臾间,长廊处一侍从便疾奔而来,高呼道“世子世子至”
话音方落,便见一头戴玉冠,身披蓝袍的年轻郎君于数人簇拥下,自长廊间信步而来,正是梁王萧睿与王妃庾氏之独子,东中郎将萧清。
只瞧他大约十八九岁,相貌清秀,面色苍白,身量虽长,却稍显单薄瘦削,俨然是久病积弱之态。
众人陡然一静。
萧睿虽是凭着北方士族之支持,方能自落难宗王一步步为丞相,封梁王,可到底也是皇族血脉,一旦天子遇不测,便要承继大统,届时世子自然为太子。
寻常士族玩乐,除谢、庾两家外,萧清从不轻易露面,今日却忽然而至,着实令人吃惊,便连这园墅的主人,桓瑾也未料到。
唯谢戎安毫无讶色,从容起身,将坐榻让出,遥遥一拜。周遭众人这才回神,忙起身同拜。
自上巳日后,侨姓士族愈谦和,吴姓士族亦让步,双方水火不容之态渐有转变,因而眼下江东士族见萧清时,亦能维持表面之恭敬谦逊。
萧清素以敦厚谦和示人,虽身居高位,亦从不自傲,见状忙稍回礼,行至上座后,命众人不必拘泥,道“早闻士朗为这一处园墅废了许多心思,今日一见,果然精致幽美,难怪连抱石也要来此一观。”
桓瑾一听,便明白萧清此来,定是因发现这两日谢戎安疏远庾氏,却与桓氏亲近。他不由轻笑,好整以暇望着谢戎安,欲瞧其如何应对。
谢戎安面色不变,淡漠唇边扬起一抹微笑。他未理会萧清之言,只亲自为其斟酒,垂眸道“此地不但景致绝妙,更有诗酒助兴。世子不知,方才诸位饮酒赏景时,已出许多妙词佳句。”
萧清苍白面容微微一滞,不知他为何会忽然言及诗词,只道“如此,那我却该听一听了。”
此言一出,曲水边便有数个世家子弟起身,欲将方才所作之诗吟出,以令世子刮目相看。然未待其出言,谢戎安便道“世子,今日之诗词,皆已由陆娘子抄录,且由她呈上一观便知。”
说罢,便冲仍坐长廊下的陆映挥手“陆娘子,且将诗稿
唯距曲水坐席数丈远的长廊尽头,陆映端坐竹影间,面容肃然,只顾垂首奋笔疾书,仿佛与周遭的明媚春光与盈耳笑语全然隔绝。
眼下人人皆知,今日抄录诗文的女郎,便是陆家那个出身不堪的陆映,自然作乐之余,时不时偷偷打量。
早闻陆娘子艳姿秀貌,是难得的美人,今日一见,果然不凡,即便是建康城中自小锦衣玉食娇养出的矜贵女郎们,也难有与之匹敌者。
一时间,年轻尚美的世家郎君们,为引美人注目,纷纷绞尽脑汁,一篇接一篇洋洋洒洒地吟诗作赋,哪怕是陈词滥调,无病呻吟,也源源不绝送往陆映处。
陆映本是前来赴宴的宾客,却如寻常书童婢子一般素手抄诗,惹人注目。
好在她本也不是爱与旁人虚与委蛇,寒暄客套之人,得了抄录诗文一事,恰令她不必直面众人的刻薄与鄙夷,反倒轻松。
然而她过去从未来过如此场合,不知这些爱自诩名士风度的世家子弟们,一旦纵情山水,乘兴玩乐,只怕个时辰也不会停歇,尤其有她这般的美人在侧,更令众人兴致高昂。
眼见大半个时辰过去了,她始终握笔悬空的右手竟还未曾有过歇息,眼前桌案上摆满的美酒珍馐,更是一点品尝的机会也没有。
恰此时,正敞怀豪饮,嬉笑不断的桓瑾,忽冲一旁始终沉默独饮,既不言笑,亦不动笔的谢戎安微微举杯,朗声道“抱石,都道你才思不凡,卓然于世,谈玄鲜有对手,著诗亦甚清奇,怎今日却不发一言”
众人闻言,嬉笑暂歇,目光纷纷投降那白衣郎君。
只瞧他缓缓落下酒觞,面色仍是清冷淡漠,眸光若有似无自曲水边划过,经正悄悄按揉泛酸的肩臂的陆映时,也未曾停留。
“名声乃身外之物,戎安惭愧,蒙诸位不弃,徒有些虚名罢了,今日见诸君兴致高昂,大展才情,更是惭愧不安,不敢献丑,且饮三两杯酒已然足矣。”
一言既出,令原本都争着一展风采的世家子弟们忽然噤声,面面相觑间,自惭形秽。
有才如谢戎安,仍这般谦逊,方才那一堆陈词滥调,着实讽刺。
一时间,原本还欲提笔而书的众人,皆讪讪不语,悄然搁笔,再不胡乱吟诗,只管笑谈玩乐。
桓瑾冷笑一声,意味不明地遥望一眼廊边女子,低声道“想不到平日清高冷淡的谢抱石,竟这般体贴,若教庾六娘子知晓,只怕要惹风波。”
谢戎安不语,恍若未闻。
桓瑾见他如此,更凑近些,恼羞成怒又暗含警告,咬牙低语“谢戎安,莫忘了你答应我的事。”
他仍是波澜不兴的模样,深邃双眸淡淡瞥向远处“有贵客至。”
果然,须臾间,长廊处一侍从便疾奔而来,高呼道“世子世子至”
话音方落,便见一头戴玉冠,身披蓝袍的年轻郎君于数人簇拥下,自长廊间信步而来,正是梁王萧睿与王妃庾氏之独子,东中郎将萧清。
只瞧他大约十八九岁,相貌清秀,面色苍白,身量虽长,却稍显单薄瘦削,俨然是久病积弱之态。
众人陡然一静。
萧睿虽是凭着北方士族之支持,方能自落难宗王一步步为丞相,封梁王,可到底也是皇族血脉,一旦天子遇不测,便要承继大统,届时世子自然为太子。
寻常士族玩乐,除谢、庾两家外,萧清从不轻易露面,今日却忽然而至,着实令人吃惊,便连这园墅的主人,桓瑾也未料到。
唯谢戎安毫无讶色,从容起身,将坐榻让出,遥遥一拜。周遭众人这才回神,忙起身同拜。
自上巳日后,侨姓士族愈谦和,吴姓士族亦让步,双方水火不容之态渐有转变,因而眼下江东士族见萧清时,亦能维持表面之恭敬谦逊。
萧清素以敦厚谦和示人,虽身居高位,亦从不自傲,见状忙稍回礼,行至上座后,命众人不必拘泥,道“早闻士朗为这一处园墅废了许多心思,今日一见,果然精致幽美,难怪连抱石也要来此一观。”
桓瑾一听,便明白萧清此来,定是因发现这两日谢戎安疏远庾氏,却与桓氏亲近。他不由轻笑,好整以暇望着谢戎安,欲瞧其如何应对。
谢戎安面色不变,淡漠唇边扬起一抹微笑。他未理会萧清之言,只亲自为其斟酒,垂眸道“此地不但景致绝妙,更有诗酒助兴。世子不知,方才诸位饮酒赏景时,已出许多妙词佳句。”
萧清苍白面容微微一滞,不知他为何会忽然言及诗词,只道“如此,那我却该听一听了。”
此言一出,曲水边便有数个世家子弟起身,欲将方才所作之诗吟出,以令世子刮目相看。然未待其出言,谢戎安便道“世子,今日之诗词,皆已由陆娘子抄录,且由她呈上一观便知。”
说罢,便冲仍坐长廊下的陆映挥手“陆娘子,且将诗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