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第九十七章 (1/2)
第九十七章闹事
冒着犯天颜的危险,当着陛下和朝中重臣的面朝中咬定自己与梅东冥已有婚约,殊为不智。换做权贵朝臣中任何一人家中女儿都不会与云徽殷做同样的选择。
若梅东冥人在当场,定然竖起拇指赞一句小云大夫好胆色、真性情。云徽殷自认不是胆大包天亦或目光短浅的无知女流,反之,从得知梅东冥真实身份起的短短盏茶时间里,她从对梅东冥心生怨怼到有些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再到左右为难,最后下定决心,不是没有过犹豫、动摇,终归于波澜不惊。
因着愿意信一回梅东冥的真心,以及,眼下看来摆在面前已然没有更好的选择。
陛下当殿许诺看似君恩深重,实则隐患重重。只要她今日敢点头应允,不消待到日后,从她走出武英殿的那刻起,浔阳云氏女悔婚再嫁的名声便会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天下。
即便她厚着脸皮嫁入权贵世家,哪家人又能毫无芥蒂地接受一个声名有瑕的女子呢
浔阳云氏的根基在民间而非朝中,此时讨好气头上的陛下,跻身权贵之流,将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陛下胸怀宽广,与赤焰林氏渊源由来已久,急怒过后念着旧情多半会原宥梅东冥,届时退了婚的她该如何自处
尽人事,听天命,藏起私心拿云氏的立场做借口,鼓起毕生的勇气冒犯天颜,兴许还得罪了与云氏交好的兴国侯一脉。
僵硬地跪着一动不敢动的云徽殷死死攥着布衣襦裙,素手微颤惴惴不安,等待御座之上陛下的圣裁。
梁皇陛下鹰隼般的利眼锁住殿下的小女子,小小的个头姿容平平衣衫朴素,看似半点不起眼,一点儿都不像她那医圣的母亲。可称道的确是她非比寻常的见识和胆识。
良久,令人窒息的沉默过后,一众朝臣听闻陛下喜怒难辨道,“口说无凭,有无言老侯爷做媒,请来一问便知。”
“兴国侯,老侯爷现今何在”
梁皇陛下所问的老侯爷正是老兴国侯言阙,他要是能当殿证明云徽殷所言非虚,起码给了朝臣们挽救云梅姻缘的契机大梁与南楚间虽偶有龌龊,也多为民间纷争,于大势上仍可赞一句瑕不掩瑜。云氏女既已许嫁梅东冥,这桩梁楚联姻轻易破不得。
陛下气的是赤焰林氏后人数典忘祖以楚人自居,一时气上心头意难平。朝臣中有人自诩大梁强盛,对云梅联姻不以为然、作壁上观的;自然也有顾及两国交好休兵止戈多年,盼能玉成两人姻缘以结秦晋之好的。
至少不能由着陛下的性子,一句话作罢二人婚约将梅东冥得罪个彻底。
站在成人之美一方的兴国侯眼见事有可为,未及多想兴国侯一脉倒向梅东冥会不会激怒陛下,置言氏一族于不利,当即出班回道,“家父今早进宫向太后请安,此刻当仍在太后处。”
早不进宫晚不进宫,偏偏赶着萧大统领和云氏女回京复命的时候进宫是巧合,可也巧得过分了。说不是兴国侯故意安排好的怕都无人肯信。
满朝皆知不徇私情不问俗务的蔡尚书都嗅出个中不对劲来,瞅着身边站得挺直两眼迷瞪的沈尚书猛打眼色。
这老东西,上头神仙打架,他们底下这些个凡人不老实看着上赶着掺和进去,嫌命长么
梁皇陛下的眼神骤然冷了下来,慑人的寒意迸射出来,纵使只一瞬之间,已足够令人脊背发凉。事已至此已是言出无悔、多说多错的局面。言豫津索性揣手装起傻来,只肖他不承认,谁敢给他扣一个欺君的罪名。
你说陛下敢陛下在气头上兴许一时搁不下对梅东冥的不满,气消之后呢林氏不还是陛下的心病症结,梅东冥不还是怒其不争的“小辈”
拆婚一时爽,补救愁断肠。梅东冥是个狗脾气的小子,一朝脱身回了南楚背靠神殿再不好随意糊弄。他既然赠剑给云徽殷就意味着小云大夫在他心里不同于常人,陛下激怒之下挥剑斩断的看似是二人的婚约,实则是梅东冥与大梁所剩不多的牵挂。
换做是他,借此机会拴牢梅东冥还来不及,纵使拉拢不到南楚少师为己所用,时不时能给南楚添堵便是造福大梁了。
“老侯爷修心多年不问俗事,为了林家不省心的孩子亲往江左主持冠礼,还替他操心婚姻大事。反倒显得朕铁石心肠,过于不近人情。”
此言一出,近乎诛心
陛下是动了真怒了甫一意识到自家此番相帮云、梅二人等同于将言家置于炭火上烤,心头便有如警钟轰鸣,言豫津半分犹豫都无,当即跪地伏倒称罪。
朝中与兴国侯相熟者有心替言氏说话,和言氏交恶作对者何尝不想落井下石,只是碍于陛下一遇上同赤焰林氏沾边的事儿就容易失了理智,眼下无论谁开口无论说什么,都会见罪于陛下,得不偿失。
一时间偌大的朝堂竟个个噤若寒蝉,静得连根针落在地上都清晰可辨,进退两难既成僵局,言豫津脑门渗出冷汗来,思来想去唯有赶在父亲来之前先自救。
“昔年林氏覆灭,陛下有憾,于大梁何尝不是憾事。父亲年纪大了,时常想起当年林府中林帅和林殊父子二人同进同出的情形。”
“见着梅东冥后回来,父亲下了马车难掩激动之色,对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会错了,那孩子定是林殊的儿子,眉眼身形与林殊有七八分像,气度却只像上了两三分。”
“本以为臣当时随口托词梅东冥先天体弱多病,却不想父亲记在了心上,向云氏提亲。本是怜他孤苦多病,有浔阳云氏照料能多活几年。父亲也好,云氏也罢,当时谁又能想到梅东冥的背后还藏着天大的秘密。”
这言侯,包庇护短的是他,诅咒唾弃的还是他,做媒做得飞来横祸,竟在朝堂上当着陛下的面耍浑跟梅东冥置气。
引得几个古板老夫子直皱眉暗骂不成体统,碍于御驾在前不好失仪。不过能站在武英殿上又有几个当真耿直到肠子不拐弯的。明眼人一瞧便知,言豫津先是示弱再假意赌咒赤焰侯,一则撇清言氏与林氏的干系断尾求生,二则何尝不是借机勾起陛下对林氏遗孤的怜惜之情。
好一招以退为进,能否成事就看陛下对赤焰林氏还余下多少圣眷了。
只不过兴国侯府仗着昔年从龙有功,占着朝中头把权臣的交椅多年,要是没人趁机落井下石一把,大梁朝廷可就和睦友爱得近乎玄幻了。琅琊榜又不是什么脑残爽文,大男主一路收服后宫称霸天下纯属做梦,大梁朝上下一团和气的景象同样不可能发生。
忙不迭出来踩一脚的偶尔迟到却绝不会缺席。
“陛下,臣以为言侯爷所言皆是推托,兴国侯府与赤焰林氏乃是通家之好,老言侯一力促成林、云联姻固有爱护晚辈的意思,难道言侯敢说全没拉拢林氏为己所用的私心”
言豫津闻言大惊失色,连连叩首直呼冤枉,却不为自己和兴国侯府辩解半句。
在陛下心思难辨的节骨眼儿上,言多必失比巧言善辩更为致命。
出列参奏的乃是朝中被群臣憎恶,又不得不想方设法交好的群体御史,且还是御史里的中流砥柱,号称嫉恶如仇眼里揉
冒着犯天颜的危险,当着陛下和朝中重臣的面朝中咬定自己与梅东冥已有婚约,殊为不智。换做权贵朝臣中任何一人家中女儿都不会与云徽殷做同样的选择。
若梅东冥人在当场,定然竖起拇指赞一句小云大夫好胆色、真性情。云徽殷自认不是胆大包天亦或目光短浅的无知女流,反之,从得知梅东冥真实身份起的短短盏茶时间里,她从对梅东冥心生怨怼到有些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再到左右为难,最后下定决心,不是没有过犹豫、动摇,终归于波澜不惊。
因着愿意信一回梅东冥的真心,以及,眼下看来摆在面前已然没有更好的选择。
陛下当殿许诺看似君恩深重,实则隐患重重。只要她今日敢点头应允,不消待到日后,从她走出武英殿的那刻起,浔阳云氏女悔婚再嫁的名声便会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天下。
即便她厚着脸皮嫁入权贵世家,哪家人又能毫无芥蒂地接受一个声名有瑕的女子呢
浔阳云氏的根基在民间而非朝中,此时讨好气头上的陛下,跻身权贵之流,将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陛下胸怀宽广,与赤焰林氏渊源由来已久,急怒过后念着旧情多半会原宥梅东冥,届时退了婚的她该如何自处
尽人事,听天命,藏起私心拿云氏的立场做借口,鼓起毕生的勇气冒犯天颜,兴许还得罪了与云氏交好的兴国侯一脉。
僵硬地跪着一动不敢动的云徽殷死死攥着布衣襦裙,素手微颤惴惴不安,等待御座之上陛下的圣裁。
梁皇陛下鹰隼般的利眼锁住殿下的小女子,小小的个头姿容平平衣衫朴素,看似半点不起眼,一点儿都不像她那医圣的母亲。可称道的确是她非比寻常的见识和胆识。
良久,令人窒息的沉默过后,一众朝臣听闻陛下喜怒难辨道,“口说无凭,有无言老侯爷做媒,请来一问便知。”
“兴国侯,老侯爷现今何在”
梁皇陛下所问的老侯爷正是老兴国侯言阙,他要是能当殿证明云徽殷所言非虚,起码给了朝臣们挽救云梅姻缘的契机大梁与南楚间虽偶有龌龊,也多为民间纷争,于大势上仍可赞一句瑕不掩瑜。云氏女既已许嫁梅东冥,这桩梁楚联姻轻易破不得。
陛下气的是赤焰林氏后人数典忘祖以楚人自居,一时气上心头意难平。朝臣中有人自诩大梁强盛,对云梅联姻不以为然、作壁上观的;自然也有顾及两国交好休兵止戈多年,盼能玉成两人姻缘以结秦晋之好的。
至少不能由着陛下的性子,一句话作罢二人婚约将梅东冥得罪个彻底。
站在成人之美一方的兴国侯眼见事有可为,未及多想兴国侯一脉倒向梅东冥会不会激怒陛下,置言氏一族于不利,当即出班回道,“家父今早进宫向太后请安,此刻当仍在太后处。”
早不进宫晚不进宫,偏偏赶着萧大统领和云氏女回京复命的时候进宫是巧合,可也巧得过分了。说不是兴国侯故意安排好的怕都无人肯信。
满朝皆知不徇私情不问俗务的蔡尚书都嗅出个中不对劲来,瞅着身边站得挺直两眼迷瞪的沈尚书猛打眼色。
这老东西,上头神仙打架,他们底下这些个凡人不老实看着上赶着掺和进去,嫌命长么
梁皇陛下的眼神骤然冷了下来,慑人的寒意迸射出来,纵使只一瞬之间,已足够令人脊背发凉。事已至此已是言出无悔、多说多错的局面。言豫津索性揣手装起傻来,只肖他不承认,谁敢给他扣一个欺君的罪名。
你说陛下敢陛下在气头上兴许一时搁不下对梅东冥的不满,气消之后呢林氏不还是陛下的心病症结,梅东冥不还是怒其不争的“小辈”
拆婚一时爽,补救愁断肠。梅东冥是个狗脾气的小子,一朝脱身回了南楚背靠神殿再不好随意糊弄。他既然赠剑给云徽殷就意味着小云大夫在他心里不同于常人,陛下激怒之下挥剑斩断的看似是二人的婚约,实则是梅东冥与大梁所剩不多的牵挂。
换做是他,借此机会拴牢梅东冥还来不及,纵使拉拢不到南楚少师为己所用,时不时能给南楚添堵便是造福大梁了。
“老侯爷修心多年不问俗事,为了林家不省心的孩子亲往江左主持冠礼,还替他操心婚姻大事。反倒显得朕铁石心肠,过于不近人情。”
此言一出,近乎诛心
陛下是动了真怒了甫一意识到自家此番相帮云、梅二人等同于将言家置于炭火上烤,心头便有如警钟轰鸣,言豫津半分犹豫都无,当即跪地伏倒称罪。
朝中与兴国侯相熟者有心替言氏说话,和言氏交恶作对者何尝不想落井下石,只是碍于陛下一遇上同赤焰林氏沾边的事儿就容易失了理智,眼下无论谁开口无论说什么,都会见罪于陛下,得不偿失。
一时间偌大的朝堂竟个个噤若寒蝉,静得连根针落在地上都清晰可辨,进退两难既成僵局,言豫津脑门渗出冷汗来,思来想去唯有赶在父亲来之前先自救。
“昔年林氏覆灭,陛下有憾,于大梁何尝不是憾事。父亲年纪大了,时常想起当年林府中林帅和林殊父子二人同进同出的情形。”
“见着梅东冥后回来,父亲下了马车难掩激动之色,对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会错了,那孩子定是林殊的儿子,眉眼身形与林殊有七八分像,气度却只像上了两三分。”
“本以为臣当时随口托词梅东冥先天体弱多病,却不想父亲记在了心上,向云氏提亲。本是怜他孤苦多病,有浔阳云氏照料能多活几年。父亲也好,云氏也罢,当时谁又能想到梅东冥的背后还藏着天大的秘密。”
这言侯,包庇护短的是他,诅咒唾弃的还是他,做媒做得飞来横祸,竟在朝堂上当着陛下的面耍浑跟梅东冥置气。
引得几个古板老夫子直皱眉暗骂不成体统,碍于御驾在前不好失仪。不过能站在武英殿上又有几个当真耿直到肠子不拐弯的。明眼人一瞧便知,言豫津先是示弱再假意赌咒赤焰侯,一则撇清言氏与林氏的干系断尾求生,二则何尝不是借机勾起陛下对林氏遗孤的怜惜之情。
好一招以退为进,能否成事就看陛下对赤焰林氏还余下多少圣眷了。
只不过兴国侯府仗着昔年从龙有功,占着朝中头把权臣的交椅多年,要是没人趁机落井下石一把,大梁朝廷可就和睦友爱得近乎玄幻了。琅琊榜又不是什么脑残爽文,大男主一路收服后宫称霸天下纯属做梦,大梁朝上下一团和气的景象同样不可能发生。
忙不迭出来踩一脚的偶尔迟到却绝不会缺席。
“陛下,臣以为言侯爷所言皆是推托,兴国侯府与赤焰林氏乃是通家之好,老言侯一力促成林、云联姻固有爱护晚辈的意思,难道言侯敢说全没拉拢林氏为己所用的私心”
言豫津闻言大惊失色,连连叩首直呼冤枉,却不为自己和兴国侯府辩解半句。
在陛下心思难辨的节骨眼儿上,言多必失比巧言善辩更为致命。
出列参奏的乃是朝中被群臣憎恶,又不得不想方设法交好的群体御史,且还是御史里的中流砥柱,号称嫉恶如仇眼里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