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樊大伯做了一辈子温吞软善的老实人, 还是头一遭如此雷厉风行。
他次日上工头件事,便是寻了松古药行的东家辞工。
“承蒙您这些时日照顾, 但我家里近来有些要事, 实在离不得我, 所以只得忍痛和您辞工, 还望您体谅。至于这些日子的工钱, 我也无颜开口讨要, 只希望这一两日能交割清楚,尽早归家。”
东家好不容易得了个手艺好又肯用心带徒弟的大师傅,哪肯轻易放手。
“樊师傅家里是什么急事某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在这杭州城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若您不弃, 我总能帮得上一二。”
樊大伯见人家诚心诚意的, 也不好隐瞒。
“此番突然辞工,并不是遇见的难处,而是家里侄女给我寻到了大宗铁皮麦斛的生药货源。我有心闲时在家炮制了, 但体量过巨,我恐不能两头兼顾,只能舍了一头,还请您万万体谅”
“铁皮麦斛还是大宗樊师傅从哪得来的货源”东家一脸兴奋, 问完方觉不妥,人家的货源哪是随便该问的。“看我,高兴得忘了形了既然樊师傅有那发财的门路,我也确是不好再拦了您不放。只是不知, 您炮好的麦斛,可已定下了买家”
“这个倒不曾,大约会寻了相熟的铺子代我售卖、又或是直接卖给官药局。”
东家听了,满眼惊喜,“樊师傅左右还没找到销路,索性把制好的麦斛悉数卖我如何”
“您肯收我的药”
“瞧樊师傅说的,你制药的手艺,我还信不过吗且如今市面上麦斛难得,我岂能得了便宜卖乖定不会在价钱上作怪。”
樊大伯虽不懂经商,但好在谨慎惯了,并没有立时应下。
“您的好意我自然不敢拒,只是我如今手里还没有成药,也不好和您议价。您看这样成不成,等我几日后得了熟药过来,到时再当面仔细商量”
东家见有利可图,也不留难,且立时把樊大伯的工钱结清,并嘱咐他,“若需帮手和家什只管开口;你忙完了这阵子想要回松古药行我也是举双手欢迎的。”
樊大伯有了这层保证,心里越发有底,当日就又去了趟沈家冰铺,寻沈庭商量在霍山脚下起屋、收徒、制药的细节。
沈庭也不含糊,当日又拉着樊大伯回了霍山村。
因前一日沈庭已和里正说起有城里制药的大师傅想在村里收徒的大好事,樊大伯这趟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挑出来五六个十来岁的小童。那些人家里多是贫寒多子,能让孩子学门谋生的手艺就是知足,连工钱都不问,还一股脑地要送“拜师礼”。
樊大伯看着不像,赶紧向众人允诺,“孩子交到我手里,我定会倾囊相授,且也不会白使唤人。虽眼下起步银钱有限,但午间一顿饱饭、每日二十文工钱总要给的。”
城里的学徒其实也大多这个价儿,有的还只管饭不付工钱,甚至有些徒弟就是当半个儿子养的,到时得给师傅养老送终。
村户人只略一打听,就知道樊师傅没有占什么便宜。而且比起三瓜两枣的工钱,他们也更在意孩子能不能学来真本事,有的人家为了讨好樊大伯,在听说他要在霍山脚下起屋时,甚至主动添砖加瓦、出人出力。
不过一日功夫,一个两层高的竹楼,近半亩地大小的篱笆院便初初建好,连灶屋、茅房都一样不少,只差往里填些过日子的家什,沈庭也没让樊大伯操半点心,连家具和锅灶都替他添好。
樊大伯欲给钱,沈庭却说,“您只不过暂住,且还是于我家有利,再说这院子和家什您又带不走,只当是我借给您的。”
樊大伯辞不过,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便宣布从次日起正式开始带徒弟采药炮药。
襄桐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是当日晚间。
她下了工,迟迟不见大伯归家,等天色已晚,樊大伯才由着沈庭用车送回来。
“屋里的,你赶紧归拢归拢东西,咱们明日就进山、制药”
卢氏惊讶,“这么快”转而只能被动接受。“那成吧,只是往后要辛苦二丫头在家照顾柏哥儿了。”
襄桐不好在霍山村露面,便只得尽心跟着卢氏在一旁打点行李,只听卢氏在一旁唏嘘。“二丫头,我怎么觉得,这日子过得像做梦一样我昨日还梦见我在八里铺给人缝补浆洗衣裳,冬日里手背裂了一道道口子,那水可真凉啊可是这一转眼,咱家竟也要行起商来了。”
“伯娘,您还没见着遍山的金玉呢,这就不敢信了,回头等您收来利钱,准保数到手软,那才是做不完的美梦呢。”
02
樊大伯这一进山,襄桐便比从前要忙碌些。
她除了要照顾柏哥儿的衣食、还要留意市面上药材的行市。
有什么消息,皆要托了沈庭回霍山时把消息带过去。
她先头还担心,沈庭有了和樊家这层合作的关系,势必要打蛇随棍上,但几日相处下来,他就如普通邻里一样,虽然热心,但绝不逾矩,也没再特意去陆记寻她做什么惹人眼的事来。
闹得襄桐都有些觉得,自己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倒是她为了给大伯和伯娘捎带东西,时不时要寻沈庭帮忙,虽然多在晚间隔着门说话,但好几回险些撞见崔家人和薛家人。
又过得五六日,出自霍山的第一批铁皮麦斛终于成了,而市面上麦斛的价格再次冲到了新高,寻常收成药的铺子已将价哄抬到两百八十文一两购入,官药局作价略低,也要两百七十文,但胜在官营稳妥,且往后想真正入行少不得里头人脉扶持。
这一日,沈庭出车将樊大伯连人带药送回杭州城。
襄桐午间归家早,就见墙下堆满了成袋装的药材,而屋里,大伯正同燕二伯以及一个眼生的老丈在饮茶。
襄桐没敢进屋打扰,待客人走后才去寻大伯说话。
原本就不胖的大伯如今更是形销骨立,可见这些日子累得狠了。
“大伯也真是,就算赚钱重要,也该爱惜自己身体。”
樊大伯难掩一脸兴奋,“二丫头别忙着数落我,先猜猜院墙下那些铁皮麦斛,统共卖得了多少银钱”
襄桐一直关注药材价格走势,哪会不知,但还是配合樊大伯一回。
“您只管说,我站稳当了,才不会被吓着。”
樊大伯嘿嘿一笑,“这几日制好的熟药统共三百七十几斤,掐整去零,卖给你燕二伯一百五十斤、给我旧东家一百五十斤,另七十斤送去官药局当了入这一行的人情。卖出去的药,按着两百八十文每两的收市价,咱家和沈家统共得了一千三百四十四两银子”
襄桐本来已估算出来,但受樊大伯情绪感染,还是跟着动容。“一千多两银子啊,咱家这也算苦尽甘来了。”就算去掉分给沈家的部分,也够买下如今住的这个小院子了。且按着这个态势,开间自己的铺子也不过两三个月的事。
樊大伯方才和人议价时还持得住,这会儿见了至亲之人,反而忍不住老泪纵横。
“是啊,一千两银子,我做梦也不敢想呐。”
樊大伯做了一辈子温吞软善的老实人, 还是头一遭如此雷厉风行。
他次日上工头件事,便是寻了松古药行的东家辞工。
“承蒙您这些时日照顾, 但我家里近来有些要事, 实在离不得我, 所以只得忍痛和您辞工, 还望您体谅。至于这些日子的工钱, 我也无颜开口讨要, 只希望这一两日能交割清楚,尽早归家。”
东家好不容易得了个手艺好又肯用心带徒弟的大师傅,哪肯轻易放手。
“樊师傅家里是什么急事某虽然能力有限,但也在这杭州城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若您不弃, 我总能帮得上一二。”
樊大伯见人家诚心诚意的, 也不好隐瞒。
“此番突然辞工,并不是遇见的难处,而是家里侄女给我寻到了大宗铁皮麦斛的生药货源。我有心闲时在家炮制了, 但体量过巨,我恐不能两头兼顾,只能舍了一头,还请您万万体谅”
“铁皮麦斛还是大宗樊师傅从哪得来的货源”东家一脸兴奋, 问完方觉不妥,人家的货源哪是随便该问的。“看我,高兴得忘了形了既然樊师傅有那发财的门路,我也确是不好再拦了您不放。只是不知, 您炮好的麦斛,可已定下了买家”
“这个倒不曾,大约会寻了相熟的铺子代我售卖、又或是直接卖给官药局。”
东家听了,满眼惊喜,“樊师傅左右还没找到销路,索性把制好的麦斛悉数卖我如何”
“您肯收我的药”
“瞧樊师傅说的,你制药的手艺,我还信不过吗且如今市面上麦斛难得,我岂能得了便宜卖乖定不会在价钱上作怪。”
樊大伯虽不懂经商,但好在谨慎惯了,并没有立时应下。
“您的好意我自然不敢拒,只是我如今手里还没有成药,也不好和您议价。您看这样成不成,等我几日后得了熟药过来,到时再当面仔细商量”
东家见有利可图,也不留难,且立时把樊大伯的工钱结清,并嘱咐他,“若需帮手和家什只管开口;你忙完了这阵子想要回松古药行我也是举双手欢迎的。”
樊大伯有了这层保证,心里越发有底,当日就又去了趟沈家冰铺,寻沈庭商量在霍山脚下起屋、收徒、制药的细节。
沈庭也不含糊,当日又拉着樊大伯回了霍山村。
因前一日沈庭已和里正说起有城里制药的大师傅想在村里收徒的大好事,樊大伯这趟过来,不费吹灰之力就挑出来五六个十来岁的小童。那些人家里多是贫寒多子,能让孩子学门谋生的手艺就是知足,连工钱都不问,还一股脑地要送“拜师礼”。
樊大伯看着不像,赶紧向众人允诺,“孩子交到我手里,我定会倾囊相授,且也不会白使唤人。虽眼下起步银钱有限,但午间一顿饱饭、每日二十文工钱总要给的。”
城里的学徒其实也大多这个价儿,有的还只管饭不付工钱,甚至有些徒弟就是当半个儿子养的,到时得给师傅养老送终。
村户人只略一打听,就知道樊师傅没有占什么便宜。而且比起三瓜两枣的工钱,他们也更在意孩子能不能学来真本事,有的人家为了讨好樊大伯,在听说他要在霍山脚下起屋时,甚至主动添砖加瓦、出人出力。
不过一日功夫,一个两层高的竹楼,近半亩地大小的篱笆院便初初建好,连灶屋、茅房都一样不少,只差往里填些过日子的家什,沈庭也没让樊大伯操半点心,连家具和锅灶都替他添好。
樊大伯欲给钱,沈庭却说,“您只不过暂住,且还是于我家有利,再说这院子和家什您又带不走,只当是我借给您的。”
樊大伯辞不过,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便宣布从次日起正式开始带徒弟采药炮药。
襄桐知道这一切的时候,已经是当日晚间。
她下了工,迟迟不见大伯归家,等天色已晚,樊大伯才由着沈庭用车送回来。
“屋里的,你赶紧归拢归拢东西,咱们明日就进山、制药”
卢氏惊讶,“这么快”转而只能被动接受。“那成吧,只是往后要辛苦二丫头在家照顾柏哥儿了。”
襄桐不好在霍山村露面,便只得尽心跟着卢氏在一旁打点行李,只听卢氏在一旁唏嘘。“二丫头,我怎么觉得,这日子过得像做梦一样我昨日还梦见我在八里铺给人缝补浆洗衣裳,冬日里手背裂了一道道口子,那水可真凉啊可是这一转眼,咱家竟也要行起商来了。”
“伯娘,您还没见着遍山的金玉呢,这就不敢信了,回头等您收来利钱,准保数到手软,那才是做不完的美梦呢。”
02
樊大伯这一进山,襄桐便比从前要忙碌些。
她除了要照顾柏哥儿的衣食、还要留意市面上药材的行市。
有什么消息,皆要托了沈庭回霍山时把消息带过去。
她先头还担心,沈庭有了和樊家这层合作的关系,势必要打蛇随棍上,但几日相处下来,他就如普通邻里一样,虽然热心,但绝不逾矩,也没再特意去陆记寻她做什么惹人眼的事来。
闹得襄桐都有些觉得,自己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倒是她为了给大伯和伯娘捎带东西,时不时要寻沈庭帮忙,虽然多在晚间隔着门说话,但好几回险些撞见崔家人和薛家人。
又过得五六日,出自霍山的第一批铁皮麦斛终于成了,而市面上麦斛的价格再次冲到了新高,寻常收成药的铺子已将价哄抬到两百八十文一两购入,官药局作价略低,也要两百七十文,但胜在官营稳妥,且往后想真正入行少不得里头人脉扶持。
这一日,沈庭出车将樊大伯连人带药送回杭州城。
襄桐午间归家早,就见墙下堆满了成袋装的药材,而屋里,大伯正同燕二伯以及一个眼生的老丈在饮茶。
襄桐没敢进屋打扰,待客人走后才去寻大伯说话。
原本就不胖的大伯如今更是形销骨立,可见这些日子累得狠了。
“大伯也真是,就算赚钱重要,也该爱惜自己身体。”
樊大伯难掩一脸兴奋,“二丫头别忙着数落我,先猜猜院墙下那些铁皮麦斛,统共卖得了多少银钱”
襄桐一直关注药材价格走势,哪会不知,但还是配合樊大伯一回。
“您只管说,我站稳当了,才不会被吓着。”
樊大伯嘿嘿一笑,“这几日制好的熟药统共三百七十几斤,掐整去零,卖给你燕二伯一百五十斤、给我旧东家一百五十斤,另七十斤送去官药局当了入这一行的人情。卖出去的药,按着两百八十文每两的收市价,咱家和沈家统共得了一千三百四十四两银子”
襄桐本来已估算出来,但受樊大伯情绪感染,还是跟着动容。“一千多两银子啊,咱家这也算苦尽甘来了。”就算去掉分给沈家的部分,也够买下如今住的这个小院子了。且按着这个态势,开间自己的铺子也不过两三个月的事。
樊大伯方才和人议价时还持得住,这会儿见了至亲之人,反而忍不住老泪纵横。
“是啊,一千两银子,我做梦也不敢想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