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还有事,就先回了。”
沈庭不关心人为什么走,只想知道她为何而来。“娘,丛家姨母方才同您说了什么瞧您脸色不大好。”
沈赵氏下意识地反驳,“别胡说,丛姨妈什么都没说。”想想又觉得不太可信,又说起沈庚在京城的事,“就是你大哥捎来书信,说在汴京一切都好,让咱们不必挂念。”
沈庭还要细问,襄桐却显然看出沈赵氏有什么事难以启齿,便拉拉沈庭衣袖,“时辰不早了,我看今日就先到这儿吧,大哥的消息,等回了家再让娘给咱细说。”
等真到了家,沈赵氏则借口身上疲累,连晚饭都是在自己屋里吃的,生怕被二儿子揪住盘问。
她何尝不知,丛姨妈的话虽不中听,但也占了七分道理。
沈家能娶他白家的女儿,终究是高攀了。
自己先头为了给二郎活命临时典了襄桐冲喜确实不是什么光彩事,尤其白家书香门第,仔细计较起来都是她欠着考虑。
可是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沈赵氏也并不后悔迎襄桐进门。
这样好的儿媳,是沈家积了福分才等来的佳儿妇,又哪是一个需要供在头顶的大家闺秀能比。
她不禁暗暗下了决心,若白家非逼迫她沈家手足断绝不可,她宁可让大郎另择旁家。
不过转念又一想,若真和白家闹到退亲,白家姑娘日后怕是也没脸做人,且这些年大郎得白家尊长照应才有今日,若贸然悔婚,大郎的前程怕也到了头。
这一纠结,沈赵氏是夜便没大睡好,到了次日,竟至于发起热症,连炕都起不来了。
03
丛窦氏到家的时候天已擦黑,白紫念屋里的小丫头已在门口侯了多时,一见着人便马上请到了后宅。
白紫念原本正擎了个绣画绷子临窗打发时间,因想到不日沈庚就要放榜,难免心绪难安。
这门亲事表面虽是沈庚求来的,两家也从未有旧,但其实在白紫念还是个梳双髻的小丫头的时候就和沈庚在书院里见过。
那一回白紫念扮做个书童、学着贴身女使菱角在山里爬树摘桃摔伤了腿,菱角人小力弱寻人的工夫,她被路过的沈庚背了一路送去医馆,虽然两个人都没通名姓,且往后也再没见过,甚至沈庚自始至终不知背着的是个假小子,但白紫念始终记得那一日,被他驼在背上的安稳。
年少懵懂不识心头意,但无论日后哪个来提亲,她都始终觉得差了些什么。
直到去岁父亲引了个年轻后生到花园里让她偷偷相看,她才惊觉,原来那回短暂的相处已在她少不更事的年纪种下了一颗树种,只等着这一刻重逢,才让情谊破土而生。
再后来,正式厮见时,他为她插戴了一只亲手打磨的玉钗,是她所有首饰里最不起眼的一只,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相看时得到的钗礼都轻薄得多,却是她唯一一次低着头半含羞央人给戴上。
这一戴就是大半年,夜里打散了头发也要藏在枕头底下。
心里庆幸是他,又有些害怕。
他肯定不记得自己了,甚至只会当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以父亲看人的眼光,举案齐眉不难,可她有些贪心,想要的更多。
她自小没有兄弟姐妹,便叫来菱角旁敲侧击,如何讨未来官人欢喜。
菱角比她还小着一岁,只据了道听途说的家长里短给她出招,“我听说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填满他的胃肠,只要姑娘练就一手好厨艺,不愁未来姑爷不会对您死心塌地。”
白紫念看看白白嫩嫩的小手,鼓起勇气去了灶间,过得半个时辰,火没点着,倒呛了一鼻子灰,被她爹勒令禁足了三日。
菱角见她郁郁寡欢,又建议,“未来姑爷才高八斗、满腹诗书,姑娘不妨学着如何写诗作赋,到时也能和姑爷有话可说。”
白紫念身为山长的女儿,字是识得的,但读的不过是些女四书,诸如女德、女戒、女训、女规,她离着出口成章,只怕差着十年寒窗,临时捉刀再行不通的。
最后无法,菱角祭出最后的招数,“那姑娘就只能在他家人身上下些苦功了,只要人人都说姑娘好,不怕未来姑爷不爱惜。”
白紫念点点头,这个容易,她自小都没跟人红过脸,哪家长辈见了都说她温柔贤淑知礼谦逊,想来沈家人,也不会讨厌她的吧
不过安全起见,她还是托了她姨母去探看探看。
丛窦氏自来没有女儿,把她这个亲姐姐的遗孤当做眼珠子一样待,自然满口应承下来。
她今日甫一进门,白紫念就连忙把她拉进后堂。
“姨母今日辛苦了,念儿给您沏茶。”
丛窦氏慈爱地抚着外甥女头顶的黝黑秀发,“念儿放心,沈家那头,姨母都替你打点好了,日后准保不会让你吃亏。”
沈庭不关心人为什么走,只想知道她为何而来。“娘,丛家姨母方才同您说了什么瞧您脸色不大好。”
沈赵氏下意识地反驳,“别胡说,丛姨妈什么都没说。”想想又觉得不太可信,又说起沈庚在京城的事,“就是你大哥捎来书信,说在汴京一切都好,让咱们不必挂念。”
沈庭还要细问,襄桐却显然看出沈赵氏有什么事难以启齿,便拉拉沈庭衣袖,“时辰不早了,我看今日就先到这儿吧,大哥的消息,等回了家再让娘给咱细说。”
等真到了家,沈赵氏则借口身上疲累,连晚饭都是在自己屋里吃的,生怕被二儿子揪住盘问。
她何尝不知,丛姨妈的话虽不中听,但也占了七分道理。
沈家能娶他白家的女儿,终究是高攀了。
自己先头为了给二郎活命临时典了襄桐冲喜确实不是什么光彩事,尤其白家书香门第,仔细计较起来都是她欠着考虑。
可是如果有机会重来一次,沈赵氏也并不后悔迎襄桐进门。
这样好的儿媳,是沈家积了福分才等来的佳儿妇,又哪是一个需要供在头顶的大家闺秀能比。
她不禁暗暗下了决心,若白家非逼迫她沈家手足断绝不可,她宁可让大郎另择旁家。
不过转念又一想,若真和白家闹到退亲,白家姑娘日后怕是也没脸做人,且这些年大郎得白家尊长照应才有今日,若贸然悔婚,大郎的前程怕也到了头。
这一纠结,沈赵氏是夜便没大睡好,到了次日,竟至于发起热症,连炕都起不来了。
03
丛窦氏到家的时候天已擦黑,白紫念屋里的小丫头已在门口侯了多时,一见着人便马上请到了后宅。
白紫念原本正擎了个绣画绷子临窗打发时间,因想到不日沈庚就要放榜,难免心绪难安。
这门亲事表面虽是沈庚求来的,两家也从未有旧,但其实在白紫念还是个梳双髻的小丫头的时候就和沈庚在书院里见过。
那一回白紫念扮做个书童、学着贴身女使菱角在山里爬树摘桃摔伤了腿,菱角人小力弱寻人的工夫,她被路过的沈庚背了一路送去医馆,虽然两个人都没通名姓,且往后也再没见过,甚至沈庚自始至终不知背着的是个假小子,但白紫念始终记得那一日,被他驼在背上的安稳。
年少懵懂不识心头意,但无论日后哪个来提亲,她都始终觉得差了些什么。
直到去岁父亲引了个年轻后生到花园里让她偷偷相看,她才惊觉,原来那回短暂的相处已在她少不更事的年纪种下了一颗树种,只等着这一刻重逢,才让情谊破土而生。
再后来,正式厮见时,他为她插戴了一只亲手打磨的玉钗,是她所有首饰里最不起眼的一只,甚至比以往任何一次相看时得到的钗礼都轻薄得多,却是她唯一一次低着头半含羞央人给戴上。
这一戴就是大半年,夜里打散了头发也要藏在枕头底下。
心里庆幸是他,又有些害怕。
他肯定不记得自己了,甚至只会当她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妻”,以父亲看人的眼光,举案齐眉不难,可她有些贪心,想要的更多。
她自小没有兄弟姐妹,便叫来菱角旁敲侧击,如何讨未来官人欢喜。
菱角比她还小着一岁,只据了道听途说的家长里短给她出招,“我听说要想抓住男人的心,就要填满他的胃肠,只要姑娘练就一手好厨艺,不愁未来姑爷不会对您死心塌地。”
白紫念看看白白嫩嫩的小手,鼓起勇气去了灶间,过得半个时辰,火没点着,倒呛了一鼻子灰,被她爹勒令禁足了三日。
菱角见她郁郁寡欢,又建议,“未来姑爷才高八斗、满腹诗书,姑娘不妨学着如何写诗作赋,到时也能和姑爷有话可说。”
白紫念身为山长的女儿,字是识得的,但读的不过是些女四书,诸如女德、女戒、女训、女规,她离着出口成章,只怕差着十年寒窗,临时捉刀再行不通的。
最后无法,菱角祭出最后的招数,“那姑娘就只能在他家人身上下些苦功了,只要人人都说姑娘好,不怕未来姑爷不爱惜。”
白紫念点点头,这个容易,她自小都没跟人红过脸,哪家长辈见了都说她温柔贤淑知礼谦逊,想来沈家人,也不会讨厌她的吧
不过安全起见,她还是托了她姨母去探看探看。
丛窦氏自来没有女儿,把她这个亲姐姐的遗孤当做眼珠子一样待,自然满口应承下来。
她今日甫一进门,白紫念就连忙把她拉进后堂。
“姨母今日辛苦了,念儿给您沏茶。”
丛窦氏慈爱地抚着外甥女头顶的黝黑秀发,“念儿放心,沈家那头,姨母都替你打点好了,日后准保不会让你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