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沈家和崔家在这霍山村里做了几十年街坊, 往上一辈追溯,还是一同从北地来的同乡, 所以关系历来处的不错。
沈赵氏找上门的时候, 崔大娘正在灶间笼炊, 崔大伯听说沈家买驴了, 二话不说提上鞋跟就到沈家来瞧个新鲜。
“嗬, 这黑毛驴子真俊, 看这皮毛,看这铜铃大眼,再看这牙口,定是花了不少银钱吧”
沈赵氏不是那张扬的,并不显摆。
“也没花多少, 连着木辕车才十多两银, 另算上二百文的中人钱,还送了半日的草料。”
“那还真不算贵,我年轻做车把式那会儿, 单买头差不多的叫驴还得把个十几二十贯呢。不过那时候贩驴的也少,倒是那年月甚少兴兵打仗,骡马比如今要贱上许多。”
沈赵氏见他说到车马经,也赶紧趁机表明意图。
“我家这驴买了, 车也备下了,眼下却正缺个赶车的好把式。不知道,他崔大伯这几日可有闲空”
沈赵氏方才去崔家也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崔大伯这会儿还不知道沈家人是想拉他家入伙呢。
“咋你家要赶车进城要去做什么想啥时候去我答应了薛老四明日头午帮他家修院墙, 旁的时间倒是都得空。”
沈赵氏知道这崔大伯是个古道热肠的,还有手艺,像是驾车、盘炕、砌墙、打井,一身本事讲不完,很怕这个唯一的指望被别家圈拢去,赶紧把话说明白。
“他崔大伯,凭咱两家这关系,我也不同你藏奸。我家前两日不是和村东头老胡家一起上山挖笋吗,无意间得罪了她家大儿媳翟氏和她那好邻居乔寡妇,她们挤兑我家不再让用胡家的车进城送货,我家一气之下这才进城买了驴车来。当然,也不是一时起意,更为了继续做那山货营生。”
崔大伯知道沈家情况,地佃出去,收成减半,是该想想旁的出路,遂跟着点点头。
沈赵氏见他认同,又说道“眼下杭州城里山珍市价正高,我想着,趁着旁家春忙,咱们却得空,不若出些人手去山里挖鲜,然后再拉到城里贩售,或多或少,总有进项,便是收益有限,添个零花儿也好。”
崔大伯这两日确也听说近来山货走俏,又见沈家连车都备好了,没有运输上的后顾之忧,顿时有些心动,不过也有些顾忌。
“我家水田多,旱地少,眼下倒是忙的差不离,出个把人进山不成问题,只是咱挖来的东西,指定都能及时脱手卖出去吗万一费了好大气力,最后烂在院墙里,既耽误工夫,又浪费好物,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沈赵氏见他存疑,赶紧拍了胸脯保证“你放心,这城里的买家,我家二儿媳妇都已经找妥了,只等着你家入伙,这事就能成。说句题外话,咱认识这些年头,我家人是什么品性,你还不知吗什么时候干过半次一屁俩晃儿、不着调的事深浅我也不多劝,你就说,去不去就得了。”
崔大伯看沈赵氏话说到这份上,也不好再拒绝,免得被认作摆谱伤了情分。
“得,既然你说得这样牢靠,那我回去就同我家你嫂子说去。明日要是天头好,就让她带着家里大郎和大囡和你们同去,我午后要是闲下来,也去山上寻你们。”
“那说定了,明早我去你家接人,到时咱坐了驴车上山。”末了又补上一句“这车得你家出人赶,我家三儿还没学过赶驴呢。”
“赶车有什么难的,都不用我伸手,回头让你家庆哥儿跟我家大小子学,准保他一天就会那什么,我家里饭快好了,我就先回了,有事儿再过来敲门。”
沈庆在一旁听说白得了个便宜师傅,赶紧上前表表心意。
“崔大伯,您先别急着走呗,我二嫂今日下厨,要做个山海兜吃,你也尝尝鲜”
“不了不了,家里预备下饭了。”
沈家见他推辞,又留了留,崔大伯还是执意家去了。
沈庆也不气馁,等襄桐蒸好了一锅河鲜山鲜、拌好了油醋汁,他特意端了一海碗给隔壁送去,害得崔家四岁半的大孙子明哥儿吃挑了嘴,往后直嫌弃他娘做的鱼虾难吃,那却是后话。
次日天不亮,沈家人备好了挖笋摘菜器物和干粮整装待发,只等隔壁院里烟囱冒了白气才上门去叫人。
崔家除了他家大儿媳在家带孩子,而崔大伯要去给薛老四帮忙,余下三人皆跟着出门。
沈庆怕崔大伯忙完手中事,上山寻不着地方,还特意在地上画了个方位图指给他看,崔家大郎崔进啧啧直叹,他这准徒弟真是个细心体贴人。
等到了山上,沈家不无意外发现,胡家人和乔家人早来了。
胡娘子本来还想着见面把话说开,一个村住着,结缘总比结仇好,待一看见沈家带了崔家人同行,脸色有些不好。
当着旁人面,她开不得口,只怕被人说她胡家软弱可欺。
翟氏还在一旁煽风点火“昨日娘还教训我说不要和乡邻置气生分。我们家紧着想要息事宁人,人家可不愿意。这都拉了帮手过来,成心打擂台呢。”
胡氏听了,心里确不舒服,只歇了主动缓和关系的心思,可也不想纵了翟氏生口舌是非。
“就你话多,干活时候咋显不出你来有那气力多挖些笋,休管旁家闲事。”
乔寡妇见翟氏挨说,念着她的帮衬,只忝个老大的脸说话。
“范姐姐真是,你家这大儿媳就够有本事的了,昨日进城不还寻到了个大买家且不比先头那家给的低呢。你就等着你家二儿媳妇儿带着玉姐送货回来,指定又能割了好猪肉家来。”
沈家人看着乔寡妇捧胡家大儿媳的臭脚,心里一阵膈应。
沈庆年纪小却很护短,恨不能上去好好掰扯掰扯,那日太和楼的烂笋到底是谁个挖了送去的,险些搅黄了他二嫂谈下的大好生意。
襄桐方才听胡大娘子没有口出恶言,不想如了翟氏和乔寡妇的愿把两家积年的情分彻底闹崩,及时拉住欲跳下车的沈庆。
“看天气这两日有雨,有些笋再不挖就长老了,咱别学那些只逞口舌威风的,把钱罐子填满才是正经。”
沈庆最能听进襄桐的话,赶紧扶着车辕往后褪了褪坐稳。
“我正闻见有人说话比那驴粪球还臭,偏也有人嚼着说香。咱快离了这地儿,可别把臭气熏身上。”
也不等翟氏和乔寡妇反应过来这是变了法儿骂她们呢,沈家的车已经被崔大郎赶进了林子深处。
乔氏被臊得驴脸通红,见胡家没人帮腔,只朝着身后啐了一口,复拿起竹刀朝着颗嫩笋尖狠手砍去。
02
襄桐不会因着翟氏搅屎就恨上胡家满门,同样,也不会因为她胡乔两家在,就舍了这大好地界儿另寻旁处。
她之所以让崔大郎把车往林子深处赶,一是因为那处一直没人踏足,笋多易得,个头儿也更大;二嘛,是为了抢在胡家前头把深处的好货先挖走。
沈崔两家统共六人,把驴拴好就甩开膀子开干。
崔家的人力壮,沈家的人手法熟路,一个上午过去,就挖出小五百只笋来,个个小山尖尖一样,看着就又鲜又嫩,使人垂涎。
襄桐和沈庆还趁隙摘了些竹菇,准备晚间就着瓮里养着的鲫鱼、河鲜继续吃顿饕餮大宴,崔家人则多是采了荠菜、蕨菜。
到了下午,崔大伯在薛家吃过晌午饭也寻来,说是在竹林边上看见胡家的驴车也在,新装上车的笋也不少。
襄桐不会刻意关心胡家如何,只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开源节流,让沈家尽早成为小富之家,也顺便给自己攒下家底。
崔家虽然比沈家富足些,但也不会嫌银钱多了压手,且惦记着发迹了,能买再些田地佃出去,到时只需在家里坐等着收租。
等到日头渐渐西斜,山里林间寒风再起,两家人才收了锄头和刨子,再看东西两边的笋堆,都和小山一样。
沈崔两家关系好是一回事,但亲兄弟尚且要明算账。
因此装车的时候,襄桐又提醒让崔家自己记个数目,最后一比,果然比沈家多挖了近百只。
因笋太多,且个头还大,一车实装不下,只得拉上两回,弄得崔家都动心要不要也买了驴和车来,但转念一想今年一个样,明年又一个样,干什么也不比买地保靠,遂歇了心思。
众人劳作一整日,身体虽然乏累,但心里却充满盼头。
看着院子里那些顶顶好的青玉尖,两家相约往后每日继续进山挖笋。
襄桐看笋有近千数,知道不能再屯,当即和崔大伯商定,次日由他和自己进城,又觉得太和楼未必能吃下这么大的体量,还是得想法子广寻销路才行。
这如何卖,卖多少其实也是个学问。
按照今日的收成估算,至多再有日,这片竹林里长的好的嫩笋就要被摘挖干净。当然,这中间要算上胡、乔两家每日分去的数目。
那可想而知,笋价经过大幅贱落后,也会相继再被哄抬,到时还要看准行市再细细打算。
晚间到家,沈赵氏怕襄桐劳累,特意抢先下厨造饭,襄桐心里有事,便受了好意回西屋。
才进到门里,就看见沈庭竟然趿着鞋、扶着炕沿在地上试着走路。
“二郎是要取什么物
沈家和崔家在这霍山村里做了几十年街坊, 往上一辈追溯,还是一同从北地来的同乡, 所以关系历来处的不错。
沈赵氏找上门的时候, 崔大娘正在灶间笼炊, 崔大伯听说沈家买驴了, 二话不说提上鞋跟就到沈家来瞧个新鲜。
“嗬, 这黑毛驴子真俊, 看这皮毛,看这铜铃大眼,再看这牙口,定是花了不少银钱吧”
沈赵氏不是那张扬的,并不显摆。
“也没花多少, 连着木辕车才十多两银, 另算上二百文的中人钱,还送了半日的草料。”
“那还真不算贵,我年轻做车把式那会儿, 单买头差不多的叫驴还得把个十几二十贯呢。不过那时候贩驴的也少,倒是那年月甚少兴兵打仗,骡马比如今要贱上许多。”
沈赵氏见他说到车马经,也赶紧趁机表明意图。
“我家这驴买了, 车也备下了,眼下却正缺个赶车的好把式。不知道,他崔大伯这几日可有闲空”
沈赵氏方才去崔家也没来得及把话说完,崔大伯这会儿还不知道沈家人是想拉他家入伙呢。
“咋你家要赶车进城要去做什么想啥时候去我答应了薛老四明日头午帮他家修院墙, 旁的时间倒是都得空。”
沈赵氏知道这崔大伯是个古道热肠的,还有手艺,像是驾车、盘炕、砌墙、打井,一身本事讲不完,很怕这个唯一的指望被别家圈拢去,赶紧把话说明白。
“他崔大伯,凭咱两家这关系,我也不同你藏奸。我家前两日不是和村东头老胡家一起上山挖笋吗,无意间得罪了她家大儿媳翟氏和她那好邻居乔寡妇,她们挤兑我家不再让用胡家的车进城送货,我家一气之下这才进城买了驴车来。当然,也不是一时起意,更为了继续做那山货营生。”
崔大伯知道沈家情况,地佃出去,收成减半,是该想想旁的出路,遂跟着点点头。
沈赵氏见他认同,又说道“眼下杭州城里山珍市价正高,我想着,趁着旁家春忙,咱们却得空,不若出些人手去山里挖鲜,然后再拉到城里贩售,或多或少,总有进项,便是收益有限,添个零花儿也好。”
崔大伯这两日确也听说近来山货走俏,又见沈家连车都备好了,没有运输上的后顾之忧,顿时有些心动,不过也有些顾忌。
“我家水田多,旱地少,眼下倒是忙的差不离,出个把人进山不成问题,只是咱挖来的东西,指定都能及时脱手卖出去吗万一费了好大气力,最后烂在院墙里,既耽误工夫,又浪费好物,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沈赵氏见他存疑,赶紧拍了胸脯保证“你放心,这城里的买家,我家二儿媳妇都已经找妥了,只等着你家入伙,这事就能成。说句题外话,咱认识这些年头,我家人是什么品性,你还不知吗什么时候干过半次一屁俩晃儿、不着调的事深浅我也不多劝,你就说,去不去就得了。”
崔大伯看沈赵氏话说到这份上,也不好再拒绝,免得被认作摆谱伤了情分。
“得,既然你说得这样牢靠,那我回去就同我家你嫂子说去。明日要是天头好,就让她带着家里大郎和大囡和你们同去,我午后要是闲下来,也去山上寻你们。”
“那说定了,明早我去你家接人,到时咱坐了驴车上山。”末了又补上一句“这车得你家出人赶,我家三儿还没学过赶驴呢。”
“赶车有什么难的,都不用我伸手,回头让你家庆哥儿跟我家大小子学,准保他一天就会那什么,我家里饭快好了,我就先回了,有事儿再过来敲门。”
沈庆在一旁听说白得了个便宜师傅,赶紧上前表表心意。
“崔大伯,您先别急着走呗,我二嫂今日下厨,要做个山海兜吃,你也尝尝鲜”
“不了不了,家里预备下饭了。”
沈家见他推辞,又留了留,崔大伯还是执意家去了。
沈庆也不气馁,等襄桐蒸好了一锅河鲜山鲜、拌好了油醋汁,他特意端了一海碗给隔壁送去,害得崔家四岁半的大孙子明哥儿吃挑了嘴,往后直嫌弃他娘做的鱼虾难吃,那却是后话。
次日天不亮,沈家人备好了挖笋摘菜器物和干粮整装待发,只等隔壁院里烟囱冒了白气才上门去叫人。
崔家除了他家大儿媳在家带孩子,而崔大伯要去给薛老四帮忙,余下三人皆跟着出门。
沈庆怕崔大伯忙完手中事,上山寻不着地方,还特意在地上画了个方位图指给他看,崔家大郎崔进啧啧直叹,他这准徒弟真是个细心体贴人。
等到了山上,沈家不无意外发现,胡家人和乔家人早来了。
胡娘子本来还想着见面把话说开,一个村住着,结缘总比结仇好,待一看见沈家带了崔家人同行,脸色有些不好。
当着旁人面,她开不得口,只怕被人说她胡家软弱可欺。
翟氏还在一旁煽风点火“昨日娘还教训我说不要和乡邻置气生分。我们家紧着想要息事宁人,人家可不愿意。这都拉了帮手过来,成心打擂台呢。”
胡氏听了,心里确不舒服,只歇了主动缓和关系的心思,可也不想纵了翟氏生口舌是非。
“就你话多,干活时候咋显不出你来有那气力多挖些笋,休管旁家闲事。”
乔寡妇见翟氏挨说,念着她的帮衬,只忝个老大的脸说话。
“范姐姐真是,你家这大儿媳就够有本事的了,昨日进城不还寻到了个大买家且不比先头那家给的低呢。你就等着你家二儿媳妇儿带着玉姐送货回来,指定又能割了好猪肉家来。”
沈家人看着乔寡妇捧胡家大儿媳的臭脚,心里一阵膈应。
沈庆年纪小却很护短,恨不能上去好好掰扯掰扯,那日太和楼的烂笋到底是谁个挖了送去的,险些搅黄了他二嫂谈下的大好生意。
襄桐方才听胡大娘子没有口出恶言,不想如了翟氏和乔寡妇的愿把两家积年的情分彻底闹崩,及时拉住欲跳下车的沈庆。
“看天气这两日有雨,有些笋再不挖就长老了,咱别学那些只逞口舌威风的,把钱罐子填满才是正经。”
沈庆最能听进襄桐的话,赶紧扶着车辕往后褪了褪坐稳。
“我正闻见有人说话比那驴粪球还臭,偏也有人嚼着说香。咱快离了这地儿,可别把臭气熏身上。”
也不等翟氏和乔寡妇反应过来这是变了法儿骂她们呢,沈家的车已经被崔大郎赶进了林子深处。
乔氏被臊得驴脸通红,见胡家没人帮腔,只朝着身后啐了一口,复拿起竹刀朝着颗嫩笋尖狠手砍去。
02
襄桐不会因着翟氏搅屎就恨上胡家满门,同样,也不会因为她胡乔两家在,就舍了这大好地界儿另寻旁处。
她之所以让崔大郎把车往林子深处赶,一是因为那处一直没人踏足,笋多易得,个头儿也更大;二嘛,是为了抢在胡家前头把深处的好货先挖走。
沈崔两家统共六人,把驴拴好就甩开膀子开干。
崔家的人力壮,沈家的人手法熟路,一个上午过去,就挖出小五百只笋来,个个小山尖尖一样,看着就又鲜又嫩,使人垂涎。
襄桐和沈庆还趁隙摘了些竹菇,准备晚间就着瓮里养着的鲫鱼、河鲜继续吃顿饕餮大宴,崔家人则多是采了荠菜、蕨菜。
到了下午,崔大伯在薛家吃过晌午饭也寻来,说是在竹林边上看见胡家的驴车也在,新装上车的笋也不少。
襄桐不会刻意关心胡家如何,只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开源节流,让沈家尽早成为小富之家,也顺便给自己攒下家底。
崔家虽然比沈家富足些,但也不会嫌银钱多了压手,且惦记着发迹了,能买再些田地佃出去,到时只需在家里坐等着收租。
等到日头渐渐西斜,山里林间寒风再起,两家人才收了锄头和刨子,再看东西两边的笋堆,都和小山一样。
沈崔两家关系好是一回事,但亲兄弟尚且要明算账。
因此装车的时候,襄桐又提醒让崔家自己记个数目,最后一比,果然比沈家多挖了近百只。
因笋太多,且个头还大,一车实装不下,只得拉上两回,弄得崔家都动心要不要也买了驴和车来,但转念一想今年一个样,明年又一个样,干什么也不比买地保靠,遂歇了心思。
众人劳作一整日,身体虽然乏累,但心里却充满盼头。
看着院子里那些顶顶好的青玉尖,两家相约往后每日继续进山挖笋。
襄桐看笋有近千数,知道不能再屯,当即和崔大伯商定,次日由他和自己进城,又觉得太和楼未必能吃下这么大的体量,还是得想法子广寻销路才行。
这如何卖,卖多少其实也是个学问。
按照今日的收成估算,至多再有日,这片竹林里长的好的嫩笋就要被摘挖干净。当然,这中间要算上胡、乔两家每日分去的数目。
那可想而知,笋价经过大幅贱落后,也会相继再被哄抬,到时还要看准行市再细细打算。
晚间到家,沈赵氏怕襄桐劳累,特意抢先下厨造饭,襄桐心里有事,便受了好意回西屋。
才进到门里,就看见沈庭竟然趿着鞋、扶着炕沿在地上试着走路。
“二郎是要取什么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