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古今之辩 (2/2)
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
学习这两种版本经书的,相对应的有“今学”与“古学”。两种学派学的书不一样,观点也有差异。
对于“社所祭何神”这个问题,前辈的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等人认为,神社所祭的是共工氏之子句龙,即句龙为社神。
而郑玄虽然是以古文大家闻名于世,实际上他兼通古今之学。他在注周礼时,依据孝经反驳贾逵等人的观点,认为神社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句龙为配神。
孔融显然读过郑玄所注的周礼,才能问出这一句。
而郗虑作为郑玄的弟子,他的回答也显而易见。
只见郗虑微抬眼皮,看孔融一眼,“郊社之祭,国之大事。非我辈学识短浅者所能论。”
“然少府既有问,虑不得不答。社所祭者,土神也。”
孔融诘难道,“社,祭土主阴气,而句龙为土行之官,主阴明。与礼记之说不相违背。”
荀忻眨眨眼,回忆经义,孔融所依据的是礼记郊特牲,指出句龙的属性与神社相符合,以此证明句龙就是社神。
只见郗虑答,“断章取义之论。礼记礼运曰,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谓殽地,参于天地,病于鬼神。”
他继续背书,引用礼记原文反驳孔融,说圣人与天地合称,与鬼神并称,说明社与地神的紧密联系。
“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国主社,示其本也。”他说明大地承载万物的重要性,而祭祀社神是为了尊重地神。
“社主为句龙,岂非德不配位”
荀忻眼见身边的一位儒生拔出簪在发髻上的毛笔,从袖中掏出卷轴,舔开笔锋,刷刷开始记录。
一旁刘晔低声问他,“元衡以为,此二公孰能辩胜”
再看身边挨着的几位都竖起耳朵,荀忻摇摇头,“不知。”
按目前来看,郗虑引的经典原文更多,论据更充分,但孔文举也不是讷于言语的人。
果然孔融开始针锋相对,诘难道,“诚如此,若以土为尊,以地为首。而大宗伯中,上下次序为天神、人鬼、地祇,为何人在地之前”
孔融所说的大宗伯指周礼春官大宗伯,其中有句为,“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
这一句中“地祇”的次序排在“人鬼”之后,而句龙即为“人鬼”。
只听孔融继续道,“此与侍中之言相悖,是以,为何社主非句龙,而为地”
他们俩你来我往,难来答去,郗虑所证明无非是地神很高贵,你句龙不配。
而孔融所证,地神也没高贵到哪里去,为何句龙就不配
既然孔融问到天地人的秩序,郗虑依然不虚,引经据典而答。
两人辩难半晌,你来我往数个回合,最终辩到了道德层面上。
郗虑说,假如句龙是配神,让其冒用地神之名,他难道不会良心不安
孔融说,句龙明明是地神,贬本神为配食之神,良心该痛的是你才是。
依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不欢而散。
两位大佬走了,围观群众面面相觑,四散开来,回到自己的席位上,有人沉思有人喃喃自语。
在场的人中有古文经师,也有世代为官的今文学者,两派与那二位一样各执一词。此刻垂头沉思,偶尔眼神相接,似乎有电光火花。
经学是士人的根本,在士人心中维持本派学说的正确性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人表面上沉默,心里都在搜肠刮肚,只等回家写篇书信,联系亲朋好友,集思广益,辩倒冥顽不化的今学古学之徒。
杨修回到父亲身边,旁观整场他若有所思,低声道,“论阳谋,因势利导,天下未有能及荀文若者。”
此会过后,人人忙于辩论古今之争,还有谁有闲暇配合袁本初搞政治动作
回答他的是食案底下他父亲敲来的竹杖。
那边荀忻端正坐好,正准备拾起竹箸吃饭,一人径直走向他,停在他与刘晔案前。
“足下治何经典”那位自带坐席的儒生向他一揖,彬彬有礼道。
他忘了,“谈经夺席”还未结束。
荀忻仔细看这名儒生,冲和有礼,气定神闲,但既然能过来问难,他猜测这人是治尚书的。
五经之中,以易玄妙难懂,学的人最少。
荀元衡合袖一揖,答,“治易。”
“原来如此,在下治毛诗与夏侯尚书,请恕唐突。”那名儒生果然退去,转而去问刘晔。
刘子扬并没有荀忻这种不学无术的心虚,坦然应战。
“阁下治易”路过一位须发皆白,大概年过古稀的老儒生,含笑望向他。
荀忻对上老人泰然自若、沉淀岁月智慧的眼神,沉默。
说过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定然不能当场反悔。
“然。”荀忻起身一揖,以示尊老,“先生有席坐否”
那边正与刘晔辩难的儒生分心望过来,极热心地送过来一卷草席,“在下许久未见人辩易。”他又回来向刘晔揖道,“急于观战,改日再与足下一决高下。”
“今日当为足下胜矣。”就这样随意决定不辩了。
说罢他竟把仅剩的那张坐席弃而不顾,凑到荀忻案边席地而坐,翘首以待,“二位只当我不在。”
荀忻望着这素不相识的吃瓜群众,无语凝噎。
老人朗然一笑,缓缓开口,“我亦多年未与人问难。”
“偶然来许都,赴此会,又耳闻阁下雅擅治易,不由欣喜”老人说了很长一段这些年学易的经历感想,不像是问难,倒像是来传道授业。
于是荀忻余光又见到那名儒生取下发髻上的毛笔,从袖中取出纸墨,刷刷记录。
旁边的人察觉这边的动静,渐渐聚集了一些人过来。
荀忻没想到现世报来得这么快,上一刻他还在围观别人,此刻形势逆转,这么快就变成了被围观的人。
他恭敬地听老者说话,不时答几句。荀忻的叔父荀爽荀慈明,同样是此时的硕儒,遍注群经,尤其精于易。
他记得原主曾读过六叔所注的易,繁杂难懂,极大地打击了原主一心向学的积极性。
但毕竟曾认真学过,他自称治易也不是虚言。
老人提了一些易理、象数,笑了笑,“人老记性差,本该问难,竟忘矣。”
“阁下治易,当知天文,识星象。”
他终于问道,“日月之形若何”
“如丸抑或如圆盖”
问及日月的形状,这题对荀忻来说本该极简单。但问难从来不是给个答案就行,它需要符合儒家逻辑的解释。
荀忻想了想,答道,“日月之形如丸。”
老人追问,“何以知之”
“以月之盈缺可知矣。”荀忻缓缓道,“月如银丸,本来无光,日光相耀于是有光。”
“月初之时,日在月之侧,光照月上,正面视之则如钩。”
“日渐远,所照处渐多,月光愈满。”
他低头看一眼食案上,碗碟中盛有枇杷。他拾起一只金黄圆果,向儒生借了毛笔,涂黑枇杷的一半。
“公请看。”他捏着枇杷的蒂,慢慢转动,“涂墨丸上,侧视墨处如钩,正视时则正圆。”
“故知日月如丸也。”
儒生接回笔,若有所悟,“原来如此,张平子所言浑天如鸡卵,不想日月也如丸状。”
所谓张平子即为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张衡。
老人笑了笑,捋胡须,“此说能自洽,善哉。”
他诘难道,“若如丸,为何相遇不相碍”
日月相遇却不相阻碍,当然是因为它们不在一个运行轨道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转;地球是太阳的行星,绕日公转。
他总不能跟古人解释“万有引力”
荀忻想起易,求助于万能的“气”,解释道,“日、月,气也。”
“有形而无实质,因此相遇而无阻碍。”
“善哉。”老人拊掌道,“多年未遇良才如卿者。”
“此席当让于卿。”
荀忻哪里接古稀老翁的坐席,起身阻止,忙道“不必”、“不敢”。
老人见荀忻容貌年轻,又不在公卿席中,以为是未出仕的世族子弟,有心收他为关门弟子。
“刘洪斗筲之才,忝为山阳太守,不知阁下姓名”
刘晔一直坐在邻座旁观,敏锐察觉到些许误会,未免大家尴尬,他拱手帮荀元衡介绍道,“此为高阳亭侯,骑都尉荀元衡。”
老者有些意外,也有些遗憾,“原来是荀侯当面。”
“幸会府君。”骑都尉秩比二千石,官衔低于太守,更何况此时的太守几乎等同于割据一方的军阀。
那名记录的儒生停下笔,“府君莫非为刘元卓,续律历志,编乾象历,雒阳刘郎中”
荀忻望向儒生,听这话,他应该当年游学过雒阳,可能是太学生。
老人对他拱手,似喜还悲,“不想京师还有人识我。”
学习这两种版本经书的,相对应的有“今学”与“古学”。两种学派学的书不一样,观点也有差异。
对于“社所祭何神”这个问题,前辈的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等人认为,神社所祭的是共工氏之子句龙,即句龙为社神。
而郑玄虽然是以古文大家闻名于世,实际上他兼通古今之学。他在注周礼时,依据孝经反驳贾逵等人的观点,认为神社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句龙为配神。
孔融显然读过郑玄所注的周礼,才能问出这一句。
而郗虑作为郑玄的弟子,他的回答也显而易见。
只见郗虑微抬眼皮,看孔融一眼,“郊社之祭,国之大事。非我辈学识短浅者所能论。”
“然少府既有问,虑不得不答。社所祭者,土神也。”
孔融诘难道,“社,祭土主阴气,而句龙为土行之官,主阴明。与礼记之说不相违背。”
荀忻眨眨眼,回忆经义,孔融所依据的是礼记郊特牲,指出句龙的属性与神社相符合,以此证明句龙就是社神。
只见郗虑答,“断章取义之论。礼记礼运曰,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谓殽地,参于天地,病于鬼神。”
他继续背书,引用礼记原文反驳孔融,说圣人与天地合称,与鬼神并称,说明社与地神的紧密联系。
“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国主社,示其本也。”他说明大地承载万物的重要性,而祭祀社神是为了尊重地神。
“社主为句龙,岂非德不配位”
荀忻眼见身边的一位儒生拔出簪在发髻上的毛笔,从袖中掏出卷轴,舔开笔锋,刷刷开始记录。
一旁刘晔低声问他,“元衡以为,此二公孰能辩胜”
再看身边挨着的几位都竖起耳朵,荀忻摇摇头,“不知。”
按目前来看,郗虑引的经典原文更多,论据更充分,但孔文举也不是讷于言语的人。
果然孔融开始针锋相对,诘难道,“诚如此,若以土为尊,以地为首。而大宗伯中,上下次序为天神、人鬼、地祇,为何人在地之前”
孔融所说的大宗伯指周礼春官大宗伯,其中有句为,“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
这一句中“地祇”的次序排在“人鬼”之后,而句龙即为“人鬼”。
只听孔融继续道,“此与侍中之言相悖,是以,为何社主非句龙,而为地”
他们俩你来我往,难来答去,郗虑所证明无非是地神很高贵,你句龙不配。
而孔融所证,地神也没高贵到哪里去,为何句龙就不配
既然孔融问到天地人的秩序,郗虑依然不虚,引经据典而答。
两人辩难半晌,你来我往数个回合,最终辩到了道德层面上。
郗虑说,假如句龙是配神,让其冒用地神之名,他难道不会良心不安
孔融说,句龙明明是地神,贬本神为配食之神,良心该痛的是你才是。
依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不欢而散。
两位大佬走了,围观群众面面相觑,四散开来,回到自己的席位上,有人沉思有人喃喃自语。
在场的人中有古文经师,也有世代为官的今文学者,两派与那二位一样各执一词。此刻垂头沉思,偶尔眼神相接,似乎有电光火花。
经学是士人的根本,在士人心中维持本派学说的正确性比什么都重要。
这些人表面上沉默,心里都在搜肠刮肚,只等回家写篇书信,联系亲朋好友,集思广益,辩倒冥顽不化的今学古学之徒。
杨修回到父亲身边,旁观整场他若有所思,低声道,“论阳谋,因势利导,天下未有能及荀文若者。”
此会过后,人人忙于辩论古今之争,还有谁有闲暇配合袁本初搞政治动作
回答他的是食案底下他父亲敲来的竹杖。
那边荀忻端正坐好,正准备拾起竹箸吃饭,一人径直走向他,停在他与刘晔案前。
“足下治何经典”那位自带坐席的儒生向他一揖,彬彬有礼道。
他忘了,“谈经夺席”还未结束。
荀忻仔细看这名儒生,冲和有礼,气定神闲,但既然能过来问难,他猜测这人是治尚书的。
五经之中,以易玄妙难懂,学的人最少。
荀元衡合袖一揖,答,“治易。”
“原来如此,在下治毛诗与夏侯尚书,请恕唐突。”那名儒生果然退去,转而去问刘晔。
刘子扬并没有荀忻这种不学无术的心虚,坦然应战。
“阁下治易”路过一位须发皆白,大概年过古稀的老儒生,含笑望向他。
荀忻对上老人泰然自若、沉淀岁月智慧的眼神,沉默。
说过的话,泼出去的水,他定然不能当场反悔。
“然。”荀忻起身一揖,以示尊老,“先生有席坐否”
那边正与刘晔辩难的儒生分心望过来,极热心地送过来一卷草席,“在下许久未见人辩易。”他又回来向刘晔揖道,“急于观战,改日再与足下一决高下。”
“今日当为足下胜矣。”就这样随意决定不辩了。
说罢他竟把仅剩的那张坐席弃而不顾,凑到荀忻案边席地而坐,翘首以待,“二位只当我不在。”
荀忻望着这素不相识的吃瓜群众,无语凝噎。
老人朗然一笑,缓缓开口,“我亦多年未与人问难。”
“偶然来许都,赴此会,又耳闻阁下雅擅治易,不由欣喜”老人说了很长一段这些年学易的经历感想,不像是问难,倒像是来传道授业。
于是荀忻余光又见到那名儒生取下发髻上的毛笔,从袖中取出纸墨,刷刷记录。
旁边的人察觉这边的动静,渐渐聚集了一些人过来。
荀忻没想到现世报来得这么快,上一刻他还在围观别人,此刻形势逆转,这么快就变成了被围观的人。
他恭敬地听老者说话,不时答几句。荀忻的叔父荀爽荀慈明,同样是此时的硕儒,遍注群经,尤其精于易。
他记得原主曾读过六叔所注的易,繁杂难懂,极大地打击了原主一心向学的积极性。
但毕竟曾认真学过,他自称治易也不是虚言。
老人提了一些易理、象数,笑了笑,“人老记性差,本该问难,竟忘矣。”
“阁下治易,当知天文,识星象。”
他终于问道,“日月之形若何”
“如丸抑或如圆盖”
问及日月的形状,这题对荀忻来说本该极简单。但问难从来不是给个答案就行,它需要符合儒家逻辑的解释。
荀忻想了想,答道,“日月之形如丸。”
老人追问,“何以知之”
“以月之盈缺可知矣。”荀忻缓缓道,“月如银丸,本来无光,日光相耀于是有光。”
“月初之时,日在月之侧,光照月上,正面视之则如钩。”
“日渐远,所照处渐多,月光愈满。”
他低头看一眼食案上,碗碟中盛有枇杷。他拾起一只金黄圆果,向儒生借了毛笔,涂黑枇杷的一半。
“公请看。”他捏着枇杷的蒂,慢慢转动,“涂墨丸上,侧视墨处如钩,正视时则正圆。”
“故知日月如丸也。”
儒生接回笔,若有所悟,“原来如此,张平子所言浑天如鸡卵,不想日月也如丸状。”
所谓张平子即为发明浑天仪、地动仪的张衡。
老人笑了笑,捋胡须,“此说能自洽,善哉。”
他诘难道,“若如丸,为何相遇不相碍”
日月相遇却不相阻碍,当然是因为它们不在一个运行轨道上。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地球运转;地球是太阳的行星,绕日公转。
他总不能跟古人解释“万有引力”
荀忻想起易,求助于万能的“气”,解释道,“日、月,气也。”
“有形而无实质,因此相遇而无阻碍。”
“善哉。”老人拊掌道,“多年未遇良才如卿者。”
“此席当让于卿。”
荀忻哪里接古稀老翁的坐席,起身阻止,忙道“不必”、“不敢”。
老人见荀忻容貌年轻,又不在公卿席中,以为是未出仕的世族子弟,有心收他为关门弟子。
“刘洪斗筲之才,忝为山阳太守,不知阁下姓名”
刘晔一直坐在邻座旁观,敏锐察觉到些许误会,未免大家尴尬,他拱手帮荀元衡介绍道,“此为高阳亭侯,骑都尉荀元衡。”
老者有些意外,也有些遗憾,“原来是荀侯当面。”
“幸会府君。”骑都尉秩比二千石,官衔低于太守,更何况此时的太守几乎等同于割据一方的军阀。
那名记录的儒生停下笔,“府君莫非为刘元卓,续律历志,编乾象历,雒阳刘郎中”
荀忻望向儒生,听这话,他应该当年游学过雒阳,可能是太学生。
老人对他拱手,似喜还悲,“不想京师还有人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