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湖东南角, 是一处缓坡, 十里亭就如一只展翼的灰椋鸟, 歇在坡地的绿茵上。
亭子不大, 木构的八角重檐,檐上铺着黛色的蝴蝶瓦;朱漆的雷公柱上, 擎起一枚翡翠色的琉璃宝顶。亭子不远处, 则是绕城的青屏山。
此刻辰时未到, 十里亭内只有温恪一人。小亭四面环空, 低头便能望见胭脂湖清粼粼的碧浪。
青屏山上花木葱茏, 环抱着镜子一样的湖面,站在十里亭中, 临风远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雅逸趣,俯拾即是。
胭脂湖畔游人如织,湖上泊着数十条彩绘龙船。
温恪对龙船没什么兴趣。他频频回望来处的青苔步道, 青石台阶上空无一人。耳边是清越的鸟鸣, 湖畔热热闹闹的人声被熏风送至亭内,反倒衬得十里亭愈见清幽。
他要等的人, 还没有来。
日出东方, 时辰尚早。
沿春溪十里长草地, 由平章府出资, 搭建了廿四座龙舟看台;每一座看台正中,都钉有一方木牌,牌上绘着代表临江温氏的梅花家徽。
胭脂湖距十里亭不远处, 便是赛道上的第一处看台。
此时辰时方至,木台上已坐满了游人。人头攒动间,一个个都说笑着往湖中指指点点。
“最南边儿,十三档的小龙,新船。是瓷器陆家的。”
“陆家今年开春以来,瓷器销量一路走高,可把他家老爷陆致行给高兴坏了。”
“啧啧,再看那第二道档口的龙,这面旗子曲家的怎么才这点人,去年还有二十四名香官呢,今年怎么才十八个。”
“大龙变小龙,当然是他曲家的绸缎庄今年生意不大景气。唉,这排面也难上去啊。”
一众看客交头接耳间,不知是谁高喊一声“快看,打东头来的,是平章府的大龙”
看台上的百姓纷纷引颈朝东面望去。全临江的人都知道,温氏的龙舟,从来都是端午节最抢眼的景致。
那条大龙神威凛凛,连续七年拔得头筹。更何况,人们坐下的看台也是由平章府出资所建,这些看热闹的百姓自然心怀感激,纷纷拍手喝彩。
温恪站在十里亭,也随人群的目光向湖面遥遥望去。
说来可笑,温恪身为平章府的公子,这几年来,还是头一回亲眼看见他们家的龙舟。
平章府的十八档“大龙”,有四十八香官;设有掌旗旗官一,唱祝悦神一,司锣掌鼓四,另有托香执事四人,后艄行舟二人,其余皆是桨手。
船头高高翘起,饰以木雕龙头;舟腹则是朱漆描金的鱼鳞纹。龙头圆目怒张,口衔琉璃宝珠,龙须缠以金丝绸线,丝线根根分明,在胭脂湖的暖风里张扬飞舞。
站在龙船正中的旗官执一面大红地镶白旗,旗上用银丝线勾出一个板正的“温”字。
这字写得端方、谨肃,仪态冲和,顿挫有力,一看就是平章大人亲笔所题。字如其人,温恪望着那银丝绣字,就像看见他威严冷厉的父亲。
仲夏的风,闷而热,温恪望着他家的那条大龙轻轻荡开碧波,漂至湖心处。
几条挂着别姓彩旗的龙船上,有旗官遥遥作揖道“平章大人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却仍能与民同乐,体恤百姓,当真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啊。”
这些旗官都是大嗓门的汉子,坐在岸边看台上的人群听了,又是一片呼喝叫好。
温恪远远地听见,不屑地嗤笑一声。
什么“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统统都是假的。
不错,他温氏有着临江城最大的龙船。但温恪身为温有道的独子,最清楚不过这条漂亮的大龙在父亲的眼中,只等同于临江温氏响亮的名声罢了。
而这些低俗无趣的民间游乐,平章大人从来不屑于亲身参与。
温小郎君站在十里亭,熙熙攘攘的人群拥在湖边,衬得他的背影有几分落寞。
他觉得有些无趣,索性坐在亭内的美人靠上。
靠椅长而阔,由红松木搭成。仲夏的暖风穿过凉亭,左手边是五尺长的靠椅,空落落的。温恪忽然轻笑起来,觉得自己真傻。
如今辰时四刻,太阳已高挂在东方了。湛蓝的天空上,堆着一痕痕的絮状长云。
湖畔传来人群的笑闹声,混杂着密雨般急促的鼓点,龙船赛很快就要开始,通往十里亭的青苔步道,却始终杳无人迹。
几只灰背山雀在石阶上蹦跳嬉闹,温恪眼里的光,渐渐淡了。
也是,哥哥从来没答应过他,今日又怎会来。
温小郎君最后望了一眼青苔路,神色颓然地站起。今年的生辰宴,大约又要在的府中仆婢的环簇与一众宾客千篇一律的恭维声里,无聊地度过了。
这样的生辰宴有什么意思,每年都一样。
父亲不准他上庙会玩,白娘娘会如此,端午节也是。
他的人生轨迹早已被平章大人规划好,就算整日与沈绰胡天胡地,也不过是在父亲默许之下的、与平辈世家子弟之间的人情结交罢了。
临江城的老百姓都恭恭敬敬地唤他“平章公子”“温小郎君”,温恪几乎要以为自己能在这座小城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
可旁人哪里猜得到,在这虚浮的荣光下,他温恪却只能囿于平章大人所画出的方寸之间,照本宣科、邯郸学步,活成一个所谓的“临江温氏嫡系子孙”该有的样子。
这方寸之地的中心,正是祖宅里那冷面无情的宗祠肃雍堂。
初遇魏殳,是鹤溪桃林的惊鸿一瞥;那片独属于“白娘娘”传说里的自由无拘的世外之地,仿佛变得触手可及。
但如今呢
白鹤也弃他而去了。
或许那所谓的“无何有之乡”,根本就是只存在于神化传说里的方外幻土。
临江的仲夏太过闷热,连一碧如洗的晴空也显得压抑了几分。
温恪叹了口气,失魂落魄地出了十里亭。他还未走两步,却听身后一个声音喊住他
“小郎君请留步。”
声音清朗如钟磬,穿过层层掩映的花木透过来,像石上流泉般好听。
温恪回过身,来人着葛布青衫,身形修颀,鸦黑的长发用竹枝簪起;远山似的长眉下,惯常冷而傲的眸子,竟含笑望着他。
是鹤仙儿。他的白鹤回来了。
温恪失而复得,又惊又喜“哥哥。”
魏殳的面色依旧略带苍白,是霜雪的颜色,衬着那雨过天青色的外裳,恰如这炎炎夏日里的一抹清风,沁人肺腑。
魏殳面带歉意,躬身一揖“抱歉。路上有些事耽搁了,是我不好。”
温恪从未见他低过头,一时有些愣怔。小郎君旋即笑道“哥哥能来便很好。我也才到呢。”
他近前两步,却见魏殳从背后解下一样东西,递在他手里。
那是一张栗壳色的小弓,长不及三尺,很漂亮。
“这张弓是我父亲做的,不好看。如果小郎君嫌弃”
温恪眼睛一亮。他喜欢都来不及,生怕魏殳反悔似的,一把将弓抢过,护在怀里,笑道“怎么会嫌弃。哥哥送什么都好。”
他只盼着十里亭相会,从未想过有朝一日竟能收到来自魏殳的生辰礼。
温恪贵为平章公子,从小到大,献殷勤者不计其数。他在生辰宴上收到过各种各样的金玉珍玩;相比之下,或许这张小弓,是最简陋的。
但温恪喜爱得很。阿堵俗物有什么意思,在他看来,所有的那些金珠珍宝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一张小小的弓。
温小郎君轻抚着弓木,笑意自眼底满溢出来。
这张弓做得很好,弓梢与望把处,贴了犀牛角;弦槽打磨得光滑平整,不伤弦。
“小郎君,试试吧。”
魏殳见他喜欢,眉间带起浅笑。这张弓从选材到做工,可谓极尽用心,花了父亲不下一年的功夫。
弓木选用经冬的紫杉芯材,无节无伤,木料硬而韧,下弦反曲大,手感极佳,弦长二尺有余,最适合给十三四岁的少年练手。
只可惜,父亲从未亲眼见他开弓过。
魏殳心下黯然,叹了口气。温恪忽然拉住了他的衣袖,问“哥哥,这地方曾经刻了字吗”
他将弓举起,指给魏殳看。
弓身漆面发亮,养得很好。只可惜望把的犀角处,有一大片划痕。划痕很新,像是伤疤一样,伤口底下,隐约可见原先的一行小字。
魏殳顺着温恪的手望去,看见犀角上只留下大半个“鹤”字,然后是一个“七”。
他不能如实相告,只好随意搪塞道“不小心擦伤的。”
温恪仔细端详。这字的笔法,和魏殳的有八分相似。
这样漂亮的一张弓,却遭人磋磨。恰如白璧微瑕,美人抱恙,温恪想起那绿檀匣子里的旧纸,很惋惜地皱起眉,瞧着竟比魏殳这个原主人还要心疼。
魏殳见他不说话,眉心蹙起,以为温小郎君看不上眼。
这张小弓对魏殳来说,意义非凡,几乎同那只象牙埙一样,可送出手的礼物哪有找人要回来的道理。他正犹豫间,却听温恪笑着问
“哥哥,有箭么”
魏殳一愣,从腰间解下箭袋,递给他。温恪解开绳结,只见里头装了二十多支簇新的白羽箭。
若要练弓,最好能去开阔的箭场,无论如何也至少得有一张箭靶。
可十里亭毕竟只是游山玩水的好去处,除了苍松、翠柏和一望无际的碧草,其余什么也没有。
温恪看了魏殳一眼,后者笑道“弓来。”
温恪将弓还给他。魏殳抽出一支白羽箭,随意地搭在弦上。
可就在他将弓弦拉开的刹那,环绕在魏殳周身的气质变了。
那双墨琉璃似的眸子变得冷而且利,锋芒毕露,恰如一把开了刃的宝剑,霜刃寒光湛湛,不可逼视。
他的目光深而远,瞄准虚空处,修长的指尖牢牢扣住箭尾。指尖松开的一瞬,那羽箭便如流星一般飞出,只听“笃”地一声轻响,箭矢已没入三丈外的一株柏木里。
箭长一尺,入木三寸。
箭尾的白羽犹在颤动,温恪怔怔然地望着他。
青衫,墨发,暖风拂起广袖,魏殳气定神闲,举重若轻。他不知从哪儿取来一只草靶,挂在那只白羽箭上。
“小郎君,请。”
亭子不大, 木构的八角重檐,檐上铺着黛色的蝴蝶瓦;朱漆的雷公柱上, 擎起一枚翡翠色的琉璃宝顶。亭子不远处, 则是绕城的青屏山。
此刻辰时未到, 十里亭内只有温恪一人。小亭四面环空, 低头便能望见胭脂湖清粼粼的碧浪。
青屏山上花木葱茏, 环抱着镜子一样的湖面,站在十里亭中, 临风远眺,“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雅逸趣,俯拾即是。
胭脂湖畔游人如织,湖上泊着数十条彩绘龙船。
温恪对龙船没什么兴趣。他频频回望来处的青苔步道, 青石台阶上空无一人。耳边是清越的鸟鸣, 湖畔热热闹闹的人声被熏风送至亭内,反倒衬得十里亭愈见清幽。
他要等的人, 还没有来。
日出东方, 时辰尚早。
沿春溪十里长草地, 由平章府出资, 搭建了廿四座龙舟看台;每一座看台正中,都钉有一方木牌,牌上绘着代表临江温氏的梅花家徽。
胭脂湖距十里亭不远处, 便是赛道上的第一处看台。
此时辰时方至,木台上已坐满了游人。人头攒动间,一个个都说笑着往湖中指指点点。
“最南边儿,十三档的小龙,新船。是瓷器陆家的。”
“陆家今年开春以来,瓷器销量一路走高,可把他家老爷陆致行给高兴坏了。”
“啧啧,再看那第二道档口的龙,这面旗子曲家的怎么才这点人,去年还有二十四名香官呢,今年怎么才十八个。”
“大龙变小龙,当然是他曲家的绸缎庄今年生意不大景气。唉,这排面也难上去啊。”
一众看客交头接耳间,不知是谁高喊一声“快看,打东头来的,是平章府的大龙”
看台上的百姓纷纷引颈朝东面望去。全临江的人都知道,温氏的龙舟,从来都是端午节最抢眼的景致。
那条大龙神威凛凛,连续七年拔得头筹。更何况,人们坐下的看台也是由平章府出资所建,这些看热闹的百姓自然心怀感激,纷纷拍手喝彩。
温恪站在十里亭,也随人群的目光向湖面遥遥望去。
说来可笑,温恪身为平章府的公子,这几年来,还是头一回亲眼看见他们家的龙舟。
平章府的十八档“大龙”,有四十八香官;设有掌旗旗官一,唱祝悦神一,司锣掌鼓四,另有托香执事四人,后艄行舟二人,其余皆是桨手。
船头高高翘起,饰以木雕龙头;舟腹则是朱漆描金的鱼鳞纹。龙头圆目怒张,口衔琉璃宝珠,龙须缠以金丝绸线,丝线根根分明,在胭脂湖的暖风里张扬飞舞。
站在龙船正中的旗官执一面大红地镶白旗,旗上用银丝线勾出一个板正的“温”字。
这字写得端方、谨肃,仪态冲和,顿挫有力,一看就是平章大人亲笔所题。字如其人,温恪望着那银丝绣字,就像看见他威严冷厉的父亲。
仲夏的风,闷而热,温恪望着他家的那条大龙轻轻荡开碧波,漂至湖心处。
几条挂着别姓彩旗的龙船上,有旗官遥遥作揖道“平章大人身居要职,位高权重,日理万机,却仍能与民同乐,体恤百姓,当真是为民父母,爱民如子啊。”
这些旗官都是大嗓门的汉子,坐在岸边看台上的人群听了,又是一片呼喝叫好。
温恪远远地听见,不屑地嗤笑一声。
什么“爱民如子”“与民同乐”,统统都是假的。
不错,他温氏有着临江城最大的龙船。但温恪身为温有道的独子,最清楚不过这条漂亮的大龙在父亲的眼中,只等同于临江温氏响亮的名声罢了。
而这些低俗无趣的民间游乐,平章大人从来不屑于亲身参与。
温小郎君站在十里亭,熙熙攘攘的人群拥在湖边,衬得他的背影有几分落寞。
他觉得有些无趣,索性坐在亭内的美人靠上。
靠椅长而阔,由红松木搭成。仲夏的暖风穿过凉亭,左手边是五尺长的靠椅,空落落的。温恪忽然轻笑起来,觉得自己真傻。
如今辰时四刻,太阳已高挂在东方了。湛蓝的天空上,堆着一痕痕的絮状长云。
湖畔传来人群的笑闹声,混杂着密雨般急促的鼓点,龙船赛很快就要开始,通往十里亭的青苔步道,却始终杳无人迹。
几只灰背山雀在石阶上蹦跳嬉闹,温恪眼里的光,渐渐淡了。
也是,哥哥从来没答应过他,今日又怎会来。
温小郎君最后望了一眼青苔路,神色颓然地站起。今年的生辰宴,大约又要在的府中仆婢的环簇与一众宾客千篇一律的恭维声里,无聊地度过了。
这样的生辰宴有什么意思,每年都一样。
父亲不准他上庙会玩,白娘娘会如此,端午节也是。
他的人生轨迹早已被平章大人规划好,就算整日与沈绰胡天胡地,也不过是在父亲默许之下的、与平辈世家子弟之间的人情结交罢了。
临江城的老百姓都恭恭敬敬地唤他“平章公子”“温小郎君”,温恪几乎要以为自己能在这座小城中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了。
可旁人哪里猜得到,在这虚浮的荣光下,他温恪却只能囿于平章大人所画出的方寸之间,照本宣科、邯郸学步,活成一个所谓的“临江温氏嫡系子孙”该有的样子。
这方寸之地的中心,正是祖宅里那冷面无情的宗祠肃雍堂。
初遇魏殳,是鹤溪桃林的惊鸿一瞥;那片独属于“白娘娘”传说里的自由无拘的世外之地,仿佛变得触手可及。
但如今呢
白鹤也弃他而去了。
或许那所谓的“无何有之乡”,根本就是只存在于神化传说里的方外幻土。
临江的仲夏太过闷热,连一碧如洗的晴空也显得压抑了几分。
温恪叹了口气,失魂落魄地出了十里亭。他还未走两步,却听身后一个声音喊住他
“小郎君请留步。”
声音清朗如钟磬,穿过层层掩映的花木透过来,像石上流泉般好听。
温恪回过身,来人着葛布青衫,身形修颀,鸦黑的长发用竹枝簪起;远山似的长眉下,惯常冷而傲的眸子,竟含笑望着他。
是鹤仙儿。他的白鹤回来了。
温恪失而复得,又惊又喜“哥哥。”
魏殳的面色依旧略带苍白,是霜雪的颜色,衬着那雨过天青色的外裳,恰如这炎炎夏日里的一抹清风,沁人肺腑。
魏殳面带歉意,躬身一揖“抱歉。路上有些事耽搁了,是我不好。”
温恪从未见他低过头,一时有些愣怔。小郎君旋即笑道“哥哥能来便很好。我也才到呢。”
他近前两步,却见魏殳从背后解下一样东西,递在他手里。
那是一张栗壳色的小弓,长不及三尺,很漂亮。
“这张弓是我父亲做的,不好看。如果小郎君嫌弃”
温恪眼睛一亮。他喜欢都来不及,生怕魏殳反悔似的,一把将弓抢过,护在怀里,笑道“怎么会嫌弃。哥哥送什么都好。”
他只盼着十里亭相会,从未想过有朝一日竟能收到来自魏殳的生辰礼。
温恪贵为平章公子,从小到大,献殷勤者不计其数。他在生辰宴上收到过各种各样的金玉珍玩;相比之下,或许这张小弓,是最简陋的。
但温恪喜爱得很。阿堵俗物有什么意思,在他看来,所有的那些金珠珍宝加起来,也比不上这一张小小的弓。
温小郎君轻抚着弓木,笑意自眼底满溢出来。
这张弓做得很好,弓梢与望把处,贴了犀牛角;弦槽打磨得光滑平整,不伤弦。
“小郎君,试试吧。”
魏殳见他喜欢,眉间带起浅笑。这张弓从选材到做工,可谓极尽用心,花了父亲不下一年的功夫。
弓木选用经冬的紫杉芯材,无节无伤,木料硬而韧,下弦反曲大,手感极佳,弦长二尺有余,最适合给十三四岁的少年练手。
只可惜,父亲从未亲眼见他开弓过。
魏殳心下黯然,叹了口气。温恪忽然拉住了他的衣袖,问“哥哥,这地方曾经刻了字吗”
他将弓举起,指给魏殳看。
弓身漆面发亮,养得很好。只可惜望把的犀角处,有一大片划痕。划痕很新,像是伤疤一样,伤口底下,隐约可见原先的一行小字。
魏殳顺着温恪的手望去,看见犀角上只留下大半个“鹤”字,然后是一个“七”。
他不能如实相告,只好随意搪塞道“不小心擦伤的。”
温恪仔细端详。这字的笔法,和魏殳的有八分相似。
这样漂亮的一张弓,却遭人磋磨。恰如白璧微瑕,美人抱恙,温恪想起那绿檀匣子里的旧纸,很惋惜地皱起眉,瞧着竟比魏殳这个原主人还要心疼。
魏殳见他不说话,眉心蹙起,以为温小郎君看不上眼。
这张小弓对魏殳来说,意义非凡,几乎同那只象牙埙一样,可送出手的礼物哪有找人要回来的道理。他正犹豫间,却听温恪笑着问
“哥哥,有箭么”
魏殳一愣,从腰间解下箭袋,递给他。温恪解开绳结,只见里头装了二十多支簇新的白羽箭。
若要练弓,最好能去开阔的箭场,无论如何也至少得有一张箭靶。
可十里亭毕竟只是游山玩水的好去处,除了苍松、翠柏和一望无际的碧草,其余什么也没有。
温恪看了魏殳一眼,后者笑道“弓来。”
温恪将弓还给他。魏殳抽出一支白羽箭,随意地搭在弦上。
可就在他将弓弦拉开的刹那,环绕在魏殳周身的气质变了。
那双墨琉璃似的眸子变得冷而且利,锋芒毕露,恰如一把开了刃的宝剑,霜刃寒光湛湛,不可逼视。
他的目光深而远,瞄准虚空处,修长的指尖牢牢扣住箭尾。指尖松开的一瞬,那羽箭便如流星一般飞出,只听“笃”地一声轻响,箭矢已没入三丈外的一株柏木里。
箭长一尺,入木三寸。
箭尾的白羽犹在颤动,温恪怔怔然地望着他。
青衫,墨发,暖风拂起广袖,魏殳气定神闲,举重若轻。他不知从哪儿取来一只草靶,挂在那只白羽箭上。
“小郎君,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