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郑公支持孔融, 奈何”曹操沉吟片刻,还是说出心中隐忧。
郭嘉笃定“郑公学究天人,眼界和胸襟都绝非孔融那等酸儒可比, 岂会拘泥于今文古文说不准他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呢。”
曹操一听“说不准”这三个字,立即安心,郭嘉的“说不准”一定很准。
至于小皇帝刘协的学业, 按照孔融的提议,弄一批今文派的名儒跑到许都搞事情,那是不可能的。曹操任命荀悦为黄门侍郎, 和孔融、荀彧一起在宫中侍讲。
荀悦是荀彧的族兄,古文派学者, 经史子集,过目成诵。曹操让荀氏兄弟一同给刘协讲授经史,是诚心给孔融添堵。
郭嘉我看好的国子学祭酒荀悦,刚到许都,就被主公挖走,又要物色新人选。
这一年初冬, 郑玄六十五岁,接到天子征召他为大司农九卿之一的诏书,乘坐着朝廷赐给他代步的安车, 前往许都,每路过一处郡县,当地的官吏都热情迎送, 不单是敬仰大儒,也想打探他的态度。
随着郑公入朝,献上经学注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择善而从,包容百家。今古文之争持续了将近三百年之后,终于出现一位集大成者,遍注经典,打破今文派和古文派的界限,暂时一统儒林。
纷争平息,荀彧和孔融皆大欢喜。郑玄上表,称病,请求告老还乡。
想到史书上郑公的结局,七十多岁高龄,被袁绍逼迫随军,病逝于前往官渡的路途之中。郭嘉于心不忍,贼兮兮地向曹操讨了一个差使,在郑玄离开之前,领着他老人家许都一日游。
郑玄参观国子学,郭嘉和胡昭全程陪吃陪聊。
郑老先生在文华殿中徘徊许久,摩挲着墙上的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问这是哪位大贤的言论”
胡昭“颍川郭奉孝。”
郭嘉“不是嘉,咳咳,嘉也是从书上看来的。”这是北宋张载的名言。
郑玄“不知是何书能否借老夫一阅”
果然,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掩饰。郭嘉继续瞎编“是残缺的竹简,嘉偶然拾得几片,辨认字迹,恰好有这四句话。不知是何人所言,何书所录,但通过文字以我心印彼心,虽隔千秋,亦欣如晤面。”
郑玄捋须微笑“奉孝倒是一个妙人。”他和这个年轻人聊天,总有意外的收获。郭嘉率性洒脱,看待事物的角度十分新奇有趣,谈笑风生。个别言论惊世骇俗,引人深思。
教导后辈和整理古籍是郑玄生平的两大乐趣。他喜欢像国子学这样思想自由、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
按照惯例,曹操要挽留郑玄三次,才能允许他辞官。但郑玄辞了两回之后,突然要求去国子学担任讲师。
作为新式官办学校,国子学的讲师属于学官,品秩待遇比照昔日的太学博士,俸禄六百石。
郑玄名冠华夏,是一代儒学宗师,放着俸禄两千石的大司农不肯当,非要去国子学任教。一时间,国子学声名远扬,天下的儒生都以应邀入国子学开办专题讲座为荣。
这是昔日颍川书院的传统,朝堂官员、州郡小吏、乡间隐士,如果有某方面的专长,都有可能接到邀请,客串一把先生。程昱当年就是这样和荀彧、郭嘉等人结识的。李膺、荀爽、陈纪、郭禧等人都在颍川书院当过“客座教授”。
曹操大笔一挥,任命郑玄为国子学祭酒校长。
然后,国子学又添一幕奇景。某个休沐日,闲散的午后。天空中飘着小雪,郑公和韩夫子当众上演大抢活人,一个要请郭祭酒点评他新注的左氏春秋。另一个,拽着郭祭酒煮茶对奕。
郭嘉我左手持春秋,右手拈棋子。还要和两位老先生讨论八百年前的重磅桃色八卦-“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我太难了。这些祖父辈的名士,浪起来都是老不休。
错金博山炉中轻烟袅袅,如云雾缥缈。荀彧没有和郭嘉一起去探望韩先生。他有意留在郭府,摆弄着书房中的奇石。
郭嘉每次随军出征,都会捡块石头带回来,清理干净,配上底座。或细腻温润,或鲜艳多彩,或形状奇特有趣,或带有天然形成的图案。偶尔擦拭赏玩,颇有雅趣。
其中一块小石头半红半白,中等玉石质地,乍一看就像个寿桃,十分可爱。郭嘉戏称这是鬼谷子送给孙膑的那个桃。说要用清水养一养色泽,新年献给长辈贺岁。
郭嘉这两天已经不再咳嗽,依然嗜睡乏力,一点也不像他自己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是风寒,没好透而已。
荀彧让小厮偷偷地收集左俭倒掉的药渣,集了好几包。趁着郭嘉不在,拿到许都最好的医馆,请名医辨认,把药材记录下来。
因为药方不全,那名医思忖良久,也不敢确定,一会儿说药方配伍不太妥当,有微毒。一会儿又猜测是解毒的方子。
所以到底是毒药,还是解药
名
郭嘉笃定“郑公学究天人,眼界和胸襟都绝非孔融那等酸儒可比, 岂会拘泥于今文古文说不准他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呢。”
曹操一听“说不准”这三个字,立即安心,郭嘉的“说不准”一定很准。
至于小皇帝刘协的学业, 按照孔融的提议,弄一批今文派的名儒跑到许都搞事情,那是不可能的。曹操任命荀悦为黄门侍郎, 和孔融、荀彧一起在宫中侍讲。
荀悦是荀彧的族兄,古文派学者, 经史子集,过目成诵。曹操让荀氏兄弟一同给刘协讲授经史,是诚心给孔融添堵。
郭嘉我看好的国子学祭酒荀悦,刚到许都,就被主公挖走,又要物色新人选。
这一年初冬, 郑玄六十五岁,接到天子征召他为大司农九卿之一的诏书,乘坐着朝廷赐给他代步的安车, 前往许都,每路过一处郡县,当地的官吏都热情迎送, 不单是敬仰大儒,也想打探他的态度。
随着郑公入朝,献上经学注疏,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择善而从,包容百家。今古文之争持续了将近三百年之后,终于出现一位集大成者,遍注经典,打破今文派和古文派的界限,暂时一统儒林。
纷争平息,荀彧和孔融皆大欢喜。郑玄上表,称病,请求告老还乡。
想到史书上郑公的结局,七十多岁高龄,被袁绍逼迫随军,病逝于前往官渡的路途之中。郭嘉于心不忍,贼兮兮地向曹操讨了一个差使,在郑玄离开之前,领着他老人家许都一日游。
郑玄参观国子学,郭嘉和胡昭全程陪吃陪聊。
郑老先生在文华殿中徘徊许久,摩挲着墙上的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请问这是哪位大贤的言论”
胡昭“颍川郭奉孝。”
郭嘉“不是嘉,咳咳,嘉也是从书上看来的。”这是北宋张载的名言。
郑玄“不知是何书能否借老夫一阅”
果然,一个谎言要用一百个谎言来掩饰。郭嘉继续瞎编“是残缺的竹简,嘉偶然拾得几片,辨认字迹,恰好有这四句话。不知是何人所言,何书所录,但通过文字以我心印彼心,虽隔千秋,亦欣如晤面。”
郑玄捋须微笑“奉孝倒是一个妙人。”他和这个年轻人聊天,总有意外的收获。郭嘉率性洒脱,看待事物的角度十分新奇有趣,谈笑风生。个别言论惊世骇俗,引人深思。
教导后辈和整理古籍是郑玄生平的两大乐趣。他喜欢像国子学这样思想自由、学术氛围浓厚的地方。
按照惯例,曹操要挽留郑玄三次,才能允许他辞官。但郑玄辞了两回之后,突然要求去国子学担任讲师。
作为新式官办学校,国子学的讲师属于学官,品秩待遇比照昔日的太学博士,俸禄六百石。
郑玄名冠华夏,是一代儒学宗师,放着俸禄两千石的大司农不肯当,非要去国子学任教。一时间,国子学声名远扬,天下的儒生都以应邀入国子学开办专题讲座为荣。
这是昔日颍川书院的传统,朝堂官员、州郡小吏、乡间隐士,如果有某方面的专长,都有可能接到邀请,客串一把先生。程昱当年就是这样和荀彧、郭嘉等人结识的。李膺、荀爽、陈纪、郭禧等人都在颍川书院当过“客座教授”。
曹操大笔一挥,任命郑玄为国子学祭酒校长。
然后,国子学又添一幕奇景。某个休沐日,闲散的午后。天空中飘着小雪,郑公和韩夫子当众上演大抢活人,一个要请郭祭酒点评他新注的左氏春秋。另一个,拽着郭祭酒煮茶对奕。
郭嘉我左手持春秋,右手拈棋子。还要和两位老先生讨论八百年前的重磅桃色八卦-“夏姬灭两国,逃作巫臣姬”我太难了。这些祖父辈的名士,浪起来都是老不休。
错金博山炉中轻烟袅袅,如云雾缥缈。荀彧没有和郭嘉一起去探望韩先生。他有意留在郭府,摆弄着书房中的奇石。
郭嘉每次随军出征,都会捡块石头带回来,清理干净,配上底座。或细腻温润,或鲜艳多彩,或形状奇特有趣,或带有天然形成的图案。偶尔擦拭赏玩,颇有雅趣。
其中一块小石头半红半白,中等玉石质地,乍一看就像个寿桃,十分可爱。郭嘉戏称这是鬼谷子送给孙膑的那个桃。说要用清水养一养色泽,新年献给长辈贺岁。
郭嘉这两天已经不再咳嗽,依然嗜睡乏力,一点也不像他自己说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是风寒,没好透而已。
荀彧让小厮偷偷地收集左俭倒掉的药渣,集了好几包。趁着郭嘉不在,拿到许都最好的医馆,请名医辨认,把药材记录下来。
因为药方不全,那名医思忖良久,也不敢确定,一会儿说药方配伍不太妥当,有微毒。一会儿又猜测是解毒的方子。
所以到底是毒药,还是解药
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