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第一百零一章 番外:从军行(三) (2/2)
火器的推陈出新代表着大周的攻击能力更上一层楼,与其他的国家相比,大周士兵的损伤已经算少了。
只是太上皇景熙帝宅心仁厚,当年当太子的时候研发了罐头军粮,登基后推行火器还不够,又大力培养了许多医者,令其入军营为将士们治病照护,此后大周士兵在受伤后的存活率便大幅上涨。
这些医护们在大军解散后,也会被安置在朝廷开设的医馆中,为百姓们看病。
医馆直属于衙门管理,医护们各有职份,虽则品阶不高,但也是朝廷的人。
大军在外行军,后勤有医护,不仅生存概率有了保障,便是遇上瘴气、疫病之类的,也能提前做好预防,不至于束手无策。
诸藩联军里分配给军医们的营帐,有专门的序号做标志,这一处军营的甲字号到戊字号营帐里,就安置着战场上这一批新增的先锋军的伤者。
先登城头拿下首功的大功臣阮宁,就在这座营帐里。
“诶诶,王兄弟,咱们这回可算是发了,这么多赏金呢你还没娶妻吧要不要让我家婆娘给你做个媒啊”
“俺,俺才不用你做媒呢,有人等俺。等俺回去,就能娶媳妇儿了”
“噫,老乡,你前头抢的那首饰,俺看你那么宝贝呢,原来是留给你媳妇儿滴”
营帐里一阵哄笑。
阮宁听着其他人热闹的调笑,却没有加入谈话的想法。
一来是因为他伤得确实重,二来嘛,则是因为他和这些人不是同个派系的。
军中也分阵营派系,和阮宁同派系的,也有几个人现在就在这甲字号营帐里养伤的,但是他们同样不敢随意插话。
原因无他,不过是他们并非大周本土人士而已。
阮宁出身于大周交趾省,交趾的一应制度,除却一些积重难改的,都已改成了周制。
然而由于交趾省在内化之后仍频频作乱,不念天恩,是以不单交趾之人还不习惯自称周人,便是大周本土人士,在初见面的时候,也对交趾之人看不上眼。
按照军中的隐形鄙视链,那就是大周本土优于迁移到藩国去的大周子民,只是两者之间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对调;所有大周子民优于交趾等内化为大周行省之地的新附之民,新附之民则优于戎狄外族,而地位最低的则是藩国的土著。
甚至于这种鄙视链在朝廷官员之中也是存在的。
大周本土的文武官员就是比内附行省的文武官员好至于科举的各地分榜,在有了新的矛盾后,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内附行省又优于藩国土著。
当然,想要改善地位也不是没有办法。
对于内附行省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迁移户籍。
大周穷困之地的人受吸引要往藩国去,他们这些人反倒要请天家加恩,能入大周更好,让他们有被大周上层注意到的机会。
当然,想要将户籍迁移到京城,对现在的阮宁来说就太不切实际了。
他此番争抢立功,为的不是金百镒这样的赏格,而是升官,或者说,升官的时候能够做出的选择。
不能入籍大周九州之地也不是问题,交趾省有当年景熙帝向乾圣帝讨要来直辖的永宁府和太平府,这两府虽也是交趾省,但因天子直辖,地位到底比别处不同,虽然不比大周两京之地,但在地位上,起码能和大周其他地区相同。
阮宁原本便是小旗,连升三级,便能升作副千户,按照大周在交趾的规矩,举凡交趾义勇,愿为大周征战者,有功则赏,立大功者可迁至永宁、太平府,更易籍贯。
永宁、太平府除去原住民外,新迁去的,都是有功或有功名之人。
自乾圣始,大周便是万国来朝之上国,至景熙间,藩王开边立国,大周更是天下核心中的核心。
想要出头,就必须遵守大周的规矩。
大部分的人,面对亲朋师友乡党,都难免会偏颇一把,这对于非周人而言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阮宁要为自家改换的籍贯,是他豁出去挣来的仕途的起始,却是那些周人毫不费力轻而易举,生来便拥有的东西。
不过,他相信,这一切只是开始,未来还很长,他未必不能出头。
大周的藩王源源不断,等待开拓的新土也是疆域广大。
这个充满动荡与变化的时代,机遇无数,他一定要把握住
只是太上皇景熙帝宅心仁厚,当年当太子的时候研发了罐头军粮,登基后推行火器还不够,又大力培养了许多医者,令其入军营为将士们治病照护,此后大周士兵在受伤后的存活率便大幅上涨。
这些医护们在大军解散后,也会被安置在朝廷开设的医馆中,为百姓们看病。
医馆直属于衙门管理,医护们各有职份,虽则品阶不高,但也是朝廷的人。
大军在外行军,后勤有医护,不仅生存概率有了保障,便是遇上瘴气、疫病之类的,也能提前做好预防,不至于束手无策。
诸藩联军里分配给军医们的营帐,有专门的序号做标志,这一处军营的甲字号到戊字号营帐里,就安置着战场上这一批新增的先锋军的伤者。
先登城头拿下首功的大功臣阮宁,就在这座营帐里。
“诶诶,王兄弟,咱们这回可算是发了,这么多赏金呢你还没娶妻吧要不要让我家婆娘给你做个媒啊”
“俺,俺才不用你做媒呢,有人等俺。等俺回去,就能娶媳妇儿了”
“噫,老乡,你前头抢的那首饰,俺看你那么宝贝呢,原来是留给你媳妇儿滴”
营帐里一阵哄笑。
阮宁听着其他人热闹的调笑,却没有加入谈话的想法。
一来是因为他伤得确实重,二来嘛,则是因为他和这些人不是同个派系的。
军中也分阵营派系,和阮宁同派系的,也有几个人现在就在这甲字号营帐里养伤的,但是他们同样不敢随意插话。
原因无他,不过是他们并非大周本土人士而已。
阮宁出身于大周交趾省,交趾的一应制度,除却一些积重难改的,都已改成了周制。
然而由于交趾省在内化之后仍频频作乱,不念天恩,是以不单交趾之人还不习惯自称周人,便是大周本土人士,在初见面的时候,也对交趾之人看不上眼。
按照军中的隐形鄙视链,那就是大周本土优于迁移到藩国去的大周子民,只是两者之间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对调;所有大周子民优于交趾等内化为大周行省之地的新附之民,新附之民则优于戎狄外族,而地位最低的则是藩国的土著。
甚至于这种鄙视链在朝廷官员之中也是存在的。
大周本土的文武官员就是比内附行省的文武官员好至于科举的各地分榜,在有了新的矛盾后,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内附行省又优于藩国土著。
当然,想要改善地位也不是没有办法。
对于内附行省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迁移户籍。
大周穷困之地的人受吸引要往藩国去,他们这些人反倒要请天家加恩,能入大周更好,让他们有被大周上层注意到的机会。
当然,想要将户籍迁移到京城,对现在的阮宁来说就太不切实际了。
他此番争抢立功,为的不是金百镒这样的赏格,而是升官,或者说,升官的时候能够做出的选择。
不能入籍大周九州之地也不是问题,交趾省有当年景熙帝向乾圣帝讨要来直辖的永宁府和太平府,这两府虽也是交趾省,但因天子直辖,地位到底比别处不同,虽然不比大周两京之地,但在地位上,起码能和大周其他地区相同。
阮宁原本便是小旗,连升三级,便能升作副千户,按照大周在交趾的规矩,举凡交趾义勇,愿为大周征战者,有功则赏,立大功者可迁至永宁、太平府,更易籍贯。
永宁、太平府除去原住民外,新迁去的,都是有功或有功名之人。
自乾圣始,大周便是万国来朝之上国,至景熙间,藩王开边立国,大周更是天下核心中的核心。
想要出头,就必须遵守大周的规矩。
大部分的人,面对亲朋师友乡党,都难免会偏颇一把,这对于非周人而言实在是太不友好了。
阮宁要为自家改换的籍贯,是他豁出去挣来的仕途的起始,却是那些周人毫不费力轻而易举,生来便拥有的东西。
不过,他相信,这一切只是开始,未来还很长,他未必不能出头。
大周的藩王源源不断,等待开拓的新土也是疆域广大。
这个充满动荡与变化的时代,机遇无数,他一定要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