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第八十一章 恶名 (1/2)
大周立国至今四十余年, 祁允昭乃是第三位皇太孙。
皇太孙的册封大典,自然也极为隆重,又有前头的两位皇太孙旧例可循, 操办起来,虽然繁琐,也是有条不紊。
皇太孙的册立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算有成例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操办大典的这些时日, 祁氏诸王便在京师进行了长久的谈话。
朝廷的宗藩政策, 即便是在宣武年间,也变化了好几次了。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长长久久地称孤道寡, 能够有权力就最好不过了。
虽然不及九五之尊, 地位也是极为尊贵的。
可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 一个个藩国,就是国中之国。
纵然如今的诸侯王们都不掌权,除了王宫, 王令也只能在王府护军之中奏效, 可是, 诸侯王的存在,还是会阻挠朝廷的法度运行。
削藩是必然之势, 而宗室爵位降袭制度作为极为温和的削藩手段, 让宗室们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可是, 和真正地掌握权柄比, 哪个诸侯王能真的甘心认命呢
年少一些、没有真正掌过兵的藩王, 其实还比较容易满足一些, 宣武年间受封较早的, 已经领过兵的藩王,能看得开的没几个。
大周藩王的名声不好,除了他们有些人确实天性残忍暴虐以外,也因为他们自小受到的就是偏向于军事化的教育。
宣武帝这些儿子养起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统兵,构建宗室屏卫朝廷的统兵体系的,自然不会让他们仁柔到哪里去。
交趾省和安西府的出现,让藩王们意识到,在中原之地统兵,他们将会成为皇帝一系的心头患,除非成为手中没有兵权的挂名王爷,否则的话,他们依旧没有自由。
和生活在朝廷长久的监视中,只能坐享富贵,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相比,有相当的一批藩王是很有上进心的。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业。
中原之地天子不愿给,他们也愿意效仿先秦诸国,同前朝的贵胄一样,在中原之外开疆拓土,只要天子给予足够的支持就行了。
与会的皇太子其实是比较支持叔叔们的这个想法的。
皇爷爷生了这么多的子孙,诸王恶行不少,但是才干都还是有的。
让这些皇爷爷尽心培育的宗室诸王从此以后只能在王府被当成猪养,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了。
就算祁元询是皇太子,他也觉得这太可惜了。
可是呢,就像历朝历代的天子分地盘的时候,都是让和自己血缘更亲近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一样,地盘该怎么分,祁元询觉得确实要好生思量一下。
诸王向外开拓地盘,当然很好,可是离大周本土最近的地盘,分给谁,实在得有个说头。
前朝就是前车之鉴,前朝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的那个汗国可是爆发了非常剧烈的争斗,压根就看不出双方的统治者是一家人的亲密。
血缘关系离得太近,保不齐藩国实力强大,就会对中原起了不臣之心。
确实,只要中原一直强大,就不会被吞并,可是未来的事,谁能看清楚呢
天子不愿意让宁王移藩,而是属意汉王,对祁元询来说,无论是汉王还是梁王,都还不如他的叔叔们呢。
对移藩安西府有意向的,除去汉王,也就只有三位藩王,然而他们的竞争力都比不过人不在现场的二皇子,谁让天子会偏心呢。
皇太孙这个位置相当于是给东宫的封口费,所以虽然内心有所倾向,祁元询在这件事上,还是没怎么开口。
就是赞同了那些想要进取的诸王往其他地方开拓的想法而已。
更何况,只是中原之地附近没有好位置了而已,整个世界那么广大,好地方其实多得是,也不愁地方会被叔叔、堂兄弟们抢光,能留给子孙后代去考虑的还有很多。
宗藩之事议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出来。
中原疆土自汉唐以来,便无甚变化,有些前朝疆域广阔,那也得先分辨他们是否是异族。
开边之事,影响甚广,现在公布,定会惹得朝野物议纷纷,那还不如先冷处理,也可以将新拓之地作为实验场所,以观后效。
对于京师的百姓们来说,和早早就藩、藩府从中原变到交趾省又迁到安西府的汉王相比,还是近在眼前的皇太孙更能吸引眼球。
藩王们在京师待了一个月,参加了皇太孙的册封大典,接着便陆续回到了藩府。
从乾圣时代开始,其实便开始削减、实际上已经收到打压的各地王府护军,却逐渐又开始扩招了。
这都是一些强藩,还有一些藩府,则是主动上表请求削减护军。
高皇帝给各地藩王的王府护军其实是有规定的。
有兵权的藩王,他们强在能够在天子有旨的情况下调动边军,不能调动其他的各地镇守兵马,只动用王府护军的话,其实藩王也不足为虑。
王府护军的人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扩招的那些王府护军有很大一批是地方上的军户,并不属于王府直辖,就连训练都不是和原先王府护军在一处的,可是偏生在名义上他们又是王府的护军。
面对这样神奇的景象,地方官员上报后留中,又有京中的消息传给他们,也都知晓了内情,不作干预了。
削减护军的藩府则是藩王无能,或者没有拼一把的心,宁愿去交趾省这些地方做文官,收朝廷发给他们的禄米与俸金。
反正不管怎么选,都是比被关在王府里当猪养要好的。
而且护军削减了之后,又不是不能加回去,总还是有机会的。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代王回府后,也是积极准备,扩充了不少王府护军,只不过他扩充的速度太快,超过了天子和弟弟们约好的界限,以至于地方上奏疏禀报的时候,天子少见的发
皇太孙的册封大典,自然也极为隆重,又有前头的两位皇太孙旧例可循, 操办起来,虽然繁琐,也是有条不紊。
皇太孙的册立是意料之外的事情, 就算有成例可循,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在操办大典的这些时日, 祁氏诸王便在京师进行了长久的谈话。
朝廷的宗藩政策, 即便是在宣武年间,也变化了好几次了。
从诸侯王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希望自己以及子孙后代能够长长久久地称孤道寡, 能够有权力就最好不过了。
虽然不及九五之尊, 地位也是极为尊贵的。
可是从朝廷的角度来看, 一个个藩国,就是国中之国。
纵然如今的诸侯王们都不掌权,除了王宫, 王令也只能在王府护军之中奏效, 可是, 诸侯王的存在,还是会阻挠朝廷的法度运行。
削藩是必然之势, 而宗室爵位降袭制度作为极为温和的削藩手段, 让宗室们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可是, 和真正地掌握权柄比, 哪个诸侯王能真的甘心认命呢
年少一些、没有真正掌过兵的藩王, 其实还比较容易满足一些, 宣武年间受封较早的, 已经领过兵的藩王,能看得开的没几个。
大周藩王的名声不好,除了他们有些人确实天性残忍暴虐以外,也因为他们自小受到的就是偏向于军事化的教育。
宣武帝这些儿子养起来就是为了让他们统兵,构建宗室屏卫朝廷的统兵体系的,自然不会让他们仁柔到哪里去。
交趾省和安西府的出现,让藩王们意识到,在中原之地统兵,他们将会成为皇帝一系的心头患,除非成为手中没有兵权的挂名王爷,否则的话,他们依旧没有自由。
和生活在朝廷长久的监视中,只能坐享富贵,其他的什么都不能做相比,有相当的一批藩王是很有上进心的。
他们希望能够建立自己的功业。
中原之地天子不愿给,他们也愿意效仿先秦诸国,同前朝的贵胄一样,在中原之外开疆拓土,只要天子给予足够的支持就行了。
与会的皇太子其实是比较支持叔叔们的这个想法的。
皇爷爷生了这么多的子孙,诸王恶行不少,但是才干都还是有的。
让这些皇爷爷尽心培育的宗室诸王从此以后只能在王府被当成猪养,那就实在是暴殄天物、浪费人才了。
就算祁元询是皇太子,他也觉得这太可惜了。
可是呢,就像历朝历代的天子分地盘的时候,都是让和自己血缘更亲近的人占据更好的位置一样,地盘该怎么分,祁元询觉得确实要好生思量一下。
诸王向外开拓地盘,当然很好,可是离大周本土最近的地盘,分给谁,实在得有个说头。
前朝就是前车之鉴,前朝时期的中原与周边的那个汗国可是爆发了非常剧烈的争斗,压根就看不出双方的统治者是一家人的亲密。
血缘关系离得太近,保不齐藩国实力强大,就会对中原起了不臣之心。
确实,只要中原一直强大,就不会被吞并,可是未来的事,谁能看清楚呢
天子不愿意让宁王移藩,而是属意汉王,对祁元询来说,无论是汉王还是梁王,都还不如他的叔叔们呢。
对移藩安西府有意向的,除去汉王,也就只有三位藩王,然而他们的竞争力都比不过人不在现场的二皇子,谁让天子会偏心呢。
皇太孙这个位置相当于是给东宫的封口费,所以虽然内心有所倾向,祁元询在这件事上,还是没怎么开口。
就是赞同了那些想要进取的诸王往其他地方开拓的想法而已。
更何况,只是中原之地附近没有好位置了而已,整个世界那么广大,好地方其实多得是,也不愁地方会被叔叔、堂兄弟们抢光,能留给子孙后代去考虑的还有很多。
宗藩之事议定后,没有马上公布出来。
中原疆土自汉唐以来,便无甚变化,有些前朝疆域广阔,那也得先分辨他们是否是异族。
开边之事,影响甚广,现在公布,定会惹得朝野物议纷纷,那还不如先冷处理,也可以将新拓之地作为实验场所,以观后效。
对于京师的百姓们来说,和早早就藩、藩府从中原变到交趾省又迁到安西府的汉王相比,还是近在眼前的皇太孙更能吸引眼球。
藩王们在京师待了一个月,参加了皇太孙的册封大典,接着便陆续回到了藩府。
从乾圣时代开始,其实便开始削减、实际上已经收到打压的各地王府护军,却逐渐又开始扩招了。
这都是一些强藩,还有一些藩府,则是主动上表请求削减护军。
高皇帝给各地藩王的王府护军其实是有规定的。
有兵权的藩王,他们强在能够在天子有旨的情况下调动边军,不能调动其他的各地镇守兵马,只动用王府护军的话,其实藩王也不足为虑。
王府护军的人数满打满算也不过万余人而已。
扩招的那些王府护军有很大一批是地方上的军户,并不属于王府直辖,就连训练都不是和原先王府护军在一处的,可是偏生在名义上他们又是王府的护军。
面对这样神奇的景象,地方官员上报后留中,又有京中的消息传给他们,也都知晓了内情,不作干预了。
削减护军的藩府则是藩王无能,或者没有拼一把的心,宁愿去交趾省这些地方做文官,收朝廷发给他们的禄米与俸金。
反正不管怎么选,都是比被关在王府里当猪养要好的。
而且护军削减了之后,又不是不能加回去,总还是有机会的。
和自己的兄弟一样,代王回府后,也是积极准备,扩充了不少王府护军,只不过他扩充的速度太快,超过了天子和弟弟们约好的界限,以至于地方上奏疏禀报的时候,天子少见的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