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第八十章 大事 (1/2)
乾圣帝做主将汉王留在暂命名为安西府的新开拓的疆域那里镇守, 虽然是为了堵上想要移藩的宁王的嘴,但是,也让汉王有了竞争安西府的实力。
虽然安西府现在范围还比较小, 但是一旦朝廷转变政策,真的让宗藩出镇,由其自由拼杀, 那么安西府有很可能升格为州郡大小甚至堪比东胡汗国的国家。
做成这一切需要人马班底,大周的藩王并不缺, 尤其是汉王, 作为天子二皇子的他, 朝中支持他的文官不多,但是并不代表武将不愿意在他手下混出个名堂。
虽然是出镇他处, 但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原本土。
东胡汗国林立, 但是这些汗国之间, 也并未将彼此的亲缘关系看得多重, 合纵连横,各有想法。
“你不要觉得朕偏心, 你才是朕的继承人,汉王有的东西,你也会有的。”
天子又向祁元询强调了一次。
祁元询看着天子脚下的地图。
他的一只脚踏在安西府,另一只脚在大周的国土上。
祁元询是皇太子, 未来的天子, 自然广有四海, 说什么汉王有的他自然会有, 那实在是太谦虚了。
在天子驾崩后, 他马上就能拥有的东西, 汉王说不定要花上半辈子, 才能让自己在更广阔的地方称孤道寡。
可是
皇太子微微低头,有些东西,他本来就会拥有,听天子这话的意思,可不仅仅是重申会让他接班啊。
乾圣帝藩王出身,以武起家,或许对文臣来说,他像早年的宣武帝,远不如懿文太子和如今的皇太子一样宽和,但是对于武将勋贵们乃至于寻常军户来说,他都是个大方的皇帝。
既然对外人都那么大方了,对自己的儿子,天子就更不用说了。
天子就三个儿子,镇守安西,还是自己的儿子更能信得过,不是汉王也会是梁王,这一点,祁元询是看得很透的。
“你的皇叔们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正好,也让他们留下来一起庆祝。”
乾圣帝话里的暗示意味很浓,但祁元询也不好胡猜。
反正他爹不会亏待他,叫他来,除了之后要诸王一起商量的那件事,主要还是安抚他,让他不要因为汉王留守安西就生出不安来。
祁元询默默微笑。
自从他爹回来,汉王却没有一起跟随大军来到京师后,朝堂之中就一直有所物议,可是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爹不是高皇帝,高皇帝在开国登基之日便于同日册封太子,等到太子长成后,甚至放手让太子理事,天子虽在,监国理政的却已经是太子了,对于高皇帝来说,太子越强、在朝中的威望声名越高,他自然越开心。
可是乾圣帝就不一样了,祁元询虽然也是他看好的继承人,出征之时,他也放心地让祁元询掌管朝中事务,但是信任度还是没有达到宣武帝宠爱懿文太子那样的地步。
祁元询已经是太子了,他不需要去争,而且,他也不能去争。
这些流言,他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乾圣帝自然会为他做主。
诸王陆续到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皇家要发生大事的信号。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
但是,大家都只想着这件大事,会和宗室诸王有关,没人想到,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天子要册封皇长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大周此前也就出过废太孙和当今太子两位而已。
废太孙的地位在光幕出现之前确实是稳固,但,那是宣武帝杀死了不知多少的元从功勋,才为他打定的基础。
至于祁元询为什么能够成为太孙,也和宣武末年波谲云诡的局势有关。
当今天子乾圣帝受封太子,是有光幕相助,可是从正统性上来说,朝臣们并不是个个都甘心臣服于他的。
废太孙因削藩过激被废。
确实,看了光幕上建文帝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一众叔叔的,以及各类光幕记载中,朝廷官军对上叛乱的诸王军的神奇表现其实朝廷的军队都是碾压诸王的,诸王能统帅的也不是地方上的所有军队,而是只属于他们的万把人的护军,和朝廷比起来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光幕上悍然起兵的赵王,甚至在此之前还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送到京城去为质,若不是没有丝毫和解的希望,他也不会走上起兵的道路让有政治修养的人都知道,建文帝对亲叔叔都如此刻薄寡恩,这是惹了众怒,让许多朝臣都寒心了,大家其实都没有尽心去剿灭“叛逆”。
可是废太孙被废后,赵王受封皇太子,对拥立正统的文臣们来说,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是以才有了祁元询这位皇太孙。
皇太孙是皇太子的保障不假,两位公布天下的皇储相加,东宫的地位自然更加稳固。
可是皇太孙的册立,也代表着皇太子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外界,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天子。
如果威胁来自于天子,就意味着天子对皇太子并不是特别满意,又在皇太子的子嗣中培养了孙辈的继承人,又要帮助这个继承人地位稳固,才会册立皇太孙。
如果天子特别宠爱皇太子,那保障皇太子的地位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另外强调皇太孙这位第三天子的地位
虽然安西府现在范围还比较小, 但是一旦朝廷转变政策,真的让宗藩出镇,由其自由拼杀, 那么安西府有很可能升格为州郡大小甚至堪比东胡汗国的国家。
做成这一切需要人马班底,大周的藩王并不缺, 尤其是汉王, 作为天子二皇子的他, 朝中支持他的文官不多,但是并不代表武将不愿意在他手下混出个名堂。
虽然是出镇他处, 但最终也会影响到中原本土。
东胡汗国林立, 但是这些汗国之间, 也并未将彼此的亲缘关系看得多重, 合纵连横,各有想法。
“你不要觉得朕偏心, 你才是朕的继承人,汉王有的东西,你也会有的。”
天子又向祁元询强调了一次。
祁元询看着天子脚下的地图。
他的一只脚踏在安西府,另一只脚在大周的国土上。
祁元询是皇太子, 未来的天子, 自然广有四海, 说什么汉王有的他自然会有, 那实在是太谦虚了。
在天子驾崩后, 他马上就能拥有的东西, 汉王说不定要花上半辈子, 才能让自己在更广阔的地方称孤道寡。
可是
皇太子微微低头,有些东西,他本来就会拥有,听天子这话的意思,可不仅仅是重申会让他接班啊。
乾圣帝藩王出身,以武起家,或许对文臣来说,他像早年的宣武帝,远不如懿文太子和如今的皇太子一样宽和,但是对于武将勋贵们乃至于寻常军户来说,他都是个大方的皇帝。
既然对外人都那么大方了,对自己的儿子,天子就更不用说了。
天子就三个儿子,镇守安西,还是自己的儿子更能信得过,不是汉王也会是梁王,这一点,祁元询是看得很透的。
“你的皇叔们都已经在来的路上了。正好,也让他们留下来一起庆祝。”
乾圣帝话里的暗示意味很浓,但祁元询也不好胡猜。
反正他爹不会亏待他,叫他来,除了之后要诸王一起商量的那件事,主要还是安抚他,让他不要因为汉王留守安西就生出不安来。
祁元询默默微笑。
自从他爹回来,汉王却没有一起跟随大军来到京师后,朝堂之中就一直有所物议,可是这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爹不是高皇帝,高皇帝在开国登基之日便于同日册封太子,等到太子长成后,甚至放手让太子理事,天子虽在,监国理政的却已经是太子了,对于高皇帝来说,太子越强、在朝中的威望声名越高,他自然越开心。
可是乾圣帝就不一样了,祁元询虽然也是他看好的继承人,出征之时,他也放心地让祁元询掌管朝中事务,但是信任度还是没有达到宣武帝宠爱懿文太子那样的地步。
祁元询已经是太子了,他不需要去争,而且,他也不能去争。
这些流言,他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乾圣帝自然会为他做主。
诸王陆续到京,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皇家要发生大事的信号。
所有人都做好了准备。
但是,大家都只想着这件大事,会和宗室诸王有关,没人想到,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居然是天子要册封皇长孙为皇太孙
皇太孙,大周此前也就出过废太孙和当今太子两位而已。
废太孙的地位在光幕出现之前确实是稳固,但,那是宣武帝杀死了不知多少的元从功勋,才为他打定的基础。
至于祁元询为什么能够成为太孙,也和宣武末年波谲云诡的局势有关。
当今天子乾圣帝受封太子,是有光幕相助,可是从正统性上来说,朝臣们并不是个个都甘心臣服于他的。
废太孙因削藩过激被废。
确实,看了光幕上建文帝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一众叔叔的,以及各类光幕记载中,朝廷官军对上叛乱的诸王军的神奇表现其实朝廷的军队都是碾压诸王的,诸王能统帅的也不是地方上的所有军队,而是只属于他们的万把人的护军,和朝廷比起来简直是蚍蜉撼大树。光幕上悍然起兵的赵王,甚至在此之前还将自己的所有儿子都送到京城去为质,若不是没有丝毫和解的希望,他也不会走上起兵的道路让有政治修养的人都知道,建文帝对亲叔叔都如此刻薄寡恩,这是惹了众怒,让许多朝臣都寒心了,大家其实都没有尽心去剿灭“叛逆”。
可是废太孙被废后,赵王受封皇太子,对拥立正统的文臣们来说,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是以才有了祁元询这位皇太孙。
皇太孙是皇太子的保障不假,两位公布天下的皇储相加,东宫的地位自然更加稳固。
可是皇太孙的册立,也代表着皇太子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外界,要么,对皇太子的威胁来自于天子。
如果威胁来自于天子,就意味着天子对皇太子并不是特别满意,又在皇太子的子嗣中培养了孙辈的继承人,又要帮助这个继承人地位稳固,才会册立皇太孙。
如果天子特别宠爱皇太子,那保障皇太子的地位也就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另外强调皇太孙这位第三天子的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