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定鼎以来, 元从功勋,得爵封者,殊为不易。然外戚之族, 以后妃诞育之功,得享爵封, 国朝得爵之易, 莫过于此者。

    推恩及外族, 乃亲亲之故也。

    然纵天家血胤,承爵之难,亦殊可叹矣,独外戚之家,以联姻帝室而长享富贵。

    今降旨, 凡外戚之家, 五代之内,不可再与帝室联姻,欲为皇子献女者, 纵非同姓, 亦同此例。

    外戚之爵封, 非有功不得享, 无大功, 则依例三代降袭, 从常例,以军功封爵, 方可世袭。布告天下, 咸使知闻。”

    祁元询在南京城中过着太子监国的朴实无华的生活, 北京城中, 他的父皇就下了这么一道圣旨。

    消息传来南京城, 以为之前的那道家书就算是父皇的意思了的祁元询,才知道太子妃放松得还是太早了。

    不过这才是他对亲爹的印象。

    拿他家儿子做筏子,害得皇长孙无端丢了一次脸,而这本来是可以不发生的,这事放到谁家,都是会惹人生气的。

    只不过乾圣帝是天子,为孙子出气的手段就特别的多,又特别的不给人面子而已。

    如果说上次还涉及到祁元询这位“仁宗”皇帝,因为儿子在后宫问题上拎不清,处理手段在乾圣帝这位疼孙儿的天子看来有些过激毕竟皇长孙除了后妃和继承人方面被光幕揭露似乎很拎不清之外,依照光幕的其他记载,也不失为一位雄主,祁元询就这么将天子依照自己的理念大力培养的继承人按死在储位上,实在是有些过了那么这次,就和他无甚关系了。

    只能说张家这位彭城伯夫人运气差,私下里决定外孙媳妇人选、在人选不符她的心意后,和女儿说小话、抱怨那个不在她意料之中的外孙媳妇人选可能还会抱怨下这个决定的天子,但是皇太子是个善良的人,就不说岳母坏话了这样的私密行为,也被光幕放出来公之于众。

    不过光幕放的都是史书记载,只能在宣宗后妃这一块,后世不认可的人,可能还挺多的,以至于太子妃和彭城伯夫人都因为择定人选受到了波及。

    这件事祁元询发了一回火,天子发书回来以后他也给了处罚,为了皇长孙的面子,也因为根据光幕确定后的记载,皇长孙已经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原本的发展便可以算作是翻篇了,不必再多作处罚,让人忆起,是以他并没有处理得人尽皆知。

    然而天子这道旨意,却是句句都在往彭城伯张家和那个根本连确切的出身都未曾被说明的孙氏的家族脸上扇巴掌。

    介于后者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什么名声,那承担天子怒火的主力,也就只有一个张家而已。

    高皇后的母族无人,当今皇后的母族是元从功勋、爵位并非因外戚身份而来,唯有张家,彭城伯虽然在女为太子妃后由一介小官升为都指挥使,也建立了功勋,但大周封爵何等困难张家虽有军功,然而能够封爵,还是沾了身为外戚的光而已。

    在天子发诏书之前,光幕忽然显出大周历代外戚封爵表,其中到“仁宗张皇后”之母家为止,都不是纯粹的恩封,到了下一代的宣宗,胡皇后无宠,自然无封,孙皇后母家先封伯,后封侯,表上注明开大周外戚恩封之先例。

    而后的历代外戚恩封愈隆,甚至有一门三伯的例子,这实在是为人诟病。

    谁都知晓大周的爵位难得,自从待遇最厚的宗室都开始降爵袭封后,立有大功可世袭罔替的功臣爵位,就更是令人眼热了。

    外戚之家,仅凭宫中的后妃诞育天子有功便能得到这样的富贵,还是让人气不过。

    不只是大臣,就连一些宗室也颇有微词。

    太子妃张氏的父亲封彭城伯,是当今天子封的,与太子无关,且光幕都有言张父虽是外戚,然而得封伯爵,也是因为“有功”。

    所以开启外戚恩封之滥觞的,还是因为宠溺孙后过度做出了这样安排的宣宗。

    然而,前番的光幕之变,已经说明皇长孙不会再执着挂念某个女子了,况且大周的天下,说白了不就是天子的嘛,乾圣帝自己也很看重小舅子,屡屡加恩,怎么会因此而处罚自家的孙子呢

    皇帝都是护短的,既然错不是他家孙子的,那就肯定是别人的。

    没有了迷住皇长孙的青梅竹马,那还有造成这一切开端的彭城伯夫人啊

    甭管光幕记载上,她的所作所为是否是得到了天子的默许的,可是在这个时候,所有的黑锅,她必须背上

    这一出光幕,虽说打击的是张家,同时替祁元询彻底挽救了他可能走上古装宫廷剧男主角道路的长子兼继承人,但是对东宫的打击还是有的。

    皇长孙的名声受到影响,也会影响到东宫,给别人留下皇太子教子不严的印象。

    甭管皇长孙在谁那里养的比较多,也甭管皇太子是不是已经将这件事处理好了,真的想要对他下手的时候,总有人会借此做文章的。

    皇太子很不高兴。

    皇太子的不高兴,虽然没有带到朝堂上,但是整个东宫都受到了影响,气氛沉重了许多。

    就连皇长孙都蔫蔫儿的。

    太子妃也不好过,她是个被公公婆婆都认可的好儿媳,一贯是太子的贤内助,轻易不会掉链子,可是这回,她的母家可是大出了一回风头。

    他们这样的状态,延续到过年的时候才好起来。

    天子和皇后北巡去看吉地,可是天子离京这么繁琐的事务,肯定不只这一项安排,所以在北京还逗留了许久。

    原本是准备在北京过了年、到明年天气好转,处理好内附部落以及后续一系列安置事宜,并观察好他们过冬之事,一切都处理完备了,再看看修建北京宫殿的材料准备,差不多了再回南京的。

    可是光幕出了这么一个消息,皇太子还好,皇长孙是会受影响的,又兼南京的天气到底比北京要暖一些,利于皇后养身体她也是病愈不久是以帝后便在年节之前,回到了南京。

    过年嘛,天子宣召了自己的几个兄弟,以及儿子,郑王、襄王两个侄儿也是绝对不能落的,被天子记挂在心上的几个诸王,都上京来了。

    国朝在诸王上京这件事上也有制度,宣武朝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的所有儿子串联,高皇帝亲自规定,诸王不能一同进京,所有的在藩藩王,要分批进京,进京前要给报告、天子批准后,或者没有给报告但是天子有诏,这才能成行。

    虽然藩王受封制度稍有更改,但是宣武朝就去就藩的,以及皇子、废储君这样的特例,也还是与众不同的。

    天子是在回南京的路上就发诏了的,再加上前头他在北京的时候批准了的诸王上京奏疏,他们没回南京的时候,有速度快的藩王,已经回来了。

    汉王、梁王是帝后唯三的皇子之二,过年团圆少了谁也不会少了他们,自然是早早打报告回来,他们的报告,就是让皇太子审批,他也只能给上一个大大的“准”字,还得催他们赶紧回来。

    叔叔们过来和祁元询见面寒暄,都会和他对上几眼,给出心照不宣、家有逆子的苦涩笑容,模模糊糊说几句,皇太子听来,这些叔叔都是治家不严或者早年自己就没做好榜样,以至于家中子弟总有几个不成器的,按他们的表现,是将皇长孙也划到这个范畴去了,在劝慰皇太子不要因为这点小事生气呢,皇长孙还年轻,这点错在他们老祁家,算什么事儿啊

    祁元询无言以对,我对我儿子根本没有什么意见啊

    但是他说的这些叔叔应该是不会信了,他也就姑妄听之,听完就忘好了。

    叔叔们也就和他说一说,估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