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拒敌于城外,就觉得这人不堪重用,光幕记载中的“建文帝”怎会让这等人当主帅。

    其实从各方面来看,当时的情况中,曹国公都是最佳人选。

    魏国公和赵王一脉关系密切,就算祁元询当年居于京中就感觉出了大舅舅的避嫌态度,在建文君臣面前也是不顶用的。

    西平侯,离得太远,且掺和这件事着实尴尬。

    反倒是久居京中、屡受皇恩的曹国公,是最好的选择。

    光幕上所言的李景隆是第二代曹国公,第一代的曹国公是上皇宣武帝的亲外甥,丧母后便由舅父宣武帝抚养长大,情分格外不同。当时他的父亲、也就是上皇的姐夫还活着,受封恩亲侯,又转封曹国公。

    也就是说,初代功封曹国公的,是李景隆的父亲、追封岐阳武靖王的上皇亲外甥,恩封曹国公的,则是李景隆的亲爷爷,上皇的亲姐夫。

    论亲戚关系,曹国公还能叫乾圣帝一声表舅,叫祁元询一声表弟。

    现今也是一样的。

    天子通过正常的渠道继位,少了靖难这个流程,手底下虽然还是有自己的一批心腹武将可以任用,但毕竟没有因功封爵,统帅大军就少了几分底气。

    如果是靖难入京的话,朝中职司相比于现在,一定会空出来不少,乾圣帝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心腹,都是很简单的。

    哪像现在,天子名正言顺,却还要面对手下得用的武将名位不显,用得不趁手的前朝老臣占据高位的情况。

    曹国公因亲缘关系在宣武朝屡受大恩,终于凌驾于一众勋戚之上。

    而西平侯沐氏,也因初代西平侯乃孤儿出身,不知自己姓名,因受宣武帝与孝慈皇后二人养育,作为养子沐受皇恩而有此姓。

    若是西平侯家族也不能信任的话,国朝勋贵中,便没有几个能值得天子托付信任的了。

    也正因为如此,现今的曹国公和西平侯,才会成为勋贵统兵的首选。

    次选的魏国公是后族,所有的皇子皆是中宫诞育,在这个方面,他们就不能再过于显赫了。

    否则的话,以外家之势,凌驾于皇权之上,置祁氏皇统于何地

    祁元询脑海中想着这些信息,面上八风不动。

    大周征安南完全是立于不败之地,只不过是伤亡多还是少的问题。

    作为皇太子,这一回的战事,他能收到的也只是奏报罢了。

    古语有言,“君之嫡嗣不可以帅师”,所谓“君行,太子居,以监国;君行,太子从,以抚军”,就算是出镇军队,也得是跟着皇帝一起去

    边上的汉王听群臣的议论,越听越按捺不住,越听越两眼放光,这副藏不住事的模样,祁元询也都看到了。

    但是,汉王随军的希望不大,他一点也不着急。

    “太子,你一直在边上听着,你想让谁领这个兵”

    祁元询牙关微紧,沉吟道“禀父皇,儿臣以为,曹国公爵位虽尊,但毕竟未熟兵事,只练过兵,不似武靖王有威望,任其为主帅,并不妥当。”

    他头一个就将曹国公李景隆投票出局了。

    当年光幕一出,曹国公就丢人丢到全中国了。

    此人勋贵子弟,没有实战经验,在宣武年虽受重用,但也只是练兵,就算光幕事件后颓废又振作,所谓知耻而后勇,可真的要将征安南的大军分配给他,让他验证自己到底是不是大周版的赵括,玩笑的代价太大,他开不起。

    “西平侯威震西南诸蛮,屡有战功,可堪为帅。只是八十万大军毕竟人数极多,独让西平侯统领,恐怕军令不能及时传达,宜另设将军分忧。”

    “有理。”

    至于副将的人选如何,兵分几路,便是天子自己要考量的事了。

    一般来说,兵分三路是最好的,殿内商量的几十万大军,实际上真的征召起来,人数肯定不会达标,也就是说出去气魄大而已。

    对外宣称的兵力和自己的实际兵力,基本夸张的话,大概比例是一比十,也就是说,所谓的八十万大军,真的动员起来,可能只有八万人,稳妥一点,一比五,也就只有十五、十六万。

    当然,十六万精兵,已经是足以征战天下的一股筹码了,传出去说有几十万兵马,战斗力其实是等若的。

    就算十几万人数和宣扬的八十万大军相差悬殊,也不能只让西平侯一个人统领全军。

    作为皇太子,“知兵”到这个地步,就已经够了,剩下的部分,他无需再应答。

    这个时候,明年才到加冠的年纪、还没迎娶王妃进门的汉王,用他洪亮的嗓音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

    一时间,殿内侧目。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