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第五十五章 请令(下) (1/2)
都已经确定要对安南国动手, 以儆效尤了,那么此番下手要狠一点,就没有异议了。
在讨论统兵人选的同时, 大家还要将后续的治理方式给商量出来。
谁都不会觉得安南国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就意味着,安南注定是俎上鱼肉, 只能任由他们安排了。
此国在数百年之前, 乃是中原所辖, 只不过某代战乱后,便脱离了中原的控制。
典籍中所载的“交州”,便是安南原属中原时期的古称。
既然安南本系中国旧地,又有前朝国王宗胤断绝这不是到现在都没人来投奔大周吗既然如此, 就不如当他们全死了吧本朝国王欺瞒上国、国内不满等诸多原因, 那么令其复为中原,归为旧俗, 也是应有之意。
如果没有前世经历做参考的话, 祁元询觉得这还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安南与中国毕竟已经分开了数百年,就算原本是同文同种, 如今也有隔阂了。
想要让大周能够安然地统治,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得徐徐图之。
先商量的是领兵人选。
朝堂上的元从勋贵, 祁元询认识的也不少, 但是往来的不多,关系最好的就是他家母后的外家魏国公徐家。
所以他只听武英殿内的部堂、阁臣们与天子讨论, 并不做声。
武事方面, 天子擅长, 但是许多后勤支持毕竟需要文臣的帮助, 外加一些考量,天子可能也有疑惑,才会让臣子先议论可行的人选。
要不然的话,让专业人员自荐不就好了
圣上要是真的已经下定了决心,行事应当是像上皇一样,说一不二,直接点名的。
一个个人名听下来,祁元询归归类,其实能担大事的也就那几个。
元从勋贵里,如今最能顶事的,是曹国公、西平侯,后族魏国公一系次之,颖国公等当年虽因光幕逃过受蓝案牵连一事,却到底已经衰颓,或让爵归居,或已往幽都,不堪大用。
自家宗亲,周王乃圣上胞弟,如今年又最长,格外不同。
若周王当戍守宗藩,可调南地藩王,堂亲如靖江王,宗亲如岷王、楚王等。
这些都不论,圣上属意锻炼皇子的话,没人开这个口,但都觉得,也只能是汉王担此重任了。
没人敢提到皇太子抚军之事。
此事不仅没有先例,而且容易导致天子与太子父子二人因兵权生猜忌隔壁朝鲜国的靖安大君是怎么“功勋卓著”,又是怎么从准世子一跃而为监国世子,最后受封国王的,鲜明的例子还摆在那里呢谁都不傻,开这种口。
三种人选,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首先勋贵,后头因功封爵的先不说,京中声名最盛的,就是“开国辅运”勋贵。
虽说大家都是勋贵,且已经按照公、侯、伯分了等级子、男二级在定爵之时便已革除,内部细论还分一等公、二等公等,但,定鼎后因开国之功受封的,与尔后立下其他功劳受封的,到底有区别。
有开国之功,由上皇在宣武初年亲封的,爵位前头便有“开国辅运”四字。
只不过声名最盛、功劳最大,就代表着其实最受忌讳。
国朝的几回大案,牵连到最后,就是在治这些元从功勋的罪。
和宣武帝起于微末不同,乾圣帝幼年的时候虽然还处于宣武帝创业阶段,但那时宣武帝已经称王,有了根基,乾圣帝吃过苦,但已经是长于富贵。
容人雅量,乾圣帝不是没有,但是问题在于,领兵几十万,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轻易放心。
宣武帝为何在宣武中后期频繁掀起治罪大案
还不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已经长成了
元从勋贵的罪要治,可是仗也得大。
看看后期能被他倚重的都是谁
懿文太子离世前,军中宿将以凉国公为首这是东宫家的姻亲,已经能算自己人了太子离世后,郑王这位太孙暗弱,凉国公便很快倒了霉。
除此之外,受命领军的,除了德高望重的几位国公,便是秦王、晋王、赵王等诸王
乾圣帝对勋贵们不在意,却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兄弟。
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哩
所以诸王领军,做主帅,乾圣帝还没下定决心。
是以群臣推举,又有不同的分类。
祁元询的那一堆叔王,以他看,其实是没戏的,几位提名宗王的部堂,怕是还没从宣武时代走出来。
剩下的便是勋贵与皇子说白了有且只有汉王这一个人选。
为什么曹国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是元从勋贵中的代表人物
不是因为他的爵封最高,而是因为他们和皇家的关系最亲近
别看当年光幕中,曹国公率军五十万都被赵王世子
在讨论统兵人选的同时, 大家还要将后续的治理方式给商量出来。
谁都不会觉得安南国还有翻盘的机会。
这就意味着,安南注定是俎上鱼肉, 只能任由他们安排了。
此国在数百年之前, 乃是中原所辖, 只不过某代战乱后,便脱离了中原的控制。
典籍中所载的“交州”,便是安南原属中原时期的古称。
既然安南本系中国旧地,又有前朝国王宗胤断绝这不是到现在都没人来投奔大周吗既然如此, 就不如当他们全死了吧本朝国王欺瞒上国、国内不满等诸多原因, 那么令其复为中原,归为旧俗, 也是应有之意。
如果没有前世经历做参考的话, 祁元询觉得这还是很不错的。
只不过,安南与中国毕竟已经分开了数百年,就算原本是同文同种, 如今也有隔阂了。
想要让大周能够安然地统治,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还得徐徐图之。
先商量的是领兵人选。
朝堂上的元从勋贵, 祁元询认识的也不少, 但是往来的不多,关系最好的就是他家母后的外家魏国公徐家。
所以他只听武英殿内的部堂、阁臣们与天子讨论, 并不做声。
武事方面, 天子擅长, 但是许多后勤支持毕竟需要文臣的帮助, 外加一些考量,天子可能也有疑惑,才会让臣子先议论可行的人选。
要不然的话,让专业人员自荐不就好了
圣上要是真的已经下定了决心,行事应当是像上皇一样,说一不二,直接点名的。
一个个人名听下来,祁元询归归类,其实能担大事的也就那几个。
元从勋贵里,如今最能顶事的,是曹国公、西平侯,后族魏国公一系次之,颖国公等当年虽因光幕逃过受蓝案牵连一事,却到底已经衰颓,或让爵归居,或已往幽都,不堪大用。
自家宗亲,周王乃圣上胞弟,如今年又最长,格外不同。
若周王当戍守宗藩,可调南地藩王,堂亲如靖江王,宗亲如岷王、楚王等。
这些都不论,圣上属意锻炼皇子的话,没人开这个口,但都觉得,也只能是汉王担此重任了。
没人敢提到皇太子抚军之事。
此事不仅没有先例,而且容易导致天子与太子父子二人因兵权生猜忌隔壁朝鲜国的靖安大君是怎么“功勋卓著”,又是怎么从准世子一跃而为监国世子,最后受封国王的,鲜明的例子还摆在那里呢谁都不傻,开这种口。
三种人选,都有好和不好的地方。
首先勋贵,后头因功封爵的先不说,京中声名最盛的,就是“开国辅运”勋贵。
虽说大家都是勋贵,且已经按照公、侯、伯分了等级子、男二级在定爵之时便已革除,内部细论还分一等公、二等公等,但,定鼎后因开国之功受封的,与尔后立下其他功劳受封的,到底有区别。
有开国之功,由上皇在宣武初年亲封的,爵位前头便有“开国辅运”四字。
只不过声名最盛、功劳最大,就代表着其实最受忌讳。
国朝的几回大案,牵连到最后,就是在治这些元从功勋的罪。
和宣武帝起于微末不同,乾圣帝幼年的时候虽然还处于宣武帝创业阶段,但那时宣武帝已经称王,有了根基,乾圣帝吃过苦,但已经是长于富贵。
容人雅量,乾圣帝不是没有,但是问题在于,领兵几十万,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轻易放心。
宣武帝为何在宣武中后期频繁掀起治罪大案
还不是因为他的儿子们已经长成了
元从勋贵的罪要治,可是仗也得大。
看看后期能被他倚重的都是谁
懿文太子离世前,军中宿将以凉国公为首这是东宫家的姻亲,已经能算自己人了太子离世后,郑王这位太孙暗弱,凉国公便很快倒了霉。
除此之外,受命领军的,除了德高望重的几位国公,便是秦王、晋王、赵王等诸王
乾圣帝对勋贵们不在意,却不能不在意自己的兄弟。
亲兄弟也得明算账哩
所以诸王领军,做主帅,乾圣帝还没下定决心。
是以群臣推举,又有不同的分类。
祁元询的那一堆叔王,以他看,其实是没戏的,几位提名宗王的部堂,怕是还没从宣武时代走出来。
剩下的便是勋贵与皇子说白了有且只有汉王这一个人选。
为什么曹国公李景隆、西平侯沐春是元从勋贵中的代表人物
不是因为他的爵封最高,而是因为他们和皇家的关系最亲近
别看当年光幕中,曹国公率军五十万都被赵王世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