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孤”这个自称都出来了,那么接下来的话,是大周皇太孙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祁元询这个人的意思了。

    “汉设庠序,以风化天下。教化之能,不可谓不重。高丽学儒于中国,你国熟习汉文者,不可谓不多。只是能熟练用汉语交流的人,便少了。能将学到的礼仪完全用起来的,就更少了。

    你看李王立世子,便学那原朝的东胡人,立了幼子。纵然李王不似遗德你科举得中,也当是知礼守礼者。李王尚且如此,那其他人呢”

    李芳远答不上来。

    其实他也能感觉出来祁元询有借题发挥的意思了。

    可是谁让他爹当年确实做过原朝的千户,又立了幼子呢

    李芳远不是很想辩驳这件事。

    他没有插话,祁元询便继续说了下去“国朝第一科,不过录取百二十人,高丽国送四人来读书,竟有一人力压群雄得中,若说习汉文,当年的高丽做得很是不错。”

    李芳远微微低头。他当然知道这件事的后续,也知道祁元询话中的未尽之意。高丽中试者金涛,因为不通华文,在中了大周进士之后,只能不受所赐官职,归国为官。

    其人在朝鲜国内自然是官运亨通,毕竟是能中上国科举之人,国内自然认为他才干很强,又有这么一层上国背景在,不受重视都说不过去。

    但再怎么样,也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就连朝鲜进士都不熟华语、华文,纵然儒家经典学得很不错,也依然是不到位的。

    “殿下,朝鲜若得受册封,定会潜心治经,弘扬圣人之学,并皆用汉文汉语。”

    “遗德有心了。若是你能说动李王,身体力行,大周会看到朝鲜的忠心的。”

    “殿下放心,定不负殿下期望。”

    祁元询听着他信誓旦旦的回答,都要为即将被“物理说服”的李成桂感到同情了。

    但是其实这样还是不够的。

    自古以来,能识字的家境大多是比较殷实的。

    中原这样地大物博的地方,才能够让出身贫寒的人也有可能受到教育。

    至于这个时期的其他国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能够接受教育的基本上都是贵族,最次也是落魄贵族、富商富农之流。

    朝鲜贵族阶级全数熟习汉文华语又能如何占朝鲜人口最多的非贵族阶级,不照样用他们的本国话

    若是再来个励精图治的国王专门发明个“训民正音”之类的,他们的本国语言和本国的文字不照样是好好存在的吗

    李芳远的保证也不一定可靠。

    但是嘛,意思明白就行,现在有这个态度还是值得夸赞的。

    到时候真的实行起来再循序渐进呗。

    于是祁元询给了李芳远一个赞赏的微笑“大君仁孝忠勇,乃李王诸子之冠,勉之”

    这个语言暗示可是给得够够的,就差告诉他,你的表现我很满意,只要你够听话,下一任朝鲜国王,就是你了。

    这一顿饭吃完,朝鲜使团总算是安静下来了。

    之后几天报上来的消息里,这些人不是去书店,就是在去书店的路上。

    身体力行地向祁元询证明他的决心。

    祁元询不置可否,大周出版的书自然比朝鲜发行的要来得原汁原味,更显精细。

    但这些人从原典开始,还只是漫长路途上的第一步呢。

    此后,京师就彻底风平浪静,朝鲜使团、日本使团达成某些所期望实现的条件之前没再轻举妄动,跟随使团出行的商团商员们则在到处选购。

    大周物品精美,更不用说此处是大周的都城,能在这里售卖的东西,比之别处,都是顶顶儿好的。

    这些人在这里进货再回国卖,定能赚个盆满钵满。

    结果冬至都过了不知多久,再有两天就要元旦,使团要齐贺的时候,朝鲜又有一批使团到达京师了。

    按照目前的朝鲜朝贡路线,从朝鲜出发,使臣需要40天左右才能到达京师,目前这个时间点赶上了的话,这支使团出发的日期,想来只比李芳远在的这一支晚了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而已。

    当然他们速度要是快,紧赶慢赶的话,花的时间还能再少一点。

    这批人给出的来使说法自然是庆新皇登基,前头的双节同贺虽然增大了使团规模和所携贡物,但到底不是很正式。

    可是这批人是不是李成桂看到天上光幕后紧急增派的,又或者真的是李成桂按照既定时间派出来,就是携带了特殊任务的,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从这两批使团里,祁元询已经看见了朝鲜国即将出现的动荡。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