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为天子生育了三子四女, 原本按照年龄,皇长女已经该选看人家了,只是因他们一家原长居北平, 后转居京师,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太子的嫡长女,自然不能像藩王嫡长女许人那样随便。

    于是皇长女的婚事就这么耽搁下来。

    不只是她,皇次女也到了该相看驸马都尉的年纪了。

    天子与祁元询等忙着朝中大事,皇后、太子妃在后宫之中,除了整顿宫务, 便在为两位公主相看人家忙活。

    所有的子女皆是嫡出, 皇后自然不愿意随便将女儿的终身幸福托付于人。

    是以便托了自己的娘家兄弟一道帮忙。

    北平府那边的青年才俊也是有的, 若只是选赵府仪宾,做亲王之婿这些人也是够格,然而京师的青年才俊更是不少, 且若是选原本在北平府看好的人,难免母女相隔太远,骨肉不能相聚。

    对亲姐妹的婚事, 祁元询还真没什么想头。

    嫁人嘛, 只要姐姐、妹妹过得好就行。

    宣武以来, 国朝公主下降,目前还是与贵家通婚, 也就是说, 公主嫁人后,荣华富贵是能够得到保障的。

    至于驸马宠妾灭妻什么的,似乎历史上, 除了某些“青史留名”的汉唐公主外, 许多公主下降后, 都只能接受驸马纳妾的现实,过分的,宠妾灭妻也有,根本不将天家的面子放在眼里。

    有些方面,皇家过分地霸道,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过分地宽容。

    祁元询想着,若是实在不幸,驸马是个不像话的人,他作为娘家人,是一定会为姐妹出头的。

    至于驸马嘛,他倒也推荐了几个自己在京师的时候有听说过的才俊的名字,但只是作为参考,遴选工作还是交给母后吧。

    不过饶是祁元询对参与自己未来姐夫、妹夫的评选如此消极,都知道自己的小舅接受了重任,也不知道小舅母最近多出了多少后宅交际。

    能让没分出多少注意力给使团的徐增寿都听说的动静,可以想象朝鲜使团到底请托了多少人。

    动静稍微有些大了,祁元询便令人去会同馆为他通传,他要再次宴请使臣。

    这回就是在会同馆内设宴,拟好菜谱交由光禄寺办理就行了,另有一员大臣此次与宴的便不是仪礼司正了,而是司丞高稹陪同赴宴。

    会同馆乃是大周专门为招待使臣修的随行使团的低阶随员则住附近的乌蛮驿自然是金碧辉煌,相当的豪华舒适。

    在这样豪华的地方,摆着精美的宴席,朝鲜使团看着却兴致不高。

    连装都装不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来,祁元询也能想象出他们内心的煎熬。

    既然如此,他就不吊着他们了。

    由高稹开始,朝鲜使臣相对,双方应和作答,作了好几首诗,将气氛炒热之后,祁元询开口了

    “皇祖父一向看重子孙教育,我虽不成器,但也算稍通经书,靖安君,不如你我也应和一番”

    李芳远自然无有不应。

    祁元询道“此季得称者,自然是雪,不若你我二人便以雪为题,作诗一首吧。”

    他便作了一首喜雪歌“一冬晴明人不厌,腊月雪飞尤所喜”

    李芳远也作诗相应。

    要不说他是考上高丽文试的进士,李成桂诸子里最是文武双全的人物呢,作起诗来才思敏捷,很是值得称道。

    他顺着祁元询的思路,作了一首咏雪的诗。

    有趣的是,祁元询是以太上皇亲封之皇太孙、今上嫡长子的身份咏的雪,诗中充满着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思路,连咏雪都会跟治国扯上关系。

    而李芳远所和的诗,思路也跟他一脉相承。

    “好诗”

    大周这边的高稹,朝鲜那边的使臣郑总、金若恒等,都连连赞叹。

    诗中真意,想必他们都是听明白了的。赞完好后,他们非但没有住嘴,还继续夸赞了起来。

    大周皇太孙和朝鲜靖安大君,都要夸到,还要让他们听得舒心。

    捧场的人先不去管,祁元询不吝于将自己的夸赞统统送给李芳远“遗德果然文思敏捷,不愧是李王诸子中最值得称道的人物。”

    “殿下谬赞了。”

    “只是”

    祁元询开了个头,满意地看到使臣们都警醒了起来。

    他继续道“遗德汉话说得颇好,儒学又很精通。只是朝鲜国内,对圣人之训,儒学传扬,仍有所欠缺啊”

    这话说得,朝鲜的使臣就委屈了。

    “自儒学传入我国后,举国上下,无不认真研习。殿下夸臣,臣能说得这么流利的汉化,实乃国内重视儒学的功劳。”

    “诶,遗德且宽心,孤不是怪你们的意思。”

    李芳远却是不敢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长恨歌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长恨歌行并收藏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