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接连破窗而出。
尘暴遮天蔽日,如同成千上万黑色蝗虫过境。
落日号几乎已被半埋在沙尘里,墓碑似的横插在地。秦终朝仔细查看了它的残骸。不出所料,风电机的管体从中间断成了两截。
她试图在脑中还原当时的情形
这是一根两段式的塔管,全靠中部的法兰连接。在屡次颠簸之后,管体受震,原本牢牢锁住法兰的螺栓渐渐松动今天气温的急剧变化、零件的热胀冷缩,或许加速了这一过程,而尘暴的侵袭是最后一根稻草。
它不会是在一个瞬间彻底解体的,而是渐次松动,留下一两颗螺栓藕断丝连;断裂的两截在最后一刻还牵连在一起,下半部分仍紧紧固定在车顶,上半部分摇晃、旋转,最终以某种离奇的角度拖垮了车身。
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酿成了这场横祸。
秦终朝回想起邹陨气急败坏离开前,那一长串带着怒气的话。这是他向她挨个细数的许多情形里的一种,甚至已是较轻的一种。她一意孤行,最终被他说中。等他知道了,会气得浑身冒烟。
至于他和苏再旦现在的情形,她想,没准儿他们已经到大峡谷了。他们多半没有遭此厄运,即使还在路上,也应当不会。杀人鲸号也有一架风电机,同样经过邹陨的改造,但结构和落日号的不同;杀人鲸号的车舱够大,管身一体,没用法兰连接,不会从中间松动、折断。除非被连根拔起,但这在火星上显然不可能发生。这是好事儿,他们肯定能顺利回到大峡谷。她们的失踪不会无人问津。
秦终朝把车窗破碎处清理得更平缓,扫去碎渣,随后又往返进出了落日号几次。望舒帮忙,一起清点物资,带走必要的东西太空枪、辐射计、压缩食品、水、过滤器、可拆解电池组、氧气罐和氧烛。还有最重要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现在它们又能派上大用场了,这是她们在难以视物的尘暴里唯一可仰赖的东西。没有指南针1,没有导航仪,全靠直觉、记忆和金属探测器。
秦终朝向空中发射了一发小型照明弹经过了专门改进,可释放充足的氧化物,在稀薄空气乃至真空中也能燃烧但那团光芒没能穿透风沙,像是一束细流钻入大海,很快被吞没。
她们只能靠自己了。
“走吧。”
这是秦终朝最后对望舒说的话,电磁干扰使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失真。为了节省电力,她们在出发前就商量好,路上尽量不做交谈。
临走前她们回头看了落日号最后一眼。它像头搁浅的幼年抹香鲸,安详以至于美丽。不久之后沙尘会将它埋葬。
奥林匹斯山,还有火星上其他高峰的发现,都始于尘暴。
1971年,水手九号首次在近处捕捉到火星尘暴,从大气层之上往下看,数万米高空都被尘埃笼罩,仅露出四个黑黢黢的深渊、骷髅之眼般的旋涡,分别是奥林匹斯、帕夫尼斯、艾斯克雷尔斯和阿尔西亚;火星西半球的四座宏伟高峰。
得益于过去火星地球化项目的残余成果,如今不算稀薄的火星大气层阻挡住了一部分致命的辐射,使地表的辐射值维持在传统防护服还能起作用的程度。但大气增厚的副作用随之而来火星尘暴的威力也在与日俱增。
这是秦终朝到达火星以来见过的最大尘暴。
她们每一步都走得费力,像在巨浪之中前行。尘卷风掀起的沙柱势不可挡,足以淹没一切;沙尘升空,细小颗粒高速摩擦,累积的电荷在刹那间释放出无声的雷电,就在她们头顶的“云层”里穿梭。
一派地狱里的图景。
望舒知道秦终朝痴迷于这些壮阔景象。这是伟大的风沙学,她向它念起过那本书里的句子,并告诉它当一个人用既冷静但又饱含热情的笔触,描述一件东西,却又从根本上无意于抒情的时候,反倒能构成最迷人的抒情。
风沙学是如此,人和人之间也是如此。
如今她们就行走在风沙的内部,身处于一种随时就要夺人性命的、伟大而可怕的浪漫。
这里是奥林匹斯山的西北方,她们脚下是大名鼎鼎的奥林匹斯光环2。虬根盘踞似的侵蚀地貌,形如沟谷河网,滋生了有关火星运河的传说。她们在艰难前行中一刻不停地用探测器搜索,指望能找到地下岩浆管的入口。
自从抵达火星开始,人类就把岩浆管当成尘暴里的庇护所。地下有很多过去囤积的补给品,可能有一部分坏了,但肯定还有一部分能用大储量的液氧罐、更多的氧烛、发电机、水箱,没准儿还能找到一架小型无线电台,甚至一辆地下火星车。她们能从那儿联络上峡谷基地的可能性很低,但那里的一切储备至少足够她们撑到尘暴结束。她们还可以在地下移动,朝峡谷的方向再行进一段路。
但最严峻的问题在于,她们能否在地狱般的尘暴里辨认出地道入口,并活着走进去
长时间的低温对望舒有些影响,但对秦终朝来说要更难捱得多。望舒注意到她开始发抖。在臃肿的防护服里,她抖得像羊羔。
在火星的夏天,白昼里的温度原本还算适宜,但在尘暴遮挡日光的灾难时刻,昼夜都一样冷得要命。一旦生命维持系统的电力耗尽,防护服仍可以供氧,抵御辐射和沙尘,但无法再维持体温。而为了尽量延长时间,秦终朝已把温度调得过分的低。
但她没有显出任何惊慌,只是咬牙克制自己的颤抖。
她用上了游弋教会她的法子利用氧烛3燃烧时的高温勉强温暖自己。游弋是最后抵达火星的“敢死队”里的另一位成员,三年前她们在地球上的模拟基地一起经受训练。
这是个危险的做法,氧烛带来的热源小且尖锐,只在接触面上汇聚,没法均匀扩散,绝称
尘暴遮天蔽日,如同成千上万黑色蝗虫过境。
落日号几乎已被半埋在沙尘里,墓碑似的横插在地。秦终朝仔细查看了它的残骸。不出所料,风电机的管体从中间断成了两截。
她试图在脑中还原当时的情形
这是一根两段式的塔管,全靠中部的法兰连接。在屡次颠簸之后,管体受震,原本牢牢锁住法兰的螺栓渐渐松动今天气温的急剧变化、零件的热胀冷缩,或许加速了这一过程,而尘暴的侵袭是最后一根稻草。
它不会是在一个瞬间彻底解体的,而是渐次松动,留下一两颗螺栓藕断丝连;断裂的两截在最后一刻还牵连在一起,下半部分仍紧紧固定在车顶,上半部分摇晃、旋转,最终以某种离奇的角度拖垮了车身。
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酿成了这场横祸。
秦终朝回想起邹陨气急败坏离开前,那一长串带着怒气的话。这是他向她挨个细数的许多情形里的一种,甚至已是较轻的一种。她一意孤行,最终被他说中。等他知道了,会气得浑身冒烟。
至于他和苏再旦现在的情形,她想,没准儿他们已经到大峡谷了。他们多半没有遭此厄运,即使还在路上,也应当不会。杀人鲸号也有一架风电机,同样经过邹陨的改造,但结构和落日号的不同;杀人鲸号的车舱够大,管身一体,没用法兰连接,不会从中间松动、折断。除非被连根拔起,但这在火星上显然不可能发生。这是好事儿,他们肯定能顺利回到大峡谷。她们的失踪不会无人问津。
秦终朝把车窗破碎处清理得更平缓,扫去碎渣,随后又往返进出了落日号几次。望舒帮忙,一起清点物资,带走必要的东西太空枪、辐射计、压缩食品、水、过滤器、可拆解电池组、氧气罐和氧烛。还有最重要的,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现在它们又能派上大用场了,这是她们在难以视物的尘暴里唯一可仰赖的东西。没有指南针1,没有导航仪,全靠直觉、记忆和金属探测器。
秦终朝向空中发射了一发小型照明弹经过了专门改进,可释放充足的氧化物,在稀薄空气乃至真空中也能燃烧但那团光芒没能穿透风沙,像是一束细流钻入大海,很快被吞没。
她们只能靠自己了。
“走吧。”
这是秦终朝最后对望舒说的话,电磁干扰使她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失真。为了节省电力,她们在出发前就商量好,路上尽量不做交谈。
临走前她们回头看了落日号最后一眼。它像头搁浅的幼年抹香鲸,安详以至于美丽。不久之后沙尘会将它埋葬。
奥林匹斯山,还有火星上其他高峰的发现,都始于尘暴。
1971年,水手九号首次在近处捕捉到火星尘暴,从大气层之上往下看,数万米高空都被尘埃笼罩,仅露出四个黑黢黢的深渊、骷髅之眼般的旋涡,分别是奥林匹斯、帕夫尼斯、艾斯克雷尔斯和阿尔西亚;火星西半球的四座宏伟高峰。
得益于过去火星地球化项目的残余成果,如今不算稀薄的火星大气层阻挡住了一部分致命的辐射,使地表的辐射值维持在传统防护服还能起作用的程度。但大气增厚的副作用随之而来火星尘暴的威力也在与日俱增。
这是秦终朝到达火星以来见过的最大尘暴。
她们每一步都走得费力,像在巨浪之中前行。尘卷风掀起的沙柱势不可挡,足以淹没一切;沙尘升空,细小颗粒高速摩擦,累积的电荷在刹那间释放出无声的雷电,就在她们头顶的“云层”里穿梭。
一派地狱里的图景。
望舒知道秦终朝痴迷于这些壮阔景象。这是伟大的风沙学,她向它念起过那本书里的句子,并告诉它当一个人用既冷静但又饱含热情的笔触,描述一件东西,却又从根本上无意于抒情的时候,反倒能构成最迷人的抒情。
风沙学是如此,人和人之间也是如此。
如今她们就行走在风沙的内部,身处于一种随时就要夺人性命的、伟大而可怕的浪漫。
这里是奥林匹斯山的西北方,她们脚下是大名鼎鼎的奥林匹斯光环2。虬根盘踞似的侵蚀地貌,形如沟谷河网,滋生了有关火星运河的传说。她们在艰难前行中一刻不停地用探测器搜索,指望能找到地下岩浆管的入口。
自从抵达火星开始,人类就把岩浆管当成尘暴里的庇护所。地下有很多过去囤积的补给品,可能有一部分坏了,但肯定还有一部分能用大储量的液氧罐、更多的氧烛、发电机、水箱,没准儿还能找到一架小型无线电台,甚至一辆地下火星车。她们能从那儿联络上峡谷基地的可能性很低,但那里的一切储备至少足够她们撑到尘暴结束。她们还可以在地下移动,朝峡谷的方向再行进一段路。
但最严峻的问题在于,她们能否在地狱般的尘暴里辨认出地道入口,并活着走进去
长时间的低温对望舒有些影响,但对秦终朝来说要更难捱得多。望舒注意到她开始发抖。在臃肿的防护服里,她抖得像羊羔。
在火星的夏天,白昼里的温度原本还算适宜,但在尘暴遮挡日光的灾难时刻,昼夜都一样冷得要命。一旦生命维持系统的电力耗尽,防护服仍可以供氧,抵御辐射和沙尘,但无法再维持体温。而为了尽量延长时间,秦终朝已把温度调得过分的低。
但她没有显出任何惊慌,只是咬牙克制自己的颤抖。
她用上了游弋教会她的法子利用氧烛3燃烧时的高温勉强温暖自己。游弋是最后抵达火星的“敢死队”里的另一位成员,三年前她们在地球上的模拟基地一起经受训练。
这是个危险的做法,氧烛带来的热源小且尖锐,只在接触面上汇聚,没法均匀扩散,绝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