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这份复杂的背后,他们其实没有人都有每个人的苦衷
上官想不清楚,理不明白。
夜晚让人特别容易脆弱,也特别容易思维走极端,上官在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认真地钻研了几本心理学经典著作之后,就知道这件事了。
她在心里告诫自己不可以再想下去了,因为她那颗特意容易被消极情绪占据的大脑,指不定就走了什么极端。
她得好好的,她答应了周则的。
而且,她必须把明天的那堂课顶下来。
x大的研究生宿舍是整宿不断电的。
上官于是因此可以在这个寂静的夜里,坐在台灯下,准备明天的教案。
一开始的时候,她的心里是凌乱的,她必须强迫自己不去想和明天讲课不相关的事。
渐渐地,不知过去了多久,上官忘记了别的事,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手头的教案
这是她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她终于可以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它们了。
等到匆匆写就了教案,上官才恍然回到了现实。
看看时间,将近凌晨两点了
她竟然伏案将近四个小时
上官盯着笔记本上整整十页密密麻麻的字迹,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这些,真的都是她过去几个月,只要想到就会觉得无比烦躁和厌恶的东西吗
它们,原本是她无比热爱钻研的东西啊
将近四个小时的奇妙经历,现在回头想想,上官有点儿被那段时间里思路清晰敏捷的自己吓着了。
那个时候的她,可完全不像是一个抑郁症患者,那才是她原本的学习和工作的状态。
在那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里,她一目十行地翻过周则的书稿,整个初唐历史,在她的脑中清晰起来,所有她读过的、钻研过的关于那段历史的作品,都在她的脑中放电影般地闪现,仿佛她自己就是那段历史的经历者
上官突然一个晃神,被自己脑子里蹦出来的“经历者”三个字吓着了。
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教案上频频出现的那个名字,李隆基,表情复杂起来。
李隆基,就是周则那本书里串起初唐历史的人物。而周则的切入点,就是假如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李隆基,唐代历史会如何,以及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会如何。
上官不能不佩服,周则果然是受过精英教育、受过专业的历史学术熏陶的人,她的观点很多都让人耳目一新
比如,如果没有李隆基,大概率不会出现唐代后期的藩镇之乱,不会出现五代十国的大乱炖;
比如,如果没有李隆基,唐代的经济进步、文化包容、政治开明,或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整个大中华的后世发展;
比如,如果没有李隆基,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宋代、明代儒学的变态、极端发展,就不会有宋代以后政权的弱军事、弱外交,或许如今中国的版图都会是另一番让人期待的图景,而封建经济或许就会提前终结,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会以国家强大作为诞生基础
周则做了太多的假设,很多假设大胆得超乎上官的想象。
那些“比如”初读的时候,或许会让接受传统教育的人立时跳脚,斥责“这简直是胡说八道”。然而细想想,这些大胆的“比如”,却无不有其根据和充分的理由,让人回味之后,又觉得“原来竟然可以这样推断的吗”。
单单是浏览这些假设,上官都觉得自己的内心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
她自问,纵然她一向被看作是历史研究的“天才”,就算让她再研究个几十年,有些个推论她也是做不出来的。
这不在于是否熟悉历史,而在于格局。
是的,格局。
周则的格局,让她能够在这份二十多万字的书稿里,能做出这么多大胆的推想和猜测。
这种格局,是只要有着与周则类似的经历,就能拥有的吗
当然不是。
上官在心里默默摇头。
有些东西,就是天赋,就是天生的。
莫名地,之前梦中那个顶着周则的脸,穿着龙纹便袍的女子的身影,出现在了上官的眼前。
真的有前世吗
那个女子,就是周则的前世吗
那么我的前世呢
上官问自己
是那个躺在病榻上,被那个女子温柔以待的,也叫做“贝贝”的女人吗
可是,那个“贝贝”,她到底还是逝去了。
那个“周则”那么在意她,她一旦逝去,“周则”该多难受
上官的心脏,猛地缩紧,为“周则”的痛,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