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春三月, 残阳如血挂在天际。
眉清目秀的垂髫小童和舫,在田间小径上蹦蹦跳跳向河边而去, 见到前面肩上扛着渔网手里提着木桶的和安,顿时喜笑颜开, 扑上去伸着小脑袋直往桶里瞧, 叽叽喳喳的说道“阿爹,我看看, 我看看,哇, 好多的鱼虾。”
和安目露温柔,笑着说道“晚上让阿娘煮青虾把阿舫吃。”
和舫眼睛一亮, 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小脸皱成一团, 挣扎半晌终是说道“阿爹,阿娘做的荠菜团子也好吃, 青虾还是留着送去四叔祖家里吧。”
和安神情黯然, 心里叹了一口气,如今世道不好,战乱四起, 大家都食不果腹,又逢青黄不接的时节, 田间地头的早被挖得光秃秃,更何况河里的鱼虾。
好不容易捞了这点子小鱼小虾,就算送到和四老太爷家去, 怕也只能得几个大钱。
他看着儿子瘦弱的身子,咬牙说道“不卖了,回去让你阿娘煮来吃。我们阿舫吃饱了快快长大,考个状元回来,让阿爹做一回状元老爷。”
和舫开心得直拍巴掌,嘴里吆喝道“哦哦哦,晚上吃煮青虾,吃完考状元。”
和安眼里溢满了笑意,不时细心叮咛小童小心脚下,别摔了下去。
篱笆小院门口,粗布衫裙的妇人赵氏张着头往外打量,听到屋前小径上传来的笑声,脸上泛起喜悦,忙笑着迎了出去。
“阿舫快快过来,仔细摔了。”她牵过小童,又看向丈夫,关心的打量着他,说道“衣衫都湿了,快进去换下湿衫,灶间有热水,我去给你盛来。”
和安将木桶提到灶间,伸手拉住妻子,笑着说道“我自己去盛便是,这些小鱼虾也卖不上价佃,你与阿舫身子都弱,晚上煮来吃了补补。”
赵氏一愣,阿舫在族里的学堂读书,虽说不用束脩,可在年节时总得给先生送上些节礼,更无须提笔墨纸砚,这已成了家里的最大花销。
家里几亩地产出的粮食,交完赋税恰够家里三口人的嚼用,自己平时做些绣活拿到街上去换几个大钱,再加上丈夫打渔得来的钱,全部要留给阿舫读书考学。
和安觑着赵氏的神色,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臂,说道“去吧,不值几个大钱。”
这天下不太平,谁知道哪天仗打到这里来,如今是吃一口算一口,唉。
和安打了热水去洗漱一通,出来后赵氏已做好了晚饭,桌上摆着碧绿的荠菜团子,再一碗盐水青虾,小鱼煎了添水煮汤,雪白的鱼汤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和舫乖巧的等在那里,一边瞅着鱼汤一边等着父母先入座。
“我们阿舫饿了吧,快快来吃饭。”
赵氏也笑着坐下,和安将一碗鱼汤分成了两份给妻子儿子,自己留了一小口汤,呼噜噜喝了,叹道“真香,快快喝,再等变凉就会腥了。”
和舫眼睛亮亮的,大口大口的喝起了鱼汤,鲜美的汤一入口,乐得他摇头晃脑眯眼咋舌。
赵氏手上端着汤却没有动,硬将碗里的汤分了一大半给和安,另外一半留着,等和舫喝完碗里的,再将自己碗里的给了他,笑着说道“阿娘不爱这个,给我们阿舫喝。”
和安目光温柔凝视着妻子,将碗里的鱼汤又分了一半给她,微笑着说道“我们分着吃,也香些。”
赵氏脸微红,嗔怪的瞄了一眼丈夫,低头喝起了汤。
和舫将头藏在碗后,偷偷笑得眼弯弯。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烈日明晃晃挂在头顶,晒得田间地头的庄稼奄奄一息,河里的水也肉眼可见的低下去,里面的鱼虾早就被打捞得一干二净。
和安坐在屋廊下,用布巾擦拭着滴下来的汗水,一脸愁容。
“和安,族里在祖祠议事,四老太爷让人都去。”院子外有族人来唤他,留下几句话后又匆忙赶去了下一家。
“快去吧,迟了又要给你排头吃。”赵氏放下手里的针线,给丈夫拿了葫芦,灌上了凉水递给他。
和安接过葫芦,眉头紧锁。
田间刚引水灌溉过,可旱情太严重,水灌下去转瞬间不见了踪影,又有那偷奸耍滑的人家,出人不出力,最后都是他与几户老实人家在做事,一场灌溉下来,好几天都还没缓过劲。
族里管事的四老太爷却装作看不见,只因那偷奸耍滑的人家平时与他家走得近,吃亏的人家皆敢怒不敢言。
四老太爷的兄弟在朝中做大官,族学族田也是由做大官的兄弟出银子供着,要是得罪了他,孩子不仅没得学堂上,还会被逐出宗族。
这个时辰他召集议事,莫非是出了什么大事
和安匆匆赶到祠堂,四老太爷已经坐在上首,板着一张脸扫视了一圈,见族里的人几乎都来齐,沉声开口说道“想必大家都听过外面世道不安稳,四处都在打仗。我们和家村托祖宗保佑,还算安稳。”
他停顿了一下,神情沉重起来,“可这份安稳日子怕也没几日可过了,周家军已打到长河,与朝廷军队隔河对峙。”
祠堂里一片哗然,和家村离长河不过几十里的路程,要是行船,两三个时辰便可到达。
“周家军治军严,定下规矩不得扰民,可那些流民却顾不得了,四处烧杀抢掠,旁边的赵家村昨晚遭了毒手,整个村子无一人幸免,房屋也都被烧毁了,还是我们村里的人去走亲戚才发现。”
四下噤若寒蝉,大热的天气都觉得脊背发凉。
两个村子隔得近,婚姻嫁娶你来我往,赵家村有许多和家村人的亲戚。
和安的双眼通红,手握成拳抑制不住的浑身颤抖。
妻子赵氏娘家也在赵家村,老丈人是个老秀才,在村子里办了私塾给孩童启蒙,和舫启蒙时经常住在外家,妻舅都和善好客,拿外甥当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没曾想,这短短的一夜竟天人永隔。
“官府自顾不暇,乱世中人命贱如狗,唉。”四老太爷叹了一口气,“我们和氏一族人才辈出,早就遭人眼红,怕那些乱民不会放过我们,靠别人靠不住,为今之计只能靠自己。每家每户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出一人出来参与巡逻守夜。”
祠堂下面小声的议论声四起,四老太爷重重的咳了一声,黑着脸说道“这还不是为了你们的父母妻儿,要是你们退了,乱民冲进来,各位的家人老小一个都逃不过。”
有那大胆的说道“四老太爷,这要是家里没有成年男子的呢”
“没成年男子的无须去,去了也不过是个添头。家里独子三代单传的,也无须去。”
讨论声又四起,四老太爷不耐烦的呵斥道“好了好了,这么大热的天,速速将名册定下来,各自家去。”
他身边的小厮拿起户帖名册,一个个念起来。
和安听到念到了自己的名字,忍不住讶异的抬起头,自己家里三代单传,也只有自己一个成年男子,怎么就轮到自己去了
他鼓起勇气站起来,问道“四老太爷,按你先前定下的规矩,怎么我在名册上”
四老太爷眼里闪过一丝阴鸷,和安从他阿爹起,就不会做人,过年过节给自己送来的,不过几把破菜,自家做的年糕米糕,这些东西在自己家里,下人都不屑多看一眼。
还有他儿子和舫,族里学堂先生称赞不已,说其天资聪颖,以后丁定当会成大器。
而自己的孙子,先生只是微笑不语,不愿意多言。
成大器,我就要看看你能成什么大器
四老太爷脸阴沉得快要滴水,冷冷的说道“难道你不是和氏一族之人其他人家都出了人,你亦无亲兄弟,莫非其他和家人都该去死,来护着你一家三口”
平时与四老太爷走得近的几户人,在此时占了大便宜,也阴阳怪气的出言相帮。
“和安,你这是什么居心,你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别看平时闷声不响,心却这般歹毒,我呸。”
和安气得直哆嗦,简直欺人太甚,可他平时从未曾与人有过口角,面红耳赤半晌,来来回回也只是那几句“你们太欺负人。”
四老太爷的侄子和六平时好吃懒做,仗着自己叔父的威风,横行乡里,此时更是嚣张至极,瘦骨嶙峋的脸上三角眼乱翻,口里唾沫横飞骂着脏话,捋着袖子冲过来要打和安。
有那看不过眼的走出来,拦住了和六,手上稍微用力将他推了一个趔趄,嘴里劝道“大家都少说几句,这天干火燥的,容易着急上火。和六你晚上不用巡逻放哨,我们还得辛苦保护你呢,就先家去歇息,不然晚上瞌睡,不小心漏了乱民进来,伤到了你可怎么办”
四老太爷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和六见靠山走了,挡在前面的人一只手就能提起他,也缩着脖子悻悻离去。
“唉,家去吧。”那人怜悯的看了看和安一眼,走出了祠堂。
这个世道要是没有权势,又没有兄弟,就只能任人欺负的份。
和安魂不守舍回到家,赵氏见他神色苍白,忙上前关切的问道“安郎,怎么了莫非是外面太热中了暑气”
她见和安紧闭着唇不答话,拿过他手上紧拽的葫芦摇了摇,里面还有大半葫芦水,拿手贴了贴他额头,滚烫一片,吓得忙将水递到他嘴边,焦急的说道“你先喝些水,我去给你烧些温水洗洗。”
和安接过葫芦放在一旁,抓住她的手将她按坐在圈椅上,嘴唇蠕动了半晌,才将赵家村发生的事说了。
赵氏眼神空洞,难以置信的盯着和安,仿佛他在跟她说笑。
和安拍拍赵氏的背,嘴里发苦眼眶发涩,听到赵氏像是被伤害的小兽般嚎啕大哭,心底绞痛眼泪也夺眶而出。
村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声,伴着蝉鸣,天际边乌云滚滚,转瞬间天像是破了一个口子,豆大的雨滴砸落在地上,卷起阵阵尘埃,空气中都弥漫着泥土的腥味。
这场盼了许久的大雨,终是降落,可村子里的人脸上都失去了笑意,失去亲人的哀伤,连夜的巡逻,大家都精疲力竭。
万幸的是下过雨之后,地里的庄稼终是活了过来,秋收时虽比不得往年,也总算有些了收成,大家绷着的脸才稍微有了些喜色。
守了许久也不见乱民前来,白日又忙着抢收,就算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晚上抱着棍棒的汉子,就算站着就能睡着。
弯月在乌云中穿梭,除了蟋蟀的鸣叫,村里万籁俱寂,初秋的夜风吹佛在身上带着些湿意,毛毛细雨飘洒在空中,渐渐的雨越来越大,巡逻的人抱着起鸡皮疙瘩的双臂,三三两两往跑去祠堂避雨。
突地,无数的黑影从田间地头冒出来,手里的长刀寒光闪闪,扑向了祠堂。
走在最后汉子突然一声惨叫,前面的人惊诧回头,瞧见了他的半边身子垂到一旁,人睁大眼睛倒了下去。
“贼子来啦,杀人抢劫啦”
和安见下雨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心下始终觉得不安,冒着雨往旁边僻静小径处去瞧了瞧,一转头见到无数的贼子如鬼魂般飘了出来,心下大急顾不得害怕,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村子里一片骚动,鸡飞狗跳。
贼子头目见村民不仅没有被镇住,反而拿起棍棒与他们混战起来,心下恼怒,挥刀向喊叫提醒的和安扑去。
和安慌忙举着棍子抵挡,头目气得破口大骂,招来更多的黑衣人,将他团团围在了中间。
惨叫吆喝打斗声响彻夜空,惊走了弯月,天空漆黑一片,瓢泼的大雨倾斜而下,血水混着雨水,在断肢残腿中流淌。
久久之后,贼子见损失惨重,呼哨一声招呼着同伴落荒而逃。
天际边先是青灰色,渐渐变成淡淡的蓝,天一点点亮起来。
和舫扶着几欲疯狂的赵氏,脚踩在血水泥浆里,踉踉跄跄找到和安,他脸上糊满了血泥,头歪向一旁,身子没了踪影。
“啊”赵氏双膝跪地,仰天恸哭。
和舫眼泪流淌在小小的脸颊上,他拽紧手,眼里是滔天的恨意,他定定站了半晌,转过头紧抿着嘴,四处翻找着和安的身子。
四下都是哭声,和舫仿若未觉,仍旧固执的翻找着,等到最后各家领回自己的亲人,和安还是缺了一只手掌。
村里坟地里,冒出了无数的新坟。
朝廷与周家军对峙结束,周家军过了河,攻打进了京城,大梁结束,建立了新朝大周。
外面的局势风起云涌,对和舫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阿爹去了,家里的天塌了大半下去,阿娘成日精神恍惚病恹恹,家里的地无人照看,他一咬牙将地赁了出去,只留了几分种些菜供母子俩吃。
白日去学堂读书,下学后后回来去菜地浇水捉虫,晚上挑灯苦读。
新朝初立,新帝急于取士加开恩科,战乱失去父母亲人的太多,特地允许不用守孝参加科举考试。
先生让和舫今年下场去试试,反正年纪小,考不上也可来年再考。
“砰。”有人将一大团污泥砸在和舫脚下,泥溅了他一身一脸,他放下书抬眼瞧去,痴肥的和璋正叉腰指着他大笑。
“哈哈哈哈,快看泥人,像不像他阿爹死的时候那样子”
和璋是四老太爷的孙子,平时在学堂里耀武扬威,身边围了一群狗腿子,此时也夸张的捧腹大笑,和六的大儿子和大笑得尤其大声。
和舫垂下头,眸子里闪过狠戾,他小心翼翼的拭去书上的泥浆,再擦干净脸。
“和舫,你阿爹死了,要是你阿娘再改嫁,你就是没人要的孤儿啦。”和大指着和舫笑,一脸的幸灾乐祸。
和舫拿起书,默不作声的转身走了出去。
村子里自那晚之后,成年男子稀少,家里的地赁给了外村的人,四老太爷不止一次家里,明里暗里的让赵氏将家里的地赁给他。
四老太爷家里的良田上万,怎么会缺地种,不过是贪心看上了他家的那几亩地,想占为己有。
和六那贼眉鼠
眉清目秀的垂髫小童和舫,在田间小径上蹦蹦跳跳向河边而去, 见到前面肩上扛着渔网手里提着木桶的和安,顿时喜笑颜开, 扑上去伸着小脑袋直往桶里瞧, 叽叽喳喳的说道“阿爹,我看看, 我看看,哇, 好多的鱼虾。”
和安目露温柔,笑着说道“晚上让阿娘煮青虾把阿舫吃。”
和舫眼睛一亮, 忍不住舔了舔嘴唇, 小脸皱成一团, 挣扎半晌终是说道“阿爹,阿娘做的荠菜团子也好吃, 青虾还是留着送去四叔祖家里吧。”
和安神情黯然, 心里叹了一口气,如今世道不好,战乱四起, 大家都食不果腹,又逢青黄不接的时节, 田间地头的早被挖得光秃秃,更何况河里的鱼虾。
好不容易捞了这点子小鱼小虾,就算送到和四老太爷家去, 怕也只能得几个大钱。
他看着儿子瘦弱的身子,咬牙说道“不卖了,回去让你阿娘煮来吃。我们阿舫吃饱了快快长大,考个状元回来,让阿爹做一回状元老爷。”
和舫开心得直拍巴掌,嘴里吆喝道“哦哦哦,晚上吃煮青虾,吃完考状元。”
和安眼里溢满了笑意,不时细心叮咛小童小心脚下,别摔了下去。
篱笆小院门口,粗布衫裙的妇人赵氏张着头往外打量,听到屋前小径上传来的笑声,脸上泛起喜悦,忙笑着迎了出去。
“阿舫快快过来,仔细摔了。”她牵过小童,又看向丈夫,关心的打量着他,说道“衣衫都湿了,快进去换下湿衫,灶间有热水,我去给你盛来。”
和安将木桶提到灶间,伸手拉住妻子,笑着说道“我自己去盛便是,这些小鱼虾也卖不上价佃,你与阿舫身子都弱,晚上煮来吃了补补。”
赵氏一愣,阿舫在族里的学堂读书,虽说不用束脩,可在年节时总得给先生送上些节礼,更无须提笔墨纸砚,这已成了家里的最大花销。
家里几亩地产出的粮食,交完赋税恰够家里三口人的嚼用,自己平时做些绣活拿到街上去换几个大钱,再加上丈夫打渔得来的钱,全部要留给阿舫读书考学。
和安觑着赵氏的神色,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臂,说道“去吧,不值几个大钱。”
这天下不太平,谁知道哪天仗打到这里来,如今是吃一口算一口,唉。
和安打了热水去洗漱一通,出来后赵氏已做好了晚饭,桌上摆着碧绿的荠菜团子,再一碗盐水青虾,小鱼煎了添水煮汤,雪白的鱼汤散发出浓浓的香味,和舫乖巧的等在那里,一边瞅着鱼汤一边等着父母先入座。
“我们阿舫饿了吧,快快来吃饭。”
赵氏也笑着坐下,和安将一碗鱼汤分成了两份给妻子儿子,自己留了一小口汤,呼噜噜喝了,叹道“真香,快快喝,再等变凉就会腥了。”
和舫眼睛亮亮的,大口大口的喝起了鱼汤,鲜美的汤一入口,乐得他摇头晃脑眯眼咋舌。
赵氏手上端着汤却没有动,硬将碗里的汤分了一大半给和安,另外一半留着,等和舫喝完碗里的,再将自己碗里的给了他,笑着说道“阿娘不爱这个,给我们阿舫喝。”
和安目光温柔凝视着妻子,将碗里的鱼汤又分了一半给她,微笑着说道“我们分着吃,也香些。”
赵氏脸微红,嗔怪的瞄了一眼丈夫,低头喝起了汤。
和舫将头藏在碗后,偷偷笑得眼弯弯。
天气一天天热起来,烈日明晃晃挂在头顶,晒得田间地头的庄稼奄奄一息,河里的水也肉眼可见的低下去,里面的鱼虾早就被打捞得一干二净。
和安坐在屋廊下,用布巾擦拭着滴下来的汗水,一脸愁容。
“和安,族里在祖祠议事,四老太爷让人都去。”院子外有族人来唤他,留下几句话后又匆忙赶去了下一家。
“快去吧,迟了又要给你排头吃。”赵氏放下手里的针线,给丈夫拿了葫芦,灌上了凉水递给他。
和安接过葫芦,眉头紧锁。
田间刚引水灌溉过,可旱情太严重,水灌下去转瞬间不见了踪影,又有那偷奸耍滑的人家,出人不出力,最后都是他与几户老实人家在做事,一场灌溉下来,好几天都还没缓过劲。
族里管事的四老太爷却装作看不见,只因那偷奸耍滑的人家平时与他家走得近,吃亏的人家皆敢怒不敢言。
四老太爷的兄弟在朝中做大官,族学族田也是由做大官的兄弟出银子供着,要是得罪了他,孩子不仅没得学堂上,还会被逐出宗族。
这个时辰他召集议事,莫非是出了什么大事
和安匆匆赶到祠堂,四老太爷已经坐在上首,板着一张脸扫视了一圈,见族里的人几乎都来齐,沉声开口说道“想必大家都听过外面世道不安稳,四处都在打仗。我们和家村托祖宗保佑,还算安稳。”
他停顿了一下,神情沉重起来,“可这份安稳日子怕也没几日可过了,周家军已打到长河,与朝廷军队隔河对峙。”
祠堂里一片哗然,和家村离长河不过几十里的路程,要是行船,两三个时辰便可到达。
“周家军治军严,定下规矩不得扰民,可那些流民却顾不得了,四处烧杀抢掠,旁边的赵家村昨晚遭了毒手,整个村子无一人幸免,房屋也都被烧毁了,还是我们村里的人去走亲戚才发现。”
四下噤若寒蝉,大热的天气都觉得脊背发凉。
两个村子隔得近,婚姻嫁娶你来我往,赵家村有许多和家村人的亲戚。
和安的双眼通红,手握成拳抑制不住的浑身颤抖。
妻子赵氏娘家也在赵家村,老丈人是个老秀才,在村子里办了私塾给孩童启蒙,和舫启蒙时经常住在外家,妻舅都和善好客,拿外甥当自己的孩子一般看待,没曾想,这短短的一夜竟天人永隔。
“官府自顾不暇,乱世中人命贱如狗,唉。”四老太爷叹了一口气,“我们和氏一族人才辈出,早就遭人眼红,怕那些乱民不会放过我们,靠别人靠不住,为今之计只能靠自己。每家每户有两个男丁以上的,抽出一人出来参与巡逻守夜。”
祠堂下面小声的议论声四起,四老太爷重重的咳了一声,黑着脸说道“这还不是为了你们的父母妻儿,要是你们退了,乱民冲进来,各位的家人老小一个都逃不过。”
有那大胆的说道“四老太爷,这要是家里没有成年男子的呢”
“没成年男子的无须去,去了也不过是个添头。家里独子三代单传的,也无须去。”
讨论声又四起,四老太爷不耐烦的呵斥道“好了好了,这么大热的天,速速将名册定下来,各自家去。”
他身边的小厮拿起户帖名册,一个个念起来。
和安听到念到了自己的名字,忍不住讶异的抬起头,自己家里三代单传,也只有自己一个成年男子,怎么就轮到自己去了
他鼓起勇气站起来,问道“四老太爷,按你先前定下的规矩,怎么我在名册上”
四老太爷眼里闪过一丝阴鸷,和安从他阿爹起,就不会做人,过年过节给自己送来的,不过几把破菜,自家做的年糕米糕,这些东西在自己家里,下人都不屑多看一眼。
还有他儿子和舫,族里学堂先生称赞不已,说其天资聪颖,以后丁定当会成大器。
而自己的孙子,先生只是微笑不语,不愿意多言。
成大器,我就要看看你能成什么大器
四老太爷脸阴沉得快要滴水,冷冷的说道“难道你不是和氏一族之人其他人家都出了人,你亦无亲兄弟,莫非其他和家人都该去死,来护着你一家三口”
平时与四老太爷走得近的几户人,在此时占了大便宜,也阴阳怪气的出言相帮。
“和安,你这是什么居心,你的命是命,其他人的命就不是命了”
“别看平时闷声不响,心却这般歹毒,我呸。”
和安气得直哆嗦,简直欺人太甚,可他平时从未曾与人有过口角,面红耳赤半晌,来来回回也只是那几句“你们太欺负人。”
四老太爷的侄子和六平时好吃懒做,仗着自己叔父的威风,横行乡里,此时更是嚣张至极,瘦骨嶙峋的脸上三角眼乱翻,口里唾沫横飞骂着脏话,捋着袖子冲过来要打和安。
有那看不过眼的走出来,拦住了和六,手上稍微用力将他推了一个趔趄,嘴里劝道“大家都少说几句,这天干火燥的,容易着急上火。和六你晚上不用巡逻放哨,我们还得辛苦保护你呢,就先家去歇息,不然晚上瞌睡,不小心漏了乱民进来,伤到了你可怎么办”
四老太爷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和六见靠山走了,挡在前面的人一只手就能提起他,也缩着脖子悻悻离去。
“唉,家去吧。”那人怜悯的看了看和安一眼,走出了祠堂。
这个世道要是没有权势,又没有兄弟,就只能任人欺负的份。
和安魂不守舍回到家,赵氏见他神色苍白,忙上前关切的问道“安郎,怎么了莫非是外面太热中了暑气”
她见和安紧闭着唇不答话,拿过他手上紧拽的葫芦摇了摇,里面还有大半葫芦水,拿手贴了贴他额头,滚烫一片,吓得忙将水递到他嘴边,焦急的说道“你先喝些水,我去给你烧些温水洗洗。”
和安接过葫芦放在一旁,抓住她的手将她按坐在圈椅上,嘴唇蠕动了半晌,才将赵家村发生的事说了。
赵氏眼神空洞,难以置信的盯着和安,仿佛他在跟她说笑。
和安拍拍赵氏的背,嘴里发苦眼眶发涩,听到赵氏像是被伤害的小兽般嚎啕大哭,心底绞痛眼泪也夺眶而出。
村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哭声,伴着蝉鸣,天际边乌云滚滚,转瞬间天像是破了一个口子,豆大的雨滴砸落在地上,卷起阵阵尘埃,空气中都弥漫着泥土的腥味。
这场盼了许久的大雨,终是降落,可村子里的人脸上都失去了笑意,失去亲人的哀伤,连夜的巡逻,大家都精疲力竭。
万幸的是下过雨之后,地里的庄稼终是活了过来,秋收时虽比不得往年,也总算有些了收成,大家绷着的脸才稍微有了些喜色。
守了许久也不见乱民前来,白日又忙着抢收,就算是铁打的人也受不住,晚上抱着棍棒的汉子,就算站着就能睡着。
弯月在乌云中穿梭,除了蟋蟀的鸣叫,村里万籁俱寂,初秋的夜风吹佛在身上带着些湿意,毛毛细雨飘洒在空中,渐渐的雨越来越大,巡逻的人抱着起鸡皮疙瘩的双臂,三三两两往跑去祠堂避雨。
突地,无数的黑影从田间地头冒出来,手里的长刀寒光闪闪,扑向了祠堂。
走在最后汉子突然一声惨叫,前面的人惊诧回头,瞧见了他的半边身子垂到一旁,人睁大眼睛倒了下去。
“贼子来啦,杀人抢劫啦”
和安见下雨大家都放松了警惕,心下始终觉得不安,冒着雨往旁边僻静小径处去瞧了瞧,一转头见到无数的贼子如鬼魂般飘了出来,心下大急顾不得害怕,扯着嗓子喊了起来。
村子里一片骚动,鸡飞狗跳。
贼子头目见村民不仅没有被镇住,反而拿起棍棒与他们混战起来,心下恼怒,挥刀向喊叫提醒的和安扑去。
和安慌忙举着棍子抵挡,头目气得破口大骂,招来更多的黑衣人,将他团团围在了中间。
惨叫吆喝打斗声响彻夜空,惊走了弯月,天空漆黑一片,瓢泼的大雨倾斜而下,血水混着雨水,在断肢残腿中流淌。
久久之后,贼子见损失惨重,呼哨一声招呼着同伴落荒而逃。
天际边先是青灰色,渐渐变成淡淡的蓝,天一点点亮起来。
和舫扶着几欲疯狂的赵氏,脚踩在血水泥浆里,踉踉跄跄找到和安,他脸上糊满了血泥,头歪向一旁,身子没了踪影。
“啊”赵氏双膝跪地,仰天恸哭。
和舫眼泪流淌在小小的脸颊上,他拽紧手,眼里是滔天的恨意,他定定站了半晌,转过头紧抿着嘴,四处翻找着和安的身子。
四下都是哭声,和舫仿若未觉,仍旧固执的翻找着,等到最后各家领回自己的亲人,和安还是缺了一只手掌。
村里坟地里,冒出了无数的新坟。
朝廷与周家军对峙结束,周家军过了河,攻打进了京城,大梁结束,建立了新朝大周。
外面的局势风起云涌,对和舫来说这些都不重要,阿爹去了,家里的天塌了大半下去,阿娘成日精神恍惚病恹恹,家里的地无人照看,他一咬牙将地赁了出去,只留了几分种些菜供母子俩吃。
白日去学堂读书,下学后后回来去菜地浇水捉虫,晚上挑灯苦读。
新朝初立,新帝急于取士加开恩科,战乱失去父母亲人的太多,特地允许不用守孝参加科举考试。
先生让和舫今年下场去试试,反正年纪小,考不上也可来年再考。
“砰。”有人将一大团污泥砸在和舫脚下,泥溅了他一身一脸,他放下书抬眼瞧去,痴肥的和璋正叉腰指着他大笑。
“哈哈哈哈,快看泥人,像不像他阿爹死的时候那样子”
和璋是四老太爷的孙子,平时在学堂里耀武扬威,身边围了一群狗腿子,此时也夸张的捧腹大笑,和六的大儿子和大笑得尤其大声。
和舫垂下头,眸子里闪过狠戾,他小心翼翼的拭去书上的泥浆,再擦干净脸。
“和舫,你阿爹死了,要是你阿娘再改嫁,你就是没人要的孤儿啦。”和大指着和舫笑,一脸的幸灾乐祸。
和舫拿起书,默不作声的转身走了出去。
村子里自那晚之后,成年男子稀少,家里的地赁给了外村的人,四老太爷不止一次家里,明里暗里的让赵氏将家里的地赁给他。
四老太爷家里的良田上万,怎么会缺地种,不过是贪心看上了他家的那几亩地,想占为己有。
和六那贼眉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