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本就被前秦高压政策压得喘不过气的天下百姓,遭苛捐杂税折磨地奄奄一息,又为楚汉逐鹿时战乱刀兵所迫,逃亡深山,十室九空。
    高皇帝位登九五,开汉社稷,便广告天下“天下苦暴秦久矣,民不堪其重。朕观天下,城池残垣断壁,百姓多有颠沛流离之苦;其令有司编户齐民,广造天下田亩于册,授民田爵。”
    授田
    是不是很熟悉的画风
    看看后试图朝的搞地主吃大户运动,和农民分土地政策得了多少民心就知道。
    在平民大多愚昧的封建社会,这样一个政策的效果,更是不亚于核弹
    靠着这一招“崽卖爷田心不疼”的闷骚操作,汉家江山,在那风雨飘渺的时代,得以瞬间稳固
    许多为了躲避战乱刀兵,而躲进山沟沟里的小老百姓乖乖下山,到县衙登上自己的名字,领到那份高皇帝恩惠自家的田亩地契。
    不得不说,在那个还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儒家完全还是个小屁孩儿。
    执政的是开国功臣萧何周勃、曹参张良的子弟门生,也就是黄老学派。
    汉初立,天下颠破,人口剧减,堂堂天子都凑不齐八匹同色马;
    丞相上朝甚至都是坐牛车的
    关中粮价更是一石千钱,民易子相食。
    饶是为一朝之元祖,功冠天下,刘邦对此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毕竟他老人家四十多岁才起兵,在那之前只是丰沛之地的一个老流氓头子,不能苛求太多。
    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黄老学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核心思想,不止打动了国家权力层,也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在开工元勋萧何、曹参等大能的执掌下,社会秩序逐渐得以恢复;破碎的城池得到修葺,老百姓的日子也逐渐好了起来。
    而后,靠着历史惯性,黄老学得以显赫,直至景帝朝。
    在儒家口中变成“暴秦祸乱天下”地实施者的法家,在文帝时得以洗白
    先帝前元二年,太宗孝文皇帝废除“挟书律”,当代儒家头头,甚至可以说“执天下之牛耳”的大能、从秦末战火中,藏书与桓,相对完整的保留下尚书的济南人伏生,响应先帝号召,愿献尚书残卷于皇家档案室石渠阁。
    先帝龙颜大悦,便要派人去得授古代书写都用竹筒,故而惜字如金,并不是说你拿到书就可以看得懂的,得有人给你讲解。
    而兴致勃勃的想借此机会,去学习失传了地尚书的官员们,到了伏生家里才发现,自己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
    战国之时天下七分,各国别说语言了,特么连钱币都五花八门
    若不然,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也就没那么值得吹嘘了。
    而伏生作为先秦博士,讲的是一口纯正的周室雅语周朝贵族专用的语言。
    周室高冷的士大夫贵族,不屑与泥腿子说同种语言
    对这种情况,先帝也毫无办法,只能找个没有沟通问题的人去。
    还真找到一个眉清目秀的青年才俊,聪明伶俐,为人正直,做事干练。
    先帝便使其前往得授尚书。
    待其授书归来,便给安了个尚书博士,打算培养培养。
    谁曾想两年后,贾谊贾长沙凭借一篇过秦论横空出世,闻名于天下
    那位青年才俊便被先帝丢在了脑后,丢给当时“不类己”的太子、当今刘启,免得天下人说自己厚此薄彼。
    而将名动天下的贾,送到自己最喜爱的儿子梁王刘辑身边教导,为王太傅。
    此举一度动摇过当今天子的储位
    后来,梁王意外坠马身亡,贾谊遭朝堂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终抑郁而亡。
    当今天子的储位才真正稳如泰山。
    先帝回过头来,才发现当初被先帝丢到太子身边、那个在伏生手下习得尚书的小年轻、天下人眼中的儒家俊杰,却已悄然成长为太子家令,成了刘启的左膀右臂。
    在当时储位稳固的情况下,将来不出意外,最低成就也是个从龙心腹。
    这让汉初,深受统治阶级不喜的儒家士子奔走相告,以为可以熬出头了
    可惜,没有人问过那个年轻人学的是什么
    只因为他习得儒家的今文尚书,就自动脑补成了儒生。
    而那个小年轻,“儒门俊杰”的名字叫晁错
    法家后来在朝堂上的领袖人物
    晁错披着儒家的马甲进入太子宫,作为景帝恩师兼心腹,陪景帝走完大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暴躁小侯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捱沐K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捱沐K并收藏暴躁小侯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