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没有回信,也便心灰意冷。
突然接到圣旨,荫封他及五名魏氏祖孙皆为锦衣卫千户,不必前往京师,直接到各地新建督办司供职。
对督办司的效能稍一了解,魏良卿就知道,这是个肥缺。
苏州是运河重地,嘉靖、万历以来商旅、游人络绎不绝,香火绵盛。
魏良卿到苏州一个多月,便已是“群情激愤”。
这个群情激愤,自然是当地东林士子们宣扬的,可实际上,加增的这六成关税,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当然,除非商人恼羞成怒,联合起来哄抬当地物价。
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势必要传到朝廷上,这个加增关税的事儿就要闹大,最后只有一个结果。
要么天启皇帝朱由校放宽关税,要么就是商人认栽,任由督办司对他们横征暴敛。
朱由校设立督办司的目的,就是要恶心这帮贪财无度,目无国家的商人。
只不过目前这个恶心的力度还不大,跳出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真正的财阀大佬,依然缩在后面。
“想要过关,就得交税”魏良卿站在码头边上,身旁跟着一批督办司的官差,向底下商人说道
“督饷馆的文引,现在归我们督办司核发,这个月只发一百件文引”
“按照皇上的旨意,加征关税,现在一件文引,白银二千两”
一听这话,商人们直接炸了。
文引这东西对于想要拓展海外的商人来说,就相当于出口贸易的持有资格证。
购买文引的商户,会由当地督饷馆派人登门核查,是不是具有海外贸易及运河漕运的能力。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文引自然不能给他。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核查没什么必要,如果不是在国内做到一定地步了,又有几个商人会有拿到文引去海外贸易的那个能耐
督饷馆向是文官做主,发放文引的事儿,自然也都是文官们负责。
就算明知道某某豪商定然有持文引海外贸易的能量,督饷馆也还是要查,有没有能力不要紧,因为你这么一查,两个结果就必须要出一个。
拿不拿得到文引,那就要看商人们的表现了。
文引的发放,都是有实际数量的,比如每月万历年朝廷规定,苏州府督饷馆每月只能发放一百一十件文引。
事情的关键就在朝廷规定的每月发放“文引”数量上。
这只是官面上的数字,苏州府内文官早成体系,明着发一百一十件,暗地他们可以发一千一百件。
朝廷规定文引只需几两或者几十两银子,私下里,就有可能炒到几千两一件。
我给你文引,你给我白花花的银子,各自都缄口不言,这个事儿又有谁知道。
至于朝廷查,那就更不怕了。
天底下的豪商这么多,常年奔波海外的更是不计其数,他查的过来吗
就算查到了,他敢一棒子全打死吗
这还只是官商勾结的其一,江南文官敛财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仅文引一项的收入,就已经不少,但朝廷只是占了每月发放那一百件的收入,其余全都入了文官的荷包。
就算是这些收入,最后真正能到京师皇帝手上的,只怕也是十不存一。
朱由校那道圣旨一下,督办司就拿着鸡毛当令箭,下去和官商们争蛋糕了。
魏良卿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他借着圣旨的名义,将督饷馆发放文引的实权一下子拽到自己手里。
这还没完,督办司坐地起价,原本每件几十两的文引直接涨至二千两。
仅是官面上的价格,就涨了多少倍
暗地里你商人再想买,就得来督办司,到时候想要多少,还不是魏良卿说了算。
魏良卿贪得无厌,和文官们一样,只不过他知道自己是谁的狗,也不屑去做那些表面功夫。
他固然会留下一部分,但其余的大头都要给朱由校送去。
不然莫说朱由校,就是魏忠贤又岂能容他
突然接到圣旨,荫封他及五名魏氏祖孙皆为锦衣卫千户,不必前往京师,直接到各地新建督办司供职。
对督办司的效能稍一了解,魏良卿就知道,这是个肥缺。
苏州是运河重地,嘉靖、万历以来商旅、游人络绎不绝,香火绵盛。
魏良卿到苏州一个多月,便已是“群情激愤”。
这个群情激愤,自然是当地东林士子们宣扬的,可实际上,加增的这六成关税,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
当然,除非商人恼羞成怒,联合起来哄抬当地物价。
可如果他们这样做了,势必要传到朝廷上,这个加增关税的事儿就要闹大,最后只有一个结果。
要么天启皇帝朱由校放宽关税,要么就是商人认栽,任由督办司对他们横征暴敛。
朱由校设立督办司的目的,就是要恶心这帮贪财无度,目无国家的商人。
只不过目前这个恶心的力度还不大,跳出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真正的财阀大佬,依然缩在后面。
“想要过关,就得交税”魏良卿站在码头边上,身旁跟着一批督办司的官差,向底下商人说道
“督饷馆的文引,现在归我们督办司核发,这个月只发一百件文引”
“按照皇上的旨意,加征关税,现在一件文引,白银二千两”
一听这话,商人们直接炸了。
文引这东西对于想要拓展海外的商人来说,就相当于出口贸易的持有资格证。
购买文引的商户,会由当地督饷馆派人登门核查,是不是具有海外贸易及运河漕运的能力。
若是打肿脸充胖子,这个文引自然不能给他。
其实很多人都以为这个核查没什么必要,如果不是在国内做到一定地步了,又有几个商人会有拿到文引去海外贸易的那个能耐
督饷馆向是文官做主,发放文引的事儿,自然也都是文官们负责。
就算明知道某某豪商定然有持文引海外贸易的能量,督饷馆也还是要查,有没有能力不要紧,因为你这么一查,两个结果就必须要出一个。
拿不拿得到文引,那就要看商人们的表现了。
文引的发放,都是有实际数量的,比如每月万历年朝廷规定,苏州府督饷馆每月只能发放一百一十件文引。
事情的关键就在朝廷规定的每月发放“文引”数量上。
这只是官面上的数字,苏州府内文官早成体系,明着发一百一十件,暗地他们可以发一千一百件。
朝廷规定文引只需几两或者几十两银子,私下里,就有可能炒到几千两一件。
我给你文引,你给我白花花的银子,各自都缄口不言,这个事儿又有谁知道。
至于朝廷查,那就更不怕了。
天底下的豪商这么多,常年奔波海外的更是不计其数,他查的过来吗
就算查到了,他敢一棒子全打死吗
这还只是官商勾结的其一,江南文官敛财的方法,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
仅文引一项的收入,就已经不少,但朝廷只是占了每月发放那一百件的收入,其余全都入了文官的荷包。
就算是这些收入,最后真正能到京师皇帝手上的,只怕也是十不存一。
朱由校那道圣旨一下,督办司就拿着鸡毛当令箭,下去和官商们争蛋糕了。
魏良卿干的就是这么一件事儿,他借着圣旨的名义,将督饷馆发放文引的实权一下子拽到自己手里。
这还没完,督办司坐地起价,原本每件几十两的文引直接涨至二千两。
仅是官面上的价格,就涨了多少倍
暗地里你商人再想买,就得来督办司,到时候想要多少,还不是魏良卿说了算。
魏良卿贪得无厌,和文官们一样,只不过他知道自己是谁的狗,也不屑去做那些表面功夫。
他固然会留下一部分,但其余的大头都要给朱由校送去。
不然莫说朱由校,就是魏忠贤又岂能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