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神游(31)三合一 (1/2)
林雨桐会防线织布,从棉花做成布匹甚至是染成色,这些手工活她都能做。当然了,当年四爷也做的比她好。但是,棉纺和丝织是两回事。
要想织造,就得先看养蚕。出了城,入了小道,便能看见一片一片的桑园。甚至是路边,都种植着桑树,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年头了。
从大清入关,农桑便是重中之重,雍正二年就有过旨意,鼓励种桑,像是路边房前屋后荒地之上,都可以利用起来种桑。想来,这便是当年种下的树吧。a
树上有顽童爬的老高,院墙里不时的大人不停的吆喝着,叫孩子小心一些。
一家三口一看就是外来的人,不过因着又是女人又是孩子的,倒也没人觉得恐慌。不过村头还是有老者打听,客是打哪来的
最近因着御驾亲临,各地的人都特别多。也有像是这位客人一般,带了夫人和孩子出来长见识的。四爷过去跟人家聊,树上就有顽童瞧见弘晖,在上面嘶嘶嘶的发出声音叫他。弘晖一抬头,那孩子咧嘴一笑,将才有点变色的桑葚摘下来扔给弘晖,“请你吃呀。”
白中带了一点粉的桑葚酸的倒牙,但是弘晖还给送到嘴里了,然后摸出随身带的肉干和薄荷糖,叫那孩子下来。见有吃的,那小子跟灵猴一样,跐溜就从树上溜下来了。
孩子的眼里,没有贵贱。我请你吃桑葚,你请我吃肉干,就这么大点的事。
脏兮兮的手抓着肉干就吃,弘晖才发现这孩子脚是光着的,衣裳补丁摞着补丁,除了在树上沾了些脏东西之外,瞧着还算是干净。
孩子被弘晖打量的不好意思,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嘿嘿一笑,“染上的桑果汁,不脏。”说着看了树下的鞋,见鞋在,他松了一口气,跑过去坐在他的鞋上。
这是怕上树把鞋弄脏了吧。
弘晖指了指树,“你家的”
孩子点头,指了指村头那一片,“都是我家的。”
这么多的桑园“养了很多蚕”
这孩子站起来,指了指隐在桑园里的一溜子屋脊,“这是我家的蚕室,都是我家的。我带你去呀”
弘晖过去低声跟额娘说了一声,林雨桐点头,由着他去,“别多呆,一会子跟你阿玛要走。”
弘晖不是真的孩子,也不是去玩的。他是进了桑园,看了蚕房,见了这孩子家的大部分人。每每个人都很忙,穿的也差不多。孩子的母亲从厨房拿出来的招待他这个小客人的吃食是桑叶团子,青青绿绿的一团,怕不是为了照顾这个客人也不会往出拿的东西。
孩子的手伸过去想拿,被他娘一把给拍掉了,嗔怪道“给客人的。”
这孩子就憨憨的笑着看弘晖“吃啊我娘做的,可好吃了。”
弘晖也算是吃过糙粮的,打小阿玛就是这么教养的。但桑叶做的吃食,他是真没吃过。他伸手拿了一口咬了一口,跟想象的一样,并不好吃。可那孩子却已经看着他吞咽的动作流口水了。
他停下来看那孩子,“你吃的饱吗”
“我爹说,天天吃饱的那是皇帝老爷。天下的人,没几个能天天吃饱的。”
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叫弘晖手里的东西几乎是咽不下去,只觉得胸口堵的慌。他终其一生,换来的只怕也只是天下无饿死的,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
天下承平歌舞升平背后却是九成的人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滋味的。
这孩子眼馋的盯着青色的饭团,咽着口水催促,“赶紧吃啊”
弘晖递过去,“你吃”
话没说话,这孩子扭头去看,不见他娘在院子里,就赶紧一把将饭团抓过去囫囵个的吞到嘴里去了,然后拉了弘晖就往外跑。跑出老远才蹲在路边慢慢的嚼咽,弘晖就看着他将脖子伸的长长的,一边嚼一边咽,噎了的眼泪都快下来了,可咽下去之后还只是欢畅的笑。
要走的时候,这孩子送了一兜子特别嫩的桑叶来,“你没吃过这个吧给你拿回去让你娘给你做,可好吃了。”
弘晖收了,这点东西沉的几乎叫他挺不直脊背。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诗再念出来,就沉重多了。你以为你懂了那份艰难,可其实,还是什么也没懂。
江南都是如此,可见北边的情况如何。
看了桑农,再回来城里看织户,心里稍微能平和一些。从苏州到杭州,到处织户,规模大小不等。但靠此为生的人家,日子算是小富。家里还都能供的起一两个读书人。
沿街走过去,说是家家有机杼声也不为过。
四爷以收购丝绸的客商的身份,去看了很多家,一般都是看各家的成色,看各自的所使用的机器。
把这些都看完了之后,才叫人协调,去了织造局。织造局可以说是属于国营的,服务于皇家。除了皇家使用之外,就是作为赏赐之用。因此,工艺上当然还是织造局对工艺的要求更高一些。但也不是每个程序都是在织造局完成的。很多基础的工艺,也得有机户来完成,相当于分包出去一样。
可也因着不走经营的路子,所以,织造局是需要费用的。是需要朝廷给钱才能维持运营下去的。里面的每个工匠,拿的都是官俸。这样的职位,就跟军户似的,一代一代的可以往下承袭。就跟接班制度似的,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织造局一代一代下来,成了一个利益的固化体。
别人看的兴致高昂,林雨桐和四爷一行看下来,心里却沉甸甸。连乾隆的阅兵都没去看。
从京城出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天寒地冻的。可等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天气开始热了。这一晃悠就是小半年。
这校舍还没有完全建造,不过剩下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红墙黄瓦飞檐高脊,说实话,这像是一个宫殿群。
永璜一边将人往里面迎一边介绍,“如今只完成了规划里的十分之一。暂时能用,也够用。如今围墙都隔起来,后面在陆续建造,每年可用屋舍都会有所增加。那个是藏书楼,下个月就能完工树木是从山上移栽的,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花卉也多易活的刺玫野菊,并不抛费很多。”
四爷难得的夸了一句,“不错。”
这小半年,肯定是一天都没闲着。
林雨桐“”宣纸上这四个字已经落下了,还能说什么呢
再想想,虽然皇家书院这名字直白了些吧,可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足够的吸引人。再想想,国外的好些大学还叫什么皇家什么什么学院呢,那又如何呢这名字要是能保留很多年,再过几百年,但愿它也能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
因此,谁都没有在这上面跟他争执。
乾隆一高兴,不仅连夜叫人给将巨大的匾额送来了,更是下了一道旨意,为了提高这个书院的档次,人家说了,不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官宦子弟,亦或是寒门出身,非优者不录。凡是在书院出身,持举荐信可候补官缺,吏部当以优先酌情安排。
这旨意一出,上下哗然。想做官要个出身多难呀科举又何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是三年一次。真觉得一半都是在拼运道。
可只要能去书院,显然就是一脚迈入了仕途。这总比考科举容易多了吧。
别说寒门子弟有那读书没出头的心热,便是八旗子弟,皇室宗亲里,也总有没门路没途径,又实在看不到前程的,想过来试试。
翰林院的大儒不少,但是那些是四爷需要的人吗
乾隆过来的时候讪讪的,这个月宫里刚刚添了十阿哥,他心里畅快,这不是多喝了几杯酒,当时有些醉意上头。再者,他也确实是想拍拍这边的马屁,南巡一路,他观察了皇阿玛一路,对皇阿玛的有些想法,他心里多少有数。虽然从心里来说,觉得有些想法天真了些,但是在小范围内叫皇阿玛去折腾,将一切都控制再可控的范围内,他觉得没什么不能纵着来的。
没想到这个旨意一下,好似拍的有点急切。他也大方的很,“皇阿玛,朝中这么多官员,从上到下,只要您瞧上的,儿子给您调过来。”
能当官的,做不了学问。要你那些人干什么
距离庄子有个几十里的一处石场,一群瘦骨嶙峋短葛挂在身上的汉子嘿呦嘿呦的抬着石碑。灼热的太阳挂在头上,汗滴顺着脸颊往下流,砸在石板上。这是一处雕刻石碑、石狮子,一切石头摆件的石场。
马车缓缓过来,管事就笑着迎出去,以为来了大买主。
却不想马车停下来,精干的车夫跳下马,就见从马上下来父子二人。一个三十岁上下颇有威仪的男子,带着个粉琢玉器的七八岁的男孩。这人一瞧,就不是小管事。他忙又恭敬了几分,“这位爷,小的是这儿的管事。您看,这脏兮兮的,大热天的,还带着位小爷。要不,您那边请,那边有树荫,凉快。”
四爷嗯了一声,顺着管事所指的方方向过去了。树荫下放着长桌子,桌子上一个茶壶一摞子碗。不等管事把这些收拾干净,四爷就坐下去,问说“你这里是不是有一叫刘三哥的”
管事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对是有个叫刘三哥的。”他朝石场的方向看了两眼,“小的这就将人给您叫来。”
四爷又唔了一声,这管事利索的就跑了,是冲着边上几个在石碑上刻画的师傅去的。
刘三儿用胳膊抹了一把汗,轻轻的将颜色给涂在石碑上,才要收笔,管事过来了,压着声音喊“三儿,有人找。”
刘三儿朝那边看过去,看不清楚,但应该不认识,“我在您这人都干了十年了,认识谁不认识谁您
要想织造,就得先看养蚕。出了城,入了小道,便能看见一片一片的桑园。甚至是路边,都种植着桑树,看起来似乎是有些年头了。
从大清入关,农桑便是重中之重,雍正二年就有过旨意,鼓励种桑,像是路边房前屋后荒地之上,都可以利用起来种桑。想来,这便是当年种下的树吧。a
树上有顽童爬的老高,院墙里不时的大人不停的吆喝着,叫孩子小心一些。
一家三口一看就是外来的人,不过因着又是女人又是孩子的,倒也没人觉得恐慌。不过村头还是有老者打听,客是打哪来的
最近因着御驾亲临,各地的人都特别多。也有像是这位客人一般,带了夫人和孩子出来长见识的。四爷过去跟人家聊,树上就有顽童瞧见弘晖,在上面嘶嘶嘶的发出声音叫他。弘晖一抬头,那孩子咧嘴一笑,将才有点变色的桑葚摘下来扔给弘晖,“请你吃呀。”
白中带了一点粉的桑葚酸的倒牙,但是弘晖还给送到嘴里了,然后摸出随身带的肉干和薄荷糖,叫那孩子下来。见有吃的,那小子跟灵猴一样,跐溜就从树上溜下来了。
孩子的眼里,没有贵贱。我请你吃桑葚,你请我吃肉干,就这么大点的事。
脏兮兮的手抓着肉干就吃,弘晖才发现这孩子脚是光着的,衣裳补丁摞着补丁,除了在树上沾了些脏东西之外,瞧着还算是干净。
孩子被弘晖打量的不好意思,手在衣服上擦了擦,嘿嘿一笑,“染上的桑果汁,不脏。”说着看了树下的鞋,见鞋在,他松了一口气,跑过去坐在他的鞋上。
这是怕上树把鞋弄脏了吧。
弘晖指了指树,“你家的”
孩子点头,指了指村头那一片,“都是我家的。”
这么多的桑园“养了很多蚕”
这孩子站起来,指了指隐在桑园里的一溜子屋脊,“这是我家的蚕室,都是我家的。我带你去呀”
弘晖过去低声跟额娘说了一声,林雨桐点头,由着他去,“别多呆,一会子跟你阿玛要走。”
弘晖不是真的孩子,也不是去玩的。他是进了桑园,看了蚕房,见了这孩子家的大部分人。每每个人都很忙,穿的也差不多。孩子的母亲从厨房拿出来的招待他这个小客人的吃食是桑叶团子,青青绿绿的一团,怕不是为了照顾这个客人也不会往出拿的东西。
孩子的手伸过去想拿,被他娘一把给拍掉了,嗔怪道“给客人的。”
这孩子就憨憨的笑着看弘晖“吃啊我娘做的,可好吃了。”
弘晖也算是吃过糙粮的,打小阿玛就是这么教养的。但桑叶做的吃食,他是真没吃过。他伸手拿了一口咬了一口,跟想象的一样,并不好吃。可那孩子却已经看着他吞咽的动作流口水了。
他停下来看那孩子,“你吃的饱吗”
“我爹说,天天吃饱的那是皇帝老爷。天下的人,没几个能天天吃饱的。”
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叫弘晖手里的东西几乎是咽不下去,只觉得胸口堵的慌。他终其一生,换来的只怕也只是天下无饿死的,却并不是人人都能吃饱饭。
天下承平歌舞升平背后却是九成的人不知道吃饱饭是什么滋味的。
这孩子眼馋的盯着青色的饭团,咽着口水催促,“赶紧吃啊”
弘晖递过去,“你吃”
话没说话,这孩子扭头去看,不见他娘在院子里,就赶紧一把将饭团抓过去囫囵个的吞到嘴里去了,然后拉了弘晖就往外跑。跑出老远才蹲在路边慢慢的嚼咽,弘晖就看着他将脖子伸的长长的,一边嚼一边咽,噎了的眼泪都快下来了,可咽下去之后还只是欢畅的笑。
要走的时候,这孩子送了一兜子特别嫩的桑叶来,“你没吃过这个吧给你拿回去让你娘给你做,可好吃了。”
弘晖收了,这点东西沉的几乎叫他挺不直脊背。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句诗再念出来,就沉重多了。你以为你懂了那份艰难,可其实,还是什么也没懂。
江南都是如此,可见北边的情况如何。
看了桑农,再回来城里看织户,心里稍微能平和一些。从苏州到杭州,到处织户,规模大小不等。但靠此为生的人家,日子算是小富。家里还都能供的起一两个读书人。
沿街走过去,说是家家有机杼声也不为过。
四爷以收购丝绸的客商的身份,去看了很多家,一般都是看各家的成色,看各自的所使用的机器。
把这些都看完了之后,才叫人协调,去了织造局。织造局可以说是属于国营的,服务于皇家。除了皇家使用之外,就是作为赏赐之用。因此,工艺上当然还是织造局对工艺的要求更高一些。但也不是每个程序都是在织造局完成的。很多基础的工艺,也得有机户来完成,相当于分包出去一样。
可也因着不走经营的路子,所以,织造局是需要费用的。是需要朝廷给钱才能维持运营下去的。里面的每个工匠,拿的都是官俸。这样的职位,就跟军户似的,一代一代的可以往下承袭。就跟接班制度似的,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织造局一代一代下来,成了一个利益的固化体。
别人看的兴致高昂,林雨桐和四爷一行看下来,心里却沉甸甸。连乾隆的阅兵都没去看。
从京城出来的时候,是正月十三,天寒地冻的。可等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了。天气开始热了。这一晃悠就是小半年。
这校舍还没有完全建造,不过剩下的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红墙黄瓦飞檐高脊,说实话,这像是一个宫殿群。
永璜一边将人往里面迎一边介绍,“如今只完成了规划里的十分之一。暂时能用,也够用。如今围墙都隔起来,后面在陆续建造,每年可用屋舍都会有所增加。那个是藏书楼,下个月就能完工树木是从山上移栽的,不是什么名贵品种。花卉也多易活的刺玫野菊,并不抛费很多。”
四爷难得的夸了一句,“不错。”
这小半年,肯定是一天都没闲着。
林雨桐“”宣纸上这四个字已经落下了,还能说什么呢
再想想,虽然皇家书院这名字直白了些吧,可却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足够的吸引人。再想想,国外的好些大学还叫什么皇家什么什么学院呢,那又如何呢这名字要是能保留很多年,再过几百年,但愿它也能是一所世界级的名校。
因此,谁都没有在这上面跟他争执。
乾隆一高兴,不仅连夜叫人给将巨大的匾额送来了,更是下了一道旨意,为了提高这个书院的档次,人家说了,不论是皇室宗亲,还是官宦子弟,亦或是寒门出身,非优者不录。凡是在书院出身,持举荐信可候补官缺,吏部当以优先酌情安排。
这旨意一出,上下哗然。想做官要个出身多难呀科举又何止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是三年一次。真觉得一半都是在拼运道。
可只要能去书院,显然就是一脚迈入了仕途。这总比考科举容易多了吧。
别说寒门子弟有那读书没出头的心热,便是八旗子弟,皇室宗亲里,也总有没门路没途径,又实在看不到前程的,想过来试试。
翰林院的大儒不少,但是那些是四爷需要的人吗
乾隆过来的时候讪讪的,这个月宫里刚刚添了十阿哥,他心里畅快,这不是多喝了几杯酒,当时有些醉意上头。再者,他也确实是想拍拍这边的马屁,南巡一路,他观察了皇阿玛一路,对皇阿玛的有些想法,他心里多少有数。虽然从心里来说,觉得有些想法天真了些,但是在小范围内叫皇阿玛去折腾,将一切都控制再可控的范围内,他觉得没什么不能纵着来的。
没想到这个旨意一下,好似拍的有点急切。他也大方的很,“皇阿玛,朝中这么多官员,从上到下,只要您瞧上的,儿子给您调过来。”
能当官的,做不了学问。要你那些人干什么
距离庄子有个几十里的一处石场,一群瘦骨嶙峋短葛挂在身上的汉子嘿呦嘿呦的抬着石碑。灼热的太阳挂在头上,汗滴顺着脸颊往下流,砸在石板上。这是一处雕刻石碑、石狮子,一切石头摆件的石场。
马车缓缓过来,管事就笑着迎出去,以为来了大买主。
却不想马车停下来,精干的车夫跳下马,就见从马上下来父子二人。一个三十岁上下颇有威仪的男子,带着个粉琢玉器的七八岁的男孩。这人一瞧,就不是小管事。他忙又恭敬了几分,“这位爷,小的是这儿的管事。您看,这脏兮兮的,大热天的,还带着位小爷。要不,您那边请,那边有树荫,凉快。”
四爷嗯了一声,顺着管事所指的方方向过去了。树荫下放着长桌子,桌子上一个茶壶一摞子碗。不等管事把这些收拾干净,四爷就坐下去,问说“你这里是不是有一叫刘三哥的”
管事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对是有个叫刘三哥的。”他朝石场的方向看了两眼,“小的这就将人给您叫来。”
四爷又唔了一声,这管事利索的就跑了,是冲着边上几个在石碑上刻画的师傅去的。
刘三儿用胳膊抹了一把汗,轻轻的将颜色给涂在石碑上,才要收笔,管事过来了,压着声音喊“三儿,有人找。”
刘三儿朝那边看过去,看不清楚,但应该不认识,“我在您这人都干了十年了,认识谁不认识谁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