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几天时间,尚景结合原主的记忆, 把小学所有的课本都复习了一遍, 对于代课这事,心里有了底。
星期一, 尚景带着教科书和教案本,到村里上课的地方。这是一个石头混泥土围成的大院, 院子门口挂着块木牌, 上面写着大河村小学五个字,院里头是一座青砖建成的一层平房, 听说是以前大锅饭时期, 这里是村里的食堂, 后来大锅饭解散了, 村里干部决定下把它隔成两间,变成了村里的小学教室, 就这样的小学教室坏境, 还是这附近村子中最好的一个。
村小学教室只有两间, 学生都被分成两个班,一个一班,一个二班。学校只配制了两个老师, 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小学是五年制的,教室只有两个,老师也只有两个,意味着所有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小学上课只上上午, 夏天730到10:30,冬天8:00到11:00,每天三个小时的课,被分为两节,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尚景来到教室,孩子们大部分已经在教室,尚景在人群中看了大虎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进来,很快坐下。
等人坐好,尚景点了点人数,这个班一共有23个人,其中男娃娃占了17个,女娃娃只有6个,大部分娃子跟大虎子差不多大,七八岁左右,少数几个年纪十岁左右的。不过这也能理解,在村里十岁娃子可以下地挣工分,而读书,大多数人心里想着能识字就不错了,多读了也没什么用处。
尚景先是自我介绍了一下,开始了解班里情况,通过了解才知道,现在班里一年级有9个学生,二年级有7个学生,三年级有3个学生,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有2个学生。
尚景没有上过学堂,但是通过原主的记忆,她可以知道这个村里的小学比起城里原主上的学校真是差太多,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在大鸿朝的时候都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要知道在大鸿朝,科举可是寒门子弟跳出寒门的最好途径,而这个时代,读书还没有拿满工分重要,寒门子弟根本不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那又还有多少人会重视读书这件事。
不过这些不是尚景考虑的事,第一次当教书先生,尚景是紧张的,怕自己教不好,来的时候已经做了满满的教案,可是看到现实情况,发现根本和她想的不一样。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她只能分批教学,让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自习,先给一二年级上课,再给一二两年级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写,然后开始给高年级上课,一节课上完,马上跟隔壁老师换过来,继续上课。
开始的时候,还挺不习惯,上完两节课,感觉整个人精疲力尽,后来慢慢的适应下来,日子也稳定下来。早上上课,下午在家看书、做衣服、绣花,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进入六月下旬,村里开始忙碌起来。
大豆地需要除草翻土,水稻和玉米需要杀虫追肥。
忙忙碌碌到了七月,大家又开始忙着挖土豆,挖完土豆,开始收小麦,等所有的都做好,大家可以松一口气,可以闲上几天,日子已经到八月中旬。
八月十五,中秋节,华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一个团圆的节日,村民们对这个节日非常的重视。
八月十三那天,村里出动了两辆馿车,大家一起去镇上买东西,尚景和梁忠义也跟着大家去。
这回,他们去镇上主要补充点白糖和红糖,因为做杨梅糖和杏脯,糖都用完了,然后补充点调味料、面粉等,最后去邮局寄了个包裹和一封信给尚家人,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寄信过去。
寄完东西,两人跟俞悦和方晴汇合,大家一起去了国营饭店。
今天来得比较合适,国营饭店供应特别好,竟然还有红烧肉,四人最后点了一人一碗大白米饭,一盘红烧肉,加上一个酸溜土豆丝,一个西红柿蛋花汤。
米饭一碗,要2两粮票加1毛钱,回锅肉一盘要4两肉票加1块2毛钱,一个酸溜土豆丝和西红柿蛋花汤,都不要票,土豆丝便宜2毛钱一大碟,蛋花汤4毛钱一份。
一顿饭总共加起来花了8两粮票、4两肉票,再加2块2毛钱,价格很贵,但是贵也是值得的,大家吃得舒服,厨师手艺是真好,红烧肉舍得放料,做的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连尚景这样不爱吃肥肉的人,都吃了几块。
“尚姐,你看那边”俞悦指向远处的一桌人。
尚景抬头,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姜玉美和陈呈,两人有说有笑,说道:“他们真谈对象了看着感情还挺好。”
俞悦翻了个白眼,道“谁知道,我前天遇到两人吵架呢”
尚景诧异“这事,怎么又让你碰到,他们都不避着点吗”
“
星期一, 尚景带着教科书和教案本,到村里上课的地方。这是一个石头混泥土围成的大院, 院子门口挂着块木牌, 上面写着大河村小学五个字,院里头是一座青砖建成的一层平房, 听说是以前大锅饭时期, 这里是村里的食堂, 后来大锅饭解散了, 村里干部决定下把它隔成两间,变成了村里的小学教室, 就这样的小学教室坏境, 还是这附近村子中最好的一个。
村小学教室只有两间, 学生都被分成两个班,一个一班,一个二班。学校只配制了两个老师, 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小学是五年制的,教室只有两个,老师也只有两个,意味着所有年级的学生混在一起上课。
小学上课只上上午, 夏天730到10:30,冬天8:00到11:00,每天三个小时的课,被分为两节,一节语文,一节数学。
尚景来到教室,孩子们大部分已经在教室,尚景在人群中看了大虎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进来,很快坐下。
等人坐好,尚景点了点人数,这个班一共有23个人,其中男娃娃占了17个,女娃娃只有6个,大部分娃子跟大虎子差不多大,七八岁左右,少数几个年纪十岁左右的。不过这也能理解,在村里十岁娃子可以下地挣工分,而读书,大多数人心里想着能识字就不错了,多读了也没什么用处。
尚景先是自我介绍了一下,开始了解班里情况,通过了解才知道,现在班里一年级有9个学生,二年级有7个学生,三年级有3个学生,四年级和五年级分别有2个学生。
尚景没有上过学堂,但是通过原主的记忆,她可以知道这个村里的小学比起城里原主上的学校真是差太多,不过这也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在大鸿朝的时候都有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要知道在大鸿朝,科举可是寒门子弟跳出寒门的最好途径,而这个时代,读书还没有拿满工分重要,寒门子弟根本不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那又还有多少人会重视读书这件事。
不过这些不是尚景考虑的事,第一次当教书先生,尚景是紧张的,怕自己教不好,来的时候已经做了满满的教案,可是看到现实情况,发现根本和她想的不一样。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她只能分批教学,让三四五年级的学生自习,先给一二年级上课,再给一二两年级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写,然后开始给高年级上课,一节课上完,马上跟隔壁老师换过来,继续上课。
开始的时候,还挺不习惯,上完两节课,感觉整个人精疲力尽,后来慢慢的适应下来,日子也稳定下来。早上上课,下午在家看书、做衣服、绣花,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进入六月下旬,村里开始忙碌起来。
大豆地需要除草翻土,水稻和玉米需要杀虫追肥。
忙忙碌碌到了七月,大家又开始忙着挖土豆,挖完土豆,开始收小麦,等所有的都做好,大家可以松一口气,可以闲上几天,日子已经到八月中旬。
八月十五,中秋节,华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一个团圆的节日,村民们对这个节日非常的重视。
八月十三那天,村里出动了两辆馿车,大家一起去镇上买东西,尚景和梁忠义也跟着大家去。
这回,他们去镇上主要补充点白糖和红糖,因为做杨梅糖和杏脯,糖都用完了,然后补充点调味料、面粉等,最后去邮局寄了个包裹和一封信给尚家人,他们结婚后一直没有寄信过去。
寄完东西,两人跟俞悦和方晴汇合,大家一起去了国营饭店。
今天来得比较合适,国营饭店供应特别好,竟然还有红烧肉,四人最后点了一人一碗大白米饭,一盘红烧肉,加上一个酸溜土豆丝,一个西红柿蛋花汤。
米饭一碗,要2两粮票加1毛钱,回锅肉一盘要4两肉票加1块2毛钱,一个酸溜土豆丝和西红柿蛋花汤,都不要票,土豆丝便宜2毛钱一大碟,蛋花汤4毛钱一份。
一顿饭总共加起来花了8两粮票、4两肉票,再加2块2毛钱,价格很贵,但是贵也是值得的,大家吃得舒服,厨师手艺是真好,红烧肉舍得放料,做的肥而不腻,香气四溢,连尚景这样不爱吃肥肉的人,都吃了几块。
“尚姐,你看那边”俞悦指向远处的一桌人。
尚景抬头,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到姜玉美和陈呈,两人有说有笑,说道:“他们真谈对象了看着感情还挺好。”
俞悦翻了个白眼,道“谁知道,我前天遇到两人吵架呢”
尚景诧异“这事,怎么又让你碰到,他们都不避着点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