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拙和崔清河,都是他提上来的,天元十二年的进士。

    天元十二年,皇帝费尽心思,才把郑相踢出了插手殿试的队伍,那一年三百零一份考卷,都是皇帝亲自阅的。

    此前十二年,从皇帝登基开始,进士不叫天子门生,而叫郑相门下。

    就连如今,今年的榜眼方朗,也是卢大儒的关门弟子。

    卢大儒是当今郑相的同门师兄,方朗排资辈,得叫郑相一声师叔。

    今年他选读卷官时,选得十分斟酌,郑相一系只选了一个人却凑不够了。

    “郑半朝”之名天下皆知,半朝皆是门生故旧,这一党简直让皇帝头疼了十几年。

    皇帝不禁又在心底暗骂起先帝来。

    当年郑相的父亲,那位人尽皆知的郑氏大家归隐山林,先帝三请而不就,只一心一意教书育人,传圣人之道。

    他首开私学,先帝下旨褒奖,郑氏一门更是如日中天,天下文人趋之若鹜。

    皇帝本不想用“趋之若鹜”这个词,只是他实在是烦透了郑氏家学。

    郑老爷子身体康健,弟子越收越多,收了门生三千。

    门生再收门生,收了一窝儿又一窝。

    这些其实也没什么。

    郑老爷子不出仕,他那些优秀的弟子们却入朝为官,或走科举,或举孝廉,一个一个扎根在了朝堂内。

    直到郑老爷子仙逝,一个正一品的宰相、三个从一品的尚书给他抬棺,几乎整个朝堂夹道相送,才让先帝觉出不对味儿来。

    可惜来不及了。

    郑老爷子最小的儿子,当今的郑相,入仕了。

    郑相甫一入仕,整个朝堂,不是这个叫他师兄,就是那个叫他师弟,不是这个叫他师伯,就是那个叫他师叔祖的。

    他从翰林院编修做起,仅仅用了三年,便做到了宰相。

    皇帝受够了郑半朝

    他又在心底大骂了先帝一句“糊涂蛋”。

    他恐怕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凑不齐殿试读卷官的皇帝。

    郑相一系的他绝不想多用,只好又凑了几个世家出身的。

    这群人对科举不是很在意他们的战场不在科举。

    当然如果能多分几杯羹,他们也乐得阅阅卷子。

    今年一甲的三个名次,是多方妥协的结果。

    郑氏一个,寒门一个,世家一个。

    三个人皆有高才,也不算辱没了一甲。

    要说中意,皇帝还是最中意季玦的。

    其他两个人也好,只是这身份令他不喜。

    至于季玦皇帝心里有点酸。

    那两句诗怎么着,也该是他写出来的啊

    皇帝又不高兴了,喊了常公公,去尚书房考校皇子们的功课去了。

    江瑗趴在客栈的桌子上,心里有点七上八下,也不知道季玦考得怎么样。

    他考完后才想到,他名义上的这个爹心眼极小,可能要为那两句诗喝醋,不知道他会不会牵累到季玦。

    如若是他自己考试,他也断不会这般紧张的。

    他还蛮想见季玦一面,哪怕一面也好。

章节目录

陛下欠我半座皇陵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青莲门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青莲门下并收藏陛下欠我半座皇陵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