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 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自御驾巡园那次,京中下了一场大雪之后, 天气又冷了几日,终于渐渐和暖起来。沁芳溪表面的浮冰渐渐都消了,两岸的绿柳生出新芽。一场春雨下过,潇湘馆前前后后生出了好些春笋,尽数叫福丫带着几个府里的家生小丫头掰了去。
这些笋,一半丰富了荣国府的餐桌, 另一半则送去了孙氏在城南的作坊,看看能不能腌成酸笋。如果能成功,这世上便又多一件味道“奇特”但又叫世人离不了的食材。
荣宁二府接驾之后, 贾放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虽然荣府里一直有传言, 说他修的园子和他那日的表现,并未惊艳到让荣府得到什么好处。至少御驾回宫之后, 便对这次巡园只字不提, 仿佛人压根就没有来过一样。但是贾放不在乎。
经过接驾这一次, 他的心态已经完全放平了,他修这座园子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旁人。旁人说什么,皇帝怎么看,都不在他的考量之内。
这日他早起, 惯例在小院和水井之间做了往返负重活动,又去大观园内跑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小院里冲了一把澡。孙氏已经把大厨房送来的早饭热过一遍,送到贾放面前。
贾放一瞅,惯例是粳米粥,另外还有一小方蒸制的千层油糕。他尝了一口粥,皱皱眉头,问“甜的”
孙氏点点头“加了牛乳和糖。”
贾放不是甜党,但是他在这个时空里吃甜食的机会极少,陡然吃上一口甜粥,温热的甜味裹着奶香,味道还挺不错。
他又瞅了一眼旁边碟子里的千层油糕,见到白白胖胖的油糕上面点缀红绿丝,于是又问“也是甜的”
孙氏点头“这千层油糕,是用猪板油和糖腌制,腌成糖板油丁,然后一层糖油一层面,足足做满六十四层,再上锅蒸制,做出来的油糕。”
猪油和糖做的难怪那么甜美丰腴。
贾放记起这在他那个时空好像是一道南方名点,于是问“怎么,府里是又请新厨子了吗这像是南方的点心。”
孙氏立即纠正“咱们一大家子都是南方人,府里的厨子做这些原属应当。这道千层油糕,是老太太在时最喜欢的一道。老太太去了之后,史夫人当家,这些就不怎么做了。”
贾放忘了贾家祖籍金陵了。
“那如何又把这些吃食重新拾起来了呢”贾放问。
孙氏脸色稍许有些古怪,道“是因为最近京里的糖价便宜。府里一下子买了不少,厨子便偶尔做了一次南边的味道,勾起了国公爷的昔日口味,便叫厨房多做一些,让府里人都尝尝。”
贾放敢情是因为糖价便宜了呀
不过,糖这样东西,在古代确实是奢侈品。就拿桃源村来说,以前他们整天都在为了吃盐而发愁,因为盐是必须品,没有钱买盐,一村人就都没力气下田。
但是糖就不算什么了,桃源村几乎没有人买糖,娃儿们几乎没见过成块的糖,更别提用糖做的点心。
贾放在桃源寨曾经亲眼见过一群孩子摘下路边的野花,然后把花心单摘出来尝那里头的一点点花蜜。他也见过有乡民在山间找到生着的野甘蔗,就砍了带回来,削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分给村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捧着小小一截甘蔗嚼个不停,脸上都笑开了花。
甜味代表着温情与满足,但在这个时空却不是轻易能享受到的。
像荣府这样,用猪板油与糖一道蒸制点心,桃源寨的人肯定想都不敢想。
贾放等等应该是南方产糖才对呀
他曾经听贾赦说过一嘴,说是京里的糖都是南方运来的,后世北方用甜菜制糖的技术似乎还没有出现,所以这意味着从南方运进京的糖成本降低了
贾放特地找贾赦确认了一回,这位“百事通”很确定地告诉贾放“谁说不是呢”
“前阵子监国太子试行新政,推动削减路税,各州的路税减了一多半,南方运上京城的糖成本就便宜多了。听说还有海运运糖,再通过运河把糖送进京城的,那成本就更便宜了。”
贾赦嘻嘻笑着,说“有些人嘴上说着不要新政,却靠这个牟了不少利。老三,你说这叫什么”
贾放叫“口嫌体正直”。
按照贾赦说的,贾放暗自猜想这从南方运糖上京,大做买卖的,应就是三皇子的手下了。三皇子现在在京中俨然以士林领袖自居,一开口就是道德仁义,但是私底下却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钱赚得盆满钵满。
真是名声利益两不误。
不过这新政一推,南方的糖运往北方,北方的大户人家开始大手笔地用糖做各种精致点心,桃源寨的乡民们,却依旧只能从山里砍一枚野甘蔗回来,带给自家孩童,让这些小孩子们尝尝甜味。
钱都让这些财大势大的行商赚走了,生活在糖产地的百姓却依旧与糖无缘。这有点“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的味道。
“老三,你别过问这些啦”贾赦拍拍兄弟的肩,“多想也没用。咱把自己管好就是。至于糖,便宜了咱就多买些孝敬孝敬爹娘,贵了就少买,还能怎样你我总归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便是。”
贾放点头,贾赦的这份实用主义还挺对他的胃口。
他按照贾赦的指导,回到大观园中,指导红香圃和缀锦楼两处工程的进度。
正如此前双文所说,红香圃的修复进度非常快,这座小厅的结构几乎没有动,只要将外部装饰整修一新就可以了。
而双文还揽下了修整位于红香圃四面的芍药栏的活计。她带着几个小工,把芍药栏里已经多年不开花的老枝清理了去,然后又从蘅芜苑取了新“培育”的芍药种苗来,种在这芍药栏里。
蘅芜苑的培育圃非常特殊,从那儿培育出来的种苗几乎是见风长。刚栽下去的种苗,没过几日,已经和长了两年的老枝似的。看这样子,今年春天天气和暖之时,在这红香圃里赏芍药,应当是没什么问题了。
贾放看过园里的情形,便独自去了稻香村,从那里通过“缩地鞭”,前往桃源寨。
他刚出贤良祠,就发现青坊河对面上一团黑烟直上。
难不成是山火贾放一跃而起,径直冲向青坊桥。这时青坊桥跟前已经聚了很多人。贾放随便抓住一个乡民,急忙问是怎么回事,那乡民喜形于色,说“那林子里发现了一个大蜂巢贾三爷,等把蜂蜜取出来,这寨子里的娃儿们,就要有蜜吃啦”
但贾放头一个想的却是“蜂子不蜇人吗”
身边的乡民立即回“所以您看着那边点起了柴草,就是要把那些蜂子熏走了,再把蜂巢摘下来取蜜。”
贾放听见,立即往青坊桥上赶,准备过桥去看看,被那乡民一把拉住,说“贾三爷,您可不能就这样去”这乡民二话不说,把自己身上的一件外褂脱了下来,塞在贾放手里,说“这衣裳借你,盖在头脸上扎紧,就露一对眼睛,这样就不怕被蜂子蛰了。”
这位乡民的外褂脱下来,还有些汗味儿。贾放原本是个很爱干净的人,很难接受这个。但旁人把自己的衣裳脱下来给他抵挡蜂蛰,自己光个膀子,这是何等的信任与热情。
贾放实感盛情,道了一声谢,赶紧把乡民的外褂披在自己头上,两个袖子一扎,盖住自己的整个面孔,只露出一对眼睛。汗味儿就汗味儿吧,反正过一会儿也习惯了。
他立即动身,越过青坊河,来到右岸河滩前的空地上。
自御驾巡园那次,京中下了一场大雪之后, 天气又冷了几日,终于渐渐和暖起来。沁芳溪表面的浮冰渐渐都消了,两岸的绿柳生出新芽。一场春雨下过,潇湘馆前前后后生出了好些春笋,尽数叫福丫带着几个府里的家生小丫头掰了去。
这些笋,一半丰富了荣国府的餐桌, 另一半则送去了孙氏在城南的作坊,看看能不能腌成酸笋。如果能成功,这世上便又多一件味道“奇特”但又叫世人离不了的食材。
荣宁二府接驾之后, 贾放过了几天舒心的日子。虽然荣府里一直有传言, 说他修的园子和他那日的表现,并未惊艳到让荣府得到什么好处。至少御驾回宫之后, 便对这次巡园只字不提, 仿佛人压根就没有来过一样。但是贾放不在乎。
经过接驾这一次, 他的心态已经完全放平了,他修这座园子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旁人。旁人说什么,皇帝怎么看,都不在他的考量之内。
这日他早起, 惯例在小院和水井之间做了往返负重活动,又去大观园内跑了一圈,回到自己的小院里冲了一把澡。孙氏已经把大厨房送来的早饭热过一遍,送到贾放面前。
贾放一瞅,惯例是粳米粥,另外还有一小方蒸制的千层油糕。他尝了一口粥,皱皱眉头,问“甜的”
孙氏点点头“加了牛乳和糖。”
贾放不是甜党,但是他在这个时空里吃甜食的机会极少,陡然吃上一口甜粥,温热的甜味裹着奶香,味道还挺不错。
他又瞅了一眼旁边碟子里的千层油糕,见到白白胖胖的油糕上面点缀红绿丝,于是又问“也是甜的”
孙氏点头“这千层油糕,是用猪板油和糖腌制,腌成糖板油丁,然后一层糖油一层面,足足做满六十四层,再上锅蒸制,做出来的油糕。”
猪油和糖做的难怪那么甜美丰腴。
贾放记起这在他那个时空好像是一道南方名点,于是问“怎么,府里是又请新厨子了吗这像是南方的点心。”
孙氏立即纠正“咱们一大家子都是南方人,府里的厨子做这些原属应当。这道千层油糕,是老太太在时最喜欢的一道。老太太去了之后,史夫人当家,这些就不怎么做了。”
贾放忘了贾家祖籍金陵了。
“那如何又把这些吃食重新拾起来了呢”贾放问。
孙氏脸色稍许有些古怪,道“是因为最近京里的糖价便宜。府里一下子买了不少,厨子便偶尔做了一次南边的味道,勾起了国公爷的昔日口味,便叫厨房多做一些,让府里人都尝尝。”
贾放敢情是因为糖价便宜了呀
不过,糖这样东西,在古代确实是奢侈品。就拿桃源村来说,以前他们整天都在为了吃盐而发愁,因为盐是必须品,没有钱买盐,一村人就都没力气下田。
但是糖就不算什么了,桃源村几乎没有人买糖,娃儿们几乎没见过成块的糖,更别提用糖做的点心。
贾放在桃源寨曾经亲眼见过一群孩子摘下路边的野花,然后把花心单摘出来尝那里头的一点点花蜜。他也见过有乡民在山间找到生着的野甘蔗,就砍了带回来,削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分给村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捧着小小一截甘蔗嚼个不停,脸上都笑开了花。
甜味代表着温情与满足,但在这个时空却不是轻易能享受到的。
像荣府这样,用猪板油与糖一道蒸制点心,桃源寨的人肯定想都不敢想。
贾放等等应该是南方产糖才对呀
他曾经听贾赦说过一嘴,说是京里的糖都是南方运来的,后世北方用甜菜制糖的技术似乎还没有出现,所以这意味着从南方运进京的糖成本降低了
贾放特地找贾赦确认了一回,这位“百事通”很确定地告诉贾放“谁说不是呢”
“前阵子监国太子试行新政,推动削减路税,各州的路税减了一多半,南方运上京城的糖成本就便宜多了。听说还有海运运糖,再通过运河把糖送进京城的,那成本就更便宜了。”
贾赦嘻嘻笑着,说“有些人嘴上说着不要新政,却靠这个牟了不少利。老三,你说这叫什么”
贾放叫“口嫌体正直”。
按照贾赦说的,贾放暗自猜想这从南方运糖上京,大做买卖的,应就是三皇子的手下了。三皇子现在在京中俨然以士林领袖自居,一开口就是道德仁义,但是私底下却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钱赚得盆满钵满。
真是名声利益两不误。
不过这新政一推,南方的糖运往北方,北方的大户人家开始大手笔地用糖做各种精致点心,桃源寨的乡民们,却依旧只能从山里砍一枚野甘蔗回来,带给自家孩童,让这些小孩子们尝尝甜味。
钱都让这些财大势大的行商赚走了,生活在糖产地的百姓却依旧与糖无缘。这有点“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的味道。
“老三,你别过问这些啦”贾赦拍拍兄弟的肩,“多想也没用。咱把自己管好就是。至于糖,便宜了咱就多买些孝敬孝敬爹娘,贵了就少买,还能怎样你我总归把自己该做的做好便是。”
贾放点头,贾赦的这份实用主义还挺对他的胃口。
他按照贾赦的指导,回到大观园中,指导红香圃和缀锦楼两处工程的进度。
正如此前双文所说,红香圃的修复进度非常快,这座小厅的结构几乎没有动,只要将外部装饰整修一新就可以了。
而双文还揽下了修整位于红香圃四面的芍药栏的活计。她带着几个小工,把芍药栏里已经多年不开花的老枝清理了去,然后又从蘅芜苑取了新“培育”的芍药种苗来,种在这芍药栏里。
蘅芜苑的培育圃非常特殊,从那儿培育出来的种苗几乎是见风长。刚栽下去的种苗,没过几日,已经和长了两年的老枝似的。看这样子,今年春天天气和暖之时,在这红香圃里赏芍药,应当是没什么问题了。
贾放看过园里的情形,便独自去了稻香村,从那里通过“缩地鞭”,前往桃源寨。
他刚出贤良祠,就发现青坊河对面上一团黑烟直上。
难不成是山火贾放一跃而起,径直冲向青坊桥。这时青坊桥跟前已经聚了很多人。贾放随便抓住一个乡民,急忙问是怎么回事,那乡民喜形于色,说“那林子里发现了一个大蜂巢贾三爷,等把蜂蜜取出来,这寨子里的娃儿们,就要有蜜吃啦”
但贾放头一个想的却是“蜂子不蜇人吗”
身边的乡民立即回“所以您看着那边点起了柴草,就是要把那些蜂子熏走了,再把蜂巢摘下来取蜜。”
贾放听见,立即往青坊桥上赶,准备过桥去看看,被那乡民一把拉住,说“贾三爷,您可不能就这样去”这乡民二话不说,把自己身上的一件外褂脱了下来,塞在贾放手里,说“这衣裳借你,盖在头脸上扎紧,就露一对眼睛,这样就不怕被蜂子蛰了。”
这位乡民的外褂脱下来,还有些汗味儿。贾放原本是个很爱干净的人,很难接受这个。但旁人把自己的衣裳脱下来给他抵挡蜂蛰,自己光个膀子,这是何等的信任与热情。
贾放实感盛情,道了一声谢,赶紧把乡民的外褂披在自己头上,两个袖子一扎,盖住自己的整个面孔,只露出一对眼睛。汗味儿就汗味儿吧,反正过一会儿也习惯了。
他立即动身,越过青坊河,来到右岸河滩前的空地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