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前十名的卷子之后,剩下考生的排名对他们而言也就没那么重要了。毕竟只有一甲会被留在京里,余下的要么参加庶吉士考核进入翰林院实习,要么就被安排到地方当官。再加上,殿试没有“落榜”一说,只要能够参加殿试,那便于进士等同。是以,除了会试前十名之外,其他的很多举人只要通过了会试之后便开始放松下来了。

    大多数时候,殿阁挑出的前十名甚至都没有逐一经过皇帝的批阅殿阁所递上去的卷子会被摆在御案之上,被摆御案最上头的,自然就是殿阁大学士们定下可被判定为一甲的卷子,而内监也是将试卷按照殿阁呈上来的顺序转交由读卷官朗读。待读卷官朗诵完毕,皇帝若是一时兴起,也会逐个翻阅。待到殿阁认定的“一甲”三名的卷子朗读完毕,如果皇上兴致不退,那自可继续读。如果皇上不欲再听,那么适才读过的这第一、二、三名便已是板上钉钉了。

    卷子朗读完毕之后,读卷的官员会再次把试卷交还给皇帝身边的内监,并由内监放回到御案之上。此时一应殿阁与官员只需要静待皇上钦点出一甲的前三名了。

    至于剩下的那三百多张试卷,则根本没有机会出现在宣和帝面前。余下的试卷由其他的阅卷官、评卷官进行评判、分类。数名阅卷官同时阅卷,在卷子上标记图样、戳记,按照记号的多寡给定名次。等到所有的试卷都被评判完毕,阅卷官便会把试卷转交到殿阁,再由殿阁判定二甲、三甲。

    殿阁拿到了阅卷官的试卷,基本不会再去翻阅,只会根据阅卷官的评判去定下二甲、三甲。毕竟时间紧急,所有的工作都需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名次定下了之后,殿阁还需要在当天将黄榜填完了,再转呈给礼部

    礼部的官员拿到了黄榜之后会差人将传胪大典所需要的进士服装预先送到每个进士的手中,因此参加此次殿试的贡士们在传胪大典之前便会得知自己的名次。不过只要黄榜还没有张贴出来,一切皆有变数。所以请宴一类,一般都是在传胪大典过后进行的。

    殿试阅卷虽囫囵吞枣,但毕竟有所根据因为“贡士名录”经历了长达半个月的阅卷,由阅卷官仔细仔细筛选出来的。而这些贡士,能够从数千、数万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也证明了他们才学非凡。所以,殿阁才会直接在会试的基础上加以排名。

    殿试答题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否则墨珣也不会在进殿的时候就先看殿内负责此次殿试的官员究竟是何许人也了。看见了考官,再凭借着越国公与伦沄岳对自己说的一些朝堂上的事,很容易就能联想到他们各自的政见。只要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自是有备无患。

    墨珣决定先从大体上写起,最后再少少地提上一句“对外扩张”的话。他从皇帝自身的品质着手,再提到选贤任能与教化百姓一说,由大及细扩展开来。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3”没有哪个皇帝会事事亲力亲为,哪怕最后会得到一个兢兢业业的名声,要做到事无遗漏又谈何容易所以才要有臣子来辅助。群臣各抒己见、各司其职,而皇帝只需要根据朝臣所言加以判断,

    “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做皇帝需做到公正、赏罚分明,不能因为亲疏远近就厚此薄彼。

    紧接着,墨珣又提到了政体,提到了王朝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臣君臣,本来就是相互呼应的,只说“为君之道”而不提“尚贤使能”未免太过偏颇。像宣和帝这样,没有到过地方上的皇帝,臣子们便是他的耳目。而他所颁布的政令亦需要臣子们去推动和施行。百姓会夸皇帝贤德,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臣子做得好。若是皇帝说赈灾,但臣子却贪污舞弊,那又怎么会有百姓的安居乐业呢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4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

    在税收方面,墨珣提到“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6”。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各地方上的实际情况拟定征税的额度。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论。

    至于宣和帝想要扩张版图墨珣又以荀子言论为例,提出“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这一观点。

    等第一题写完,墨珣才得以抬起头稍稍晃动了一下略微僵直的脖颈。

章节目录

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余缠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余缠缠并收藏渡劫老祖的科举官途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