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嫣的说法对刘彻冲击性很强, 以至于他很长时间反应不过来。
这不是刘彻见识少, 而是时代所限这个时代谁会想到大量从别国进口粮食,平抑粮价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林立, 这种情况是有发生, 但都是作为反面例子出现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齐国灭鲁国经典案例。
就是齐国在国君的亲身带动下,流行起了鲁国的一种织物。同时齐国国君还下令不许国内生产这种丝织品、对于从鲁国贩来这种丝织物的商贾给出很高的奖励。这样一来, 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物就变成了一门相当有利可图的生意。
大家都争先恐后去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 鲁国自然也欣喜于这场贸易中的利润。于是原本勤于农务的, 也更专注于桑事, 纺织更是要紧中的要紧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 一年之后齐国国君忽然下令, 再也不许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
经过一年时间的折腾, 鲁国几乎是全民纺织,粮食生产都被耽误了。这个时候齐国忽然不要他们的丝织品了, 丝织品卖不出价格,同时粮食也没有存量了。这种情况下, 鲁国不用攻打就已经输了
这个经典案例基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将粮食安全问题看的有多重满足自给自足, 这就是一条不能越过的红线在古代,犯禁者死至于说从国外进口粮食以维持粮食需求,这种做法光是听听都让人觉得心慌了。
不安感相当严重啊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人们想不到, 毕竟在中原结束春秋战国时代之后, 中原就只有一个国家了。虽然周边还有其他的国家, 但华夏一惯的传统就是和非华夏传承的国家交往非常有限。利用周边的小国做成什么大事, 这根本不是大家习惯的思路。
另一方面,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几率,被人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也会在想到之后迅速摇头否定。没办法,这种身家性命都握在别人手里的感觉太差劲了,虽然不一定想清楚了到底后果多严重,但大家本能都是拒绝的。
而陈嫣能够这么想,也不是她多么聪明,而是现代人思维习惯上就会这么想
其实现代人也重视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安全,诸如能源安全、耕地安全各种关系重大的安全,都是很受重视的只不过,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完全的安全已经非常难做到了。
完全的安全就是做到自给自足没问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来说,这更是不可能
大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谨守住一个红线甚至有的时候红线也在不断后退。
以能源安全来看,华夏还曾经是石油出口国呢当时的石油能替华夏从国际市场上换来宝贵的外汇。而后来,华夏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很快由出口国变成了完全的进口国。
这个时候保守的国人已经非常不安了,但时代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安而停滞,所以只能看着进口占比越来越多,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当初因为百分之三十就紧张不已的华夏人,最终也只能接受进口分量甚至超过国内产量。
能保证能源来源的相对稳定,和能源生产方保持一个同盟关系,这已经是能源工作的胜利了
现代人为了自己的现代生活,为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只能接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各种各样的不安全。
刘彻下意识地觉得陈嫣这种靠进口粮食稳定粮价、满足需求的操作是不对的,这违反他过去的经验。但因为这是陈嫣的操作,陈嫣过去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失手过。他很难想象陈嫣会注意不到如此明显的问题所以一时之间他又觉得或许陈嫣也有自己的道理。
反应了好一会儿才道“如此是不是不合适”
陈嫣当然明白此时此刻刘彻的迟疑,解释道“并无什么不合适的过去诸夏小国林立,彼此之间征伐,这才不能将稻麦寄托于他国。可如今南域诸国,与大汉十分遥远,大汉不会去征伐诸国,诸国也无能力北进。既然如此,诸国有余粮,而缺诸夏的丝绸、糖、铁器等等,彼此之间往来,有何不可呢”
“若是担心天灾致使南域诸国减产、绝产让嫣来说实话,就算是汉家田地耕种,也有同样的可能。”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对抗天灾的能力基本上为零,哪里都是一样的。
“非”消化了一下陈嫣的话,刘彻才缓缓道“非是如此只是”
“若是南域诸国坐地起价,以作威胁”刘彻说出一个担忧。确实,命脉捏在别人手里,就要考虑到被敲诈的可能。
陈嫣听了就笑了“南域诸国之间彼此相邻,反而互相征伐频繁,是不可能齐心协力的。一国抬价只是一国的事,有的小国只会想着趁别人不卖粮之时多卖些再者说了,就算南域诸小国齐心协力了一回,还能去天竺呢天竺一样湿热,也是粮仓”
刘彻一听陈嫣这个解释,道理上是被说服了。但是始终觉得怪怪的,非要说的话,理解归理解,让他自己去操作,他是不会去这么操作的。这就像是后世有些人用下月还款就免息的某借贷a,就算是免息,也很难去使用,就是不习惯欠钱的感觉。
别看刘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算是一个激进派,勇于也善于创新,其实那也是在他充分了解的领域。一旦进入到他陌生的领域,他本能的抗拒也是存在的。
“如此观之倒还好,但”刘彻说到这里有些说不下去了,他想说的是,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国外,始终是不安全的。但让陈嫣改变做法,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似乎也不太对。因为那意味着青徐扬这些地方的棉花田、甘蔗园要改种粮食,至少原本种粮食的那些要改回来。
但这怎么可能呢。
这甚至不是陈嫣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受利益驱动经营这些,就算陈嫣不这样做了,也有的是人这样做,补上她空下来的市场份额。
通过朝廷下令,勒令这些人停手,杀一圈人、罚一圈人,估计会有效果。但这样凭空制造一波人头滚滚,也实在太粗暴了,就算商人没有地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者说了,其中还有不少贵族、豪强之类。
更关键的是,通过甘蔗园、棉花园消化北方的破产农户,这本身就是过去几年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办法。随着中原农民破产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不只是刘彻收税重了不少,也是因为汉代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兼并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建国之初地广人稀的时候了,反而还得进一步鼓励甘蔗园、棉花园
想当年,陈嫣和他说起甘蔗种植园可以缓解北方农民破产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当时还只当是一种可能虽然北方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是肉眼可见的趋势,站在他的位置对一切都是看的清楚的,但是事情发展地这样迅速,其他方法应对起来又是那样无力,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最终刘彻也只能摇摇头,问陈嫣“南域诸国来粮真那般价廉途径万里,途中不该损耗许多”
陈嫣笑嘻嘻地道“陛下也知嫣在辽东建了造船厂,这耗费可不小若不是海运有利可图,何必如此上心呢”
其实陈嫣在别的地方也有造船厂,比如蓬莱岛不过就不用说的那么清楚了。
这样说着,陈嫣倒是没有藏私,将海运的一些事情给大概说了一下。海运是水运的一种,而且相比一般的水运运量更大,也更不受河道汛期之类的影响海运当然也有自己的弱点,不过优势确实是这样。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海运也是以价格低廉著称的,在没有火车、飞机、汽车运输的古代,这一点就更明确了。像是贩运粮食这种事,正常情况下路途超过百里就很少有商人去做了,就是因为成本
牲畜运输需要人、需要畜力,人在路上要消耗粮食,牲畜也一样。别以为牛马可以吃草就不费料了,先不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可以吃的草料,就算是草料可以就地补给,也不可能纯粹吃草
简单来说,草料中含的营养不够,要支持牛马整天运输,得喂精料,就是粮食。这也好理解,那些牛啊羊啊,整天吃草吃个不停才行,现在让他们跑运输,吃草的时间就被大大缩减了,这种情况下就得喂它们吃更营养的东西。
有什么问题吗
人和牛马吃的也是携带的粮食,一旦运输路程太远,路上消耗掉了过多的货物,这生意也就没法做了。
水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畜力,而且需要的人也大大减少。相比起运输的量,人
这不是刘彻见识少, 而是时代所限这个时代谁会想到大量从别国进口粮食,平抑粮价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林立, 这种情况是有发生, 但都是作为反面例子出现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齐国灭鲁国经典案例。
就是齐国在国君的亲身带动下,流行起了鲁国的一种织物。同时齐国国君还下令不许国内生产这种丝织品、对于从鲁国贩来这种丝织物的商贾给出很高的奖励。这样一来, 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物就变成了一门相当有利可图的生意。
大家都争先恐后去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 鲁国自然也欣喜于这场贸易中的利润。于是原本勤于农务的, 也更专注于桑事, 纺织更是要紧中的要紧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 一年之后齐国国君忽然下令, 再也不许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
经过一年时间的折腾, 鲁国几乎是全民纺织,粮食生产都被耽误了。这个时候齐国忽然不要他们的丝织品了, 丝织品卖不出价格,同时粮食也没有存量了。这种情况下, 鲁国不用攻打就已经输了
这个经典案例基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将粮食安全问题看的有多重满足自给自足, 这就是一条不能越过的红线在古代,犯禁者死至于说从国外进口粮食以维持粮食需求,这种做法光是听听都让人觉得心慌了。
不安感相当严重啊
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人们想不到, 毕竟在中原结束春秋战国时代之后, 中原就只有一个国家了。虽然周边还有其他的国家, 但华夏一惯的传统就是和非华夏传承的国家交往非常有限。利用周边的小国做成什么大事, 这根本不是大家习惯的思路。
另一方面,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几率,被人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也会在想到之后迅速摇头否定。没办法,这种身家性命都握在别人手里的感觉太差劲了,虽然不一定想清楚了到底后果多严重,但大家本能都是拒绝的。
而陈嫣能够这么想,也不是她多么聪明,而是现代人思维习惯上就会这么想
其实现代人也重视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安全,诸如能源安全、耕地安全各种关系重大的安全,都是很受重视的只不过,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完全的安全已经非常难做到了。
完全的安全就是做到自给自足没问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来说,这更是不可能
大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谨守住一个红线甚至有的时候红线也在不断后退。
以能源安全来看,华夏还曾经是石油出口国呢当时的石油能替华夏从国际市场上换来宝贵的外汇。而后来,华夏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很快由出口国变成了完全的进口国。
这个时候保守的国人已经非常不安了,但时代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安而停滞,所以只能看着进口占比越来越多,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当初因为百分之三十就紧张不已的华夏人,最终也只能接受进口分量甚至超过国内产量。
能保证能源来源的相对稳定,和能源生产方保持一个同盟关系,这已经是能源工作的胜利了
现代人为了自己的现代生活,为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只能接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各种各样的不安全。
刘彻下意识地觉得陈嫣这种靠进口粮食稳定粮价、满足需求的操作是不对的,这违反他过去的经验。但因为这是陈嫣的操作,陈嫣过去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失手过。他很难想象陈嫣会注意不到如此明显的问题所以一时之间他又觉得或许陈嫣也有自己的道理。
反应了好一会儿才道“如此是不是不合适”
陈嫣当然明白此时此刻刘彻的迟疑,解释道“并无什么不合适的过去诸夏小国林立,彼此之间征伐,这才不能将稻麦寄托于他国。可如今南域诸国,与大汉十分遥远,大汉不会去征伐诸国,诸国也无能力北进。既然如此,诸国有余粮,而缺诸夏的丝绸、糖、铁器等等,彼此之间往来,有何不可呢”
“若是担心天灾致使南域诸国减产、绝产让嫣来说实话,就算是汉家田地耕种,也有同样的可能。”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对抗天灾的能力基本上为零,哪里都是一样的。
“非”消化了一下陈嫣的话,刘彻才缓缓道“非是如此只是”
“若是南域诸国坐地起价,以作威胁”刘彻说出一个担忧。确实,命脉捏在别人手里,就要考虑到被敲诈的可能。
陈嫣听了就笑了“南域诸国之间彼此相邻,反而互相征伐频繁,是不可能齐心协力的。一国抬价只是一国的事,有的小国只会想着趁别人不卖粮之时多卖些再者说了,就算南域诸小国齐心协力了一回,还能去天竺呢天竺一样湿热,也是粮仓”
刘彻一听陈嫣这个解释,道理上是被说服了。但是始终觉得怪怪的,非要说的话,理解归理解,让他自己去操作,他是不会去这么操作的。这就像是后世有些人用下月还款就免息的某借贷a,就算是免息,也很难去使用,就是不习惯欠钱的感觉。
别看刘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算是一个激进派,勇于也善于创新,其实那也是在他充分了解的领域。一旦进入到他陌生的领域,他本能的抗拒也是存在的。
“如此观之倒还好,但”刘彻说到这里有些说不下去了,他想说的是,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国外,始终是不安全的。但让陈嫣改变做法,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似乎也不太对。因为那意味着青徐扬这些地方的棉花田、甘蔗园要改种粮食,至少原本种粮食的那些要改回来。
但这怎么可能呢。
这甚至不是陈嫣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受利益驱动经营这些,就算陈嫣不这样做了,也有的是人这样做,补上她空下来的市场份额。
通过朝廷下令,勒令这些人停手,杀一圈人、罚一圈人,估计会有效果。但这样凭空制造一波人头滚滚,也实在太粗暴了,就算商人没有地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者说了,其中还有不少贵族、豪强之类。
更关键的是,通过甘蔗园、棉花园消化北方的破产农户,这本身就是过去几年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办法。随着中原农民破产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不只是刘彻收税重了不少,也是因为汉代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兼并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建国之初地广人稀的时候了,反而还得进一步鼓励甘蔗园、棉花园
想当年,陈嫣和他说起甘蔗种植园可以缓解北方农民破产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当时还只当是一种可能虽然北方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是肉眼可见的趋势,站在他的位置对一切都是看的清楚的,但是事情发展地这样迅速,其他方法应对起来又是那样无力,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最终刘彻也只能摇摇头,问陈嫣“南域诸国来粮真那般价廉途径万里,途中不该损耗许多”
陈嫣笑嘻嘻地道“陛下也知嫣在辽东建了造船厂,这耗费可不小若不是海运有利可图,何必如此上心呢”
其实陈嫣在别的地方也有造船厂,比如蓬莱岛不过就不用说的那么清楚了。
这样说着,陈嫣倒是没有藏私,将海运的一些事情给大概说了一下。海运是水运的一种,而且相比一般的水运运量更大,也更不受河道汛期之类的影响海运当然也有自己的弱点,不过优势确实是这样。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海运也是以价格低廉著称的,在没有火车、飞机、汽车运输的古代,这一点就更明确了。像是贩运粮食这种事,正常情况下路途超过百里就很少有商人去做了,就是因为成本
牲畜运输需要人、需要畜力,人在路上要消耗粮食,牲畜也一样。别以为牛马可以吃草就不费料了,先不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可以吃的草料,就算是草料可以就地补给,也不可能纯粹吃草
简单来说,草料中含的营养不够,要支持牛马整天运输,得喂精料,就是粮食。这也好理解,那些牛啊羊啊,整天吃草吃个不停才行,现在让他们跑运输,吃草的时间就被大大缩减了,这种情况下就得喂它们吃更营养的东西。
有什么问题吗
人和牛马吃的也是携带的粮食,一旦运输路程太远,路上消耗掉了过多的货物,这生意也就没法做了。
水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畜力,而且需要的人也大大减少。相比起运输的量,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