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材料地试,这反而更有技术难度。
原来陈嫣弄出白纸之后,其实就得考虑要改良墨了。此时用的墨较之上古时锅灰、糯米汁之类调成的,已经好了很多了,至少原材料是后世人熟悉的,也就是松烟、桐油烟、石墨这些。
用在竹简上的话,其实已经不需要改良了,因为再改良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用在白纸上就完全不同了,不同的纸张对墨也有不同的要求简单来说,纸对墨的感觉要比竹简精细很多。
不过,陈嫣并没有着急推出新墨,因为现在的墨对付对付也不是不能用。然而,等到她开发印刷术的时候就不得不钻研一下用墨的问题了。
如果直接使用写字的墨,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成本会偏高,效果也不见得很好没办法,只能让人研究相关工艺了。
陈嫣关于用墨的问题只记得传统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也就是和写字差不多的墨,以水作为制墨原材料的粘合剂。而油墨这种更熟悉的印刷用墨,其实是现代印刷术的产物,更合适铜版、铅版印刷
这至少给工匠指明了方向,直接研究松烟水墨就可以了,至于桐油烟墨和石墨,暂且不用去管。
松烟水墨的制作工艺在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艺流程,只不过质量就不用恭维了,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陈嫣会宋代松烟墨的制法,因为她亲手制来拍过视频,但那是书写用墨,还是和印刷不同吧
最后的结果是,新式的松烟墨被她弄出来了至于印刷用墨,凑合凑合用新式松烟墨的下脚料制成。
原料粗糙了很多,也没有了锤炼墨锭这种工序印刷用的墨不需要考虑便携性,自然没有了制成墨锭的需要,省掉这道工序也是必然的。只不过在完成像加胶这种工序后,膏状的松烟墨墨臭味太重了
拿这个印书,恐怕不太好。
陈嫣想过要不要加香料掩盖,而就在她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开始的一缸墨,臭味已经散了些了陈嫣当即决定,就这样散味道吧加香料的话,这年头香料价格高的可怕,成本会升的很高如果那样,那还不如把墨锭煮水做印刷墨
做生意不容易,还是要节省一点
过了一个多月,味道散了大半,至少这时的味道是可以忍受的了,如果拿来印书,书籍的味道会更淡。就是这个时候,陈嫣让人开始印书其实再多散一些时间,效果会更好,但陈嫣等着印书,这时候也只能急用了。
等到将来不着急了,可以提前制墨。
而就是存了这一个多月的墨,相比起之前,除了味道,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墨的质量变好了用来印刷,比新墨更好用
暂时没有时间去考察这里面的原理,陈嫣只能让手下的人尽量造新墨,然后存起来。她估计,存的越久,墨的质量会越高这大概就是时间的力量吧
有了印版和墨,印刷术就简单了,在印版上涂墨,然后覆盖白纸,在白纸上方用宽刷子轻轻一刷,一张就印好了。唯一的难度就在于印刷工得把握好那个度,不能轻也不能重。轻了可能会出现不着墨的情况,重了也可能会印糊。
而这种手艺都是练出来的,无他,但手熟耳。
经过之前印诗经的锻炼,已经出现头一批熟练工了。这些人印的又快又好,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印接近两千张而一套诗经,三百余首诗歌,一面只印一首诗歌,也只用一百多张纸。
陈嫣现在有五十多个印刷工,雕版制成之后,他们一日就能出数百套诗经这样的速度,对比过去的抄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而陈嫣选中诗经作为雕版印刷的第一本书,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本书得选一个有意义的其实按照陈嫣的想法,印淮南子这不说更好,里面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传说之类,人民群众肯定喜闻乐见过去书籍是读书人的专属,普通人也不会在这上面花大价钱。现在不同了,价格降低之后,普通人只要识字的,也可能成为书籍的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印淮南子说不定销量还更高呢
相比之下,诗经这种书,该有的人都有了,可能真的卖不太动啊
然而,作为第一部印刷作品,还是得有点儿逼格没办法,还是在诸多经典中找吧。
相比起别的经典,诗经有几个优点。第一,它在近些年经过河间王刘德的抢救,重新变得完整是的,在此之前,因为战争以及别的原因,孔子编修过的那个版本已经残缺不全了,甚至有很多作品可能散失
复原工作是刘德手上完成的。
考虑到此时知识传播的速度,虽然这个工作做完也有些年头了,估计能拿到这个完整版的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在诗经上还是缺了一些想来这些人也不介意花少少的钱,买一部完整本的诗经。
第二,诗经说是经典,但到底来源于民歌,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亲切的。实际上此时的乡野地方也常常咏唱诗经,这些咏唱的民夫民女不见得识字,可能就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下来的。
这就是群众基础啊很多并不读书的人估计也会想要买一部诗经回去吧
另外诗经还有不少优点,最终促使陈嫣选择了将诗经作为第一部印刷品。
刘彻看到一些工人正在订书,订好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了。问过陈嫣这儿的工作效率,感慨很多。
陈嫣则是在一边将自己弄印刷术时遇到的障碍大概说了一下,最后指着正在做的新雕版道“嫣所说的,编书不用朝廷花钱就在这里了。”
陈嫣的计划很简单,编出来的书是要卖钱的
不同于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因为实在是他全了,以至于没有几个私人的藏书者有能力真的去收藏,这也使得印刷变得没有意义。最后四库全书是用抄写的方式弄出了七套,分别收藏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陈嫣计划的这套丛书,虽然以如今的体量来看,已经非常大了,但与四库全书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能写书的人也不多,无一不是一方大佬就算是将市面上现有的书籍全都收集起来,体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弄出来,倒是更像后世的百科全书。
陈嫣的计划是,有能力,又有强迫症的,可以收全套。而另一些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单收一些小的套装,比如儒家套装、法家套装、辞赋套装什么的。甚至更进一步,单买自己需要的某一本书也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如果算单价的话,肯定是成套的比不成套的划算而且成套的还可以送一些赠品,比如当代名士的注释本之类,赠品不单卖,只赠送
考虑到此时纸书才刚刚开始,估计这一波钱很好恰
刘彻对于陈嫣的计划是大致认可的,但有一个问题这印书作坊是陈嫣的,还是少府的
陈嫣爽快道“少府也可做印书作坊且这些书本就是朝廷花心力编出的,嫣就不占这个好处了嫣想要赚钱,可以从别处想办法”
说着陈嫣让刘彻仔细看新作的雕版。
刘彻低头辨认雕版上的字,竟不是任何一部经典上面似乎还有一些卜辞。
“此物为日历”陈嫣得意地道。
没错,就是日历了说实在的,天知道在这个时代没有日历有多不方便如果是后世,没有日历也就没有了,实在称不上麻烦。实际上后世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看日历的了,手机日历用上的机会少之又少。
但在这个时代就不同了这个时代虽然有月份的概念,但和后世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大家会说春一月、春二月、夏一月之类,但没有一月到十二月这种。
大家过日的循环不是三十天一个月,然后重来,而是六十天一个循环这是按照天干地支编列出来的,所以提到某一日不是初一十五,而是甲午日、丙辰日之类。现代人见到这个就头大,古代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天底下又不全是读书识字的多的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呢其实读书人也经常会算不清楚
有了日历,就不用自己计算了,岂不美哉
不过陈嫣觉得,还是弄出初一十五比较好,一步到位,大家都方便了。只不过这件事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的,这意味着要重新推算天文历法。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另一方面,在古代天文历法可不是说着玩玩的这甚至可以和一个朝代的正统性联系在一起。
总之,绝不是轻易可以搞的
原来陈嫣弄出白纸之后,其实就得考虑要改良墨了。此时用的墨较之上古时锅灰、糯米汁之类调成的,已经好了很多了,至少原材料是后世人熟悉的,也就是松烟、桐油烟、石墨这些。
用在竹简上的话,其实已经不需要改良了,因为再改良也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但是用在白纸上就完全不同了,不同的纸张对墨也有不同的要求简单来说,纸对墨的感觉要比竹简精细很多。
不过,陈嫣并没有着急推出新墨,因为现在的墨对付对付也不是不能用。然而,等到她开发印刷术的时候就不得不钻研一下用墨的问题了。
如果直接使用写字的墨,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成本会偏高,效果也不见得很好没办法,只能让人研究相关工艺了。
陈嫣关于用墨的问题只记得传统雕版印刷用的是水墨,也就是和写字差不多的墨,以水作为制墨原材料的粘合剂。而油墨这种更熟悉的印刷用墨,其实是现代印刷术的产物,更合适铜版、铅版印刷
这至少给工匠指明了方向,直接研究松烟水墨就可以了,至于桐油烟墨和石墨,暂且不用去管。
松烟水墨的制作工艺在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工艺流程,只不过质量就不用恭维了,停留在能用就行的阶段陈嫣会宋代松烟墨的制法,因为她亲手制来拍过视频,但那是书写用墨,还是和印刷不同吧
最后的结果是,新式的松烟墨被她弄出来了至于印刷用墨,凑合凑合用新式松烟墨的下脚料制成。
原料粗糙了很多,也没有了锤炼墨锭这种工序印刷用的墨不需要考虑便携性,自然没有了制成墨锭的需要,省掉这道工序也是必然的。只不过在完成像加胶这种工序后,膏状的松烟墨墨臭味太重了
拿这个印书,恐怕不太好。
陈嫣想过要不要加香料掩盖,而就在她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最开始的一缸墨,臭味已经散了些了陈嫣当即决定,就这样散味道吧加香料的话,这年头香料价格高的可怕,成本会升的很高如果那样,那还不如把墨锭煮水做印刷墨
做生意不容易,还是要节省一点
过了一个多月,味道散了大半,至少这时的味道是可以忍受的了,如果拿来印书,书籍的味道会更淡。就是这个时候,陈嫣让人开始印书其实再多散一些时间,效果会更好,但陈嫣等着印书,这时候也只能急用了。
等到将来不着急了,可以提前制墨。
而就是存了这一个多月的墨,相比起之前,除了味道,在其他方面也发生了变化墨的质量变好了用来印刷,比新墨更好用
暂时没有时间去考察这里面的原理,陈嫣只能让手下的人尽量造新墨,然后存起来。她估计,存的越久,墨的质量会越高这大概就是时间的力量吧
有了印版和墨,印刷术就简单了,在印版上涂墨,然后覆盖白纸,在白纸上方用宽刷子轻轻一刷,一张就印好了。唯一的难度就在于印刷工得把握好那个度,不能轻也不能重。轻了可能会出现不着墨的情况,重了也可能会印糊。
而这种手艺都是练出来的,无他,但手熟耳。
经过之前印诗经的锻炼,已经出现头一批熟练工了。这些人印的又快又好,一个人一天就可以印接近两千张而一套诗经,三百余首诗歌,一面只印一首诗歌,也只用一百多张纸。
陈嫣现在有五十多个印刷工,雕版制成之后,他们一日就能出数百套诗经这样的速度,对比过去的抄写,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而陈嫣选中诗经作为雕版印刷的第一本书,也是有原因的。首先,第一本书得选一个有意义的其实按照陈嫣的想法,印淮南子这不说更好,里面记载了很多有意思的传说之类,人民群众肯定喜闻乐见过去书籍是读书人的专属,普通人也不会在这上面花大价钱。现在不同了,价格降低之后,普通人只要识字的,也可能成为书籍的消费者。这种情况下,印淮南子说不定销量还更高呢
相比之下,诗经这种书,该有的人都有了,可能真的卖不太动啊
然而,作为第一部印刷作品,还是得有点儿逼格没办法,还是在诸多经典中找吧。
相比起别的经典,诗经有几个优点。第一,它在近些年经过河间王刘德的抢救,重新变得完整是的,在此之前,因为战争以及别的原因,孔子编修过的那个版本已经残缺不全了,甚至有很多作品可能散失
复原工作是刘德手上完成的。
考虑到此时知识传播的速度,虽然这个工作做完也有些年头了,估计能拿到这个完整版的也是极少数人,大多数人在诗经上还是缺了一些想来这些人也不介意花少少的钱,买一部完整本的诗经。
第二,诗经说是经典,但到底来源于民歌,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很亲切的。实际上此时的乡野地方也常常咏唱诗经,这些咏唱的民夫民女不见得识字,可能就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下来的。
这就是群众基础啊很多并不读书的人估计也会想要买一部诗经回去吧
另外诗经还有不少优点,最终促使陈嫣选择了将诗经作为第一部印刷品。
刘彻看到一些工人正在订书,订好之后就是一本完整的书了。问过陈嫣这儿的工作效率,感慨很多。
陈嫣则是在一边将自己弄印刷术时遇到的障碍大概说了一下,最后指着正在做的新雕版道“嫣所说的,编书不用朝廷花钱就在这里了。”
陈嫣的计划很简单,编出来的书是要卖钱的
不同于历史上的四库全书,因为实在是他全了,以至于没有几个私人的藏书者有能力真的去收藏,这也使得印刷变得没有意义。最后四库全书是用抄写的方式弄出了七套,分别收藏在七个不同的地方。
陈嫣计划的这套丛书,虽然以如今的体量来看,已经非常大了,但与四库全书不可同日而语。如今能写书的人也不多,无一不是一方大佬就算是将市面上现有的书籍全都收集起来,体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弄出来,倒是更像后世的百科全书。
陈嫣的计划是,有能力,又有强迫症的,可以收全套。而另一些人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单收一些小的套装,比如儒家套装、法家套装、辞赋套装什么的。甚至更进一步,单买自己需要的某一本书也不是不可以。
只不过如果算单价的话,肯定是成套的比不成套的划算而且成套的还可以送一些赠品,比如当代名士的注释本之类,赠品不单卖,只赠送
考虑到此时纸书才刚刚开始,估计这一波钱很好恰
刘彻对于陈嫣的计划是大致认可的,但有一个问题这印书作坊是陈嫣的,还是少府的
陈嫣爽快道“少府也可做印书作坊且这些书本就是朝廷花心力编出的,嫣就不占这个好处了嫣想要赚钱,可以从别处想办法”
说着陈嫣让刘彻仔细看新作的雕版。
刘彻低头辨认雕版上的字,竟不是任何一部经典上面似乎还有一些卜辞。
“此物为日历”陈嫣得意地道。
没错,就是日历了说实在的,天知道在这个时代没有日历有多不方便如果是后世,没有日历也就没有了,实在称不上麻烦。实际上后世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看日历的了,手机日历用上的机会少之又少。
但在这个时代就不同了这个时代虽然有月份的概念,但和后世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简单来说,大家会说春一月、春二月、夏一月之类,但没有一月到十二月这种。
大家过日的循环不是三十天一个月,然后重来,而是六十天一个循环这是按照天干地支编列出来的,所以提到某一日不是初一十五,而是甲午日、丙辰日之类。现代人见到这个就头大,古代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天底下又不全是读书识字的多的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人呢其实读书人也经常会算不清楚
有了日历,就不用自己计算了,岂不美哉
不过陈嫣觉得,还是弄出初一十五比较好,一步到位,大家都方便了。只不过这件事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的,这意味着要重新推算天文历法。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另一方面,在古代天文历法可不是说着玩玩的这甚至可以和一个朝代的正统性联系在一起。
总之,绝不是轻易可以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