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9年, 正是大汉元光六年。
这一年年初起,长安未央宫里一如往岁,并无什么不同。
自六年前太皇太后崩后,大汉真正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那之前少年天子刘彻已经继皇帝位数年, 但那属
于过渡阶段, 那段时间有着太多过去执政者的影子,文景之治的余波还持续影响着。
太皇太后窦氏原本就是跨越文景两朝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是文景之治的重要参与者。而随着这个标志性的人物
去世,天底下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年轻帝王将这个国家带往新的方向。
新的时代正式开始。
新时代当然要有新的突破,刘彻将目光首先放在了对匈奴这个问题上这也是当然的, 虽然经济民生、吏治
教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而且刘彻也确确实实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最重要的还是汉匈战争
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或许真有一点儿这方面的特质,但这里的原因并不只是那么简单,而是
他的少年时代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要被自己的少年时代影响, 对于刘彻而言, 他出生在好时候。他少时就被立为太子,成长
时期国家已经摆脱了汉初时经济窘迫的局面, 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吃不完,钱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
也不曾经历过吕后乱政时的惶惶无依,他甚至连七国之乱时皇室的动摇都没有感受过等到他长大了,似
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了, 天下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这里闹天灾, 那里有人祸,但这些属于任何朝代、
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避免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连癣疥之疾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日常了
所以对于刘彻来说,他没有太多负担,更不会焦虑,焦虑如何建设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唯一让他耿耿于怀,
不能轻易放下的就是汉匈战争了。
明明大汉才是天朝上国匈奴是什么不过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从古至今都是被中原王朝
按着打的这些在商周的历史上都是明摆着的,就算到了战国乱世,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几个大国,如秦赵,对着
游牧民族,那也是丝毫不虚。
匈奴,只是抓住了秦末农民起义,中原王朝混战成一团的机会,这才趁势崛起的罢了
当时大汉初建,实在没有余力教训北方草原上的夷狄,只能暂且忍耐罢了于是有了和亲政策,有了这些年
边关偏向防守的对匈策略。
对于刘彻这个从小沐浴在帝国繁荣富强中的天子,这显然是一种耻辱曾经的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
命,接下来应该换一套了才是
至少他是这么想的。
不同于那些见识过匈奴强大战斗力,又或者干脆就是不想改变、怕冒风险的臣子,年轻的帝王野心勃勃、自
信心爆棚,他可不会觉得到了自己手上,还对匈奴没有办法。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不知道计划这件事多少次了,总算到了可以动手的时候了朝廷上对匈奴的策略有主战
的,也有主和的,主和占据了优势,但主战背后是刘彻在撑腰
这些年随着刘彻的皇位越来越稳固,无论主和派如何不愿意,现实就是,除非他们想要换个皇帝不然就只能
妥协
换个皇帝么呵呵,算了吧
当今天子虽然是少年继位,却不是个不懂事的事实上,哪怕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到了后期天子也占据了
上风那时候就能看出这位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天赋在建元元年的时候他其实还是很幼稚的,从当时毫无
准备、没有后手的建元新政就能看出来了但那之后,刘彻的进步简直肉眼可见
而等到建元时代结束,到元光年间,大家更是看了天子好一通骚操作。
解决朝堂上的窦氏一派堪称干净利落,没有留一点儿后患。当时那一手玩得太漂亮了,以至于当时的人没有
感受到太多朝堂震动,就什么都做完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吧。
然后就是压制在斗垮窦氏一派中起来的王氏外戚王太后很显然是想学自己的婆婆,甚至目标更高一些,想学
吕太后。即使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可权力就是权力,凡是享受过权力带来好处的人只会想要更多
很好,现在王氏外戚们也乖乖听话了不听话的都走了,王氏外戚在朝堂上虽然还有人,却也只是皇帝手上的
棋子而已。。啧,谁能想到呢,当初那个王氏外戚的代表人物,武安侯田蚡,他甚至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那可是百官之首然而说死也就
死了。
去年年中去世的,虽然对外说法是过去暗害的那些人鬼魂索命,田蚡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惊惧忧虑之下去
世。但但凡是有点儿常识的都会知道这其中掺了多少水分这么巧
他可是能因为自己的田产在黄河北,没有水患的压力,反而能因为黄河每年的灌溉与冲击泥土丰收,而上奏
不要治理黄河,说这是上天的意思,人力不该去干涉的人
想想黄河以南的百姓,多少人就因为他这一份奏章而流离失所,甚至性命被河水无情吞噬这么多条人命也
没有见他良心不安过,这会儿倒是害怕起来了不够心狠手黑,他怎么可能做到他那个位置
不多,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利益团体了。
王太后也是自那之后安分下来,学会做一个儿子心目中的好太后大汉以孝治国,太后的话对于皇帝
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太后真的想要攫取更多的权力,极大地影响朝堂,就必须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
这些人一般正是以太后娘家外戚为核心的
所以王氏外戚完蛋,太后便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耳目与双臂,就算她再是天子的母亲,想要实际上做什么也是
不能了。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所长吧,当今这位太后政治上的头脑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是莽撞又天真。但如果事情发
生的领域进入到狭窄的领域,她又能迅速认清情况,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当年他可以替刘彻谋划和阿娇的婚事,也可以容忍窦太后、馆陶公主许多年,中间一点儿不满都没有显
露出来过。
现在,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昏了头后,她显然重新找回了理智迅速将所有的触角退回长乐宫从此之后她就是
长乐宫里的老太太,每天只管过着大汉最尊贵女人的美好生活,至于权力是什么那和和她没有关系反正出了
长乐宫的事她是不管了。
并且她迅速地向自己的儿子服软刘彻当然无法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做什么,于是不管是不是假装,这对天底下最尊贵的母子重归于好因为大汉很重视孝道,这种太后和皇帝相处融洽的戏码让几乎所有人都很满意,所
有人叫好之下,之前的争斗似乎从未发生过。
既然是这样,当然是大佬说了算。就这样,大汉的对匈奴政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改变了。
不过这种改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显示出太多影响这得说到当初的马邑之谋。事实上,在刘彻彻底摆脱自己祖
母之后,很快就有了马邑之谋,他想要在马邑这个地方设局,和匈奴打一场
他大概是想将这场战役的胜利当成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大汉输了。
躁。
这不得不说刘彻这个人的好处了,他或许有各种各样的不成熟,但他很少有一错再错的时候至少年轻的时
候是这样。什么错误犯过一次之后就很少见他会再犯第二次,当初建元新政失败,他就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浮
躁。现在也是一样,马邑之谋击垮了他对大汉的盲目自信心,于是有了后来的积极备战。
包括练新军、培养军事将领等等他这个时候才真正将匈奴当成是未来一生的对手,而不是大汉随随便便就能
教训,只是之前不去教训的弱鸡。
直到元光六年的现在,属于刘彻的执政时代完成了第一个历史阶段现阶段来看一切都正常。
国家财政收入在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偶尔还会有新的政策推行。比如刚刚弄出来的车船税,可以
想见,国家税收要迎来新的增长点,还有物价赋税的钱从商人手上收上去,但商人不会自己一个人承受新税种
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始终是要加到商品的价值上去的普通消费者买单而已。
这种一切正常的日子对于经历这些的人来说并不是无聊,反而是轻松。比如侍奉在天子身边的宫人
这一年年初起,长安未央宫里一如往岁,并无什么不同。
自六年前太皇太后崩后,大汉真正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虽然那之前少年天子刘彻已经继皇帝位数年, 但那属
于过渡阶段, 那段时间有着太多过去执政者的影子,文景之治的余波还持续影响着。
太皇太后窦氏原本就是跨越文景两朝的重要人物, 可以说是文景之治的重要参与者。而随着这个标志性的人物
去世,天底下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止年轻帝王将这个国家带往新的方向。
新的时代正式开始。
新时代当然要有新的突破,刘彻将目光首先放在了对匈奴这个问题上这也是当然的, 虽然经济民生、吏治
教化等方面都很重要, 而且刘彻也确确实实安排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最重要的还是汉匈战争
这倒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战争狂人或许真有一点儿这方面的特质,但这里的原因并不只是那么简单,而是
他的少年时代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他。
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地要被自己的少年时代影响, 对于刘彻而言, 他出生在好时候。他少时就被立为太子,成长
时期国家已经摆脱了汉初时经济窘迫的局面, 仓库里储存的粮食吃不完,钱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掉了
也不曾经历过吕后乱政时的惶惶无依,他甚至连七国之乱时皇室的动摇都没有感受过等到他长大了,似
乎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当然了, 天下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这里闹天灾, 那里有人祸,但这些属于任何朝代、
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避免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连癣疥之疾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日常了
所以对于刘彻来说,他没有太多负担,更不会焦虑,焦虑如何建设好这个庞大的国家。唯一让他耿耿于怀,
不能轻易放下的就是汉匈战争了。
明明大汉才是天朝上国匈奴是什么不过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从古至今都是被中原王朝
按着打的这些在商周的历史上都是明摆着的,就算到了战国乱世,与游牧民族接壤的几个大国,如秦赵,对着
游牧民族,那也是丝毫不虚。
匈奴,只是抓住了秦末农民起义,中原王朝混战成一团的机会,这才趁势崛起的罢了
当时大汉初建,实在没有余力教训北方草原上的夷狄,只能暂且忍耐罢了于是有了和亲政策,有了这些年
边关偏向防守的对匈策略。
对于刘彻这个从小沐浴在帝国繁荣富强中的天子,这显然是一种耻辱曾经的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
命,接下来应该换一套了才是
至少他是这么想的。
不同于那些见识过匈奴强大战斗力,又或者干脆就是不想改变、怕冒风险的臣子,年轻的帝王野心勃勃、自
信心爆棚,他可不会觉得到了自己手上,还对匈奴没有办法。
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不知道计划这件事多少次了,总算到了可以动手的时候了朝廷上对匈奴的策略有主战
的,也有主和的,主和占据了优势,但主战背后是刘彻在撑腰
这些年随着刘彻的皇位越来越稳固,无论主和派如何不愿意,现实就是,除非他们想要换个皇帝不然就只能
妥协
换个皇帝么呵呵,算了吧
当今天子虽然是少年继位,却不是个不懂事的事实上,哪怕太皇太后还在的时候,到了后期天子也占据了
上风那时候就能看出这位少年天子在政治上的天赋在建元元年的时候他其实还是很幼稚的,从当时毫无
准备、没有后手的建元新政就能看出来了但那之后,刘彻的进步简直肉眼可见
而等到建元时代结束,到元光年间,大家更是看了天子好一通骚操作。
解决朝堂上的窦氏一派堪称干净利落,没有留一点儿后患。当时那一手玩得太漂亮了,以至于当时的人没有
感受到太多朝堂震动,就什么都做完了这大概就是另类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吧。
然后就是压制在斗垮窦氏一派中起来的王氏外戚王太后很显然是想学自己的婆婆,甚至目标更高一些,想学
吕太后。即使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可权力就是权力,凡是享受过权力带来好处的人只会想要更多
很好,现在王氏外戚们也乖乖听话了不听话的都走了,王氏外戚在朝堂上虽然还有人,却也只是皇帝手上的
棋子而已。。啧,谁能想到呢,当初那个王氏外戚的代表人物,武安侯田蚡,他甚至坐上了丞相的位置,那可是百官之首然而说死也就
死了。
去年年中去世的,虽然对外说法是过去暗害的那些人鬼魂索命,田蚡受不了这样的压力,惊惧忧虑之下去
世。但但凡是有点儿常识的都会知道这其中掺了多少水分这么巧
他可是能因为自己的田产在黄河北,没有水患的压力,反而能因为黄河每年的灌溉与冲击泥土丰收,而上奏
不要治理黄河,说这是上天的意思,人力不该去干涉的人
想想黄河以南的百姓,多少人就因为他这一份奏章而流离失所,甚至性命被河水无情吞噬这么多条人命也
没有见他良心不安过,这会儿倒是害怕起来了不够心狠手黑,他怎么可能做到他那个位置
不多,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利益团体了。
王太后也是自那之后安分下来,学会做一个儿子心目中的好太后大汉以孝治国,太后的话对于皇帝
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太后真的想要攫取更多的权力,极大地影响朝堂,就必须要在朝堂上有自己的人
这些人一般正是以太后娘家外戚为核心的
所以王氏外戚完蛋,太后便如同一个人失去了耳目与双臂,就算她再是天子的母亲,想要实际上做什么也是
不能了。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所长吧,当今这位太后政治上的头脑很是一般,甚至可以说是莽撞又天真。但如果事情发
生的领域进入到狭窄的领域,她又能迅速认清情况,知道该怎么做了。
所以当年他可以替刘彻谋划和阿娇的婚事,也可以容忍窦太后、馆陶公主许多年,中间一点儿不满都没有显
露出来过。
现在,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昏了头后,她显然重新找回了理智迅速将所有的触角退回长乐宫从此之后她就是
长乐宫里的老太太,每天只管过着大汉最尊贵女人的美好生活,至于权力是什么那和和她没有关系反正出了
长乐宫的事她是不管了。
并且她迅速地向自己的儿子服软刘彻当然无法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做什么,于是不管是不是假装,这对天底下最尊贵的母子重归于好因为大汉很重视孝道,这种太后和皇帝相处融洽的戏码让几乎所有人都很满意,所
有人叫好之下,之前的争斗似乎从未发生过。
既然是这样,当然是大佬说了算。就这样,大汉的对匈奴政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改变了。
不过这种改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显示出太多影响这得说到当初的马邑之谋。事实上,在刘彻彻底摆脱自己祖
母之后,很快就有了马邑之谋,他想要在马邑这个地方设局,和匈奴打一场
他大概是想将这场战役的胜利当成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大汉输了。
躁。
这不得不说刘彻这个人的好处了,他或许有各种各样的不成熟,但他很少有一错再错的时候至少年轻的时
候是这样。什么错误犯过一次之后就很少见他会再犯第二次,当初建元新政失败,他就再也没有在政治上浮
躁。现在也是一样,马邑之谋击垮了他对大汉的盲目自信心,于是有了后来的积极备战。
包括练新军、培养军事将领等等他这个时候才真正将匈奴当成是未来一生的对手,而不是大汉随随便便就能
教训,只是之前不去教训的弱鸡。
直到元光六年的现在,属于刘彻的执政时代完成了第一个历史阶段现阶段来看一切都正常。
国家财政收入在涨,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偶尔还会有新的政策推行。比如刚刚弄出来的车船税,可以
想见,国家税收要迎来新的增长点,还有物价赋税的钱从商人手上收上去,但商人不会自己一个人承受新税种
带来的成本上升。这始终是要加到商品的价值上去的普通消费者买单而已。
这种一切正常的日子对于经历这些的人来说并不是无聊,反而是轻松。比如侍奉在天子身边的宫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