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苏站在夜色中,淑妃看不见她的神色,只听得她快速道“随口一提罢了。外头冷,母妃快入殿吧。”
淑妃也没在意,只道“你也快去歇了吧。”
明苏点了下,便走了。她走得极快,快得身后侍奉的几名宫人都跟得气喘吁吁。回到垂拱殿,她便在偏殿歇下了。
可闭了眼,却怎么也睡不着。明苏辗转半宿,想,若是阿宓在就好了,即便仍是睡不着,但至少能抱一下她。
如此到了天明,明苏难免头疼,中书令办事极快,连夜写了奏表上来,当着群臣的面,呈上奏表,跪在大殿中,高声道“太傅一案疑点重重,当年不是无人质疑,今臣得首告卢元康供状一份,卢元康亲口供认,太傅一案乃是诬告,连首告都是假的,此案自然有莫大内情,臣请殿下下令重审此案。”
此言一出,本就安静的大殿更是静得一丝声响都无,大臣们皆手持笏板,或讶异地看着中书令,或忐忑地望向上首的信国殿下。
明苏没有急着开口,她在等。
几位老臣站了出来,禀笏而跪“臣附议”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了出来“臣等附议”
再接着所有的大臣都跪下了“臣等奏请殿下重审太傅谋逆之案”
明苏看着他们,他们中有一些是当真以为太傅冤屈,且时时记挂此时,期盼着这一日的,也有一些是事不关己,顺势而为的,还有一些是这些年靠着争与媚上爬上来,揣摩她的心思,附议以讨好的。
但无妨,将来这朝堂会换一副气象,换成她想要的气象。
明苏站起来,望着他们,道“此案乃陛下所定,是否重审当由陛下裁断。众卿既有此请,便随孤一同拜见父皇,恳请圣裁吧。”
她说罢便走下玉阶,朝外走去。大臣们纷纷起身,跟在她身后。
明苏走在前头,身后是满朝的大臣,浩浩荡荡地朝着紫宸殿去。
郑宓已在紫宸殿中了,她站在皇帝身边,皇帝一早见她来,还惊讶她今日如何有此闲心来陪他闲坐着,趁着殿中只有明苏派来看守他的两名内侍,便半是试探半是嘲讽的说了两句“你是自何处听闻郑宓之事的竟然说自己便是郑宓,如此荒诞之事,你当朕傻了,会信借尸还魂这等离奇事”
郑宓自然未曾理会,只是不由自主地想,借尸还魂的确离奇,可明苏信了,且坚信不疑。
不多时,外头便来禀报,信国殿下率文武百官拜见陛下。
皇帝心下一喜,昨日几位重臣来游说他退位时,他提出要求,要明苏孝顺恭敬,以天下奉养。今日她率百官前,自然是答应了,不然,难道是要当着百官的面忤逆他不成
他正要说宣,身边的皇后开了口“陛下要明白,不论是这座宫禁还是这天下,都已不在您手中了。”
皇帝一怔,皇后高声道“宣。”
明苏率领众臣进来了,他们先行了礼,而后中书令呈上卢元康的供状。内侍接过,呈到皇帝面前。皇帝许久不曾过问朝政,见此,满心狐疑,他接过供状一看,瞬间就变了容色,他将供状一把撕了,怒道“太傅谋逆,是朕定下的铁案,自朕起,朕之子,朕之孙,朕之子子孙孙,皆不许翻案不许否则便不是明氏子孙”
他仍不知错,仍不悔改,仍仗着皇帝的身份,以为再不济也就退位,谁还能当真将他如何。
明苏面无表情道“供状确实算不得什么。儿臣自作主张,已命人去召卢元康入京了。让罪人亲口讲。”
“你”皇帝怒视着明苏。
中书令跪地请道“臣请自卢元康入手,重审此案”
其余大臣也都跪下,齐声恳请。
文武百官,无一人站着。皇帝想到皇后所说,这天下已不在他手中了,这些大臣都是他的臣子,却已无人听从他的诏令。
他怒视着明苏,他明白了,明苏想重审,自己便能下令,可她却偏要他来下诏,这案子经不起查,她如此相逼,是要他承认错了,是要他当着百官的面认错。
皇帝当年熬到太傅亡故,迁怒他的家人,将郑家夷灭全族,不留一人时,怎么都想不到会有今日。天下不是他的,宫禁不是他的。
皇帝忽然道“还有人奉行朕的诏令吗”
一直静默在旁的皇后开了口“仁德之诏,无人不从。”
这话旁人不知是何意,明苏知道,皇帝也知道。皇帝会问,是他又想起了当年无人奉诏的情形,皇后是在告诉他,无人奉诏,是因诏令不仁,是他德行不端。
他扭头看向皇后,又看向明苏,再看这殿中跪了满地的大臣,仰头大笑,笑了半天,而后道“拟诏,重审太傅谋逆一案。”
众臣无一丝犹疑,立即齐声道“臣等遵诏。”
皇帝看着他们,眼中渐渐地像是淬了毒汁,他猛地望向明苏,冷笑着道“重审旧案的诏书下了,禅位的诏书吾儿何时要,朕也好做个准备。”
明苏与他的目光对上,分毫不惧,与他的暴怒却无能为力不同,她一开口却是胜券在握的淡然“准备不准备并无不同,儿臣要时,自然会来取。”
这话说得大逆不道,却无一人敢指出来。
明苏命一名翰林上前,当殿拟下重审旧案的诏书,而后当着皇帝的面加盖玉玺。
有了这诏令,又有明苏敦促,以中书令为主审官,尚书令、御史大夫为副主审,六部尚书旁听,很快便开始着手搜集证据证人,翻出当年的记档,从提审当年的主审开始审理。
但众人皆知,不论是什么结果,不论这案子怎么翻,郑家都已一人不存了,郑氏一门已然绝了后。
明苏没有等郑宓来给她送晚膳,她自己去了仁明殿,她想阿宓今日怕是没心思为她下厨,亲自烹饪晚膳了。她得去陪着她。
可她一到了仁明殿,便得宫人与她禀道“娘娘正在膳房中。”
明苏意外,又觉安心,还十分高兴,她走了过去,到了仁明殿的那座小膳房,郑宓正在灶前忙碌,她正将菜肴自锅中盛出,仔细地装点,使菜肴瞧起来美味可口。
明苏站在门边看着,她想唤一声阿宓,可四下全是宫人,正迟疑着,郑宓似是察觉她在,回过头,看到她,唤了声“明苏。”
淑妃也没在意,只道“你也快去歇了吧。”
明苏点了下,便走了。她走得极快,快得身后侍奉的几名宫人都跟得气喘吁吁。回到垂拱殿,她便在偏殿歇下了。
可闭了眼,却怎么也睡不着。明苏辗转半宿,想,若是阿宓在就好了,即便仍是睡不着,但至少能抱一下她。
如此到了天明,明苏难免头疼,中书令办事极快,连夜写了奏表上来,当着群臣的面,呈上奏表,跪在大殿中,高声道“太傅一案疑点重重,当年不是无人质疑,今臣得首告卢元康供状一份,卢元康亲口供认,太傅一案乃是诬告,连首告都是假的,此案自然有莫大内情,臣请殿下下令重审此案。”
此言一出,本就安静的大殿更是静得一丝声响都无,大臣们皆手持笏板,或讶异地看着中书令,或忐忑地望向上首的信国殿下。
明苏没有急着开口,她在等。
几位老臣站了出来,禀笏而跪“臣附议”
接着又有几位大臣站了出来“臣等附议”
再接着所有的大臣都跪下了“臣等奏请殿下重审太傅谋逆之案”
明苏看着他们,他们中有一些是当真以为太傅冤屈,且时时记挂此时,期盼着这一日的,也有一些是事不关己,顺势而为的,还有一些是这些年靠着争与媚上爬上来,揣摩她的心思,附议以讨好的。
但无妨,将来这朝堂会换一副气象,换成她想要的气象。
明苏站起来,望着他们,道“此案乃陛下所定,是否重审当由陛下裁断。众卿既有此请,便随孤一同拜见父皇,恳请圣裁吧。”
她说罢便走下玉阶,朝外走去。大臣们纷纷起身,跟在她身后。
明苏走在前头,身后是满朝的大臣,浩浩荡荡地朝着紫宸殿去。
郑宓已在紫宸殿中了,她站在皇帝身边,皇帝一早见她来,还惊讶她今日如何有此闲心来陪他闲坐着,趁着殿中只有明苏派来看守他的两名内侍,便半是试探半是嘲讽的说了两句“你是自何处听闻郑宓之事的竟然说自己便是郑宓,如此荒诞之事,你当朕傻了,会信借尸还魂这等离奇事”
郑宓自然未曾理会,只是不由自主地想,借尸还魂的确离奇,可明苏信了,且坚信不疑。
不多时,外头便来禀报,信国殿下率文武百官拜见陛下。
皇帝心下一喜,昨日几位重臣来游说他退位时,他提出要求,要明苏孝顺恭敬,以天下奉养。今日她率百官前,自然是答应了,不然,难道是要当着百官的面忤逆他不成
他正要说宣,身边的皇后开了口“陛下要明白,不论是这座宫禁还是这天下,都已不在您手中了。”
皇帝一怔,皇后高声道“宣。”
明苏率领众臣进来了,他们先行了礼,而后中书令呈上卢元康的供状。内侍接过,呈到皇帝面前。皇帝许久不曾过问朝政,见此,满心狐疑,他接过供状一看,瞬间就变了容色,他将供状一把撕了,怒道“太傅谋逆,是朕定下的铁案,自朕起,朕之子,朕之孙,朕之子子孙孙,皆不许翻案不许否则便不是明氏子孙”
他仍不知错,仍不悔改,仍仗着皇帝的身份,以为再不济也就退位,谁还能当真将他如何。
明苏面无表情道“供状确实算不得什么。儿臣自作主张,已命人去召卢元康入京了。让罪人亲口讲。”
“你”皇帝怒视着明苏。
中书令跪地请道“臣请自卢元康入手,重审此案”
其余大臣也都跪下,齐声恳请。
文武百官,无一人站着。皇帝想到皇后所说,这天下已不在他手中了,这些大臣都是他的臣子,却已无人听从他的诏令。
他怒视着明苏,他明白了,明苏想重审,自己便能下令,可她却偏要他来下诏,这案子经不起查,她如此相逼,是要他承认错了,是要他当着百官的面认错。
皇帝当年熬到太傅亡故,迁怒他的家人,将郑家夷灭全族,不留一人时,怎么都想不到会有今日。天下不是他的,宫禁不是他的。
皇帝忽然道“还有人奉行朕的诏令吗”
一直静默在旁的皇后开了口“仁德之诏,无人不从。”
这话旁人不知是何意,明苏知道,皇帝也知道。皇帝会问,是他又想起了当年无人奉诏的情形,皇后是在告诉他,无人奉诏,是因诏令不仁,是他德行不端。
他扭头看向皇后,又看向明苏,再看这殿中跪了满地的大臣,仰头大笑,笑了半天,而后道“拟诏,重审太傅谋逆一案。”
众臣无一丝犹疑,立即齐声道“臣等遵诏。”
皇帝看着他们,眼中渐渐地像是淬了毒汁,他猛地望向明苏,冷笑着道“重审旧案的诏书下了,禅位的诏书吾儿何时要,朕也好做个准备。”
明苏与他的目光对上,分毫不惧,与他的暴怒却无能为力不同,她一开口却是胜券在握的淡然“准备不准备并无不同,儿臣要时,自然会来取。”
这话说得大逆不道,却无一人敢指出来。
明苏命一名翰林上前,当殿拟下重审旧案的诏书,而后当着皇帝的面加盖玉玺。
有了这诏令,又有明苏敦促,以中书令为主审官,尚书令、御史大夫为副主审,六部尚书旁听,很快便开始着手搜集证据证人,翻出当年的记档,从提审当年的主审开始审理。
但众人皆知,不论是什么结果,不论这案子怎么翻,郑家都已一人不存了,郑氏一门已然绝了后。
明苏没有等郑宓来给她送晚膳,她自己去了仁明殿,她想阿宓今日怕是没心思为她下厨,亲自烹饪晚膳了。她得去陪着她。
可她一到了仁明殿,便得宫人与她禀道“娘娘正在膳房中。”
明苏意外,又觉安心,还十分高兴,她走了过去,到了仁明殿的那座小膳房,郑宓正在灶前忙碌,她正将菜肴自锅中盛出,仔细地装点,使菜肴瞧起来美味可口。
明苏站在门边看着,她想唤一声阿宓,可四下全是宫人,正迟疑着,郑宓似是察觉她在,回过头,看到她,唤了声“明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