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郑秋凤奏请道“启禀陛下。吏部已将朝中各部与各州的官员实缺, 核实统计完毕,尚未填补的共有一百七十四处。”
“其中正一品一名, 从二品有五名,三品一十七名,从三品二十一名,四品二十九名,余下从四品以下一百零一名。
奏折上已一一列明, 呈与陛下御览。”
他从袖中拿出奏折,躬身上呈。
皇帝却没应腔,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而后视线落在何谚身上。
见他面色平常, 这才出声道“此事, 理应由何尚书呈禀才是。爱卿如此躲懒,就不怕朕治你渎职之罪”
何谚出列, 哪怕心里已经起了火气,面上也半点不显,笑道“陛下恕罪,您这可是误会微臣了。”
“郑侍郎自微臣履职开始, 便一直告病在家。今日还是第一回见面,连句正经话都没说上呢。”
说着,他又含笑看向郑秋凤,说道“之前事忙,都没来得及去府上探病。如今看到侍郎风采逼人,神采奕奕, 本官真心替你高兴呀。”
“就是没想到侍郎这样勤勉,在病中也不忘为公事奔忙,实在让本官惭愧。
不过,侍郎久在家中可能不知,昨日本官已经将官吏补缺的一应条陈呈上御案,原本也打算今日
呵呵,不过,由你来向陛下说明也无妨。
大家为国为民的心都是一样的,郑侍郎舍不得百姓吃苦,才会连一时半刻都等不得。你如此有心,十分难得,本官作为你的上峰理应嘉奖。
以后大家一同为陛下分忧,有郑侍郎这样勤奋爱民的下属相助,微臣真是三生有幸,哈哈”
郑秋凤脸色微微一变。
他作为吏部左侍郎,当初在新帝入京时表现也很积极,原本以为会像其他三部的侍郎一样毫无疑问地晋升一级。
万没想到,何谚这个远在东肃州的州牧竟会拦了他的青云路
他心有不忿,借故称病就是为了让刚刚接手吏部的何谚无从下手,从而向他服软。
可惜,何谚并非无能之辈。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将吏部收拢了七七八八。莫说是向他求助,这位何尚书更是连过问一句他的“病情”都不曾。
郑秋凤不得已只能放低姿态,主动出击。
这张奏折就是他计划里的第一步棋。
原本,他已经向留守吏部的心腹打听过,言说何谚还在熟悉各州吏治,科举在即仍未将实缺正式拟折上报,这才想抢在他前头。既向陛下彰显自己的能力,又能狠狠踩何谚一脚。
怎么也没想到,心腹竟然那般不中用。
连何谚的深浅都没摸透不说,更连对方递了折子这么大的事也一无所知
害苦他也
天顺帝看着何谚笑眯眯地戳人伤疤,处处揭短,心里暗笑这真是近墨者黑,面上却也缓和道“原来如此。”
他看向捏着奏折给也不是,藏也不是的郑秋凤,道“郑侍郎为民之心确实可嘉,不过,如今尚书履职,越俎代庖总是不美。虽则何尚书性情温厚,对下宽爱有加,但身为朝廷命官,办事还是得按规矩来。侍郎说呢”
“是,陛下圣明。是微臣有欠考虑了,还请陛下与尚书大人不要见怪。”
郑秋凤暗暗咬牙,将奏折收回,敛眸掩下了翻滚的怒火和难堪。
“嗯。”
天顺帝略一点头,就摆手示意他退下了。
倒是何谚笑着说“哈哈,这有什么,早就
见怪不怪啦”
这句地图炮轰了一群人,天顺帝听得差点笑出来。
倒是贺林轩故作不耐烦道“何尚书,陛下恩宽,不怪你管教不好下属,你还显摆上你的大人有大量了这本到底奏完没有,我这儿,话才开始说呢”
见他也踩着郑秋凤说话,天顺帝这下没忍住笑出声了。
说道“贺爱卿真是急性子。早朝既为议事理政,诸位爱卿畅所欲言,话未说尽便不退朝堂,委实不必急于一时。”
何谚则道“郑侍郎既已代劳,微臣岂会不领情何况,哪里缺人,缺什么人,缺多少人,陛下心如明镜。既然贺大人另有要事,微臣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只盼着新科能多得些良才美玉,为陛下分忧才是正经。”
“不错,爱卿此言深得朕心”
天顺帝赞了一句,而后对贺林轩说道“贺卿,你继续说吧。”
“多谢陛下。”
贺林轩从容地从官袍广袖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折。
见状,百官无不变了脸色。
分明准备这般齐全,之前却不拿出来,怕是他早就料定有人会跳出来阻挠。
郑秋凤失利在前,现在不让他把这一本奏折念完,都不成了。
而这么厚的一本,谁知道里面有多少要命的事,会牵扯出多少人来他们丝毫不敢低估贺林轩的胆量。
就没有他不敢说的话就没有他不敢得罪的人
他们暗自警惕起来,果然,贺林轩一开口就不饶人。
“启禀陛下。
据户部账册所记,除了工部所欠的建梁行宫十万银两,尚有以下二十一笔拨银可以追溯。
其一,天齐十五年九月,工部因修建天齐帝皇陵为由要款一万两黄金,已经全款拨付。
臣已确认,因冬日寒冷之故,皇陵自十月便暂停动工。
也就是说,这笔拨款尚未投入使用。
而今,天齐帝已经退为齐王,再住帝王陵寝不合规矩,自然也就没有继续修建的必要了。
还请工部将这笔拨款返还户部。
其二,天齐十五年六月,工部为太君陈氏修建观景游园,提款七万两白银。
此园尚未动工,而陈太君自感
郑秋凤奏请道“启禀陛下。吏部已将朝中各部与各州的官员实缺, 核实统计完毕,尚未填补的共有一百七十四处。”
“其中正一品一名, 从二品有五名,三品一十七名,从三品二十一名,四品二十九名,余下从四品以下一百零一名。
奏折上已一一列明, 呈与陛下御览。”
他从袖中拿出奏折,躬身上呈。
皇帝却没应腔,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而后视线落在何谚身上。
见他面色平常, 这才出声道“此事, 理应由何尚书呈禀才是。爱卿如此躲懒,就不怕朕治你渎职之罪”
何谚出列, 哪怕心里已经起了火气,面上也半点不显,笑道“陛下恕罪,您这可是误会微臣了。”
“郑侍郎自微臣履职开始, 便一直告病在家。今日还是第一回见面,连句正经话都没说上呢。”
说着,他又含笑看向郑秋凤,说道“之前事忙,都没来得及去府上探病。如今看到侍郎风采逼人,神采奕奕, 本官真心替你高兴呀。”
“就是没想到侍郎这样勤勉,在病中也不忘为公事奔忙,实在让本官惭愧。
不过,侍郎久在家中可能不知,昨日本官已经将官吏补缺的一应条陈呈上御案,原本也打算今日
呵呵,不过,由你来向陛下说明也无妨。
大家为国为民的心都是一样的,郑侍郎舍不得百姓吃苦,才会连一时半刻都等不得。你如此有心,十分难得,本官作为你的上峰理应嘉奖。
以后大家一同为陛下分忧,有郑侍郎这样勤奋爱民的下属相助,微臣真是三生有幸,哈哈”
郑秋凤脸色微微一变。
他作为吏部左侍郎,当初在新帝入京时表现也很积极,原本以为会像其他三部的侍郎一样毫无疑问地晋升一级。
万没想到,何谚这个远在东肃州的州牧竟会拦了他的青云路
他心有不忿,借故称病就是为了让刚刚接手吏部的何谚无从下手,从而向他服软。
可惜,何谚并非无能之辈。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就将吏部收拢了七七八八。莫说是向他求助,这位何尚书更是连过问一句他的“病情”都不曾。
郑秋凤不得已只能放低姿态,主动出击。
这张奏折就是他计划里的第一步棋。
原本,他已经向留守吏部的心腹打听过,言说何谚还在熟悉各州吏治,科举在即仍未将实缺正式拟折上报,这才想抢在他前头。既向陛下彰显自己的能力,又能狠狠踩何谚一脚。
怎么也没想到,心腹竟然那般不中用。
连何谚的深浅都没摸透不说,更连对方递了折子这么大的事也一无所知
害苦他也
天顺帝看着何谚笑眯眯地戳人伤疤,处处揭短,心里暗笑这真是近墨者黑,面上却也缓和道“原来如此。”
他看向捏着奏折给也不是,藏也不是的郑秋凤,道“郑侍郎为民之心确实可嘉,不过,如今尚书履职,越俎代庖总是不美。虽则何尚书性情温厚,对下宽爱有加,但身为朝廷命官,办事还是得按规矩来。侍郎说呢”
“是,陛下圣明。是微臣有欠考虑了,还请陛下与尚书大人不要见怪。”
郑秋凤暗暗咬牙,将奏折收回,敛眸掩下了翻滚的怒火和难堪。
“嗯。”
天顺帝略一点头,就摆手示意他退下了。
倒是何谚笑着说“哈哈,这有什么,早就
见怪不怪啦”
这句地图炮轰了一群人,天顺帝听得差点笑出来。
倒是贺林轩故作不耐烦道“何尚书,陛下恩宽,不怪你管教不好下属,你还显摆上你的大人有大量了这本到底奏完没有,我这儿,话才开始说呢”
见他也踩着郑秋凤说话,天顺帝这下没忍住笑出声了。
说道“贺爱卿真是急性子。早朝既为议事理政,诸位爱卿畅所欲言,话未说尽便不退朝堂,委实不必急于一时。”
何谚则道“郑侍郎既已代劳,微臣岂会不领情何况,哪里缺人,缺什么人,缺多少人,陛下心如明镜。既然贺大人另有要事,微臣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只盼着新科能多得些良才美玉,为陛下分忧才是正经。”
“不错,爱卿此言深得朕心”
天顺帝赞了一句,而后对贺林轩说道“贺卿,你继续说吧。”
“多谢陛下。”
贺林轩从容地从官袍广袖里取出一本厚厚的奏折。
见状,百官无不变了脸色。
分明准备这般齐全,之前却不拿出来,怕是他早就料定有人会跳出来阻挠。
郑秋凤失利在前,现在不让他把这一本奏折念完,都不成了。
而这么厚的一本,谁知道里面有多少要命的事,会牵扯出多少人来他们丝毫不敢低估贺林轩的胆量。
就没有他不敢说的话就没有他不敢得罪的人
他们暗自警惕起来,果然,贺林轩一开口就不饶人。
“启禀陛下。
据户部账册所记,除了工部所欠的建梁行宫十万银两,尚有以下二十一笔拨银可以追溯。
其一,天齐十五年九月,工部因修建天齐帝皇陵为由要款一万两黄金,已经全款拨付。
臣已确认,因冬日寒冷之故,皇陵自十月便暂停动工。
也就是说,这笔拨款尚未投入使用。
而今,天齐帝已经退为齐王,再住帝王陵寝不合规矩,自然也就没有继续修建的必要了。
还请工部将这笔拨款返还户部。
其二,天齐十五年六月,工部为太君陈氏修建观景游园,提款七万两白银。
此园尚未动工,而陈太君自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