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六川关。
南陵以北的东阳州最重要的军塞, 也是南陵城最后一道防线。在它之后,一马平川, 再无险要地势据守退敌,一旦六川关被攻破
南陵危矣
莫说毫无心理准备的皇帝,早朝上一半的臣子乍然听说,都腿软了。
丞相陈敏祯咽了咽口水,厉声道“把话说清楚六川关告的什么急是什么人生乱现在局势到底如何”
来求援的中郎将顶着如芒在背的目光, 抖着手从怀里拿出一样东西,双手奉上道“敌军将此信射在六川关城门,皇上一看便知了。”
不等皇帝开口,陈敏祯就一把抢过他手中的信件。
拆开一层包裹, 里头却是一卷明黄布帛, 不知是用鲜血还是朱砂写的红字,刺入陈敏祯眼中。
一目十行地看罢, 他只觉肝胆生寒,浑身战栗。
“一派,一派胡言”
他强自镇定,凶狠地将布帛撕成两半摔在地上, 揪住中郎将的铠甲质问道“他们有多少人,你们退敌了没有”
“这大人恕罪。”
中郎将惊慌道“敌军足有十万人,六川关驻兵不过三万。现在莫将军率兵死守,可实在、实在是寡不敌众,守不住了还请陛下尽快派兵,否则, 六川关撑不过两日啊”
听到这里,上头的皇帝终于找回自己的舌头。
扶了扶歪掉的冠冕,坐直了身体,他大声道“丞相,到底出了什么事五更,你去把信拿过来,朕倒要看看什么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太监总管应了一声,连忙走下来捡起地上的黄布。
陈敏祯还想阻止,五更不轻不重道“大人,文武百官都看着呢。陛下说,他要亲自过目。”
陈敏祯恶狠狠地看了这死太监一眼,甩袖冷哼一声,没再阻拦。
五更带着两片布帛走回来,皇帝摆摆手说“五更,你念来给朕听。”
他现在手抖得厉害,不愿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露怯,这才有此吩咐。
太监五更陪伴他多年,自然了解这一点,毕恭毕敬地应是,将撕开的布帛拼在一起,深吸了一口气,张口念道
“不孝子孙梁兴邦,敬告天地宗庙”
念了这第一句,五更就咬了自己的舌头,额头滚下冷汗来。
“你说谁梁兴邦怎么可能,他不是早就死”
“咳”
陈敏祯重重地咳嗽一声。
皇帝忙把脱口而出的话咽了回去,阴沉着脸说“该死的乱臣贼子五更,你接着念我倒要看看他还要玩出什么花样来”
自从天降奇石开始,皇帝心里隐约就有一种预感了。
现在预感成真,他反而比刚才镇定,只是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五更跪下,磕巴了两声,才拔高声音战战兢兢地继续。
“蒙先皇厚爱,遗诏命儿臣继承帝王之位。
盖因父皇驾崩突然,儿臣年幼无知,自感不及皇兄年长。恐威慑群臣,统肃朝局,力有不逮,故隐而未言,受封郡王,退让西凉。
怎料路遇截杀,幸得贵人相助方才保住性命。
为皇室安稳,百姓安康之故,儿臣十五年如一日,不曾有过一日张扬,恪守君臣之道,全天下苍生之义。
父皇示警,降下天石,儿臣犹自畏缩不前。
却不想,终究漏了行迹,引来杀身之祸
皇兄登基
十六载,时至今日,北地十年干旱,苦寒难继,饿殍遍野。南地水患,堤坝不修,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父皇警言,君不孝,天不容,尽皆应验
是故,儿臣冒天下之大不韪,祭请父皇遗书,以正大统,告慰社稷,还黎民安居乐业,海晏河清。”
话音落下,大殿之上,噤若寒蝉。
百官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跪了一地,只有陈敏祯仍然笔直地站着,撑着虎眸,惶恐而又凶狠。
“他算什么正统,兴兵谋反的乱臣贼子而已”
他咬牙切齿,却并没有多少底气。
兵部尚书壮着胆子出声道“丞相大人,兵部昨日还收到战报,北边还在打战,会不会只是误会”
“误会你老子”
陈敏祯终于忍耐不住地爆了粗口,恨声道“你到现在还没看出来吗狗屁的打仗不过是北边乱党合起伙来糊弄朝廷恐怕北地九州都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该死的叛党”
说着,他朝皇帝拱手道“陛下,还请您下旨调兵支援六川关”
“无论如何,六川关不能破
北地驻兵加起来不过五十万兵力,北边蛮人虎视眈眈,他们绝不敢将兵力全部抽调南下。
顶破天,也只十万兵马。
我南陵驻军五万,南部七州驻兵也有二十三万,再加上六川关的兵力,打退他不是没有胜算
陛下,快下旨吧
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
“对,对。”
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
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
同一时间,六川关。
“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
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
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
六川关。
南陵以北的东阳州最重要的军塞, 也是南陵城最后一道防线。在它之后,一马平川, 再无险要地势据守退敌,一旦六川关被攻破
南陵危矣
莫说毫无心理准备的皇帝,早朝上一半的臣子乍然听说,都腿软了。
丞相陈敏祯咽了咽口水,厉声道“把话说清楚六川关告的什么急是什么人生乱现在局势到底如何”
来求援的中郎将顶着如芒在背的目光, 抖着手从怀里拿出一样东西,双手奉上道“敌军将此信射在六川关城门,皇上一看便知了。”
不等皇帝开口,陈敏祯就一把抢过他手中的信件。
拆开一层包裹, 里头却是一卷明黄布帛, 不知是用鲜血还是朱砂写的红字,刺入陈敏祯眼中。
一目十行地看罢, 他只觉肝胆生寒,浑身战栗。
“一派,一派胡言”
他强自镇定,凶狠地将布帛撕成两半摔在地上, 揪住中郎将的铠甲质问道“他们有多少人,你们退敌了没有”
“这大人恕罪。”
中郎将惊慌道“敌军足有十万人,六川关驻兵不过三万。现在莫将军率兵死守,可实在、实在是寡不敌众,守不住了还请陛下尽快派兵,否则, 六川关撑不过两日啊”
听到这里,上头的皇帝终于找回自己的舌头。
扶了扶歪掉的冠冕,坐直了身体,他大声道“丞相,到底出了什么事五更,你去把信拿过来,朕倒要看看什么人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太监总管应了一声,连忙走下来捡起地上的黄布。
陈敏祯还想阻止,五更不轻不重道“大人,文武百官都看着呢。陛下说,他要亲自过目。”
陈敏祯恶狠狠地看了这死太监一眼,甩袖冷哼一声,没再阻拦。
五更带着两片布帛走回来,皇帝摆摆手说“五更,你念来给朕听。”
他现在手抖得厉害,不愿意当着文武百官的面露怯,这才有此吩咐。
太监五更陪伴他多年,自然了解这一点,毕恭毕敬地应是,将撕开的布帛拼在一起,深吸了一口气,张口念道
“不孝子孙梁兴邦,敬告天地宗庙”
念了这第一句,五更就咬了自己的舌头,额头滚下冷汗来。
“你说谁梁兴邦怎么可能,他不是早就死”
“咳”
陈敏祯重重地咳嗽一声。
皇帝忙把脱口而出的话咽了回去,阴沉着脸说“该死的乱臣贼子五更,你接着念我倒要看看他还要玩出什么花样来”
自从天降奇石开始,皇帝心里隐约就有一种预感了。
现在预感成真,他反而比刚才镇定,只是脸色难看到了极点。
五更跪下,磕巴了两声,才拔高声音战战兢兢地继续。
“蒙先皇厚爱,遗诏命儿臣继承帝王之位。
盖因父皇驾崩突然,儿臣年幼无知,自感不及皇兄年长。恐威慑群臣,统肃朝局,力有不逮,故隐而未言,受封郡王,退让西凉。
怎料路遇截杀,幸得贵人相助方才保住性命。
为皇室安稳,百姓安康之故,儿臣十五年如一日,不曾有过一日张扬,恪守君臣之道,全天下苍生之义。
父皇示警,降下天石,儿臣犹自畏缩不前。
却不想,终究漏了行迹,引来杀身之祸
皇兄登基
十六载,时至今日,北地十年干旱,苦寒难继,饿殍遍野。南地水患,堤坝不修,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父皇警言,君不孝,天不容,尽皆应验
是故,儿臣冒天下之大不韪,祭请父皇遗书,以正大统,告慰社稷,还黎民安居乐业,海晏河清。”
话音落下,大殿之上,噤若寒蝉。
百官们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跪了一地,只有陈敏祯仍然笔直地站着,撑着虎眸,惶恐而又凶狠。
“他算什么正统,兴兵谋反的乱臣贼子而已”
他咬牙切齿,却并没有多少底气。
兵部尚书壮着胆子出声道“丞相大人,兵部昨日还收到战报,北边还在打战,会不会只是误会”
“误会你老子”
陈敏祯终于忍耐不住地爆了粗口,恨声道“你到现在还没看出来吗狗屁的打仗不过是北边乱党合起伙来糊弄朝廷恐怕北地九州都已经在他的掌握之中该死的叛党”
说着,他朝皇帝拱手道“陛下,还请您下旨调兵支援六川关”
“无论如何,六川关不能破
北地驻兵加起来不过五十万兵力,北边蛮人虎视眈眈,他们绝不敢将兵力全部抽调南下。
顶破天,也只十万兵马。
我南陵驻军五万,南部七州驻兵也有二十三万,再加上六川关的兵力,打退他不是没有胜算
陛下,快下旨吧
等擒了贼首,杀了乱臣,看还有谁敢兴风作浪”
“对,对。”
皇帝终于回过神来,仓皇道“五更,快,快拿兵符来”
中郎将叩首谢过皇帝隆恩,头点在地,掩住了眼中一闪而过的讥讽。
同一时间,六川关。
“王爷,您和秦叔在我这书房可有一整日了,怎么,都舍不得挪地方了要不,我着人搬两张床榻过来”
六川关的守关将领莫安北大马金刀地坐下,洪钟一样的笑声装满书房。
埋首书案的两人抬起头,秦老当先道“你小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