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个书院, 哪有那么简单不管建成前还是建成后,要想真的做出个成绩来,那都是要付出心血的。不过妻子能体谅自己, 且为自己做到这个地步,张泽轩还是很开心的。“我再想想其他办法”
“还能有什么办法”张泽轩这些日子的作为,苏雅惠都看在眼里,她是真的不觉得张泽轩还能有什么办法。
“总会有办法的。”张泽轩笑笑, 虽然心知艰难却仍不愿意放弃。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多月后。
在去年蔬菜大棚反应良好的基础上,今年还未入冬, 同州那些掌握了蔬菜大棚技术的家族就快速在各地推广开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准备工作。
等到大棚里的蔬菜上市, 大周各地的商人更是不顾北地严寒闻风而至。
平常一斤都不一定能卖上一文钱的菠菜、韭菜,直接被各处来的商人炒出了天价。
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 来往同州的商队络绎不绝。
第一批站出来响应张泽轩的那波人只一个冬天就赚的盆满钵满。
也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 听说张泽轩想要在北地建一座书院, 竟然有人主动找上门愿意投资。
“老朽要求也不高, 只书院若是真的建成了, 给我那不怎么开窍的孙子一个名额即可。”
“对对对, 老朽也一样, 我那不孝子, 就给我留了一根独苗,那孩子是个爱读书, 可惜不得其法, 一直没什么进益, 老朽倒是想把那孩子送去外地读书, 又舍不得,孩子也不愿意把我一个糟老头子丢下,若是咱们北地能有个书院,不仅孩子能好好读书,平时日回来看看我糟老头子也便宜”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短短时日不少人都主动上门表达愿意出一份力的想法,少数人只想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有的有所图将来书院建成了,能给个名额给家里的不肖子孙,更多的则是只单纯想要讨好张泽轩,等张泽轩哪天又想到了其他赚钱的营生能带上他们。
有人愿意出资,这就跟现代入股一样,只要没有什么恶意,张泽轩倒也不排斥,只是占多少股本、让出去多少权利就需要斟酌了,另外这事情,张泽轩也觉得应该跟皇上稍微报备一下,因此在又一次给皇上上折子汇报北地事物的时候,张泽轩就顺带提了一下这件事。
皇上对此不仅没有怪罪还大加赞扬。兴致一来还御笔亲题连书院的名字都给起好了嘉善书院。
有了皇上御批,张泽轩自然就没了顾忌,很快就在州府范围内靠南的位置买下了一块两千亩的荒地,并专门请人做了规划设计,然后开始召集人手动工建设。
另一边,他又给沈冀、沈为、邱邵琳、唐淼、岳父苏成康他们去了一封信,请他们给他推荐一些愿意到北地来教书的夫子。
北地人才缺失是事实,就连县学、府学秀才、举人的数量都很有限,他要办书院,总不能再从这里挖人。
很快,众人的回信就一一到了。
沈冀给他推荐了两位好友,一位是原先在纳川书院教书的刘夫子,另一位则是本就从北地出去,做到正五品礼部郎中刚刚致仕的老大人,姓姜。
沈为那边也给张泽轩推荐了一个,姓王,是他昔日的同年,人品性情都不错,就是为人过于刚直不太适合官场,不小心得罪了人,自行辞官回乡了。听说张泽轩在北地办书院的事情,答应过来看看。
岳父认识一个在京中坐馆声誉不错的举人,替他问了问,对方也答应过来看看。
然后还有二师兄薛舟给他推荐的一个志不在官场的同族。
加上张泽轩挂出去的招聘启事招来的三个秀才,也算凑七八个人,到承乾四年底,书院建成,总算是把嘉善书院的草台班子搭了起来。
张泽轩有职务在身,挂了嘉善书院院长的虚职,实际事物则交给了那位沈冀推荐过来在纳川书院做过多年夫子,也管过一些事物的刘夫子。
承乾五年三月嘉善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
原本张泽轩以为嘉善书院刚刚创立,又是在北地这个地方,可能不会有太多学生过来,没想到事情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只第一天,就有上百人顶着寒风前来报名,有的甚至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赶了好几天的路赶过来的。
第二天人数更多,到第三天,直接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后面再一问,三天下来,报名人数竟然有五百多,近六百。可惜举人只有两位,秀才有二十多位,其余全都是白身,且光六七岁的孩童就有三百多
这些家长,也不知道是初闻北地有书院太激动,还是直接把嘉善书院当成蒙学馆了。
还好规矩是之前大家一起研究定好的,秀才、举人可以交钱免试到书院读书,但也不是一点制约束缚也没有,首先进来的人要遵守书院的纪律规范,其次成绩也是有要求的,如果连续两次考核成绩都不及格就要被劝退。
白身没有年龄限制,但是有入门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涉及现有知识储备,还涉及毅力、品德等等各方面,且书院里不论何人,不允许带书童仆从,所有生活琐事,学生自理。
最终考核下来,五百多白身,加上那几个走后门的,只留下了五十三人,淘汰率达到90以上。
“还能有什么办法”张泽轩这些日子的作为,苏雅惠都看在眼里,她是真的不觉得张泽轩还能有什么办法。
“总会有办法的。”张泽轩笑笑, 虽然心知艰难却仍不愿意放弃。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多月后。
在去年蔬菜大棚反应良好的基础上,今年还未入冬, 同州那些掌握了蔬菜大棚技术的家族就快速在各地推广开了种植大棚蔬菜的准备工作。
等到大棚里的蔬菜上市, 大周各地的商人更是不顾北地严寒闻风而至。
平常一斤都不一定能卖上一文钱的菠菜、韭菜,直接被各处来的商人炒出了天价。
即便如此还是供不应求, 来往同州的商队络绎不绝。
第一批站出来响应张泽轩的那波人只一个冬天就赚的盆满钵满。
也不知道是谁传出去的, 听说张泽轩想要在北地建一座书院, 竟然有人主动找上门愿意投资。
“老朽要求也不高, 只书院若是真的建成了, 给我那不怎么开窍的孙子一个名额即可。”
“对对对, 老朽也一样, 我那不孝子, 就给我留了一根独苗,那孩子是个爱读书, 可惜不得其法, 一直没什么进益, 老朽倒是想把那孩子送去外地读书, 又舍不得,孩子也不愿意把我一个糟老头子丢下,若是咱们北地能有个书院,不仅孩子能好好读书,平时日回来看看我糟老头子也便宜”
有第一个就有第二个,短短时日不少人都主动上门表达愿意出一份力的想法,少数人只想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有的有所图将来书院建成了,能给个名额给家里的不肖子孙,更多的则是只单纯想要讨好张泽轩,等张泽轩哪天又想到了其他赚钱的营生能带上他们。
有人愿意出资,这就跟现代入股一样,只要没有什么恶意,张泽轩倒也不排斥,只是占多少股本、让出去多少权利就需要斟酌了,另外这事情,张泽轩也觉得应该跟皇上稍微报备一下,因此在又一次给皇上上折子汇报北地事物的时候,张泽轩就顺带提了一下这件事。
皇上对此不仅没有怪罪还大加赞扬。兴致一来还御笔亲题连书院的名字都给起好了嘉善书院。
有了皇上御批,张泽轩自然就没了顾忌,很快就在州府范围内靠南的位置买下了一块两千亩的荒地,并专门请人做了规划设计,然后开始召集人手动工建设。
另一边,他又给沈冀、沈为、邱邵琳、唐淼、岳父苏成康他们去了一封信,请他们给他推荐一些愿意到北地来教书的夫子。
北地人才缺失是事实,就连县学、府学秀才、举人的数量都很有限,他要办书院,总不能再从这里挖人。
很快,众人的回信就一一到了。
沈冀给他推荐了两位好友,一位是原先在纳川书院教书的刘夫子,另一位则是本就从北地出去,做到正五品礼部郎中刚刚致仕的老大人,姓姜。
沈为那边也给张泽轩推荐了一个,姓王,是他昔日的同年,人品性情都不错,就是为人过于刚直不太适合官场,不小心得罪了人,自行辞官回乡了。听说张泽轩在北地办书院的事情,答应过来看看。
岳父认识一个在京中坐馆声誉不错的举人,替他问了问,对方也答应过来看看。
然后还有二师兄薛舟给他推荐的一个志不在官场的同族。
加上张泽轩挂出去的招聘启事招来的三个秀才,也算凑七八个人,到承乾四年底,书院建成,总算是把嘉善书院的草台班子搭了起来。
张泽轩有职务在身,挂了嘉善书院院长的虚职,实际事物则交给了那位沈冀推荐过来在纳川书院做过多年夫子,也管过一些事物的刘夫子。
承乾五年三月嘉善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
原本张泽轩以为嘉善书院刚刚创立,又是在北地这个地方,可能不会有太多学生过来,没想到事情完全出乎他意料之外。只第一天,就有上百人顶着寒风前来报名,有的甚至还是从很远的地方赶了好几天的路赶过来的。
第二天人数更多,到第三天,直接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后面再一问,三天下来,报名人数竟然有五百多,近六百。可惜举人只有两位,秀才有二十多位,其余全都是白身,且光六七岁的孩童就有三百多
这些家长,也不知道是初闻北地有书院太激动,还是直接把嘉善书院当成蒙学馆了。
还好规矩是之前大家一起研究定好的,秀才、举人可以交钱免试到书院读书,但也不是一点制约束缚也没有,首先进来的人要遵守书院的纪律规范,其次成绩也是有要求的,如果连续两次考核成绩都不及格就要被劝退。
白身没有年龄限制,但是有入门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涉及现有知识储备,还涉及毅力、品德等等各方面,且书院里不论何人,不允许带书童仆从,所有生活琐事,学生自理。
最终考核下来,五百多白身,加上那几个走后门的,只留下了五十三人,淘汰率达到90以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