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年代文堂姐打脸福气包堂妹(十七) (1/2)
唐芍药当场愣住, 又气又怕。
唐芙蓉这话是什么意思借了别人的运道要还难道她看出来了
福气包体质可是她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倚仗, 全靠这个技能,她才能一路开挂。
唐芙蓉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她也开了“天眼”
还没等她辩驳出口, 苏韵就转移了话题,桌上又恢复了欢声笑语。
时机稍纵即逝,况且她能反驳些啥呢
是说借了别人的运道不用还那在场坐着的唐二婶、唐三婶还不正好顺杆子往上爬
还是说她不计较, 愿意给大伯一家借运道谁知道这家人又有什么后招等着她
唐芍药恼恨至极, 却只能生生忍下这口气。
她调整了一下表情,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狰狞。可惜, 她的演技还没有唐富民自然。
黄桂香也有些不爽, 不过她没有唐芍药那么恼怒。
一来, 芍药又不是她亲女儿, 她没啥感同身受的想法。二来, 芙蓉丫头说话虽然不好听, 可人家不愿沾她家的光, 难道她还哭着抢着要给人家沾光不成
苏韵在饭桌上唱的这出,在她看来, 就是白素芬不爽她家没给侄子帮忙,故意派女儿来挤兑她家。芍药上前也就罢了,难道为这么句孩子的玩笑话, 她一个长辈还去跟小辈当面锣对面鼓的理论
回家之后, 白素芬喜滋滋地跟唐建国学舌
“你是没见到,芍药丫头那哑口无言的样子,我们芙蓉怼的她半句话不敢说, 我那好弟妹也只好假笑”
“就是欠教训,还以为自己有多大脸呢我们芙蓉说的对,大家桥归桥、路归路,我可不稀罕借她家的光咱们呀,借不起”
唐建国也不说别的,只跟着憨笑。
他虽然对弟弟一家也十分不满,但嘴上也不好说弟妹和侄女的不是,一个大老爷们老嚼别家女人孩子,那成啥了
二人正说着话,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咸香中混合着茶香,苏韵端着一叠刚煮好的茶叶蛋进来。
搪瓷碟子里的茶叶蛋还冒着热气,棕褐色深沉的蛋壳看着就有食欲,煮过两遍的蛋壳比普通的水煮蛋要好剥多了,苏韵三下五除二就剥出两颗蛋,递给父母一人一颗。
白素芬咬了一口,眼睛一亮“怪不得你心心念念要煮这东西吃,是怪好吃的,就是也忒费料了。”
苏韵噗嗤笑了“光调料就有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等十三种,更不用说几大把茶叶撒下去、两勺酱油、两勺糖,这么多东西堆出来的,味道能不好吗”
白素芬一时没忍住,又吃了一个,边吃还边道“叫你哥也来吃。”
苏韵笑道“人家在厨房守着锅灶,我出来之前他一个人就吃了三个。我都担心他晚上闹肚子。”
白素芬咂舌“不过,这也太费料了,过年偶尔吃一回也就算了。”
苏韵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妈,你说这茶叶蛋在城里头卖,两分钱一个,有人买吗”
“不像咱这儿不少人是要下地的,城里人都是在单位上班。有时候来不及都是在路上买个包子馒头啃,或者在路边喝碗稀饭。”
“你说,要是咱摆个摊卖茶叶蛋会有人买吗当然,不单是卖茶叶蛋,那些烧麦包子混沌一类的也可以做。”
见女儿说得认真,白素芬也思考起来。
“虽然很多单位都有食堂但有些食堂饭菜不好吃,总有人愿意在外面买有些人懒,早上起不来要是喝粥的话,这茶叶蛋比白水蛋有滋有味不少”
她念叨了半天道“我在市里这么久,也看见过不少摆摊子的。可个体户要办哪些手续,咱们符合政策吗”
苏韵早有准备,拿出自己的剪贴本给白素芬和唐建国看。
“早在恢复高考那年,全国就已经有了第一批个体户。”
“大前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商品经济这个词,去年刚通过的民法规定,公民经依法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是个体工商户。”
“也就是说,咱普通老百姓只要去工商局办理登记,经过批准,开个小店,摆个小摊小贩的,完全没问题。”
“至于去工商局,要办哪些手续,需要什么证明,我这儿记得一清二楚。”
白素芬看着剪贴本上那一行行大字、条理清晰、去哪个部门带什么材料一目了然,惊喜道“好丫头,你这是从哪弄来的”
“锦江日报的一个记者回复我的呀,我给他写了信。”
苏韵把自己是如何受到报纸上残疾女工再就业的启发,又是如何想办法给记者写信,如何查找资料,到处问人的过程事无巨细说了一遍,听得唐建国夫妻目瞪口呆。
半晌,白素芬才喃喃道“你说,这孩子是随了谁,这脑袋瓜子,比我和你爹加起来还要灵光。”
苏韵翘了翘尾巴“我这是基因突变。”
唐建国没听明白,“鸡阴这又是啥词”
苏韵抹了抹不存在的汗,解释道
“这其实就是高中生物课本的一个知识。就像咱家,咱爷是双眼皮儿,爸你也是,我也是,这是遗传的,说明咱家就有这双眼皮儿的基因。”
白素芬狠拍了自家男人一下,“我们在这说事,你管啥新词不新词的,你难道还要考大学,学了也用不上”
她在心里盘算了半天,叹气道“机会是好机会。咱在乡下,米面鸡蛋这些,都要不了几个钱,手艺也还行。”
“可关键是没人啊,我跟你爸都要上班,你们兄妹俩要上学。让谁去摆摊子呢”
早点生意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可她们家现在也确实抽不出人;可若是就这么放弃,眼睁睁看着挣钱的机会从手里溜掉,怎么想怎么心痛。
这个问题,其实苏韵早就考虑过,此时已有腹稿在胸。
“妈,我不是有个四姨么,在青山乡的生产队里。有一回过年咱们回外婆家,她还煮面条给我吃的。我记得你说过,四姨是你们几个姊妹中人最老实的,做事也麻利、话不多,就是四姨夫那几年跌断了腿,几个姨里面就属她家条件差些。”
白素芬顺着她的话一想,越想越觉得可行。
如果要找人,找谁都不如找自家人。
而自家人里头,娘家人当然比老唐家人更可靠啊。
她在城里负责办执照、打点官面上的人;四妹为人老实、手艺也不差,负责出摊;吃食可以晚上俩人一起做;四妹的男人就在青山乡负责收点鸡蛋和菜肉;万一有个啥事,周末可以让建国跑腿。
头几个月,米面可以用家里的存粮先顶上,后面用完了,乡下也到了收割季,直接买今天的新粮,比城里总是要便宜些的。
鸡蛋菜肉就让四妹的男人一周往城里送一趟,等天气热起来之后,是菜肉是直接在城里买,还是让四妹男人一天一送就看生意的赚头,到时候灵活应变。
两家合力,这事儿大
唐芙蓉这话是什么意思借了别人的运道要还难道她看出来了
福气包体质可是她在这个世界最大的倚仗, 全靠这个技能,她才能一路开挂。
唐芙蓉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她也开了“天眼”
还没等她辩驳出口, 苏韵就转移了话题,桌上又恢复了欢声笑语。
时机稍纵即逝,况且她能反驳些啥呢
是说借了别人的运道不用还那在场坐着的唐二婶、唐三婶还不正好顺杆子往上爬
还是说她不计较, 愿意给大伯一家借运道谁知道这家人又有什么后招等着她
唐芍药恼恨至极, 却只能生生忍下这口气。
她调整了一下表情,尽量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狰狞。可惜, 她的演技还没有唐富民自然。
黄桂香也有些不爽, 不过她没有唐芍药那么恼怒。
一来, 芍药又不是她亲女儿, 她没啥感同身受的想法。二来, 芙蓉丫头说话虽然不好听, 可人家不愿沾她家的光, 难道她还哭着抢着要给人家沾光不成
苏韵在饭桌上唱的这出,在她看来, 就是白素芬不爽她家没给侄子帮忙,故意派女儿来挤兑她家。芍药上前也就罢了,难道为这么句孩子的玩笑话, 她一个长辈还去跟小辈当面锣对面鼓的理论
回家之后, 白素芬喜滋滋地跟唐建国学舌
“你是没见到,芍药丫头那哑口无言的样子,我们芙蓉怼的她半句话不敢说, 我那好弟妹也只好假笑”
“就是欠教训,还以为自己有多大脸呢我们芙蓉说的对,大家桥归桥、路归路,我可不稀罕借她家的光咱们呀,借不起”
唐建国也不说别的,只跟着憨笑。
他虽然对弟弟一家也十分不满,但嘴上也不好说弟妹和侄女的不是,一个大老爷们老嚼别家女人孩子,那成啥了
二人正说着话,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咸香中混合着茶香,苏韵端着一叠刚煮好的茶叶蛋进来。
搪瓷碟子里的茶叶蛋还冒着热气,棕褐色深沉的蛋壳看着就有食欲,煮过两遍的蛋壳比普通的水煮蛋要好剥多了,苏韵三下五除二就剥出两颗蛋,递给父母一人一颗。
白素芬咬了一口,眼睛一亮“怪不得你心心念念要煮这东西吃,是怪好吃的,就是也忒费料了。”
苏韵噗嗤笑了“光调料就有八角、桂皮、茴香、花椒等十三种,更不用说几大把茶叶撒下去、两勺酱油、两勺糖,这么多东西堆出来的,味道能不好吗”
白素芬一时没忍住,又吃了一个,边吃还边道“叫你哥也来吃。”
苏韵笑道“人家在厨房守着锅灶,我出来之前他一个人就吃了三个。我都担心他晚上闹肚子。”
白素芬咂舌“不过,这也太费料了,过年偶尔吃一回也就算了。”
苏韵露出一个神秘的微笑“妈,你说这茶叶蛋在城里头卖,两分钱一个,有人买吗”
“不像咱这儿不少人是要下地的,城里人都是在单位上班。有时候来不及都是在路上买个包子馒头啃,或者在路边喝碗稀饭。”
“你说,要是咱摆个摊卖茶叶蛋会有人买吗当然,不单是卖茶叶蛋,那些烧麦包子混沌一类的也可以做。”
见女儿说得认真,白素芬也思考起来。
“虽然很多单位都有食堂但有些食堂饭菜不好吃,总有人愿意在外面买有些人懒,早上起不来要是喝粥的话,这茶叶蛋比白水蛋有滋有味不少”
她念叨了半天道“我在市里这么久,也看见过不少摆摊子的。可个体户要办哪些手续,咱们符合政策吗”
苏韵早有准备,拿出自己的剪贴本给白素芬和唐建国看。
“早在恢复高考那年,全国就已经有了第一批个体户。”
“大前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商品经济这个词,去年刚通过的民法规定,公民经依法核准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是个体工商户。”
“也就是说,咱普通老百姓只要去工商局办理登记,经过批准,开个小店,摆个小摊小贩的,完全没问题。”
“至于去工商局,要办哪些手续,需要什么证明,我这儿记得一清二楚。”
白素芬看着剪贴本上那一行行大字、条理清晰、去哪个部门带什么材料一目了然,惊喜道“好丫头,你这是从哪弄来的”
“锦江日报的一个记者回复我的呀,我给他写了信。”
苏韵把自己是如何受到报纸上残疾女工再就业的启发,又是如何想办法给记者写信,如何查找资料,到处问人的过程事无巨细说了一遍,听得唐建国夫妻目瞪口呆。
半晌,白素芬才喃喃道“你说,这孩子是随了谁,这脑袋瓜子,比我和你爹加起来还要灵光。”
苏韵翘了翘尾巴“我这是基因突变。”
唐建国没听明白,“鸡阴这又是啥词”
苏韵抹了抹不存在的汗,解释道
“这其实就是高中生物课本的一个知识。就像咱家,咱爷是双眼皮儿,爸你也是,我也是,这是遗传的,说明咱家就有这双眼皮儿的基因。”
白素芬狠拍了自家男人一下,“我们在这说事,你管啥新词不新词的,你难道还要考大学,学了也用不上”
她在心里盘算了半天,叹气道“机会是好机会。咱在乡下,米面鸡蛋这些,都要不了几个钱,手艺也还行。”
“可关键是没人啊,我跟你爸都要上班,你们兄妹俩要上学。让谁去摆摊子呢”
早点生意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可她们家现在也确实抽不出人;可若是就这么放弃,眼睁睁看着挣钱的机会从手里溜掉,怎么想怎么心痛。
这个问题,其实苏韵早就考虑过,此时已有腹稿在胸。
“妈,我不是有个四姨么,在青山乡的生产队里。有一回过年咱们回外婆家,她还煮面条给我吃的。我记得你说过,四姨是你们几个姊妹中人最老实的,做事也麻利、话不多,就是四姨夫那几年跌断了腿,几个姨里面就属她家条件差些。”
白素芬顺着她的话一想,越想越觉得可行。
如果要找人,找谁都不如找自家人。
而自家人里头,娘家人当然比老唐家人更可靠啊。
她在城里负责办执照、打点官面上的人;四妹为人老实、手艺也不差,负责出摊;吃食可以晚上俩人一起做;四妹的男人就在青山乡负责收点鸡蛋和菜肉;万一有个啥事,周末可以让建国跑腿。
头几个月,米面可以用家里的存粮先顶上,后面用完了,乡下也到了收割季,直接买今天的新粮,比城里总是要便宜些的。
鸡蛋菜肉就让四妹的男人一周往城里送一趟,等天气热起来之后,是菜肉是直接在城里买,还是让四妹男人一天一送就看生意的赚头,到时候灵活应变。
两家合力,这事儿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