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走了, 贾珍本就只是多个想法, 并不放心上, 走在这条泥泞的小道上, 心情还是有些复杂, 金陵旁支那些人真的不做事,贾家祭田外的村庄竟然无任何资助, 全指望着宁荣二府出钱。
当初赦叔跟贾珍谈及旁支时, 就挺不满意, 包括京城后街那些, 穿街走巷偷鸡摸狗的不少,尤其家境一般仗着宁荣二府名声贪权夺利的不在少数,他贾珍辈分低不被看在眼底,那两府的老太太都还在呢。
果然,后院女眷是镇不住这些常年在外的老太爷, 不来瞅瞅不知道, 金陵的旁支几乎都成了废物,挑不出几个得用的,稍微有些上进心的,也该知拜访他贾珍才是, 可到如今, 谁都不陪伴呢。
连个六七岁的小孩儿都看得分明, 贾敏林如海那真未必能瞧得上他,可他贾珍明明是宁国府的当家,没有他宁国府, 这群贾家人什么都不是,史王贾薛能走到一块,也是他宁荣二府跟他们嫡系往来的关系。
走过学堂,见过祠堂,再往里走,愈发残破,贾家村真看不出背靠金陵大户,稍微有些家财的估计都搬到金陵去住了。
一想未来落马后要回归这里种田,贾珍心里不太舒适,不知别人家的祭田是不是也如此经营,说起来原先张太傅家就是扬州大户,在扬州也是有祭田经营的吧,而且,那张家六子就在扬州做大儒。
可能需要代替赦叔去探望一二,赦叔对张家还是蛮有感情的。
薛蟠见贾珍情绪不高,一路跟着默默走,新做的羊皮靴弄得全是泥巴,回头一望钟掌柜的步靴,今儿出门还嘲讽过他装穷装廉洁,这是被扇了脸验证自个太蠢吗
对于自己蠢这点,薛蟠比较赞同,但绝不在一个掌柜的面前表露出来,他父亲好歹教过,在掌柜的面前露怯,以后还怎么管得住人就算用身份压,也得把人先压住了。
春耕刚过,各家青壮累得够呛,田里的苗倒是大片青葱,各家的媳妇去田里山间拔草喂家禽,忙得红红火火。
薛蟠走半道停下来,又看见刚刚拒绝他们的小子了,这次见他正坐在院子里切草根晒药,满头大汗伺候着那些乱七八糟的杂物。
那黑黄小孩儿没搭理旁人,专心致志忙活自己的,扁担上处理好的药,还等着给他祖母用呢,这些东西无人教他,他曾经在林家族地待得时候常常给族里人买药,顺道见过不少药铺,听过大夫说的不少治病的方。
可能因为他年纪小,旁人不防备他,他也知道哪些药材该怎么处理,林婆子病久了,他都渐渐学会该如何采药救急,只是未给旁人用过,到了贾家族地,偶尔给人弄副治酸疼的药膏还是可以的。
关键薛蟠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他又一次觉得自己过于愚蠢,这点是旁人无法给他的,包括贾珍钟掌柜,都无法让他这么清楚意识到,同样的年龄一小孩,在一穷二白的境地下还能比他懂得多。
家境比不过自个的人比自己更加优秀,薛蟠真的头回见,悄悄走进院子蹲在他身边,捏起一草根闻了闻,还真一股药味,不是装模作样。
钟掌柜一反常态挑眉看着薛蟠蹲下后衣摆靴子上沾着的泥土,回去太太估计要说了,贾珍也没想到薛蟠竟然还注意到这个坐在地上的黑黄小孩,他们刚刚路过时一点没注意到。
“你这个是什么”
小孩儿抬头瞄一眼薛蟠,“这个是治损伤的药草,捣碎了就可以用。”
薛蟠又闻了闻,“我平常喝得药就是这些你这个药能赚多少银子”
“赚几文钱糊口罢了,我又不治病开方,只卖便宜的草药赚不到什么,药铺都有自己的伙计采药晾晒,再不济还能去买药庄种的药,那些都是好药,药性足价格高,赚得也多,像这种随处可见又花不了几文钱治病的,只有些赤脚大夫愿意买。”
小孩儿自己弄这些,也是偶尔用药跟人换些米面,或者便宜卖给其他村的赤脚大夫,这还得赶在药铺的伙计出来采摘之前,等他们一过估计也没剩下多少。
只有一些难得见的,要去深山老林里寻的好药,才能卖出好价钱,不然那些略懂医术的赤脚大夫早就赚得盆满钵满。
越是大的药铺,都有自己专门种药的药庄,一般不收普通的药,治得人也是富贵人家,一副药至少半两银子,这些常见草药写药方上不太够格。
只有些小药铺或者只有几个坐诊大夫的,才会买些便宜药,治得人也是普通人家。
薛蟠似懂非懂点点头,还是钟掌柜跟他解释道,“大爷,咱们药庄也有好几个,种的种类齐全,还养了很多挖参人之类的采药师傅,弄出来的药完整保存得又好,抓出的药方也不会因为药力的问题留有祸患,像除了百年人参这种名贵药材,平常是不收的。”
“就算是收上来的药,一般不是专门挖药的手艺人,残缺不全卖不出好价钱都是正常的,咱们北边有几个镇上的小药铺子,因为隔得远不方便送药过去,就是常常收药或者雇些青壮采药,可还是种类不全,偶尔也会因为药力不足,开出的方子治不了病出乱子,很多经验不足的大夫和药童看不出区别,只会根据药方抓药,不会调整剂量,所以最好使用药庄的药。”
钟掌柜的当初还去处理过很多乱子,毕竟跟人命挂钩的药房纠纷很多,尤其是些偏远之地薛家也鞭长莫及,那些趁机讹诈或者卖假药的防不胜防,但也不能见死不救吧。
“像这次大老爷去北方,也准备安置几个药庄,降低运送过去的难度,像这种庄子不难弄起来,当地乡绅很乐意租地,名声也好,种药比种庄稼值钱得多,而我们也承担得起天灾不会拖欠租子,就连佣户都照用,还能学一手种药的本事。”
除非得罪了当地乡绅权贵,一般不至于出问题,能像他们薛家一样拥有很多药房不缺地儿卖的,也不多了,再加上薛家培育的那些好大夫,就算出去单干也得来薛家药铺买药,否则用惯了薛家的药开出的方还有没有那个效果就不好说了,那些大夫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容不得一点差错的。
历经几十年下来,薛家在药行生意上只会越来越大,别家想插一脚还没那个资历人脉,这次供应北方药材的事也在逐步进行,并未引人关注,大老爷置药庄只是掩人耳目。
像深一层的肯定不能现在说出来,后续事情办完还可提一嘴。
薛蟠和那小孩都认真听着,薛蟠自个听得头晕乎乎,那小孩眉头一蹙,“听您这么一说,你们药铺的药肯定很值钱,连北方的小镇子都顾忌到了,像我这样采药种药的应该很难赚到银子了。”
那小孩说得不多,钟掌柜听得却心头一跳,这的确是个问题,他们药庄建起来其他一些药铺就难存活下来,他薛家药铺的名头本来就响亮,卖得贵些也正常,毕竟针对的是大户人家,至于那些被打压下去的药铺会不会降价卖给普通人,他们薛家是不管的。
当然,也有
当初赦叔跟贾珍谈及旁支时, 就挺不满意, 包括京城后街那些, 穿街走巷偷鸡摸狗的不少,尤其家境一般仗着宁荣二府名声贪权夺利的不在少数,他贾珍辈分低不被看在眼底,那两府的老太太都还在呢。
果然,后院女眷是镇不住这些常年在外的老太爷, 不来瞅瞅不知道, 金陵的旁支几乎都成了废物,挑不出几个得用的,稍微有些上进心的,也该知拜访他贾珍才是, 可到如今, 谁都不陪伴呢。
连个六七岁的小孩儿都看得分明, 贾敏林如海那真未必能瞧得上他,可他贾珍明明是宁国府的当家,没有他宁国府, 这群贾家人什么都不是,史王贾薛能走到一块,也是他宁荣二府跟他们嫡系往来的关系。
走过学堂,见过祠堂,再往里走,愈发残破,贾家村真看不出背靠金陵大户,稍微有些家财的估计都搬到金陵去住了。
一想未来落马后要回归这里种田,贾珍心里不太舒适,不知别人家的祭田是不是也如此经营,说起来原先张太傅家就是扬州大户,在扬州也是有祭田经营的吧,而且,那张家六子就在扬州做大儒。
可能需要代替赦叔去探望一二,赦叔对张家还是蛮有感情的。
薛蟠见贾珍情绪不高,一路跟着默默走,新做的羊皮靴弄得全是泥巴,回头一望钟掌柜的步靴,今儿出门还嘲讽过他装穷装廉洁,这是被扇了脸验证自个太蠢吗
对于自己蠢这点,薛蟠比较赞同,但绝不在一个掌柜的面前表露出来,他父亲好歹教过,在掌柜的面前露怯,以后还怎么管得住人就算用身份压,也得把人先压住了。
春耕刚过,各家青壮累得够呛,田里的苗倒是大片青葱,各家的媳妇去田里山间拔草喂家禽,忙得红红火火。
薛蟠走半道停下来,又看见刚刚拒绝他们的小子了,这次见他正坐在院子里切草根晒药,满头大汗伺候着那些乱七八糟的杂物。
那黑黄小孩儿没搭理旁人,专心致志忙活自己的,扁担上处理好的药,还等着给他祖母用呢,这些东西无人教他,他曾经在林家族地待得时候常常给族里人买药,顺道见过不少药铺,听过大夫说的不少治病的方。
可能因为他年纪小,旁人不防备他,他也知道哪些药材该怎么处理,林婆子病久了,他都渐渐学会该如何采药救急,只是未给旁人用过,到了贾家族地,偶尔给人弄副治酸疼的药膏还是可以的。
关键薛蟠觉得自己受到了冲击,他又一次觉得自己过于愚蠢,这点是旁人无法给他的,包括贾珍钟掌柜,都无法让他这么清楚意识到,同样的年龄一小孩,在一穷二白的境地下还能比他懂得多。
家境比不过自个的人比自己更加优秀,薛蟠真的头回见,悄悄走进院子蹲在他身边,捏起一草根闻了闻,还真一股药味,不是装模作样。
钟掌柜一反常态挑眉看着薛蟠蹲下后衣摆靴子上沾着的泥土,回去太太估计要说了,贾珍也没想到薛蟠竟然还注意到这个坐在地上的黑黄小孩,他们刚刚路过时一点没注意到。
“你这个是什么”
小孩儿抬头瞄一眼薛蟠,“这个是治损伤的药草,捣碎了就可以用。”
薛蟠又闻了闻,“我平常喝得药就是这些你这个药能赚多少银子”
“赚几文钱糊口罢了,我又不治病开方,只卖便宜的草药赚不到什么,药铺都有自己的伙计采药晾晒,再不济还能去买药庄种的药,那些都是好药,药性足价格高,赚得也多,像这种随处可见又花不了几文钱治病的,只有些赤脚大夫愿意买。”
小孩儿自己弄这些,也是偶尔用药跟人换些米面,或者便宜卖给其他村的赤脚大夫,这还得赶在药铺的伙计出来采摘之前,等他们一过估计也没剩下多少。
只有一些难得见的,要去深山老林里寻的好药,才能卖出好价钱,不然那些略懂医术的赤脚大夫早就赚得盆满钵满。
越是大的药铺,都有自己专门种药的药庄,一般不收普通的药,治得人也是富贵人家,一副药至少半两银子,这些常见草药写药方上不太够格。
只有些小药铺或者只有几个坐诊大夫的,才会买些便宜药,治得人也是普通人家。
薛蟠似懂非懂点点头,还是钟掌柜跟他解释道,“大爷,咱们药庄也有好几个,种的种类齐全,还养了很多挖参人之类的采药师傅,弄出来的药完整保存得又好,抓出的药方也不会因为药力的问题留有祸患,像除了百年人参这种名贵药材,平常是不收的。”
“就算是收上来的药,一般不是专门挖药的手艺人,残缺不全卖不出好价钱都是正常的,咱们北边有几个镇上的小药铺子,因为隔得远不方便送药过去,就是常常收药或者雇些青壮采药,可还是种类不全,偶尔也会因为药力不足,开出的方子治不了病出乱子,很多经验不足的大夫和药童看不出区别,只会根据药方抓药,不会调整剂量,所以最好使用药庄的药。”
钟掌柜的当初还去处理过很多乱子,毕竟跟人命挂钩的药房纠纷很多,尤其是些偏远之地薛家也鞭长莫及,那些趁机讹诈或者卖假药的防不胜防,但也不能见死不救吧。
“像这次大老爷去北方,也准备安置几个药庄,降低运送过去的难度,像这种庄子不难弄起来,当地乡绅很乐意租地,名声也好,种药比种庄稼值钱得多,而我们也承担得起天灾不会拖欠租子,就连佣户都照用,还能学一手种药的本事。”
除非得罪了当地乡绅权贵,一般不至于出问题,能像他们薛家一样拥有很多药房不缺地儿卖的,也不多了,再加上薛家培育的那些好大夫,就算出去单干也得来薛家药铺买药,否则用惯了薛家的药开出的方还有没有那个效果就不好说了,那些大夫很爱惜自己的名声,容不得一点差错的。
历经几十年下来,薛家在药行生意上只会越来越大,别家想插一脚还没那个资历人脉,这次供应北方药材的事也在逐步进行,并未引人关注,大老爷置药庄只是掩人耳目。
像深一层的肯定不能现在说出来,后续事情办完还可提一嘴。
薛蟠和那小孩都认真听着,薛蟠自个听得头晕乎乎,那小孩眉头一蹙,“听您这么一说,你们药铺的药肯定很值钱,连北方的小镇子都顾忌到了,像我这样采药种药的应该很难赚到银子了。”
那小孩说得不多,钟掌柜听得却心头一跳,这的确是个问题,他们药庄建起来其他一些药铺就难存活下来,他薛家药铺的名头本来就响亮,卖得贵些也正常,毕竟针对的是大户人家,至于那些被打压下去的药铺会不会降价卖给普通人,他们薛家是不管的。
当然,也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