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却不知从何说起。
曹夫人仿佛也不在意她的话,倒是望着她这副茫然模样,挑眉道“陆娘子还不知晓吧三郎那孩子被罚在雪地中跪了两个时辰,修养了这两日也未好。可他知晓今日你要来,早早便忍着膝间疼痛,在庭中走动。若你此时过去,只怕根本瞧不出异样。”
陆映望着她云淡风轻的模样,怔然片刻,方渐渐想起,那日她攀墙时,分明瞧见他正穿戴齐整要出院去,只是她满心委屈难过,忽略了他,如今想起,只觉既温暖感动,又愧疚不已。
她静默片刻,鼓起勇气抬眸直视着曹夫人冷淡的双眼,肃然道“不知夫人今日为何要与阿映说这些事”
曹夫人忽而掩唇轻笑,连连摆手道“陆娘子不必担忧,我不过是有些好奇罢了。三郎是我教养了十多年的孩子,再是沉稳,也不过十五,一时意气也是有的,不足为怪。横竖日后他要娶入府的,定是出身清白,可与之匹配的世家女子。”
她收起笑意,略带惋惜地望着眼前明艳却单薄的少女,摇头道“至于你,不过是寄居于此的私生女罢了,日后不必我动手,自有人教你,莫要走你母亲的旧路。”
说罢,不顾陆映的倔强与难堪,转身引仆从施施然离去。
翌日清晨,陆时果然一早出府,与桓修同随太子萧清引五万流民军,自建康一路南下,平吴兴周氏之乱。
临去前,陆时特嘱咐陆映等不可出府,又再三交代李夫人,定要将她三人照看好。
李夫人本因儿子陆真被责罚,禁足至今一事,而对陆映等耿耿于怀,奈何丈夫这般嘱托,虽不知缘故,也只得按下心中不满,连连答应,待将其送走,便变了脸色,瞧也不瞧三人,只带着儿女自入内宅中去。
陆静知李夫人素不喜她,于人后时,从未有过好脸色,也不放在心上,只回院中继续安然度日,静待消息。
此去一战,果如先前陆时所料一般,不费吹灰之力,只派使者前去,稍作退让,叛军便有降意,几番交战,也皆稍触即散,伤亡甚小。
消息传至建康,原本忧虑难眠的帝后二人,这才稍稍安心,便是先前暂有收敛的庾氏,也重涨气焰,于朝中既表太子之功,又屡屡指责谢茂对战事夸大其词,致太子不得不亲自督战。
一时间,谢、庾两家之争似愈演愈烈,桓、陆二家亦受牵连。
李夫人虽出身寒门,不甚知晓天下大势与朝中动向,然日常与旁人交通时,也已察觉一二。
这日,她本携女儿陆语同赴庾府之宴。然其间,从前与陆家交好的江东女郎与夫人们,却一反往日的追捧与谦恭,待她二人略有嘲讽之意。
观其意,不过是暗指谢、庾之争,陆家未辨形势,却先与谢家勾连,失了江东士族的颜面。
李夫人虽非正妻,却因主母远在吴郡,多年来惯了旁人的奉承,哪里受过这般冷落,因而宴未散,便先借口不适,携女儿离去。
长檐车中,陆语再也忍不住,愤愤然道“从前无事时,那些小人待咱们,何曾这般怠慢过如今不过是仗着庾家的势力,便以为能欺到咱们陆家头上了”
李夫人亦是心有不满,可到底比女儿沉得住气,只安抚道“罢了,庾家的确正盛。谁不知,皇后出自庾氏待将来太子登位,只怕他们声势更甚。”
陆语清秀的面庞沉了又沉,好半晌,才低低道出一声埋怨“阿姨,你说父亲到底是如何想的怎会在此时得罪庾家”
李夫人眼神一黯,想起临行前,庾家夫人私下同她说的话,不由喃喃道“还不是因为你姑母。”
方才,她正命身边婢子去寻女儿,预备离去,却见庾家夫人笑盈盈上前,将她引至僻静处,和悦道“夫人见谅,今日本是我招待不周,改日当亲自登门致歉才是。”
李夫人见她如此和善,与旁人不同,方压下心底不满,勉强笑道“我哪里敢教夫人登门致歉今日实非夫人之过,只怪我陆家未辨清形势罢了。”
然那庾家夫人,闻言却稍显惊讶之色,左右观望道“夫人此言,难道还不知陆侍中亲近谢家,实在是迫不得已,我家夫君亦常惋惜。”
李夫人眉心一跳,道“如何是迫不得已”
庾家夫人面上叹惋之色更甚,愈压低声道“夫人果然不知晓。贵府中的那位自江北归来的娘子,十六年前便是趁谢家伴陛下南下时,随谢家一位庶出郎君夜奔而去。那谢家看中陆家于江东之势,便以此为胁,令陆侍中与之为伍,否则便要将当年陆娘子如何败坏妇德,于江北又是如何与人暗中苟且之不齿行径公诸于众。”
李夫人登时一惊,瞠目望着庾家夫人,下意识道“怎会如此我从未听夫主提过。”
庾家夫人摇头道“多年前的家丑,想来陆侍中也不愿多提。我也是近来常闻夫君夸赞陆侍中为人,又屡屡叹其境遇不佳,方多问了两句。不瞒夫人,便是太子与陛下,对陆侍中也颇为赞赏,若无此缘故,往后莫说是侍中,便是府中子弟,亦可仕途顺遂。先前我家中大郎曾劫了那位夫人之子,便是想替贵府解困。只是因侍中为人耿直纯善,不肯伤及亲人,方作罢。”
李夫人心中一动,想起当日,阿元的确是谢家三郎送回,且听闻三人在江北时,也的确长居谢家所在的颍川,不由愈觉不错,犹豫片刻,缓缓道“既已帮过一回,可否请夫人,再帮一回”
庾家夫人一顿,作踌躇状,沉思片刻,方咬牙道“也罢,看在我家夫君着实欣赏陆侍中为人的份上,便再试一试。”
说罢,凑近李夫人耳语数句。
陆语未听清她轻喃,只想着今日之境遇,愈发担忧“兄长已是那般靠不住,怎父亲如今也要这般阿姨,若因父亲之过,令咱们家中败落,该如何是好我实在不想回吴郡去。”
吴郡祖宅中,不但有主母卢氏,更有数个妻妾并其子女。莫说女儿,李夫人自然也不愿。
想起方才庾家夫人之言,她不由咬紧牙关,伸手搂住女儿,低声道“绝不至如此。”
曹夫人仿佛也不在意她的话,倒是望着她这副茫然模样,挑眉道“陆娘子还不知晓吧三郎那孩子被罚在雪地中跪了两个时辰,修养了这两日也未好。可他知晓今日你要来,早早便忍着膝间疼痛,在庭中走动。若你此时过去,只怕根本瞧不出异样。”
陆映望着她云淡风轻的模样,怔然片刻,方渐渐想起,那日她攀墙时,分明瞧见他正穿戴齐整要出院去,只是她满心委屈难过,忽略了他,如今想起,只觉既温暖感动,又愧疚不已。
她静默片刻,鼓起勇气抬眸直视着曹夫人冷淡的双眼,肃然道“不知夫人今日为何要与阿映说这些事”
曹夫人忽而掩唇轻笑,连连摆手道“陆娘子不必担忧,我不过是有些好奇罢了。三郎是我教养了十多年的孩子,再是沉稳,也不过十五,一时意气也是有的,不足为怪。横竖日后他要娶入府的,定是出身清白,可与之匹配的世家女子。”
她收起笑意,略带惋惜地望着眼前明艳却单薄的少女,摇头道“至于你,不过是寄居于此的私生女罢了,日后不必我动手,自有人教你,莫要走你母亲的旧路。”
说罢,不顾陆映的倔强与难堪,转身引仆从施施然离去。
翌日清晨,陆时果然一早出府,与桓修同随太子萧清引五万流民军,自建康一路南下,平吴兴周氏之乱。
临去前,陆时特嘱咐陆映等不可出府,又再三交代李夫人,定要将她三人照看好。
李夫人本因儿子陆真被责罚,禁足至今一事,而对陆映等耿耿于怀,奈何丈夫这般嘱托,虽不知缘故,也只得按下心中不满,连连答应,待将其送走,便变了脸色,瞧也不瞧三人,只带着儿女自入内宅中去。
陆静知李夫人素不喜她,于人后时,从未有过好脸色,也不放在心上,只回院中继续安然度日,静待消息。
此去一战,果如先前陆时所料一般,不费吹灰之力,只派使者前去,稍作退让,叛军便有降意,几番交战,也皆稍触即散,伤亡甚小。
消息传至建康,原本忧虑难眠的帝后二人,这才稍稍安心,便是先前暂有收敛的庾氏,也重涨气焰,于朝中既表太子之功,又屡屡指责谢茂对战事夸大其词,致太子不得不亲自督战。
一时间,谢、庾两家之争似愈演愈烈,桓、陆二家亦受牵连。
李夫人虽出身寒门,不甚知晓天下大势与朝中动向,然日常与旁人交通时,也已察觉一二。
这日,她本携女儿陆语同赴庾府之宴。然其间,从前与陆家交好的江东女郎与夫人们,却一反往日的追捧与谦恭,待她二人略有嘲讽之意。
观其意,不过是暗指谢、庾之争,陆家未辨形势,却先与谢家勾连,失了江东士族的颜面。
李夫人虽非正妻,却因主母远在吴郡,多年来惯了旁人的奉承,哪里受过这般冷落,因而宴未散,便先借口不适,携女儿离去。
长檐车中,陆语再也忍不住,愤愤然道“从前无事时,那些小人待咱们,何曾这般怠慢过如今不过是仗着庾家的势力,便以为能欺到咱们陆家头上了”
李夫人亦是心有不满,可到底比女儿沉得住气,只安抚道“罢了,庾家的确正盛。谁不知,皇后出自庾氏待将来太子登位,只怕他们声势更甚。”
陆语清秀的面庞沉了又沉,好半晌,才低低道出一声埋怨“阿姨,你说父亲到底是如何想的怎会在此时得罪庾家”
李夫人眼神一黯,想起临行前,庾家夫人私下同她说的话,不由喃喃道“还不是因为你姑母。”
方才,她正命身边婢子去寻女儿,预备离去,却见庾家夫人笑盈盈上前,将她引至僻静处,和悦道“夫人见谅,今日本是我招待不周,改日当亲自登门致歉才是。”
李夫人见她如此和善,与旁人不同,方压下心底不满,勉强笑道“我哪里敢教夫人登门致歉今日实非夫人之过,只怪我陆家未辨清形势罢了。”
然那庾家夫人,闻言却稍显惊讶之色,左右观望道“夫人此言,难道还不知陆侍中亲近谢家,实在是迫不得已,我家夫君亦常惋惜。”
李夫人眉心一跳,道“如何是迫不得已”
庾家夫人面上叹惋之色更甚,愈压低声道“夫人果然不知晓。贵府中的那位自江北归来的娘子,十六年前便是趁谢家伴陛下南下时,随谢家一位庶出郎君夜奔而去。那谢家看中陆家于江东之势,便以此为胁,令陆侍中与之为伍,否则便要将当年陆娘子如何败坏妇德,于江北又是如何与人暗中苟且之不齿行径公诸于众。”
李夫人登时一惊,瞠目望着庾家夫人,下意识道“怎会如此我从未听夫主提过。”
庾家夫人摇头道“多年前的家丑,想来陆侍中也不愿多提。我也是近来常闻夫君夸赞陆侍中为人,又屡屡叹其境遇不佳,方多问了两句。不瞒夫人,便是太子与陛下,对陆侍中也颇为赞赏,若无此缘故,往后莫说是侍中,便是府中子弟,亦可仕途顺遂。先前我家中大郎曾劫了那位夫人之子,便是想替贵府解困。只是因侍中为人耿直纯善,不肯伤及亲人,方作罢。”
李夫人心中一动,想起当日,阿元的确是谢家三郎送回,且听闻三人在江北时,也的确长居谢家所在的颍川,不由愈觉不错,犹豫片刻,缓缓道“既已帮过一回,可否请夫人,再帮一回”
庾家夫人一顿,作踌躇状,沉思片刻,方咬牙道“也罢,看在我家夫君着实欣赏陆侍中为人的份上,便再试一试。”
说罢,凑近李夫人耳语数句。
陆语未听清她轻喃,只想着今日之境遇,愈发担忧“兄长已是那般靠不住,怎父亲如今也要这般阿姨,若因父亲之过,令咱们家中败落,该如何是好我实在不想回吴郡去。”
吴郡祖宅中,不但有主母卢氏,更有数个妻妾并其子女。莫说女儿,李夫人自然也不愿。
想起方才庾家夫人之言,她不由咬紧牙关,伸手搂住女儿,低声道“绝不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