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男女老少,都可出游水畔,共行禊事,本是寻常。
然而陆静闻言,面色却是一滞,眸中闪过复杂神色,似忆起旧事,恍惚片刻,才勉强笑道“去吧,你这年纪,正是爱凑热闹的时候,母亲也拘不住你,到时可领阿元一同去。”
陆映松了口气,转而笑嘻嘻道“母亲怎知我爱凑热闹难道母亲同我一样年岁时,也是这般”
陆静想起陈年旧事,不禁心绪复杂,抚着女儿道“那是自然。我便是在上巳日遇见你父亲”
然话未说完,陆映却已倏然冷脸,起身离去“母亲,我忽然有些累了,先去休憩片刻,一会儿再来瞧您。”
她性情桀骜率真,时常掩不住心思,每每一提及那素未谋面的父亲,便再不愿多说一句。
尽管母亲总道他身份特殊,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不敢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回,可她总以为,不论何种身份,何种苦衷,若连名正言顺都难做到,只能这样多年将他们三人抛在外,隐于暗处,此等行径,着实毫无魄力,算不上正人君子。
她幼时尚暗中企盼过哪一日父亲出现,能将他们三人带出这等寄人篱下,遭人非议的境地,可企盼了多年,再纯稚的希望也总要破灭。
如今,她已再不奢求了。
乌衣巷,谢府。
自边淮列肆归来的仆从匆匆入内,直接行至内宅中,待见那坐于廊下饮茶读书之少年,不由放轻脚步,悄然靠近,将取回包裹拱手奉上,低声道“如先前一样,仆照郎君吩咐,都买回了。”
谢戎安放下茶杯书卷,接过仆从递来之物,将那包裹中精巧的绣品取出,以指尖细细抚过密密麻麻的凹凸针脚,仿佛透过针线看着什么人,好半晌才小心翼翼收入怀中。
“她看来可好”
那仆从自然知晓他所问何人,忙道“那吴娘子还算厚道,并未贪去太多,给了女郎足够的钱。女郎今日看来当是不错,送完绣品后,又去买了药。仆问过那医家了,似乎女郎母亲的病有了起色,女郎十分欣喜。”
他想起其后之事,忽然顿了顿,道“只是,后来遇见了郎君与庾家车架,还遇见了桓家二郎。”
谢戎安饮茶的手一滞,起身眺望天边,道“可知说了什么”
那人道“仆惭愧,未能靠近,不知说了何事,只瞧见二人说了好一会儿话,桓家二郎直望着女郎归府,方离去。”
恰此时,一婢自书房中行来,躬身道“郎主请郎君往书房中去。”
谢戎安遂收回视线,挥手令那仆从下去,随婢子移步往书房。
书房中,谢茂才将访客送走,正听仆从说着什么,待谢戎安入内,便挥退旁人,注视他道“三郎,你身边之人何故常入边淮列肆我记得你素来不入这等市井之地。”
他说着,指节轻叩桌案,发出“笃笃”之声。
谢戎安心口一紧,自知父亲已知晓他暗中行事,只得面不改色拱手道“父亲,我闻陆家娘子常入边淮列肆寻针线活谋生,想来在陆家时日艰难。因念丞相之故,便出手相帮,并未透露身份。”
谢茂并未多言,只沉默地打量他半晌,似在斟酌他言语之虚实。
好半晌,方冷笑道“如此最好。我不过答应丞相,护住那母子三人的安危。如今在陆家,既不妨我大梁基业,更不必有性命之忧,已是他们最好的去处,旁的事,你莫再插手。”
说罢,也不顾谢戎安反应,他话锋一转“方才庾公来信,言今日庾家子弟与你出游,相谈甚欢,归去后对你亦赞不绝口,大约是属意你做女婿。庾家六娘子与你年岁相当,又出身世家高门,堪为良配。”
庾家乃汝南王外戚,乃目下士族间唯一可与谢氏相提并论者,庾家六娘子今年亦是十六,正是婚配之时。
高门联姻,本是寻常,谢戎安却推拒“父亲,此事”
话未说完,谢茂忽然将手中茶杯重重搁下,不悦道“莫再多言,我不过告知你,教你早做准备,将不该有的心思尽数收起。待过上巳,便行六礼。”
“三郎,想想你母亲。”
谢戎安掩于袖中之手紧攥成拳,勉力压下胸腔间翻涌的情绪,闭了闭目,沉声道“知晓了。”
待他归去院中,方才退下之仆从复又捧信入内,呈道“郎君,桓家二郎之信。”
然而陆静闻言,面色却是一滞,眸中闪过复杂神色,似忆起旧事,恍惚片刻,才勉强笑道“去吧,你这年纪,正是爱凑热闹的时候,母亲也拘不住你,到时可领阿元一同去。”
陆映松了口气,转而笑嘻嘻道“母亲怎知我爱凑热闹难道母亲同我一样年岁时,也是这般”
陆静想起陈年旧事,不禁心绪复杂,抚着女儿道“那是自然。我便是在上巳日遇见你父亲”
然话未说完,陆映却已倏然冷脸,起身离去“母亲,我忽然有些累了,先去休憩片刻,一会儿再来瞧您。”
她性情桀骜率真,时常掩不住心思,每每一提及那素未谋面的父亲,便再不愿多说一句。
尽管母亲总道他身份特殊,有不得已的苦衷,才不敢将他们母子三人接回,可她总以为,不论何种身份,何种苦衷,若连名正言顺都难做到,只能这样多年将他们三人抛在外,隐于暗处,此等行径,着实毫无魄力,算不上正人君子。
她幼时尚暗中企盼过哪一日父亲出现,能将他们三人带出这等寄人篱下,遭人非议的境地,可企盼了多年,再纯稚的希望也总要破灭。
如今,她已再不奢求了。
乌衣巷,谢府。
自边淮列肆归来的仆从匆匆入内,直接行至内宅中,待见那坐于廊下饮茶读书之少年,不由放轻脚步,悄然靠近,将取回包裹拱手奉上,低声道“如先前一样,仆照郎君吩咐,都买回了。”
谢戎安放下茶杯书卷,接过仆从递来之物,将那包裹中精巧的绣品取出,以指尖细细抚过密密麻麻的凹凸针脚,仿佛透过针线看着什么人,好半晌才小心翼翼收入怀中。
“她看来可好”
那仆从自然知晓他所问何人,忙道“那吴娘子还算厚道,并未贪去太多,给了女郎足够的钱。女郎今日看来当是不错,送完绣品后,又去买了药。仆问过那医家了,似乎女郎母亲的病有了起色,女郎十分欣喜。”
他想起其后之事,忽然顿了顿,道“只是,后来遇见了郎君与庾家车架,还遇见了桓家二郎。”
谢戎安饮茶的手一滞,起身眺望天边,道“可知说了什么”
那人道“仆惭愧,未能靠近,不知说了何事,只瞧见二人说了好一会儿话,桓家二郎直望着女郎归府,方离去。”
恰此时,一婢自书房中行来,躬身道“郎主请郎君往书房中去。”
谢戎安遂收回视线,挥手令那仆从下去,随婢子移步往书房。
书房中,谢茂才将访客送走,正听仆从说着什么,待谢戎安入内,便挥退旁人,注视他道“三郎,你身边之人何故常入边淮列肆我记得你素来不入这等市井之地。”
他说着,指节轻叩桌案,发出“笃笃”之声。
谢戎安心口一紧,自知父亲已知晓他暗中行事,只得面不改色拱手道“父亲,我闻陆家娘子常入边淮列肆寻针线活谋生,想来在陆家时日艰难。因念丞相之故,便出手相帮,并未透露身份。”
谢茂并未多言,只沉默地打量他半晌,似在斟酌他言语之虚实。
好半晌,方冷笑道“如此最好。我不过答应丞相,护住那母子三人的安危。如今在陆家,既不妨我大梁基业,更不必有性命之忧,已是他们最好的去处,旁的事,你莫再插手。”
说罢,也不顾谢戎安反应,他话锋一转“方才庾公来信,言今日庾家子弟与你出游,相谈甚欢,归去后对你亦赞不绝口,大约是属意你做女婿。庾家六娘子与你年岁相当,又出身世家高门,堪为良配。”
庾家乃汝南王外戚,乃目下士族间唯一可与谢氏相提并论者,庾家六娘子今年亦是十六,正是婚配之时。
高门联姻,本是寻常,谢戎安却推拒“父亲,此事”
话未说完,谢茂忽然将手中茶杯重重搁下,不悦道“莫再多言,我不过告知你,教你早做准备,将不该有的心思尽数收起。待过上巳,便行六礼。”
“三郎,想想你母亲。”
谢戎安掩于袖中之手紧攥成拳,勉力压下胸腔间翻涌的情绪,闭了闭目,沉声道“知晓了。”
待他归去院中,方才退下之仆从复又捧信入内,呈道“郎君,桓家二郎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