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玓开始上学后,经学博士经过几日的考较与斟酌,对虞玓的情况有了思量。早年间,虞玓倒也背过急救篇千字文太公家书等简短有趣的蒙学文章。

    识字读书更是阿耶记挂的重中之重,因此县学的经学博士对虞玓这一手字还是颇为满意。

    唐国学有六,其一为书学,足以看得出朝廷于书法一途的看重,且圣人对书法多有推崇,朝野有如虞世南、褚逐良等这般书法大家,吏部取仕更有“身、言、书、判”四种,更是令大唐自上而下都长于此道,极为追捧。

    老先生放下方才要虞玓默写的文章,对他说道“楷法遒美乃是正途,幼年可是有名师教导”不然以虞玓这般情况,这手书法就有些出奇了。

    虞玓站在老先生的前面,欠身而道“幼年阿耶以笔阵图教导学字,常用家学字帖临摹,并未有名师教导。”

    经学博士奇了怪哉,看着虞玓刚默写的千字文沉吟,言道这与虞体有些相似,又别有不同。

    县学各人桌面皆有常备的笔墨纸砚,各人惯用之笔墨不同,便有自带,县学中也是不管。老博士观察过虞玓的起笔落势。笔入手,身已坐直,惯用笔长六寸,捉管不过三寸,指实掌虚,手腕轻虚,落笔不急不缓,且笔锋圆正。1

    而他的墨渍未干,跃然纸上的字迹犹有古意,遒逸内敛,仅有笔力不足,稍显虚浮的缺陷。

    倘若没有名师教导,那只能说他的父亲于书法一途实有所长,悉心教导,又或是虞玓天赋在此。

    老博士想了想,对虞玓说道“你的书法实乃走在正途上,除了笔力不足这等缺陷。回去可每日于墙上悬腕练一百大字,日积月累可有小成。”

    虞玓谨记在心。

    先生复又笑道“你今日切韵读得如何”

    虞玓说“已经看完。”

    切韵属隋朝陆法言所创作,共一百九十三韵,乃此时天下韵书之首。时人多以其为要,并常有注释。当是时,也有如王仁昫所作刊谬补缺切韵2,孙愐所作唐韵3等增修本,虞玓所读便是王本。

    王韵全书一共四卷,平上去入四声比切韵多了两韵。寻常说话与韵书的要求别有不同,或许听起来是相似的内容,其实分属不同韵,背起来十分痛苦。

    可若是要熟读诗书而作,如何押韵,如何对句,遵循这些韵部规则而作,需讲究格律是作诗的一大要求,这便要求学子需通读韵书,熟记在心,方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经学博士斟酌着虞玓的情况,便是其他经典未读,单有切韵熟读,也勉强能作诗,“那我许你两刻钟的时间,作一首绝句,不拘泥五或七。”

    唐代作诗的格律平仄等比古体诗句要求严苛,算下来有绝句律诗两种,绝句只需四句,可五字也可七字,可对仗也可不对仗,做起来的要求比律诗低些。

    虞玓领了作业回去坐下。

    卢文贺自一众鹌鹑学子中大胆抬头。看着正临窗而坐,面无表情的小郎君,忍不住替他着急。

    这作诗与经书从来都是齐头并进,虽官学更看重经书,可因朝廷上下皆看重诗词还是有传授。

    偶尔也有诗词更甚于经书文章者,这在私学比较普遍。

    卢文贺知道他们县学的经学博士倒是从来不会刻意为难学子,只他一个毛病。

    不喜人说大话。

    方才虞玓那话语,于这寂静的室内都听得清清楚楚,怕是先生以为他数日就略读完切韵,这种做法不求甚解又囫囵吞枣,实难赞誉。故而才如此出题为难,只读了一部切韵,如何知道作诗的格律要求

    便是平仄词调这般,对初学者来说都极其容易绕晕。

    被同窗惦记着的小郎君板正着腰身,微抬头,看着窗外绿树稚鸟,横梁一角的古旧巢穴,偶尔响起的啼叫声,似是在昭示着许久不愿离去的夏意。

    虞玓提笔,手腕轻悬,慢悠悠地落笔勾转。

    两刻钟还未结束,新进的小郎君重又站在经学博士的面前来。老先生手里拿着张墨渍未干的纸张,眯着眼看了半晌。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4

    经学博士挑眉,首句入韵,平起平收,是绝诗中比较罕见的一式。一二四句押的是平韵,韵脚符合格律,虽词语稍显堆砌,可用词尚在规范内,读来朗朗上口,这是首合格的五绝诗。

    于室内一片寂静中,卢文贺慢吞吞又冒出个鹌鹑头,眼里满是喜悦。

    不过被旁看着的助教一敲桌子,又变成了鹌鹑。

    虞玓当真做出来诗句,方才那话便从张狂化为对自己知根知底的话语,经学博士饶有趣味地问起了他是如何得知这格律韵脚的要求。

    虞玓忆起年幼时父亲的教导,便一一作答。

    “哈哈哈哈哈哈哈”经学博士爽朗大笑,扬着手中的纸张道“若是你父亲犹在,老朽倒是想见识见识他是怎般人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

大唐养猫手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棋子小说网只为原作者白孤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白孤生并收藏大唐养猫手札最新章节